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了解宋、辽、西夏的并立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学业要求
1.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学业要求
3.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 契丹、党项族崛起
3 民族交融共发展
2 先战后和订盟约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
导入
山西大同华严寺
合掌露齿菩萨像
“东方维纳斯”
天宫楼阁
华严寺见证了当时辉煌灿烂的文化。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西
东
山西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佛像
华严寺俯瞰图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 契丹、党项族崛起
“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大同成为辽之西京。”
——大同市博物馆《辽金西京》展厅
情景再现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结合教材33-34页内容,请你用喜欢的方式呈现“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的局面。(提示:须包含每个政权名称、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信息)
北宋形势图(1111年)(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第29页)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成果展示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 (赵匡胤) 开封(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北宋形势图(1111年)
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第29页)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辽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
(赵匡胤)
开封(东京)
民族政权并立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问题探究
认真观察阅读“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展览,结合教材33-34页内容,你能从中提取哪些有效历史信息呢?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展览一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
—苏颂
《契丹帐》
党项羌……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薔,土无五谷。
—《旧唐书》
党项族迁徙图
契丹族和党项族最初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展览二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制造了本民族货币。
唐朝开元通宝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展览三
契丹文字
西夏文契约
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的文字,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
汉字楷书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展览四
西夏鎏金铜牛(宁夏博物馆)
契丹族和党项族重视农业生产,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辽墓壁画(大同博物馆)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提升
契丹族和党项族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经济、文化,促进本民族迅速发展壮大;
契丹族和党项族为北方和西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 先战后和订盟约
结合地图及教材35页内容梳理辽与北宋关系变化的基本史实,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北宋与辽的战争 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统编版,第24页)
澶渊之战 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统编版,第23页)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战
和
北宋与辽的战争 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统编版,第24页)
澶渊之战 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统编版,第23页)
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北宋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③宋太宗时:宋向辽发动多次战争遭到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④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打退辽军
⑤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分布 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统编版,第24页)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辽宋之战的起源与争夺核心就是:
幽云十六州。
结合地图及教材36页内容梳理西夏与北宋关系变化的基本史实,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和战形势
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统编版,第25页)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战
和
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和战形势
地图出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统编版,第25页)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①元昊称帝后,多次亲征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②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点拨提升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深度思考
无论是辽宋的“澶渊之盟”还是宋夏议和都是北宋与辽、西夏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相互妥协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开启了北宋与辽、西夏的长期和平局面。
思考:为什么北宋和西夏在军事上打了胜仗还选择议和呢?
辽宋议和:宋真宗和辽作战决心不大;辽军孤军深入,契丹大将被北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契丹士气大挫,开始有议和之意。
宋夏议和: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损耗很大,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 民族交融共发展
“(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卷四二《论北朝政事大略》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着和平局面;
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促进民族间交融及少数民族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辽代缠枝釉陶花棺
(现藏于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
华严寺俯瞰图
西
东
62厘米
30-35厘米
43-51厘米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典型的汉文化和辽文化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
中原的传统,契丹的风俗,造就了这件釉陶花棺的璀璨光华。
点拨提升
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澶渊之盟开启了北宋与辽的长期和平局面,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点拨提升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西夏
党项族
元昊
辽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北宋
960年
宋太祖
(赵匡胤)
澶渊之盟
民族政权并立
民族交融发展
同心共筑中国梦
宋夏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