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8 07: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阡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尚书》记载,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氏后羿抓起来废了。太康的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这种思想。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尚书·康诰》的许多记载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有重视人的意思。不过,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尽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代开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具体化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畏民重民,尊重和敬畏人民。《大学》中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二是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三是爱民恤民,体恤爱护人民群众。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四是忧民利民,关心人民疾苦,为民谋利益。《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五是富民强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才能国强,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权术,是以君权至上、官本位为前提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实质上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民贵君轻、平政爱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子之歌》用大禹的训诫批判了太康的无道并肯定了有穷氏后羿做法的正确性。
B. 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不包括奴隶,所以它没有人情味。
C. 在前代较为完善的民本思想体系下柳宗元先后提出“民为本”“吏为民役”等观点。
D. 虽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没有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但其思想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时采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总分手法。
B. 在论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时文章使用了对比手法。
C. 为证明富民强国的道理文章先论述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等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D.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安定人民、巩固统治的作用,所以能被封建君主所接受。
B.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虽然有其缺点,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是有借鉴价值的。
C. 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施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
D.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尊重百姓们的个体价值与权利说明其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等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摘编自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有删改)
材料二:
(数据来源:《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编自陈佳冉《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有删改)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摘编自史一棋《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二图表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年,我国国民的传统媒介阅读时长增长不明显,其中图书阅读时长有增长,报纸、期刊阅读时长均有下降。
B. 与上年相比,2016年我国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阅读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减少。
C. 2016年,我国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时长比上年有所提升,方式不同,但都说明我国国民对阅读变得更加重视了
D. 2016年我国国民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长比上网、图书阅读增加的多,说明年轻一代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主力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在近五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B. 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必须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C. 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D. 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得到年轻人认可,这说明我国全民阅读应向新媒体阅读方向推进。
6. 你认为如何开展全民阅读才能收获更多?请结合材料三、四说说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
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 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8.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 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14.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 “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15. 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意犹未尽。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达高潮时戛然而止,产生余味无穷的音乐魅力。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的潮水洗尽历史铅华,让曾经辉煌的人事渐次淡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 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 ,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 ,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路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B. 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C. 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住
D. 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 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 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身处逆境,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 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 若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 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 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②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21. 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关于中小学生使用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将大幅增加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整个小学六个年级共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约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面对此种情况,社会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点赞,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需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有人质疑,认为有些古诗文晦涩难懂,中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强行背诵,也给人囫囵吞枣的感觉;还有人认为,这样做的初衷很好,接下来还应注重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创新平台和方式去传承和表达,让中小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之美,为推动传统文化归位培养更多新力量。
你对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增加古诗文篇目的做法有何个人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石阡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尚书》记载,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氏后羿抓起来废了。太康的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这种思想。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尚书·康诰》的许多记载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有重视人的意思。不过,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尽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代开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具体化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畏民重民,尊重和敬畏人民。《大学》中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二是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三是爱民恤民,体恤爱护人民群众。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四是忧民利民,关心人民疾苦,为民谋利益。《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五是富民强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才能国强,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权术,是以君权至上、官本位为前提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实质上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民贵君轻、平政爱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子之歌》用大禹的训诫批判了太康的无道并肯定了有穷氏后羿做法的正确性。
B. 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不包括奴隶,所以它没有人情味。
C. 在前代较为完善的民本思想体系下柳宗元先后提出“民为本”“吏为民役”等观点。
D. 虽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没有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但其思想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时采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总分手法。
B. 在论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时文章使用了对比手法。
C. 为证明富民强国的道理文章先论述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等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D.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安定人民、巩固统治的作用,所以能被封建君主所接受。
B.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虽然有其缺点,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是有借鉴价值的。
C. 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施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
D.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尊重百姓们的个体价值与权利说明其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A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肯定了有穷氏后羿做法的正确性”错误。B项,结合文本内容“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分析可知,“所以它没有人情味”分析错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分析可知,“民为本”不是柳宗元提出的。故选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先论述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等民本思想的重要性”错误。文章第四段列举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没有先后的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分析可知,“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施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分析错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施”只是“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的要素之一。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等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摘编自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有删改)
材料二:
(数据来源:《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编自陈佳冉《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有删改)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摘编自史一棋《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二图表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年,我国国民的传统媒介阅读时长增长不明显,其中图书阅读时长有增长,报纸、期刊阅读时长均有下降。
B. 与上年相比,2016年我国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阅读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减少。
C. 2016年,我国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时长比上年有所提升,方式不同,但都说明我国国民对阅读变得更加重视了。
D. 2016年我国国民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长比上网、图书阅读增加的多,说明年轻一代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主力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在近五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B. 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必须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C. 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D. 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得到年轻人认可,这说明我国全民阅读应向新媒体阅读方向推进。
6. 你认为如何开展全民阅读才能收获更多?请结合材料三、四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A
6. ①在初级阶段,提倡“轻阅读”,让阅读成为自然的存在,成为以满足内心的需求为目的的存在;②随着阅读的普及,倡导“深度阅读”,在尊重阅读规律的前提下,将阅读推向深入。③注重“轻阅读”与“深度阅读”的有机结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说明年轻一代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主力军”说法错误,材料二图表名称是“各媒介接触时长对比”,也就是说此表是“国民”使用各媒介阅读的情况,并没有细分年龄层次。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必须举办各类阅读活动”错,说法绝对。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可知,举办阅读活动只是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重要方式,“必须”说法绝对。
C.“书屋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错,曲解文意。“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只是阅读活动蓬勃开展的表现,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才标志着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D.“这说明我国全民阅读应向新媒体阅读方向推进”错,主观臆断。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可知,这只能说明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依据材料三“‘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 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可知,主要介绍了“轻阅读”的相关内容,认为满足我们内心需求的阅读就是最好的;
依据材料四第一段“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可知,主要介绍“深度阅读”的相关内容,认为要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注重主题阅读等。
所以,综合理解就是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即“轻阅读”和“深度阅读”并行,同时,在尊重阅读规律的前提下,将阅读推向深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
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 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8.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答案】7. A 8. ①耿直刚烈。如看完赵团长改过的剧本后,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坚持原则。如他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忠于艺术,淡泊名利。
9. ①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伏笔和照应。前文写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荆轲已死”埋下伏笔,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前文形成照应。②这样安排符合常理。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与后文中金科按老剧本演戏相照应,更能凸显其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③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推动高潮的发展,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分析有误。文中赵团长可以编写剧本,应该是有文化的人;赵团长看重奖金、奖牌,也是一个追名逐利的人,此处属于片面认识.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有误,由“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等句可知,小说的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D.“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错误,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此题应从“耿直刚烈,敢怒敢言”“坚持原则,敢于抗争”“忠于艺术,淡泊名利”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①“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作者评论性的话语可以知道人物具有耿直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由“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可知,金科不顾及团长一心为钱为名,坚持按照历史事实和原来的剧本进行演出,可以看出他坚持原则,敢于抗争。
③“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分析可知:文中的赵团长追求名利,想获得奖牌,但是金科却毫不在意,坚持自我,淡泊名利,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金科忠于艺术,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析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小说主旨等角度来分析作答即可。
前文写“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后文写“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这样,前文金科勉强默认下来就为后文“荆轲已死”埋下伏笔。
“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前文形成照应。所以,这样安排情节更能凸显其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使小说前后形成伏笔和照应,还使小说情节形成波澜,推动高潮的发展,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 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始臣起(于)下邳”“与上会(于)留”均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独立完整,分别成句,之间断开;排除A、B、C项。句子翻译为: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美谥和恶谥”之分,故将“褒扬”改为“褒贬”。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没费一兵一卒”的表述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1)句采分点:整个句子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所以”,译为“……的原因”;“出入”,偏义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第(2)句采分点:“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甲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他说:“鲰生劝我说:‘距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从他的建议。”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本来不如人家。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在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你们俩的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和百姓,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乙文)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14.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 “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15. 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动静结合,“风急”“鸟飞回”是动景,“天高”“渚清沙白”是静景;
②视听结合,“风急”“猿啸哀”是听觉,“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
③俯仰结合和远近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又是仰视之景;“渚清沙白鸟飞回”既为近观之景,又是俯视之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D.“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理解错误,前后错位。应是前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后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本诗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字描摹风的情状,“高”字描写天的状态,一动一静。下句构造了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有静态描写“渚”是“清”的,“沙”是“白”的,有动态描写,“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
②首联两句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声,是作者所听到的,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盘旋飞舞的水鸟是作者所看到的。
③首联两句又兼有俯仰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又是抬头的仰视之物;“渚清沙白鸟飞回”既为近观之景,又是低头的俯视之物。这样全方位描写景物,更能表现景物的神韵。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一种技巧,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意犹未尽。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达高潮时戛然而止,产生余味无穷的音乐魅力。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的潮水洗尽历史铅华,让曾经辉煌的人事渐次淡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②.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 为国以礼 ④. 其言不让 ⑤. 舞榭歌台 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幽、礼、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 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 ,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 ,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路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B. 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C. 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住
D. 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 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 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身处逆境,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 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 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 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 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第二处: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第三处: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第四处: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文中划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D项的修改最恰当。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仔细阅读文中括号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根据括号所在的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②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21. 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0. ①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②伤口是如何变黑的③如果有外伤
21. ①不要食用光敏感食物②尽量不要接触紫外线③不要让伤口发生感染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空前一句“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和空后“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以及第1段“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可得出“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第二个空根据句后的“?”可知这是个问句,根据下文“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此句前是对问题的解释说明,从而得出“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第三个空根据空后“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可知此空是对有外伤的假设,从而可得出答案。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考生可知要从材料中筛选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的内容,根据题干“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考生可知应用“不要”一词,还要注意每句字数不超过10个字。
根据材料“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可知光敏感食物,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根据“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可知光敏感食物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从而可得出第一点答案。
根据材料“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紫外线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二空的答案。
根据材料最后一句“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可知伤口感染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三空的答案。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关于中小学生使用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将大幅增加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整个小学六个年级共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约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面对此种情况,社会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点赞,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需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有人质疑,认为有些古诗文晦涩难懂,中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强行背诵,也给人囫囵吞枣的感觉;还有人认为,这样做的初衷很好,接下来还应注重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创新平台和方式去传承和表达,让中小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之美,为推动传统文化归位培养更多新力量。
你对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增加古诗文篇目的做法有何个人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传承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蔟伟大复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里的“文化”就包括从远古走来的营养了数代人、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
与之相应的是今年刚入学的中小学生使用的部编语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篇目的事情,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未来的好事。
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淘洗,能够流传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为后世留下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规范、授导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语录、有描写祖园美好江山的诗词歌赋、有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唐宋文章。阅读读它们,仿佛与一位位古人对话,从他们留下来的字里行间中,我们感知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依恋,对社会的感悟;阅读它们,仿佛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精巧、精美和博大精深;阅读它们,就是汲取丰富的古代文化养料,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能准确、生动、形象地使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掌握并且必须掌握的能力。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文以骈骊对仗、韵律工整、言辞优美、寓意深刻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当然,也可能有人认为先秦诸子的文章能够教我们如何做人,唐诗宋词能够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一般的文言文还有什么用途,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中已经不需要这些文言词语了。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文化本身有一个继承和传递的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无论在意境的营造上,写作的形式上、音韵的处理上都有着与白话文不同的特殊美感,恰恰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同时,以历史为基石的古诗文,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的篇目,怡恰能够让青少年从小就能够收到经典古诗文的道德熏陶、思想感染和精神启迪,能够让他们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上有更多的能动性,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以此实现中华民"伟大的复兴之梦。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介绍了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增加古诗文篇目的事情。材料先介绍了部编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在小学的篇目和每个年级的平均篇目,然后列举了人们对教材增加古诗文的三类看法:一是肯定这种做法,认为传统文化就要从中小学生抓起;二是疑惑,认为中小学生未必懂得古诗文内涵,强行背诵没有真正的收获;三是指出做法,即肯定古诗文增加是一件好事,但重要的还有要注重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获得传统文化知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小学教材增加古诗文篇目的态度有赞美、肯定,也有否定、疑问,同时也有从做法方面提出自己见解的。那么,审题立意时,就可以根据这些观点来确定自己的观点,可以赞同其中的任何一个观点,也可以把三个观点糅合在一起,讨论中小学如何对待教材中的古诗文增多问题,可以从如何教、如何学的角度论述等。不管赞同哪一个观点,在论述教程中,都要考虑其不足之处,并且应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或纠正这种缺陷。这样文章立意更具有全面性,论述更具有辩证性。
参考立意:
(1)新编教材增加古诗文可喜可贺
(2)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的积极意义(是一种进步)
(3)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4)学校如何应对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5)增强文化自信,夯实国家根基
可用素材:
l.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曾明确提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2.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了,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
3.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教授薛永武说,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不仅仅是让学生多背几篇文言文,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基本能力,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和拓展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又特别重要。
4.在英国,莎士比亚作品是中小学生必读的内容,因为莎士比亚是他们的大文豪,是崇拜的对象,每个英国人必须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作品。而创作于16世纪的莎士比亚作品,使用的是古典英语,相当于中国的古典文学。
5.《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之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而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行文结构:
《传承文化,我们责无旁贷》一文开篇引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观点,表达党和国家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关注,接着文章讨论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吉诗文篇目体现的意义。在讨论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篇目时,文章先解说古诗文的文化特征以及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意义,然后讨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的中小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更是责无旁贷的。随后,作者宕开一笔,写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即为何要学习一些古文的问题,然后从古文蕴含的意义入手,讨论古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关系以及古文体现的文化特征等,再次证明自己的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