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4章 人与环境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不是,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茶卡盐湖
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在生物圈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存在紧密而复杂的相互联系;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
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人类生活和生产会消耗地球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如果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生态足迹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也叫生态占用。
②排放的CO2总量可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1)概念:
(2)换算:
①粮食消费量可转换为生产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生态足迹
所需资源
吸纳废物
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3)生态足迹示意图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____生态足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4)特点: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因此,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_____生态足迹的值
减小
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____生态足迹。为什么?
增大
增大
例如:
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提示: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3.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生态承载力
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总和
单位:“全球公顷”
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总和
单位:“全球公顷”
地球提供的
人类需要的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②生态盈余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③生态赤字
资料1
世界总人口增长情况
人口/亿
年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世界总人口
年份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承载力总量
资料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资料3】 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资料4】 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而且,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分析讨论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讨论
1.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的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
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3.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
(1)我国的人口现状
①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增长快;
②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
(2)发展措施
①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出生率和增长率下降,进入低生育水平);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a.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止沙漠化;b.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d.推进生态农业。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
①形成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②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③防治措施: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2.水资源短缺
①形成原因: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②危害: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③防治措施:节约用水。
2021.04 日月潭内近日也已多处干涸见底,湖内用来测水位的“九蛙”已全部露出
风景秀丽的日月潭
3.臭氧层破坏
①形成原因: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③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CFCs)、哈龙等物质。
4.土地荒漠化
①形成原因:植被的破坏(草原开垦,过度放牧)。
②危害: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③防治措施:保护草地、植树造林。
宁夏的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
①形成原因:栖息地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
②危害: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③防治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位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中的世界动物墓地
6.环境污染
①分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②形成原因: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③危害: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
④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水华
污染类型 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大气污染 酸雨
雾霾
臭氧层空洞
水体污染 无机污染
有机污染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农药污染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SO2等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细颗粒物增多
水中富含N、P等无机营养
氟氯烃等化合物使用
重金属、农药等进入食物链
水中富含有机物
危害人类生活,危害植物生长
呼吸道疾病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使大气中臭氧含量下降,地表紫外线增强
浮游藻类繁殖,水体缺氧,生物大量死亡
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
通过生物富集,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
常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
*
三、可持续发展
1.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就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2.我国: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节能环保,广为宣传。
采用“素食、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
国家节水标志
*
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揭示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辨别“ 偷换概念 ”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该为治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
提示: 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我们既要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要注意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请在左右两栏之间画上适当的连线。
劳动力不足
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短缺
人口老龄化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2.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 水土流失 B. 温室效应 C. 大气污染 D. 海洋污染
3.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
A. 进行垃圾分类
B. 大力植树造林
C. 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 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
D
二、拓展应用
1.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少地消耗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1) 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
(2) 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
(3) 避免浪费: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
2. “国家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图案组成。绿色的圆形 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 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 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手接着水珠, 寓意“接水”,与“节水”音似。
举例说明,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节约用水?
(1) 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用洗碗水冲厕所,等等。
(2) 洗手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国家节水标志
3. 有些企业的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企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停产又将影响职工的收入和产品的供应。这样的两难处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请你查阅资料,找一找摆脱这类困境的办法。
【提示】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集中财力、智力和技术力量,建设功能性园区,按照标准搞好基础设施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入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
4. 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 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西双版纳地区共有228~279头亚洲象,但它们分 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目前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请你分析导致隔离的原因。
【答案】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
(2) 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査规划和建设项目,请你谈谈这项措施的意义。
【答案】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共32张PPT)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问题探讨】
1986年,我国科学家在长白山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蛩蠊目昆虫,后被命名为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它填补了我国蛩蠊目昆虫的空白,目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1.中华蛩蠊看上去似乎毫不起眼,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保护呢?
2.如果人类不进行保护,像中华蛩蠊这样的稀有物种就会灭绝吗?
中华蛩蠊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华蛩蠊的特点:适合生存的生境十分有限、生活周期相对较长、数量稀少。所以如果不进行保护,中华蛩蠊很有可能会走向灭绝。
一. 生物多样性概述
1.生物多样性概念:
___________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
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全部基因
生态系统
2.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 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物种多样性: 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资料1】在我国,红树林原来广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沿海的潮间带,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由于人类的围海造地和人工养殖以及建筑、薪柴之需,红树林的面积日益缩小。
讨论:1. 红树林的消失对沿海陆地有哪些影响?又将影响哪些生物的生存?
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将直接影响沿海陆地的生态环境,这对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红树林的消失,会使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红树林的消失还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更多的生物。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资料2】大面积种植水稻、玉米或小麦等,给人类带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栽培品种大多抗病性差。这些作物的祖先: 野生的水稻、玉米或小麦,在基因组成上与栽培品种有着一定的差别。
2. 栽培作物野生中的基因库对育种工作者来说,有哪些利用价值?为什么说人和一个灭绝的物种都会带走它的独特的基因,是领我们永远遗憾的呢?
首先,栽培作物野生种的基因库对育种工作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源,可用于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其次,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种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导入相应的栽培品种并使之表达,从而获得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的栽培品种。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库,是经历了漫长的生物进化留存下来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意味着一个基因库的消失,是生物多样性的巨大损失。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资料3】 家蝇不但扰人,而且会传播疾病,因此很不受人们欢迎。但是,家蝇是某些动物的食物,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员;它还可以为植物传粉;人工饲养的家蝇幼虫可以作为动物的饲料。人们还模仿蝇眼制成了蝇眼照相机;模仿家蝇的平衡棒制成的振动陀螺仪,可用于高速飞行的火箭和飞机;等等。
这三个例子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水稻、玉米、小麦等可供食用,家蝇可以为植物传粉、作为动物饲料,并对科学研究有重要价值等)、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潜在价值(红树林、野生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
3. 上述三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哪些价值?你还能举例说出更好的实例吗?
1.直接价值
实用意义的价值
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工业原料
药用
食用
科学研究
文学艺术创作
旅游观赏
在生态旅游、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人类的食物基本来源于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家禽及海产品。
绝大多数药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为人类提供了众多工业原料。
二.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1)实用意义的价值
食用
药用
工业原料
2)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仿生)
苍耳
科学研究(仿生)
文学艺术创作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
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
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
注意: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上
2. 间接价值
二.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不起眼的野草(过去)
潜在价值≠没有价值
对大量的野生生物,目前尚不清楚它们的使用价值,但是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用于各类疟疾治疗(现在)
黄花蒿
3.潜在价值: 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价值。
二.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潜在价值
间接价值
实用意义的价值
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食用
药用
工业原料
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
文学艺术创作
调节生态系统功能
植物光合作用,湿地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
促进生态系统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
尚不清楚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小结
【检测】写出以下例子对应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①湿地可以蓄洪防旱 ________
②湿地公园供人游玩 _________
③农田中一种不知名的野草 _________
④农田能够提供粮食 _________
⑤画家旅游时即兴泼墨 _________
⑥模拟鸟类外形研制飞机 _________
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_________
⑧猎豹的追赶使羚羊的奔跑能力增强 __________
间接价值
直接价值
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
直接价值
直接价值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呢?
4.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豚鹿
(1960年我国绝迹)
台湾梅花鹿
(1969年已在野外绝迹)
1.地球上几乎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下列叙述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是( )
A.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B.每个物种都维持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C.屠呦呦通过研究植物黄花蒿,从其茎叶中提取出青蒿素
D.路边生长的不知名野草以及生活在其周围的不知名昆虫
2.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C.基因突变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D.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基因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B
C
3.生物的多样性通常包括( )
①基因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 ③结构多样性 ④功能多样性 ⑤DNA多样性 ⑥蛋白质多样性 ⑦生态系统多样性
⑧非生物环境的多样性
A.①②⑦ B.⑤⑥⑦
C.③④⑧ D.①③④
A
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进化中既有新物种形成,也有原有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速度。
①生存环境破坏
②掠夺式的利用
③环境污染
④农林业品种单一化
⑤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
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羊肚菌
雪域松茸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食人鲳(生物入侵)
P93批判性思维:
有些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生产建设活动,不一定都是人类主观上要对野生物种赶尽杀绝。例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造成某些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这给你什么启示?
提示:要特别警惕人类无意中铸大错;
在进行生产建设活动前,要预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统筹考虑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做出最合理的决策(遵循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一个基因可能关系到一种生物的兴衰,一个物种可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一个生态系统可能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面貌。
因此,在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丧失的危害后,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思考:
1.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赖以生存的食物箭竹被破坏,我们采用哪种保护措施更有效
2.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大熊猫因近亲繁殖,种群开始退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人们欲在震后大面积种植箭竹,咨询后发现不可行,试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
易地保护
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的原栖息地碎片化,不同保护区的不同种群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大面积种植箭竹会造成林业品种单一化,会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
一个基因可能关系到一种生物的兴衰,一个物种可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一个生态系统可能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面貌。
如果在人类还没来得及开发应用时,众多物种就灭绝了,人类如何能知道这些灭绝物种的宝贵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类可能正在失去大量以后可以利用的资源,最终也就像其他生物一样,从地球上消失。
因此,在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丧失的危害后,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①概念: 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②意义: 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
(2).易地保护
①概念: 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如: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②意义: 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植物园
动物园
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一旦繁育的野生动物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将它们回放野外
(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濒危物种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我国还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惜、濒危物种的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当前主要是降低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速度,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废物的重复利用等
保护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实质:
休渔期停泊在港口的鱼船
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提倡“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我国近年来规定禁渔区和休渔期,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已经开始显现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效。
4.要求:
要求我们做好生态系统管理,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研究。
作为“地球村”的一名成员,我们要时刻牢记,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间接价值>直接价值
层次
直接价值
潜在价值
价值
保护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间接价值
就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
实用意义的价值
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生态价值
丧失原因
易地保护
课堂小结
练习与应用
1.长江江豚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是极危物种。下列保护长江江豚的措施,最为有效的是
A.建立长江江豚繁育中心 B.建立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
C.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D.利用生物技术对长江江豚的基因进行保护
一、概念检测
B
2.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喂食、建巢
B.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
C.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D.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C
3.将左、右两侧的词句,按对应关系画线连接起来。
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
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治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木工用的锯
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
某种不知名昆虫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潜在价值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层次的保护战略和措施( )
①基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D
A
3.藏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等。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A(共48张PPT)
第3节 生态工程
在2008年北京奧运会的筹办过程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一个重要建设项目公园所在地原来主要是普通村落和农田。2002年招标设计,2005年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公园建设坚持“绿色奥运”的理念,充分利用了原有地貌和植被,采用了营造近自然林系统、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项生态技术。例如,公园的水系建设采用了雨水收集、污水利用、中水净化、智能化灌溉和生态防渗等环保技术。
1.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也可以演替为森林,为什么还要人工造林呢?
弃耕的农田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为森林需要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利用生态工程原理进行人工造林,可以缩短建设周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生态效益。
在2008年北京奧运会的筹办过程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一个重要建设项目公园所在地原来主要是普通村落和农田。2002年招标设计,2005年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公园建设坚持“绿色奥运”的理念,充分利用了原有地貌和植被,采用了营造近自然林系统、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项生态技术。例如,公园的水系建设采用了雨水收集、污水利用、中水净化、智能化灌溉和生态防渗等环保技术。
2.为什么要先做森林公园的整体设计再开工呢?
建设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涉及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建设成本较高,在开工前做好整体设计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也可以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和后续维护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生态效益。
在2008年北京奧运会的筹办过程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一个重要建设项目公园所在地原来主要是普通村落和农田。2002年招标设计,2005年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公园建设坚持“绿色奥运”的理念,充分利用了原有地貌和植被,采用了营造近自然林系统、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项生态技术。例如,公园的水系建设采用了雨水收集、污水利用、中水净化、智能化灌溉和生态防渗等环保技术。
3.公园建设为什么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和植被,营造近自然林系统呢?
生态工程的建设要顺应自然,即合乎自然规律。自然的地貌和植被,是自然选择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和植被有利于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会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知识点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1 生态工程的含义
理论基础:
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
操 作:
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
结 果: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2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1.3 突出特点: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1.4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资料1】
奥森水域面积小且封闭、易污染、缺少完整食物链,因此水体容易发生富营养化,产生水华。为评估奥森主湖水体生态系统的状况,提出水质净化的有效措施,研究人员借助Aquatox模型软件对公园水体生态系统进行了模拟研究。
设计思路:设置空白对照组(模型1:自然水域,无人工净水系统)和实验组(模型2:使用人工净水系统,进水口增加人工湿地),其他变量一致。模拟期限设定为5年(即5个植物生长期)
相关数据:本研究中,以高等植物每年的长势作为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和人工净水措施可持续性的指标。实验中选择了3种代表植物,通过观察这些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建立模拟曲线,实验结果如下图。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空白对照组模型1
(自然水域,无人工净水系统)
实验组模型2
(使用人工净水系统,进水口增加人工湿地)
问题1:模型2在进水口增加了人工湿地,对入水进行一定的净化。与模型1相比,模型2中三种植物的长势是否有变化,请你推测,哪个模型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
模型2中苦草长势几乎不怎么变化,菹草长势增加,水藓长势下降。模型2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空白对照组模型1
(自然水域,无人工净水系统)
实验组模型2
(使用人工净水系统,进水口增加人工湿地)
问题2 请利用生态学知识提高模型1稳定性的新措施。
增加水体植物的天敌或者增加沉水植物和挺水
植物的组合配植对浮游植物繁殖等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空白对照组模型1
(自然水域)
(加入田螺摄食有机碎屑、苔藓类植物也是鲤鱼的食物之一)
实验组模型2
(增加人工湿地)
实验组模型3
问题3:模型3和模型2相比,哪种净水方式可持续更高?
模型3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空白对照组模型1
(自然水域)
(加入田螺摄食有机碎屑、苔藓类植物也是鲤鱼的食物之一)
实验组模型2
(增加人工湿地)
实验组模型3
问题4:加入田螺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何变化?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底栖动物的加入完善了湖水中的生态系统,增加了“植物—田螺—鲤鱼”这一条食物链,加速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到鲤鱼的传递。一方面由于鲤鱼的食物来源增加,模型可承载的鲤鱼生物量增大;另一方面水藓和浮游植物由于田螺的摄食,生物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4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自生
①实质:
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②对生物的要求:
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的群落。
③维持条件:
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资料2】为探究奥森主湖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配置对净水效果及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模型1中菹草置换为荷花,建立模型4。菹草和苦草都是沉水植物,而荷花是挺水植物,它与苦草、水藓的生态位不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与单一的沉水植物配植相比,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组合配植对浮游植物繁殖的控制效果更好,动植物生长也较为稳定。
问题5:分析实验数据:调整后的方案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何影响。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资料2】为探究奥森主湖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配置对净水效果及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模型1中菹草置换为荷花,建立模型4。菹草和苦草都是沉水植物,而荷花是挺水植物,它与苦草、水藓的生态位不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问题6:更换不同生态位的物种对该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有何影响?
挺水植物会阻挡光线进入水下,在与沉水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有助于群落的空间结构。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其实,在奥森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例如,建设之初,对气候因素考虑不周,种植地块选择有误,导致珙桐种植失败;对病虫害了解不足,园区大部分海棠与桧柏种植过近,导致苹果锈病在两者间越冬和繁殖;放养了牛蛙,牛蛙的捕食性很强,大量本地生物被其捕食。
问题7:在生态工程建设中,进行物种配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进行生态系统工程建设时,必须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4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协调
①对生物的要求:
②影响因素: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立意为“通往自然的轴线”, 在设计时,以自然密林为主的北部公园将成为生态种源地, 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 尽量保留现状自然地貌、植被, 形成微地形起伏及小型溪涧景观。南部定位为生态森林公园, 以大型自然山水景 观的构建为主, 山环水抱, 创造自然、诗意、大气的空 间意境, 兼顾群众休闲娱乐功能, 可设置各种服务设 施和景观景点, 为市民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奥森建成后是否实现了这些规划目标呢?
综合来看,城市道路旁的绿地对于减少道路噪声、PM10浓度,增加人们在公园观赏游玩的舒适度有重要的效果。因此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应视场地现状尽可能增加宽度。在设计和建设生态工程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要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4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整体
①考虑因素:
②目 的:
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对生态工程建设也有重要影响力。
应用整体原理,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思考 讨论 分析生态工程案例中的原理和应用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尝试画出桑基鱼塘中的食物链。
桑树→蚕
甘蔗→人
甘蔗→猪→人
浮游植物→鱼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基本原理?
自生: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
循环:“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维持着高效的物质循环。
协调:所选择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了协调和平衡,例如,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桑叶饲蚕,利用了种间关系,但养殖的蚕的数量没有多到危及桑的存活;等等。
整体:桑基鱼塘在设计时,陆地与水面配比合理,各组分的搭配与比例适当,结构有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桑基鱼塘将原本割裂的生产系统优化组合,能够发展多种经营,为农民创造收入,是结构优化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当桑叶价格高,卖桑叶比卖鱼更合算时,当地农民会将蚕沙用作桑树的肥料,而不是喂鱼。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工程除了要考虑生态学、工程学原理,还需要关注什么?
还需要关注经济学原理,要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4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循环
①实质:
②目的:
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比较项目 生态工程 传统农业
基本原理
调节机制
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能源
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工程学
工程学
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
人为调控
协调
破坏环境
太阳能
化学能
得到保护
减少
生态工程与传统农业的比较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理念是“通往自然的中轴线”。设计方旨在将其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地带,成为北京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由于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同时承担诸多社会活动,奥森无法通过独立的自我调节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仍需要不断通过人工补充物质和能量,移除废物等进行维持,而最理想的生态工程建成后,应该能够依靠系统的自主组织来长期维持稳定。
无论是历经千年的无废气物农业,还是像奥森这样的现代化生态工程,其设计和建设都必须遵循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的生态学原理。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一、概念检测
1.生态工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基本原理。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依据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应该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
(2)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
×
√
2.建设人工湿地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了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处理。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入侵
C.为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
D.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
二、拓展应用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南北双方以北纬 38°为停火线,沿线两侧大约500km2为非军事区, 这里的地表经过战争浩劫,几乎没有生物存在。几十年来,由于基本没有人类活动,这里恢复了 完全的口然状态。河水清澈、森林茂盛、物种繁多,还出现了多种被认为早已在朝鲜半岛灭绝的动物, 如棕熊。有科学家评论说:“全世界只有在这个地方,由于3 000年以来的农耕文明突然终止,原始物种可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由发展,这个地区的生态恢复情况大大超过了人类所有生态建设所能达到的水平。”说说这个案例给你的启示。
提示:我们在认识到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环境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不能忘记大自然固有的强大的生态恢复力量,更不能误认为只要有了生态工程,就可以先污染,后治理;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工程建设,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并节约成本。
知识点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1)问题:
农村人口多,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2)对策: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
(3)案例:
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青贮:是指在玉米等作物没有完全成熟时,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切碎,通过厌氧发酵成为牛羊的青饲料。
氨化:是指利用氨水或氮素化肥处理稻麦秸秆,使之软化适口,提高其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
图a 压制、储存青贮玉米
图b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请分析图b,并与当地农村的生态系统相比较,讨论以下问题。
1.在这一案例中,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基本原理?
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2.这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各组分搭配合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实现了物质多级循环利用、能量充分利用、减少了废物排放与环境污染。
3.这一生态工程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这一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创造了多种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1)湿地的
作用:
(2)问题:
(3)对策:
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其他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
人们对湿地进行排水和围垦,已经破坏了地球上80%的湿地资源。
①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②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4)实例: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案例: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
(2)对策:
(3)案例:
①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极端恶劣的土地条件,会阻碍植被的生长
③规模巨大的采矿业,对土地景观造成巨大的影响,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①措施: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生物群落的重建。
②具体方法:首先通过机械方法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作表土;然后在人造表土上,植树种草。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萍乡市下埠镇南竹坡自然村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案例:萍乡市下埠镇南竹坡自然村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
矿区废弃地
植树、种草
社会、市场
畜牧养殖
施
肥
牧草加工业
工程机械措施
制造表土、压实
环境
投入
肉蛋奶
就业投入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
①我国生态工程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及解决方法:
①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一起的“并发症”
②我国在生态工程建设中,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3)我国政府的态度:
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思维训练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又充满哲理的问题。概括、总结从细胞到生态系统多层 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对你认识生命的本质会有帮助。这个活动,需要你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内容,甚至需要查找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并用准确的术语表达。
1.生命系统的结构。与一般的非生命系统相比,生命系统的复杂程度更高。生命 系统尽管结构复杂,但都是由各个组成部分 构成的统一的、有序的整体。生命系统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生命系统的功能。生命系统不断从 外界环境获取物质或能量,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也不断排出物质、散失热能,等等。细 胞能形成新细胞,个体能产生新个体。生命系统的功能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开放性、复杂性、有序性、动态性、整体性
能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有序性,进行“自我更新”;细胞和个体等生命系统还能进行“自我复制”
思维训练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又充满哲理的问题。概括、总结从细胞到生态系统多层 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对你认识生命的本质会有帮助。这个活动,需要你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内容,甚至需要查找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并用准确的术语表达。
3.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命系统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依存于非生物环境。从生态的视角看,生命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存于环境,也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生命系统的历史。分析生命系统的 由来,追寻生命系统的历史,也是理解生命 是什么的关键。从历史的角度看,生命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最原始、最简单的生命进化而来,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实例 原理 对策 注意问题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循环原理整体原理自生原理
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整体原理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工程学和生态学相结合
修复土地、恢复植被
①核心:沼气工程
②优点:农、林、牧、副、渔业等全面发展,开发可更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①控制污染、土地处理了及引进物种等,恢复受干扰的湿地
②建立缓冲带,建设人类干扰
①改良表土
②植树种草
③合理确定载畜量
一、概念检测
1.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
(2)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原理是一样 的,各地均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 )
(3) 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 )
(4) 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 ( )
×
×
√
√
2.2017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其中要求提高农作物秸杆的利用率。下 列对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的是( )
A.过腹还田
B.青贮、氨化处理
C.田间焚烧,留灰做底肥
D.利用作物秸秆培养蚯蚓
C
二、拓展应用
莱茵河是欧洲大陆的一条大河,流经多个国家,曾是流域内几千万人的饮用水水源,也是鲑鱼等洄游性鱼的洄游河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捕捞、河道的渠化、 工业污水的排放、繁忙的内河航运等人类活动导致莱茵河的水质严重恶化,因河道裁弯取宜,鱼类洒游受阻等问题日趋严重。
(1 )针对上述问题,列举莱茵河的治理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过度捕捞、河道的渠化、工业污水的排放、繁忙的内河航运等人类活动带来的水质严重恶化等问题。要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严格控制流域内的污水排放并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拆除不合理的航道、灌溉和防洪工程;保护植被、加强绿化、恢复生态;保护洄游鱼类、保护鱼类产卵场、控制鱼类捕捞量;等等。
(2)莱茵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和沿河国家于 1987年提出了重塑莱茵河的生态修复计划,查阅资料,了解该计划的设计思路。
(3) 查阅最新进展,了解莱茵河的生态现状。
(4 )谈谈莱茵河治理给你的启发。
提示:一方面可以从人们对污染治理的观念转变,制订科学的治理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等角度来谈;另一方面可以将菜茵河的治理与我国在河流治理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5 )你家乡附近的河流是否也出现20世纪莱茵河遇到的问题?能否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和 教训?提出你的想法。
可查阅资料,走访当地居民,咨询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