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宋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但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统治者需要东南财赋支持北
方的政治和军事,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方便把南方的财赋运到北方,故“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
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主要缘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地理环境
因素,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表述正确,但是“唐宋之际中国古都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的表现
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D黄遵宪的话表明,他认识到中日两国的差距,结合清末政治可知,表现出他对国运的担忧,D项正确:材料
内容与古史研究无关,A项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国运不同是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并非文化差异
导致,且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C根据材料“出土有9一15世纪的大量中国外销瓷、钱币,同时出土有波斯湾流域常见的伊撕兰釉陶,奎隆
港地区流传至今的一些日常用具、建筑结构的名称,仍见‘chinna'一词”,表明9一l5世纪时,印度文明与中国
文明,伊斯兰文明存在交流互鉴,这丰富了人类文明,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A
项排除;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A材料内容反映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交流和互鉴,推动了两大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A项正确;材料
内容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交流互鉴,而非架起东西方文化的桥梁,B项排除: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判新是否继承和发展了被断的文学,D项排除。
5.B根据材料信息“日历石”“太阳石”“阿兹特克占卜历的20个天名符,它们与1一13的数字分别搭配,就可
得出260个不同的天名”可知,阿兹特克人能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B项正确;A、C、
D三项材料内容无法得知,排除。
6.D根据材料“在航行中完成了1000多幅植物类博物画和素描稿,还有数百张动物类博物画。其中很多动物
图被后期的博物学家用作了新物种描述的参考”可知,航海探险促进了近代植物学、动物学的发展,D项正
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A根据材料“世界正是在欧洲人对香料的争夺中得以重塑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是新航路
开辟后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时期,殖民国家展开了殖民竞争。为了攫取更多香料贸易的利益,葡萄牙在东
南亚地区建立殖民据点,之后的荷兰和英国在印度成立了垄断性贸易公司一东印度公司,以此谋取了更高
的利润。因此,西欧殖民者进行的香料贸易促进了新型殖民扩张方式产生,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
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欧,D项
排除。
8.C根据材料“那么中国的信徒,据我们现有的对他们的了解,他们将不再信仰基督,回头崇拜之前的偶像”表
明西班牙人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保护传教活动,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大帆船贸易旨在加
强美洲和菲律宾的联系,即依靠出口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到美洲而获利,D项排除。
9.D根据材料“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可知,但丁意在强调人的价值,D项
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A根据材料“让信徒自己阅读《圣经》、诚心修道,从而得到教赎”“更重视精神世界的修炼与内心的独白”
可知,这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唤醒,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强化
了上帝的地位,D项排除。
11.B根据材料“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
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B项
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A法国资助美国独立战争目的是削弱英国实力,美国拒绝加入法国共同对抗英国,是因为1793年美国刚
独立不久,国内政治、经济都不稳定,而且英美之间又有诸多贸易关系。所以材料中的史实侧面反映出,国
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得知美国是否刚开始实行
孤立主义,C项排除。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501A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
A.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
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
2.1879年,清人黄遵宪在《日本国志·自叙》中指出:“以余观日本士夫,类能读中国之书,考中国之事。而中国士夫好谈古义,足己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黄氏的话反映出当时
A.古史研究渐趋固步自封
C.文化差异导致国运不同
B.日本人最专注外事研究
D.有识之士对国运的担忧
3.威支占姆港(印度半岛南端)和奎隆港(印度洋东海岸),分别见著于古罗马和中国史书,出土有9-15世纪的大量中国外销瓷、钱币,同时出土有波斯湾流域常见的伊斯兰釉陶,奎隆港地区流传至今的一些日常用具、建筑结构的名称,仍见“chinna”一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C.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
B.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D.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4.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波斯语并未消逝,反而成为阿拉伯语吸收外来语和扩充词义的重要来源。阿拉伯散文鼻祖、语法开山祖师都是波斯人。他们的著作也都是用阿拉伯语写成,打上了“伊斯兰精神”的烙印。材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A.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B.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重视本民族语言的保护
D.继承和发展了波斯的文学
5.下图是一块用玄武岩凿成的阿兹特克人“日历石”,也称“太阳石”,直径有3.6米。扁形图圈中的20个象形符号,是阿兹特克占卜历的20个天名符,它们与1-13的数字分别搭配,就可得出260个不同的天名。由此可见,阿兹特克人
A.实行神权专制统治
B.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
C.有独特的宗教信仰
D.运用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6.库克船长在1768年第一次远征太平洋时雇佣了知名艺术家,在航行中完成了1000多幅植物类博物画和素描稿,还有数百张动物类博物画。其中很多动物图被后期的博物学家用作了新物种描述的参考。这表明这一时期的航海探险
A.传播了欧洲的绘画艺术
C.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B.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7.回顾欧洲人对香料的追逐历史,人们不得不承认: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寻求香料之路的副产品,世界正是在欧洲人对香料的争夺中得以重塑的。据此可以推断,香料贸易
A.促进了新型殖民扩张方式产生
C.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分部格局
B.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使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到亚洲
8.1586年,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在写给菲利普二世的信中写道,“如果西班牙放弃了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那么中国的信徒,据我们现有的对他们的了解,他们将不再信仰基督,回头崇拜之前的偶像。”这表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保护了西班牙的传教活动
B.将中国卷人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旨在改变明清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9.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但是但丁曾宣称: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但丁意在
A.强调人生而平等 B.反对禁欲主义
C.批判宗教的腐朽 D.肯定人的价值
10.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并用通俗的德语重新翻译了《圣经》,让信徒自己阅读《圣经》、诚心修道,从而得到救赎。这去除了繁琐的浮华的外在形式,而更重视精神世界的修炼与内心的独白。这反映宗教改革
A.有利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
C.旨在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
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神权至上的思想
11.从某种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表明英国光荣革命的实际意义在于
A.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
C.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D.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给予了美国大量的贷款和价值600万英镑以上的武器。1793年法国对英国宣战,希望美国加入共同对抗英国,但是美国采取了中立的立场,导致了法美联盟解散。这从侧面反映出
A.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C.美国开始实行孤立主义
B.法国革命的曲折性
D.英国实力依然强大
13.煤炭工业早期发展史研究表明,当时英国市场上的能源售价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英国成功摸索出巧妙且高效利用煤的办法,对18世纪一系列技术变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A.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了开发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B.技术变革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英国的制度变革保障了经济发展
14.在西方国家中,德国较早开展职业教育,并且德国政府在1850、1870年进行了两次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欧美国家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这
A.开启了近代物理学的潮流
C.源于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B.表明德国引领欧洲工业发展
D.奠定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基础
15.巴黎公社的“代言人既不是律师,也不是记者,既不是议员,也不是将军。代替他们的是克勒佐的矿工、装订工人、厨师等等”。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特征是
A.公正性
B.人民性
C.广泛性
D.基础性
16.拉丁美洲曾经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此后,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以下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英美等国助力拉美各国独立
C.拉美人民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B.独立后的拉美国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
D.拉美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宋王室的南迁直接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上到王权皇贵下到商家农户,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人口的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利益驱使南人也开始种麦,“一斛麦达万二千钱”。······宋朝经常颁布劝农种麦诏令,乾道八年(1172)九月壬申孝宗再次颁旨:今年是五谷丰登之年,趁着秋天的好收成,要让农民多做存储准备,凡事要有长远打算,现在就要准备好种麦的事宜。孝宗皇帝为了彰显榜样的力量,亲自在宫中种植二麦,作为天下表率。······“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种麦之利,独归客户”,种麦可以使“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农户种植小麦可以不必交租,所有的收成都归自己所有,政府的这一农政规定,让农户的收益有所增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经济利益驱使之下,刺激了广大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地方官也大多能秉承朝廷的旨意,认真推广种麦。
-摘编自《宋朝的农业土地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南方种麦、推广稻麦两熟制》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南方得以大面积种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南方大面积种麦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战争和海盗是英格兰人祖先北欧人的职业,这是同他们的民族特征和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为打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垄断权,挑战教皇权威,英国民间自发的海盗行为成为获取海外利益的重要补充手段。尽管西班牙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和舰队控制着欧美航线,不允许其他国家涉足大西洋和中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势力范围,但英国商人冒险家、海盗根本不把什么禁令放在眼里,他们除运输一般商品入境外,还把非洲黑奴贩运到美洲出售。
-摘编自姜守明《英国早期殖民扩张与民族国家发展》
材料二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极力主张实行君主专制,并公开威胁“要把清教徒逐出国土”,查理一世也千方百计地企图强制实行信仰一律。同时,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以各种名目增加税收。这些举措与时代极不谐调,直接触犯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1628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要求限制王权。次年,查理一世与议会终于闹僵,长期不召开议会。民怨郁积,矛盾日深,政治上的紧张局面已到了革命一触即发的地步。
-摘编自汪学毅《关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早期海外活动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英国经济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与封建势力的一次正面较量,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思想解放的强大武器,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瑰宝。
-摘编自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观点,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非洲这块被列强激烈争抢的土地,对一些殖民国家来说经济价值并不大。1914年之前,德国在非洲仅有极少的投资。法国也仅将其对外资本的1/5投入整个海外殖民地,远远少于对俄国的投资。······正如德国首相马洛所言:“问题不在于我们要不要征服殖民地,而是必须这样做。”德国作为欧洲后起之秀,在1871年击败法国,实现统一后,便力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大国实力,以达到威慑效果,海外殖民成为战争之外的另一种显示国家力量的途径。法国的政治家同样将海外扩张作为恢复民族尊严和荣耀的工具,以挽回普法战争的溃败所带来的耻辱。
-摘编自马春霞、鲁东海《对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问》材料二 欧洲仍然没有足够的人力主导全世界。然而,工业技术弥补了这一不足。欧洲的优势在18世纪末变得明显起来······遭受欧洲帝国主义侵略的人们发现难以抵抗侵略者,因为侵略者乘坐蒸汽船,携带奎宁,装备钢枪钢炮。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欧洲列强为何会对经济价值不大的非洲进行白热化的争夺?(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遭受欧洲帝国主义侵略的人们发现难以抵抗侵略者”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