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配套Word版文档】学案精练+专题测试: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配套Word版文档】学案精练+专题测试: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30 21:44:01

文档简介

专题四 专题检测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燕王(yān)    园圃(pǔ)     壅蔽(yōnɡ) 戮力(lù)
B.渑池(miǎn) 驽劣(nú) 黜恶(chù) 飨士卒(xiǎnɡ)
C.鲰生(zōu) 刎颈(wěn) 目眦(zì) 数目项王(shù)
D.玉玦(jué) 刀俎(zǔ) 车骑(jì) 缒而出(zhuì)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辞谢   殷忧   听细说   弘兹九得
B.翼蔽 嗔目 播其惠 肉袒负荆
C.交戟 披维 贰于楚 劳神苦思
D.督过 桮杓 好美姬 一镬之味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既知亡矣(已经)
罪益厚(更加)
B.岂不遽止(立刻)
徒见欺(只是)
C.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要项伯(同“邀”,邀请)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籍吏民,封府库
B.左右欲刃相如
C.沛公军霸上
D.常以身翼蔽沛公
5.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籍何以至此
D.吾属今为之虏矣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
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了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的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
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
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钱币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础,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
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选自2012年3月24日《文汇报》,有删改)
6. 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过创新。
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
C.战国时代的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
7.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
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
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我们应继承发扬。
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
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
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三、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2分)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 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不宜倨见长者
倨:傲慢无礼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B.
C.
D.
11.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郦生“狂”的一组是(3分) (  )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郦生乃深自藏匿 ③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④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⑤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了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郡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13.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4分)
译文:
(2)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3分)
译文:
(3)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过融上人兰若[注]
荼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 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2)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
(3)恩所加,________________;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4)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6)人而无信,________________。 (《论语》)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的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16.作者在开头三段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7.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园丁却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请阅读全文,概述其原因。(4分)
答:
18.请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作出赏析。(4分)
答:
19.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这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答:
五、语言表达(12分)
20.用“音乐”开头,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单句,不得改变原意。(4分)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
答: 
21.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请你以会议主持人的身份把王选简要介绍给同学们,不超过30字。(4分)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王选同志是著名的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曾一手创办了北大方正集团,生前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他领导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答:
2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语言简洁,态度鲜明,不超过30字。(4分)
据报道,如今南京街头小商店林立,店名也千奇百怪,很多店主明确表示,为了增加商店的个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记忆力,进一步促进生产蒸蒸日上,他们在店名上着实花了一番工夫,有人给服装店取名叫“衫国演绎”,水果店叫“榴莲忘返”,饭店叫“食全食美”,游戏厅叫“一滴血”、“死光光”、“大屠杀”等等。
答: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了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因只需很少的水便可存活,从而得以逃生。
要求:全面阅读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2.D 3.B 4.D 5.D 6.C 7.D 8.A 9.C 10.C 11.B 12.A
13.(1)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
(2)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
(3)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
参考译文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但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斤斤计较、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刚愎自用、不能听取宏伟意见的小人,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不去逢迎这些人。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恰恰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一天,)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生嘱咐的话从容地告诉了沛公。
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生来见。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起身整理好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生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及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凭借这些,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
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来向您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14.(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15.(1)以乱易整 (2)能克终者盖寡 (3)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大礼不辞小让 (6)不知其可也
16.表现人们对老园丁的不理解,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
17.因为:(1)老园丁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2)在他没有弄清“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之前,他不会去采摘玫瑰花的。
18.(1)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采摘玫瑰就如同将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这一道理;(2)运用反问,加强比喻说理的语气与力度。
19.(1)老园丁的感情生活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局部,却没有爱上他的全部,她们的爱是不完整的。
(2)生命是一个整体,爱一个人或物,要爱他(它)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他(它)的局部;我们要爱美好事物本身,而不仅仅爱它的美丽;爱一件东西时可以采取欣赏的态度,而不一定要将它私有化。(答出两点即可)
20.音乐可以净化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的各种非理性的欲望。(或:音乐可以使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的各种非理性的欲望得到净化。)
21.王选先生是著名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与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
22.对篡改成语、宣扬暴力的店名应该坚决予以取缔。(或:篡改成语,恶搞传统,混淆视听;宣扬暴力,玷污文明,误导公众。依法取缔,势在必行。)
23.略。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文本20 烛之武退秦师
——雄辩滔滔退强秦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缒而出(zhuì)   氾南(Fàn)   函陵(Hán)
B.共其乏困(ɡōnɡ) 逢孙(Fénɡ) 朝济而夕设版(zhāo)
C.失其所与(yǔ) 不知(zhì) 不阙秦(qué)
D.夫战,勇气也(fū) 微夫人之力(fú) 匹夫(fú)
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因人之力而敝之
D.失其所与,不知
3.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B.晋军函陵(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外交使节)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4.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敢以烦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给予的)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夜,缒而出”中“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共其乏困
B.越国以鄙远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D.秦伯说,与郑人盟 不阙秦
8.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是寡人之过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敢以烦执事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3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B.敢以烦执事 敢:敬辞,相当于“冒昧地”
C.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恶
10.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11.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
B.烛之武说“敢以烦执事”,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C.烛之武说秦伯曾给晋君恩惠,指的是“许君焦、瑕”这件事。
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一:从语境中解虚词
  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连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答案。通过语境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例如本文“君知其难也”与“吾其还也”两句中的“其”,根据语境才可判定前一个为“代词,那”,后一个为“语气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14.指出文中“其”的用法。
答:
答案
1.A 2.C 3.D 4.B 5.A 6.D 7.C 8.B 9.D 10.D 11.D 12.C
13.(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样是很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2)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14.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一定”、“多么”。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③代词,译为“其中的”。④代词,译为“你的”。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⑥代词,译为“它们的”。⑦⑧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⑨代词,译为“它们”。 ⑩代词,译为“那”。?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参考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吧!如果您有意品尝,不如叼其中一只(羊)吃吃,饱饱你的口福。”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那怎么办?”狐狸对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您,它们的那些话太难听了,您竟然不生气,是真没有听到,还是怕您的主人呢?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于外)的时候,我愿意为您一雪那前耻。您一定要答应我!”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难道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了,狐狸和狼悻悻离去了。
文本21 谏太宗十思疏
——赤胆直谏的一面“明镜”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木之长者(chánɡ)  疏浚(jùn)   明哲(zhé)  罢黜(chuò)
B.谗邪(chán) 宏兹九德(zī) 垂拱(ɡǒnɡ)  懈怠(dāi)
C.壅蔽(yōnɡ) 傲物(ào) 满溢(yì)   戒奢以俭(shē)
D.殷忧(yīn) 谬赏(miào) 谏太宗(jiàn)  载舟覆舟(zài)
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B.克终者盖寡  克:克制,克服
C.善始者实繁  善:好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3. 分别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貌恭而不心服
B.役聪明之耳目
C.择善而从之
D.则思正身以黜恶
7.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
A.则思知足以自戒
B.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C.虑壅蔽
D.居域中之大
8.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
(3)念高危,____________________;惧满溢,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智者尽其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木的根
B.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即使
C.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斯:这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11.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即用比喻,阐明了目的和行为的关系。
B.第一段委婉含蓄地对唐太宗奢靡的生活作风进行了讽谏。
C.魏徵认为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应该善始善终。
D.帝王在开国时一般能做到竭诚以待下,打下天下之后,纵情傲物者多。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文: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二:从语法标志中解虚词
  语法标志,即认定某一虚词为什么词性的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就很容易区分一个虚词的用法。如:,①所。A.作代词,其语法标志为“所+动词”。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作介词,其语法标志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译为“被”。如:若属皆且为?之?所虏。C.作连词,其语法标志为“所以”。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表原因,意为“……的原因”。,②焉。作词尾助词,其语法标志为“形容词+焉”。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③之。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时,其语法标志为“名?代?+之+动词”。如:何陋之有?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时,其语法标志为“名+之+……者?形容词?”。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和“强”为形容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谏臣魏徵
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因请遣中使赉钱四百缗、绢五百匹以赐徵,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乘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今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1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答案
1.C 2.B 3.D 4.C 5.D 6.B 7.C 
8.(1)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2)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3)则思谦冲以自牧 则思江海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9.B 10.D 11.B
12.(1)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在深深的忧患中兴国,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微,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大概很少。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心里却不服气。
13.C 
参考译文
长乐公主就要出嫁了,皇上因为公主是皇后亲生的,特别宠爱她,(就)命令有关部门送几倍于(前朝)长公主(的嫁妆给她)。魏徵进谏说:“以前汉明帝要封皇子时,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命令只给楚王、淮阳王的一半封地。如今送几倍多于长公主的嫁妆给公主,恐怕和汉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皇上同意他的话,到后宫告诉皇后。皇后感叹说:“臣妾多次听到陛下赞扬、器重魏徵,不明白原因,今天看到他用礼数来抑制您对长乐公主的宠爱,才知道他是(忠心于)国家社稷的大臣。臣妾(虽)与陛下结发为夫妻,(但还是)屈服于礼数,情义深重。每当有话说时必(先)看您的脸色,还不敢轻易地冒犯您的威严,何况人家臣子(关系)疏远,却能像这样直言,陛下不可以不听从了。”(皇后)于是派人请来魏徵,赏赐他四百匹丝绸、五百匹绢,并对他说:“(我)听说你很正直,今天看到了,所以给你赏赐。你应该保持这份正直的品性,不要改变啊!”(有一次)皇上退朝后,生气地说:(我)今天非要杀了这个乡巴佬(不可)!”皇后问皇上(要杀)谁,皇上说:“魏徵每次(都)在朝堂上顶撞我!”皇后退下,(不一会儿)穿着(皇后的)朝服站在内庭,皇上很吃惊,问她原因。皇后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正直,如今魏徵(如此)正直,是因为陛下贤明的缘故啊,臣妾不敢不恭贺皇上啊!”皇上于是很高兴。
文本22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名垂千古的历史故事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缪贤/绸缪   赦免/显赫   瑕疵/遐迩
B.睥睨/脾气 城邑/翌日 倨傲/裙裾
C.汤镬/矍铄 渑池/分娩 盆缻/是否
D.避匿/拘泥 喝叱/排斥 庸人/雇佣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可予不
B.拜送书于庭
C.乃设九宾礼于廷
D.宁许以负秦曲
3.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均:平均
C.臣请就汤镬 就:接受
D.秦贪,负其强 负:倚仗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 对下列句中加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 对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璧有瑕,请指示王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B.乃使其从者衣褐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3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相如素贱人       素:素来,向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相如虽驽 驽:愚笨,拙劣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相如每朝时
B.大王必欲急臣
C.而相如廷叱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13.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译文: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三:从语法成分中解虚词
  一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其意义和用法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只要利用语法分析手段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且”作连词时,它的前后是相同、递进或让步的词、短语、句子。像“示赵弱且怯也”,“弱、怯”都是形容词,前后词性相同,为并列关系;像“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相比,句意上更进一层,表递进关系,为“而且、况且”之意;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前后句子之间是让步关系,为“尚且、还”之意。作副词时,像“且放白鹿青崖间”、“存者且偷生”,这两句中的“且”都放在动词?放、偷生?前面,对动词谓语进行修饰,作状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注],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注 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1.D 2.D 3.B 4.C 5.B 6.D 7.A 8.B 9.B 10.D 11.D 12.B
13.(1)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会共存。(2)两人终于和好,成为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
14.C 
参考译文
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十五岁时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问他说:“你还有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意尽力效劳。”于是高祖召他姐姐来封为美人,让石奋任中涓,把他家迁到长安城里的中戚里,这是因为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恩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于是)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孙做小官,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谴责,却不坐正座,面对食案而不吃。然后儿子们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改正错误,才答应。皇上时常赏赐食物给他家,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着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各国,即使齐、鲁地方那些儒生的虔诚庄重的行为,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有事应该向皇帝说,避开别人,畅所欲言,说得恳切;而到了朝廷上进见,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因此连皇帝也尊重他。上书奏事,奏章经皇帝阅后发回,石建读它,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少一笔皇帝会谴责我,我活不成了!”十分害怕,他的谨慎,即使是别的小事也这样。小儿子石庆喝醉了回家,进入外门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了,不吃饭。石庆害怕,光着上身去请罪,没有许可。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去衣露体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的长辈都走开回避,而内史坐车中很自在,正是理所当然!”于是让石庆走开。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儿子中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能够感化而很太平,人们给石庆建立生祠。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言语要迟钝,行动要迅速”,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
文本23 鸿门宴
——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飨士卒(xiǎnɡ)      美姬(jī)
 锐不可当(dǎnɡ) 范增说项羽(shuì)
B.要项伯(yāo) 卮酒(zhī)
 瞋目(chēn) 欲王关中(wánɡ)
C.参乘(chénɡ) 戮力(lù)
 度我至军中(duó) 桮杓(sháo)
D.骊山(lí) 刀俎(zǔ)
 切而啗之(dàn) 何辞为(wéi)
2. 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令将军与臣有郤 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⑥拔剑切而啗之 ⑦张良出,要项伯 ⑧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⑨秋豪不敢有所近
A.①③⑥⑦⑨ B.②④⑤⑦⑨
C.②④⑥⑧⑨ D.①②④⑦⑧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 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 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
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6. 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7. 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  )
A.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其)上
B.急击勿失(之)
C.(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D.项王曰:“(君)(乃)壮士!赐之卮酒!”
8.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沛公安在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⑤大王来何操 ⑥此天子气也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⑧得复见将军于此
A.①⑧/②⑤⑦/③④/⑥ B.①⑤/③/④⑥/②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3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边担任警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着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10.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②
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同
D.两个“与”不同,两个“为”相同
11.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天子气也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赐加彘肩。
B.刘邦在危急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了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译文: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四:从结构中解虚词
  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如本文中:“为之奈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两句中的“为”字位置不同:前一个位于句首,第四个位于句末,都为语气词;中间两个位于句中为动词,可译为“是”。文言文中常用排偶句,上下句结构一致,有时实词与实词相对,有时实词与虚词相对,有时虚词与虚词相对,我们可以根据与虚词相对的那个实词?或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出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也常有“互文见义”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本文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一句,前后两个句子的句式结构相同,“所”的意义和用法也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5题。
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①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燕王患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以计中之。”乃阴使人道②齐师,要③降者于途,掠其妇人而夺其财,于是降者皆畏,弗敢进。乃使间④招亡民,亡民首鼠⑤,齐将士久欲而惮禁,则因民之首鼠,而言于王曰:“燕人叛。”齐王见降者之弗来也,果大信之,下令尽收拘降民之家。田子谏,不听,将士因而纵掠,燕人遂不复思降齐。
注 ①吊: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者。②道:从,由。③要:要挟。④间:离间。⑤首鼠:亦作“首敦”,踌躇,进退不定。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释其俘而吊其民
A.而言于王曰
B.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
C.掠其妇人而夺其财
D.齐将士久欲而惮禁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将士又皆贪
B.掠其妇人而夺其财
C.释其俘而吊其民
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答案
1.D 2.D 3.C 4.C 5.C 6.D 7.B 8.B 9.C 10.C 11.D 12.B
13.(1)持戟交叉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
(2)秦王有虎狼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3)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之事。
14.C 15.A 
参考译文
齐国讨伐燕国,采用田子的计谋,保持两国的交通往来,严禁侵占掠夺财物,释放了燕国俘虏,并慰问那些丧家或遭遇不幸的百姓,燕人都争相归附它了。燕王害怕齐国这一计谋,苏厉说:“齐王并不是能行仁义的人,必定有人教他这样做。我知道齐王急功近利而且多猜疑,不能安心接受别人的指教;他的将士又很贪婪,不能长时间接受禁令,请用计谋打击它。”于是暗地里派人从齐军中来,在途中要挟燕国投降的人,抢占那些燕国的妇女并掠夺他们的财物,于是要投降的燕人都害怕,不敢前进。(燕国)就派人从中离间招收逃亡的百姓,逃亡的百姓进退不定,齐国将士很久就想抢掠但害怕禁令,就借着燕人进退不定为由,向齐王进言说:“燕人背叛了。”齐王见投降的人不来了,果然非常相信他们的话,下令全部没收、拘留降民的财产和家属。田子进谏,齐王不听,将士因而纵情抢掠,燕人从此就不再想投降齐国了。
文本24~25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智者的叮咛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
B.
C.
D.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D.从而誉之,谓之义
4. 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百川灌河
B.顺流而东行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以为莫己若者
C.大王来何操
D.君何以知燕王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______________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______________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______________
7.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他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9.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译文: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众闻则非之          非:指责
B.从而誉之 誉:称赞
C.至杀不辜人也 辜:辜负
D.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盗
1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入人园圃 B.其不仁兹甚矣
C.罪益厚 D.则弗知非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亏人自利”的一组是 (  )
①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②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 ③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④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 ⑤今至大为攻国 ⑥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13.下列对《非攻(节选)》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偷了别人家的桃李、大猪、小猪和马牛,听到的人会加以谴责,执政的人抓到会对他加以处罚,因为这些都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B.偷人桃李,没有偷人大猪小猪严重;而偷人大猪小猪,又没有偷人马牛严重,因为损害别人越多,罪就越严重。
C.最不义的事是攻打别国。可是人们不知道谴责,反而赞扬它,说它是义,可见人们在小事上的“义”与“不义”区分得很清楚,而在大事上却不明白。
D.本文采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持原则。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译文: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译文:
(3)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五:从语法功能中解虚词
  语法功能,即一个虚词在组词成句、组句成群?复句、句群?方面的作用。例如:“以”作介词,如“秦亦不以城予赵”,“以”与“城”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谓语“予”,译为“把”。“以”作连词,表原因,如“以亏人自利也”。“以”表目的,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前后两个短语之间具有行为和目的关系。“以”表修饰,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日”作状语,表修饰,“一天天地”的意思,“远”作中心语,“?被?疏远”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其”的用法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中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词有“魁伟之文……”
C.其重之也如此
D.乐其林泉之胜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1.D 2.B 3.B 4.A 5.A 
6.①同“辨”,分辨。②尽头。③长久地。
7.B 8.C
9.(1)秋天的雨水按照时令到来,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2)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10.C 11.B 12.C 13.D 
14.(1)众人听说后就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获后就惩罚他。
(2)假如损人更多,他的不仁义就更加厉害,罪行就更严重。
(3)如今最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但(如果)不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说他是义举。这可以认为是懂得仁义与不仁义的区别吗?
15.D 16.D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那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