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课件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81年
589年
605年
618年
627年
641年
649年
8世纪初
金城公主入藏
713年
鉴真东渡
741年
开元盛世
821年
唐蕃会盟
907年
唐朝灭亡
隋朝建立
隋统一南北
开通大运河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时空定位
单元概述
阶段特征 繁荣与开放
制度创新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繁荣的社会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开放的社会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国际化都市长安
民族关系 文成公主入藏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课程标准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隋文帝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一:
意义:
581年
隋文帝杨坚
长安
589年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隋朝的繁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作用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大,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意义
1.统治措施
三、开通大运河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
隋文帝 605 年开始开凿
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两长:全长 2000 多千米
三点:中心洛阳 北端泳郡 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概况:
4.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四、科举制
1.隋文帝时期:
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期:
进士科的建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
3.作用: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五、探究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1:“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徭役繁重
材料2:“鲜卑贵族与六镇军事首领之间,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官僚之间,新人关的贵族官僚与老关中的大族强宗之间,汉化程度较深与汉化程度较浅的鲜卑贵族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摘编自张宏亮《隋朝灭亡的原因》
统治集体内部的斗争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六、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五、探究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3:“隋帝大兴工役要创不世功业,虽然他不是昏君,但是好大喜功超越历史限度,虐用民力,不尊重子民最起码的生存权以苛政、急政形成系统的大规模暴政,因此他成了千古暴君。”——摘编自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辩-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好大喜功,不体恤民力,奢侈无度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福建省·6)隋朝大运河的开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C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中考真题演练
2.(2022·黑龙江龙东·2》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菜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中考真题演练
3.(2022·黑龙江大庆·6)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C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
唐朝的建立:
618 年,李渊 (唐高祖)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思想上:
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以民为本
政治上:
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用人上: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童用魏征);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更的政绩。
唐太宗
统治措施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
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教育上: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形成的盛世局面: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统治措施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以民为本
思想上:
政治上: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用人上: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武举;
经济上:
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
武则天
贞
观
遗
风
形成的局面: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奠定后来“开元盛世”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遗风)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重用贤能,重视管理考核,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藉
思想上:
政治上:
用人上:
经济上:
教育上:
唐玄宗
姚崇
宋璟
“开元盛世”元勋
形成的局面: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思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措施的共同之处?
重视人才;关注民生,发展生产: 完善科举制度: 勤于政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难点突破
1.秦朝与隋朝的共同之处?
都在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后完成统一;
都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最终被推翻。
2.汉朝与唐朝的共同之处?
统治者建立政权后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都实行了轻摇薄赋的政策,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都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黑龙江大庆·7)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比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B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中考真题演练
2.(2022·黑龙江绥化·4)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C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中考真题演练
3.(2022·湖北荆州·3)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 3 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 100 名,宋朝共取士 11 万5 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 360 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B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4.(2022·湖南郴州·4)“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材料描述的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中考真题演练
C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
纺织业:
陶瓷器:
3.商业繁荣:
发明了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耕作工具) 和筒车(灌工具)
曲辕犁
筒车
丝织工艺水平最高是蜀锦 (四川地区);
南方的代表: 越窑的青瓷,北方的邢窑的白瓷,唐三彩(彩陶)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唐三彩
第3课 盛唐气象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2.唐对西域的管理:
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管辖西域
3.唐与吐蕃和亲: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吐蕃人是今天的藏族人的祖先)
友好交往:
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阎立本的《步辇图》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意义(作用):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第3课 盛唐气象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的社会特征/社会风貌: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李白
杜甫
1.唐诗
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代表人物: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诗风淳朴厚重,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诗史”之称,白居易,诗魔,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第3课 盛唐气象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2.书法与绘画
书法:
绘画:
颜真卿,作品:《颜氏家庙碑》;
欧阳询,作品:《九成宫醴(1i) 泉铭碑》,柳公权
颜氏家庙碑
绘画:阎立本,作品:《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吴道子,作品:《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
3.歌舞:
霓裳羽衣舞
思考: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难点突破
第3课 盛唐气象
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民族迁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的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和亲 (唐朝时期,唐蕃和亲加强了民族的交往和交融)
第3课 盛唐气象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安徽省·2)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2022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A
2.(2022·广东省·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D
第3课 盛唐气象
中考真题演练
3.(2022·广西桂林·19)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峰遗址入选 2021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出土成边将士文书 883 件,文书中多次出现“开元四年”的表述。通过该遗址可了解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A
4.(2022·湖南怀化·5)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
A.钟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怀素 D.赵孟頫、欧阳询
B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玄奘西行
1.时间:
2.目的:
3.地位:
4.贡献:
唐太宗时期
求取佛经
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所游历过的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目的地:
天竺 (古印度) 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丝绸之路一路西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1.时间:
2.目的:
3.地位:
4.贡献:
5.作用:
传授佛经、医学等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6 次东渡日本)
鉴真
在日本持修建的唐招提寺
6.目的地: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本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遣唐使
1.时间:
2.目的:
3.作用:
4.定义:
唐朝时期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团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合作探究
思考: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的共同影响?
①对唐朝: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有利于促进唐朝社会的繁荣;,有利于激发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②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思考: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对外开放 (开放的对外政策)、双向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难点突破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唐朝前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朝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北京市·6)唐期与 70 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南北交流加强
A
2.(2022·广西百色·2)“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B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考真题演练
3.(2022·广西北部湾·3) 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 12 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A.张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D
4.(2022·河南省·6)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闻阖(闻阖 changhe: 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旋(施 1i: 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C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②各地的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③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
755年-763 年(共8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落镇割据的局面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 起义
(1) 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官官专权,落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百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2) 结果:
朱温投唐,与其他落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起义失败。
(3)影响: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二)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实质:
3.趋势:
是唐末以来落镇割据的延续。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思考:安史之乱的影响?
难点突破
(1)战乱使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此后统一的中央王朝实际上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
(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后期农民起义的高潮:
(4)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甘肃天水·3)“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2.(2022·黑龙江牡丹江·3)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噶尔丹叛乱
B
C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中考真题演练
3.(2022·天津市·4)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
A.频繁战乱
B.北人南迁
C.自然灾害
D.统治残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