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9 16:59:13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种群: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概念回顾——种群2.判断以下例子是否为种群?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_____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毛白杨_____
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_____
一个市场上所有的鸡______
一个池塘中的一群鲫鱼_______
龙秋湖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_______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问题探讨
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1.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
弄清东北豹的数量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
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组成种群个体的年龄状况和雌雄个体的数目,都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其中,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_______或_______中的______就是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
单位体积
个体数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2)公式:
如:每立方米水体中鲫鱼的数量
如:一块草地中每平方米的面积内狗尾草的数量。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很高种群密度较高种群密度一般思考:是不是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就大?不是;因为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定义: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出生率 > 死亡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种群密度变大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变小
意义: 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资料1:东北豹一般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1只或4只的情况。幼豹2、3岁后性成熟。而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鼠,幼鼠当年即可性成熟。可见东北豹的繁殖能力比鼠弱得多。
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在________内______(_____)的个体数占______________的____即迁入率(迁出率);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迁入率和迁出率_________种群密度;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
单位时间
迁入
迁出
该种群个体总数
比值
直接决定
增大
相对稳定
减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3)与实践的联系
如果研究一座______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城市
(1)概念
一个种群中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各年龄期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4、年龄结构
(3)三种类型的年龄结构比较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特征 幼年个体___, 老年个体___ 各年龄期个体数_______ 幼年个体___,
老年个体___
发展趋势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
图示


比例相当



增大

相对稳定

减小
现学现用:说出以下图示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 E_________ F_________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衰退型
增长型
稳定型
(4)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_____和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是____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出生率
死亡率
预测
思考:
①稳定型的种群,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②我国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下降,老龄人口比例上升,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一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这说明我国出现了老龄化问题;
(1)概念
种群中__________数目的比例
(2)类型
雌雄个体
雌雄相当型
雌多雄少型
雌少雄多型
多见于高等动物
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
多见于营社会生活的昆虫
注意:这里的雌雄个体指的是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如工蜂就不计算在内;
注意: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如某些雌雄同株的植物;
5、性别比例
(3)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
(4)与实践的联系
利用人工合成的________(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_____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_____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性引诱剂
雄性
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不能完成交配
*注意:正常的性别比例是指该种群正常状态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的性别比例,并不一定是雌雄相当型
思考:
为什么改变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会明显降低?
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
三、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_____
出生率
直接决定
(+)
(-)
(+)
(-)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影响
(预测)
年龄结构
影响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现学现用:说出序号表示的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 ⑤_________
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_______;
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防、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那么,有哪些调查方法呢?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
估算法
适用范围
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灯光诱捕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适用范围
有趋光性的昆虫
适用范围
植物或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
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1.逐个计数法
在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______密度;
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_____的方法。
分布范围较小
个体较大
珙桐
估算
2.黑光灯诱捕法
对于有______的_____,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趋光性
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
昆虫
*趋光性属于一种应激性
*该方法所得结果多为相对密度,是通过跟历史记录作对照得出的,一般对害虫的成灾程度和防治有指导意义
3.样方法
(1)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选取____个____,通过计数______________,求得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随机
若干
样方
每个样方的个体数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现学现用:
某同学对某地蒲公英数量调查结果如下(样方大小为1m2),则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约为___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株数 3 4 5 4 4
4
(2)适用范围
植物
昆虫卵
蚜虫
跳蝻
总结:植物、昆虫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样方的多少与被调查地段的总面积呈____相关;一般来说,选取的样方越少,___________;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_;
(3)样方的数量

越接近实际情况
(4)样方的大小
样方大小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及分布情况而定:
例如,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___________为宜;
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________;
1㎡的正方形
适当扩大
(5)样方的取样关键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误差越大
思考:为什么强调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是为了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6)取样方法
①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选择______________
②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选择_____________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7)计数原则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样方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因此,该样方中有_____株蒲公英;
9
样方编号 1 2 3 4 5
株数 5 7 8 8 12
某同学对某地蒲公英数量调查结果如下(样方大小为1m2),则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约为___株/m2
4.标记重捕法
(1)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______个体,做上_____再__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根据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估算种群密度;
一部分
标记
放回原来的环境
重捕
重捕到的动物
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如何调查一片草原上兔子的种群密度?
—标记重捕法
(1)原理:
M只
初次捕获
N只
放回原来的环境,充分混合
重 捕
n只
(其中有m只带标记)
因此,种群在该区域内的个体总数为(种群数量)
初捕标记数(M)
种群数量(N)
重捕标记数(m)
重捕个体数(n)
=
求得N的数值再除以该地面积或体积值,即得种群密度
标记重捕法
例:在某2km3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了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用N表示)?
初捕标记数
种群数量
重捕个体数
重捕标记数
N=386(条)
(4)注意事项
①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理活动;
③标记物不易脱落;
④标记个体需与未标记个体混合均匀后再重捕,保证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⑤确保调查期间没有个体的迁入、迁出、出生、死亡;
(5)误差分析
①若被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则估算值偏_____;
②若标记个体容易被天敌捕食则估算值偏___;
③若被标记个体的标记脱落,则估算值偏___;
④如果标记的个体因标记过于醒目,易被实验人员发现而重新捕捉,则估算值偏____;




课堂练习1.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C
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h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这样可估算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单位为______;
课堂练习
88.4
只/hm2(共39张PPT)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怎样构建种群增长的模型
二、 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
学习目标:
讨论:
1.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假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分裂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细菌数量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第一次分裂产生
的细菌为第一代数量为N0x2,第n代的数量为Nn= N0×2n。
2. 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2216个
设细菌初始数量为N0
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数量会一直按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长吗 如何验证你的观点?
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Nn= N0×2n
【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曲线图:直观反映出种群增长趋势,但不够精确。
数学方程式:精确,但不够直观。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公式法
曲线图法
Nn= N0×2n
准确
直观
1.数学模型概念:
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数学模型意义: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怎样计算繁殖n代后的细菌数量?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 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研究实例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4.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
总结: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建立模型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思考 · 讨论:分析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
资料1 1859年,24只野兔由英国来到澳大利亚
24只
野兔
6亿只
野兔
1个世纪
资料2 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
1.这两个资料中种群增长有什么共同点
2.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种群数量增长迅猛,且呈无限增长趋势。
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等
讨论:
思考 · 讨论:分析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
资料1 1859年,24只野兔由英国来到澳大利亚
24只
野兔
6亿只
野兔
1个世纪
资料2 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
3.这种种群增长的趋势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为什么?
不能,因食物和空间有限
讨论:
通过上述两个实例可以看出,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
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1.概念:
2.模型假设
(1)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
(2)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
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
3.建立模型
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
4.实例:
思考:哪些情况下可能出现这种条件?
实验室条件下、生物迁移入条件适宜的新环境(如物种入侵)
思考:生物迁入新环境一定会出现“J”形增长吗?
凤眼莲(水葫芦)
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
①当λ=1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②当λ>1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③当λ<1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思考】当λ>1时,种群一定呈“J”形增长吗?
种群数量不变(相对稳定)
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下降
不一定;
只有λ>1且为定值时,种群增长才为“J”增长;
λ
当年种群数量
前一年种群数量
=
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
Nt=N0λt
1-4年,种群数量呈___形增长
4-5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5-9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9-10年,种群数量_______
10-11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
11-13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9年,种群数量第_______年达到最高
9-13年,种群数量第______年最低
“J”
增长
相对稳定
下降
下降
11-12年下降,12-13年增长
5
12
【现学现用】据图说出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持续按照这个公式增长吗?为什么?
不会.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像这样,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__________,增长曲线呈_____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1.概念:
趋于稳定
“S”
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的制约等(即存在环境阻力)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2.模型假设:
种群数量为K: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剧烈。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2增长速率最大K值:环境容纳量增长期:个体数量增加,增长加速适应期:个体数量较少,增长缓慢稳定期:增长减慢增长速率几乎为零abc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解读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种群数量会
在 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 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变化是_____;
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_____。
负反馈
下降
上升
K值附近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4.同一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值吗?
5.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生活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和濒危物种的保护:
改善栖息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提高环境容纳量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②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
a.渔业捕捞应在 ;
b.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
因为捕鱼后保留在K/2值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K/2以后
K/2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5.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生活应用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③对有害生物防治:
b.在 捕杀。
a.降低环境容纳量;
K/2前
如灭鼠时及时控制种群数量,
严防达到___ _值,若达到该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K/2
思考:控制家鼠数量的思路和相应具体措施
K值与K/2值的应用:
K值
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
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载畜量
K/2值
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值处
(为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在K值捕捞,为维持持续捕捞量在K/2以后捕捞)
K/2值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值处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种群增长“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
J型曲线 S型曲线
条件
有无K值
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无,
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环境阻力(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K值:环境容纳量
②但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在波动状态的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如蝗灾、赤潮等。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①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种群数量的波动
③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④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种群数量的波动
捕鲸现场成了血的海洋
种群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对比
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原有个体数
增长速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增长时间
在“S”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增长率逐渐减小。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对比
1. “S”形曲线与其增长速率、增长率的关系
2. “J”形曲线与其增长速率、增长率的关系
在“S”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增长率逐渐减小。
在“J”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增长率基本不变。
种群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对比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实践
1.实验目的: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实验原理: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实践
3.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4.作出假设: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
探究·实践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实验设计
(1)变量分析:
自变量:
时间
因变量:
酵母菌数量
无关变量:
培养液的体积等
(2)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①方法:
抽样检测法
②用具:
试管、滴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显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探究·实践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③步骤:
注:先盖后滴,
沉降再数
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仪器,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大方格
中方格
小方格
16×25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
25×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
计数室通常也有两种规格
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其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
计数
16×25型:
一般取四角的四个中方格(100个小方格)计数
25×16型:
一般计数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细胞数。
1mm
1mm
25(中)×16(小)
酵母菌计算方法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取1 mL培养液加9 mL无菌水,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 。
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300÷80×400=1 50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倍,因此上述1 mL酵母菌样液中约有菌体=1 500×10×1 000×10=1.5×108(个)
1.5×108(个)(共28张PPT)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问题探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在秋冬时节则相反。
讨论: 1.导致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出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春夏时节,草木繁盛,植食性动物食物充足,出生率提高,死亡率降低;秋冬时节相反。植食性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又会影响肉食性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这些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对当地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影响?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2021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郁闭度大
郁闭度小
下表为某地人工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的调查数据。
下表为某地人工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的调查数据。
一年蓬
加拿大一枝黄花
刺儿菜
二.非生物因素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1.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的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2.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3.除了上述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影响?
阳光
刺儿菜是阴生植物,对光需求小。
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是有差异的
温度、风、水、火等
温度
水分
阳光
一、非生物因素
光合作用强度
影响酶的活性
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土壤湿度
1、影响因素:
2、影响方式: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_________、_________也是重要因素。
3、影响特点:
日照延长
降水增多
*
二、生物因素
1.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种内竞争
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否受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的影响呢?
【思考讨论】影响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因素
1、怎样解释该实验结果?
讨论: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力弱的数量会不断下降。
资料1
单独培养
单独培养
混合培养
资料2
3.猞猁和雪兔种群的数量变动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讨论:
4.除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还有其他因素吗
2.怎样解释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同步周期性?
雪兔 猞猁
猞猁和雪免之间是捕食关系。作为猎物的雪免种群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其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数量会随之上升;反之,作为猎物的雪免种群数量下降时,猞猁因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数量会随之下降。
2.怎样解释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同步周期性?
3.猞猁和雪兔种群的数量变动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4.除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还有其他因素吗
有。食物;
种内竞争,
其他天敌;
非生物因素等。
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制约、循环因果的关系
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每种动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如果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
(1)捕食
(2)种间竞争
森林中不同植物竞争竞争阳光和养分,草原上非洲狮与猎豹竞争猎物,这也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
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3)寄生
螨虫
生物因素
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竞争
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捕食
种间竞争
寄生
【小结】
非生物因素
阳光
温度
水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
1.保护濒危动物
调查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影响数量变化的因素
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2.渔业合理捕捞量的确定
每年既捕获较多的鱼,又不危及来年的鱼产量。
即:长期获得较高的捕捞量
K/2
K
K
K/2
原因:中等强度的捕捞:剩余的种群数量接近K/2,此时鱼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需求:
捕捞点:
捕捞剩余量:
K/2以后
K/2
思考:
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这是为什么?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
如果渔网网眼很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3.有害生物的防治
鼠害
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
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农林害虫的防治
一味依赖喷洒农药的方法,既造成环境污染,又伤及害虫的天敌
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则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生物因素
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捕食
种间竞争
寄生
【小结】
非生物因素
阳光
温度
水等
(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
种内竞争
保护濒危动物
渔业合理捕捞量的确定
有害生物的防治
捕捞点:
捕捞剩余量:
K/2以后
K/2
捕杀点:
小于K/2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往复循环。
思维训练
若结果2与原因1相反,
则属于负反馈;
若结果2比原因1程度加强,则属于正反馈;
实例一: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①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
②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 )
2.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
×
①对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或概括是( )
A.与种内竞争无关
B.二者总是此消彼长
C.与植物种群数量无关
D.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
D
随堂练习
②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
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
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
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
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
C
3.一本生态学专著上写道:“当能预报未来时,生态学就变成一门预测性科学;当能决定未来时,生态学就变成一门管理科学。”结合本章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很有道理。例如,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根据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在物种保护、渔业管理、有害生物防止等方面制订相应对策。
3.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一个孤岛。该种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数量 200 3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 170 600 500 600
①用曲线图示该种群1915-1943年的消长情况
②1915-1930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③该种群的数量后来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取食,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