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驿 路 梨 花
彭荆风
1、学习本文波澜起伏、悬念迭起、运用插叙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3、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素
养
目
标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故事?
走近作者
彭荆风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部作品。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作者才写出《驿路梨花》这样温暖如春阳的文章。
写作背景: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小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聚居于云南)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背景链接
相关介绍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字词通关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山寨( ) 驿路( )
竹篾( ) 修葺( )
撵走( ) 陡峭( )
晶莹( ) 恍惚( )
喷香( ) 麂子( )
菌子( ) 露宿( )
zhài
yì
miè
qì
niǎn
qiào
yíng
huǎng
pèn
jǐ
jùn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修理(建筑物)。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模糊不清楚
lù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恍惚:模糊不清楚。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折损:因过分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词语解释
1、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整体感知
小茅屋
人 物:
2、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
(1-12)
“我”和老余发现小屋,并在小屋帮助下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二部分
(13-27)
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整体感知
2、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三部分
(28-36)
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解放军盖小屋、梨花照料小屋、梨花出嫁后小姑娘接过人物照料小屋)
第四部分
(37)
引用诗句,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
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小屋是什么样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
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方便,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解放军
砍树
割草
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4.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请大家按下暂停键,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作者为什么以“驿路梨花”为题呢?
“驿路”,又叫“驿站”,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文中指的是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即哀牢山的山路。
“梨花”,文章三次集中地描写梨花,这些描写巧妙地穿插在故事进程之中,从渲染环境、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和深化主题等不同侧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
这里的梨花是自然界里的实有的梨花,宁静优美、如诗如画。渲染气氛,暗示了人们喜悦的心情,象征着困境中的希望。
·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里的梨花是梦境中的梨花,展现的是对哈尼族小姑娘梨花的想象。以花喻人,人花合一,写出了哈尼族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精神风貌。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哈尼小姑娘们与盛开的梨花合二为一。以梨花的情态美、质地美,象征姑娘们的心灵美、行为美,美美相传,美遍人间。也写出了作者感动与喜悦的心情。
在这里,梨花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是对朝廷胜利,收复旧山河的向往,充满着喜悦。作者借此表达的也是对助人、利人的时代新风,深入人心、广为传播的喜悦与向往。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南宋 陆游
自然界中实有的梨花。
“梨花”的意思
一、
二、名叫“梨花”的哈尼姑娘。
三、梨花姑娘的“梨花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2
3
4
5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2
3
4
5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妹妹
(解放军)
(梨花)
修葺小茅屋
专门送粮食
照料小茅屋
盖小茅屋
照料小茅屋
第二天早上
前一天晚上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十多年前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出嫁前
精读细研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开误会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
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读细研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是谁?
建造和照顾小茅屋的人都是它的主人
插叙
插叙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妹妹
解放军
梨花姑娘
修葺小屋
送粮修屋
照看小屋
照料小屋
搭盖小屋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雷锋,六十年代,一个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一个曾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名字,一个不知让多少人听到后潸然泪下的名字。他是助人为乐精神的化身,他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精灵。尽管他只有二十几年的短暂生命历程,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一代代炎黄子孙。虽然他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今天我们学一篇故事,让我们再一次记起这个伟大的名字吧!
雷锋精神在传承
情感渗透:
雷锋精神的美一直在传承
的路上,请同学们捕捉生活
中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美”,
分享给大家。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时代的雷锋”。他们中有医务人员、有军人、有警察、有快递小哥、有志愿者……关键时刻,他们不忘初心使命,义不容辞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不分昼夜地坚守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最有风险的岗位上,为我们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他们是抗疫一线的“硬核”先锋!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道德风尚。
主旨概括
拓展延伸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你觉得现代社会还需要雷锋精神吗? 联系现实,说说你的看法。
3.活动:请我们的家长一同参与。
假如今天,你作为记者来到了哀牢山,看到了如下的情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哀牢山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梨花姐妹在驿站开起了一家旅店。旅店并不豪华,却也整洁、温馨。条件当然比小茅屋强得多了。路人到这里,不用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烧水做饭了,梨花姐妹为旅客提供了热情的服务:滚烫的洗脚水、可口的饭菜,舒缓的音乐,驱走了路人们旅途的劳累。人们尽情地观赏着哀牢山优美的景色。梨花姐妹为旅客着想,免费赠送旅客哀牢山地形图,免得旅客迷路。小店的生意很红火,梨花姐妹劳动致富了。她们的孩子不再是背着竹筐拾菌子,而是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现在,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梨花姐妹,让她们谈一下此时心中所想。(由学生扮演梨花姐妹)
同家长们就“梨花开店”展开讨论。
回顾学习,总结拓展
退出
当堂检测
1、本文的线索是 。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所用的记叙顺序又是 。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2、文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既指 , 也指 ,又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文章结尾引用了陆游的诗句“ ”照应了题目,点明了主题。
“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见闻
顺叙
插叙
自然界的梨花
梨花姑娘
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
课后作业: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