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第二章 生态系统(测能力)(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第二章 生态系统(测能力)(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7 22: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第二章 生态系统
(测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所有生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只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C.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都参与或促进了物质循环
2.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阳光、空气、水等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河里的水草能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
C.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
D.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
B.甲表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C.丙主要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腐生细菌、真菌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4.在草原中,羊吃草、狼吃羊……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草
B.狼的数量最多,草的数量最少
C.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写成:阳光→草→兔→狼
D.除动、植物外,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必须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5.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甲→乙→丙→丁中,物质和能量都沿着食物链方向循环流动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农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不能构成农田生态系统
6.如图一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的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包含四条食物链,沿食物链流动的物质和能量最终都在生物圈消失
B.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吃虫的鸟,它与蜘蛛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C.图三中的乙表示生产者,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在生态农业中,图三中的甲类生物主要是牛、羊等动物
7.钓鱼岛上植被繁茂、海鸟飞掠、蛇虫匍行、鱼虾群集构成了海岛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钓鱼岛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B.海岛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钓鱼岛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D.如果钓鱼岛海域受到日本核泄漏污染,在藻类→虾→鱼→鸟→蛇这条食物链中,蛇体内积累的污染物最多
8.如表是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取食情况,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蛇 青蛙 蜘蛛 昆虫 田鼠
取食的食物 田鼠、青蛙 昆虫、蜘蛛 昆虫 水稻 水稻
A.田鼠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
B.若蜘蛛数量锐减,蛇的数量不受影响
C.青蛙与昆虫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D.根据表中信息,可以写出3条食物链
9.如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是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B.B为消费者,它和C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C.C是分解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D.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生物系统为生物圈
10.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我国目前有多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以下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
A.湿地是在多水和过湿的环境下形成的 B.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C.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D.沼泽是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11.下列生态系统种类与其功能不符的一组是( )
选项 种类 功能
A 森林生态系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海洋生态系统 海水可以直接饮用,为人类提供饮用水
C 湿地生态系统 净化水质、蓄洪抗旱
D 农田生态系统 为人类提供粮食
A.A B.B C.C D.D
12.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如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④表示呼吸作用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E这一级积累最多
C.A→B→E形成一条食物链
D.A固定的能量的多少决定B、E数量的多少
13.“低碳生活”正成为人类共同选择。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酸雨的重要措施
C. 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D. 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可通过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14.为了消灭蚊子,人们向其生活的湖里喷洒杀虫剂。只要杀虫剂含量在950ppm以下,都不会对脊椎动物有毒害作用。然而第二年人们发现大量食鱼鸟死在湖中。根据表格(第二年测得的湖中生物体内杀虫剂含量)和能量金字塔,分析错误的是( )
生物 杀虫剂含量(ppm)
浮游植物 1
浮游动物 10
鱼 100
食鱼鸟 1000
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消费者
B.“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该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C.由能量金字塔可推断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
D.食鱼鸟营养级别最高,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积累超过致死量
15.生物圈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每年产生的氧气大部分来自于森林生态系统
B.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C.农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人类的作用很重要
D.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16.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概念,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于相对稳定
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1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
C.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且稳定不变,自我调节能力强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土壤岩石圈的表面
18.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
B.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各种大型动物和绿色开花植物
D.生物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食物链和食物网无关
19.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下列人类活动中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①绿化荒山,植树造林
②要致富,砍大树
③若要吃得好,就吃蛙蛇鸟
④见毒蛇就打死它
⑤退耕还林还草
⑥提倡“免赠纸质贺卡”“少用一次性木筷”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①③⑥ D.①④⑥
20.“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是生物圈的主宰者,有权处理任何一种生物
B.人类应充分的利用每种生物,这对人类有好处
C.人和各种生物都是生物圈的成员,应和谐相处
D.人类应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而不能加以利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7分)随着地球上人口增多而资源减少,人类开始了开辟新的生活空间的探索。继上世纪大型全封闭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圈Ⅱ号”的实验失败之后,本世纪又有人提出了“火星移民计划”,准备在火星上构建人工生态系统,并实现自给自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并制作密闭的生态瓶,体会如何构建新生活空间。
(1)制作生态瓶通常选择绿色植物作为________,用泥沙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所选动物与植物之间要具有________关系,从而使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应放置在________的地方,并提供适宜的温度,使生态瓶内进行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流动,从而将各种成分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生态瓶与人类想要开辟的大型新生活空间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有着相同的________和运行机制,因此通过生态瓶探索出的规律可应用于大型新生活空间的构建。但由于两者的“尺度”不同,构建时考虑的重点也不相同,如构建生态瓶会重点考虑如何维持瓶中食物链的稳定,而构建大型新生活空间则需考虑如何维持更为错综复杂的________的稳定,通过小小的生态瓶探索出的规律远远不能满足构建大型新生活空间的需要。
22.(10分)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森林里生活着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有许多鸟类在此栖息,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是杂食性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昆虫吃植物的茎和叶。有些鼠类以植物的茎、叶、果实为食物,它们又是狐和鹰的食物。鹰也捕食鸟。
(1)如图是一位同学根据短文画出的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中还有一条食物链未画完整,请你补画完整。
(2)画完整后,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__个营养级。
(3)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_________。
(4)若某种自然原因导致该生态系统鼠类在短时间内增加,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的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这几种动物数量的增加,绿色植物数量会减少,鼠类的数量也会随之_________,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能力。
(5)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森林中的鹰、狐和鸟类,会造成______大量繁殖,毁坏森林。这说明动物是生态系统的______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10分)图一表示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生物学上把温度、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___。
(2)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_________的,是因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三中的_________(填字母)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是生产者,它通过生理过程________(填序号),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兔、狐、鹰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
24.(11分)某市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南,动植物种类丰富,环境优美,占地面积1000亩,绿地覆盖率为94.86%。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到森林公园研学旅行,利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对该公园的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图一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二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___________和非生物部分,其中添加的生物部分与图三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相对应。
(2)动物与植物通过___________关系形成食物链。图一的食物网中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图三中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开始的。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__。在“绿色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大量捕杀鼠,短时间内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_。
(5)森林公园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0分)资料分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贺岁大片《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来收获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离现在不太远的未来,那时科学家发现,太阳正在急剧老化,迅速膨胀,很快就要吞没地球。人们集结全球之力,建造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轨道,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
(1)《流浪地球》告诉人们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是________,保护它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是________。
(2)“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__因素,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太阳光能。
(3)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4)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列举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为:______。
(5)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而“地球之肾”是指________生态系统。
26.(12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增进了对宇宙的了解,我们已经近距离地观测了月球和火星,目前观测的结果是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增进对地球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生存的,生物生存的范围仅限于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表面,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___,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潜水员发现,海平面以下超过100米的地方植物就非常少了,你认为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潜水员发现深海中的鱼都能够很自在的生活,说明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______。
(3)农民常把麦田中的杂草除去,因为杂草会消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且长得高了会影响小麦的光照,杂草与小麦是__________关系。
(4)科学家发现,目前地球上由于各种环境污染,很多生物都灭绝了,说明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的调节能力是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AB错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C错误。
2.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其中,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A错误。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河里的水草能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B正确。
在生态系统中,难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最终威胁人类,C正确。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D正确。故选A。
3.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成分。
4.答案:D
解析:
5.答案:A
解析:在食物链甲→乙→丙→丁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其中物质流动是循环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故选A。
6.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所以图二中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对应图一中食物链为草→食草的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所以,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吃虫的鸟,它与蜘蛛有竞争和捕食关系。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物质是循环的,不会消失。乙通过生理过程①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图三中的甲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生物。
7.答案:A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钓鱼岛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只是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岛上存在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海岛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不符合题意;钓鱼岛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C不符合题意;虾吃藻、鱼吃虾、鸟吃鱼、蛇吃鸟形成了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藻→虾→鱼→鸟→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蛇,因此“如果钓鱼岛海域受到日本核泄漏污染,在这条食物链中的动物”,其体内积累和污染物质最多的是蛇,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以写出3条食物链:水稻→田鼠→蛇;水稻→昆虫→青蛙→蛇;水稻→昆虫→蜘蛛→青蛙→蛇。
9.答案:B
解析: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故B与C之间是被分解与分解的关系。
10.答案:C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很多种类的沼泽植物和动物都依赖湿地生存,沼泽是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还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多,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而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系统,所以C项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特点。
11.答案:B
解析:海水里面含有过多的盐分,人类不能直接饮用,B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13.答案:D
解析:A、①过程是生物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可产生二氧化碳,A正确。
B、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导致酸雨,所以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酸雨的重要措施,B正确。
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正确。
D、②过程是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但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不会随之增强,D错误。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消费者有浮游动物、鱼、食鱼鸟,A正确;
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B错误;
从能量金字塔可推断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C正确;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食鱼鸟”食物链中,食鱼鸟营养级别最高,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积累超过致死量,D正确。
15.答案:A
解析: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水域,其中生活在数量庞大的藻类植物,大气中90%的氧气来自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地球每年产生的氧气大部分来自于水域生态系统。A选项错误。故选A。
故选:A。
16.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
17.答案:C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18.答案:A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项正确。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故B项错误。生物圈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如植物、各种动物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故C项错误。生物圈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①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有益于改善生态环境;②树木能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只能破坏环境;③蛙、蛇、鸟是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捕杀;④毒蛇也是一个物种,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见毐蛇就打死它;⑤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环境的有效做法;⑥纸质贺卡、一次性木筷的使用要耗费大垃的木材,不利于生态 环境的保护。
20.答案:C
解析:A.B.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资源,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人没有权处理任何一种生物,人类要合理利用生物资源,A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分子,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定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人类也要保护自然。人和各种生物都是生物圈的成员,应和谐相处,C符合题意。
D.人类要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才有利于人和自然界和谐相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答案:(1)①.生产者
②.捕食或吃与被吃
(2)①.有光
②.物质
③.能量
(3)①.组成或成分
②.食物网
解析:(1)制作生态瓶通常选择绿色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动物与植物之间具有吃与被吃即捕食关系。
(2)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应放置在有光的地方,并提供适宜的温度,使生态瓶内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将各种成分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生态瓶与人类想要开辟的大型新生活空间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有着相同的组成(或成分)和运行机制,因此通过生态瓶探索出的规律可应用于大型新生活空间的构建。构建大型新生活空间则需考虑如何维持更为错综复杂的食物网的稳定,通过小小的生态瓶探索出的规律远远不能满足构建大型新生活空间的需要。
22.答案:(1)
(2)四
(3)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4)狐和鹰;减少;自动调节
(5)鼠和昆虫;营养
解析:(1)杂食性鸟不但以昆虫为食,还以绿色植物为食,需补充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杂食性鸟”。
(2)本图中最长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共有四个营养级。
(3)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图中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4)狐和鹰以鼠为食,鼠在短时间内增加,狐和鹰会因食物充足而随之增加,随着这几种动物数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的减少,鼠类因天敌增加和缺乏食物而减少,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23.答案:(1)生态因素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稳定
(3)捕食和竞争
(4)A;②
(5)太阳能(光能)
解析:(1)生物学上把温度、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还需要补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是因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由此可知,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鹰吃蛇,二者也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二者属于竞争关系。
(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生产者,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兔、狐、鹰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4.答案:(1)分解者;C
(2)食物;5;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
(3)鹰
(4)①;太阳能;减少
(5)生物影响环境
解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图三中的C)和非生物部分。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图一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吃草籽鸟→鹰,绿色植物→鼠→狐,绿色植物→鼠→鹰,绿色植物→杂食性鸟→鹰,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最长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图二中四种生物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在该食物链中鹰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会最高。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图三中的①)开始的;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在“绿色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鼠被大量捕杀,则鹰会由于缺乏食物而数量减少。
(5)森林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25.答案:(1)生物圈;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2)非生物
(3)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4)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
(5)森林;湿地
解析:(1)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保护它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4)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如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等。
(5)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因此,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
26.答案:(1)生物圈
(2)光照(阳光);适应
(3)竞争
(4)有限的
解析:(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影响水中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它在环境因素中覊于非生物因素。
(3)农民常把麦田中的杂草除去,因为杂草会消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且长得高了会影响小麦的光照,杂草与小麦是竞争关系。
(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