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单元综合测试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单元综合测试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18 10: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组
淀积层是由土堆表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淀积到一定深度形成的土境土层。不同地区的土壤淀积层位置不同。下图中甲、乙、丙示意不同地区的土壤垂直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图示淀积层分布深度的主要因素是( )
A.蒸发量 B.降水量
C.光照强度 D.植被类型
2.图中淀积层越靠近地表,越能够反映出土壤( )
A.发育程度较低 B.肥力较高
C.有机质较丰富 D.酸性较强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示意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深度(cm)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3.该地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 B.P C.Na D.Mg
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水土流失加剧 B.表层土壤肥力下降 C.地下水水位下降 D.土壤有机质增多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
B.25°N
C.35°N
D.45°N
6.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读下图,完成题。
7.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8.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分布 B.地形 C.人类活动 D.岩石性质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各成土要素中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地形 B.地形、风化基岩 C.气候、生物 D.生物、固体基岩
10.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研究发现植被根系分布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下图示意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1.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水量( )
A.5~70cm土层深度内均先升后降
B.25~40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降最快
C.50~70cm土层深度内草地下降最慢
D.5~25cm土层深度内坡耕地上升最慢
12.维持该流域稳定的土壤含水量,最合理的措施是( )
A.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 B.增加林地下的耕地面积
C.建立以林地为主的植被体系 D.将坡耕地大规模转变为草地
北京中山公因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铺垫着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下图大致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五种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 )
A.生物量多于南方 B.微生物分解缓慢 C.成土母质养分多 D.受人类活动影响
14.与青壤相比,白壤( )
A.腐殖质层较厚 B.土壤肥力较高 C.淋溶层较厚 D.土壤厚度较薄
15.红壤具有酸、黏、瘦的特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改良红壤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施有机肥②补充熟石灰③平整土地④大量增施化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位于内蒙古高原中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东部以固定、半固定沙地为主,西部以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疏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下图示意浑善达克沙地2018~2020年夏季不同降水分区中不同植被类型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随着降水量增多,不同植被类型占比中( )
A.多年生草本增加 B.灌木逐渐增加 C.一年生草本增加 D.乔木逐渐减少
17.推测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植物根系的特点是( )
A.根系的数量少 B.扎根面广而深 C.根系细小而短 D.扎根面窄而浅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就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某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 D.武夷山区
19.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生物结皮是蓝藻、荒漠藻、地衣、苔藓类和土壤中微生物,以及相关的其他生物体通过菌丝体、假根和分泌物等与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复合体,生态效益显著。陕西省六道沟小流域属于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生物结皮主要分布于流域内的梁、峁,在人为干扰少、侵蚀弱、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发育最好。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一次降水过程中不同坡面产流(降雨形成径流)量和产流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两种坡面初始产流早晚存在差别的原因在于降雨初期( )
A.裸土坡面土壤孔隙度大,下渗多 B.裸土坡面地表摩擦力大,流速慢
C.生物结皮坡面入渗速率快,产流少 D.生物结皮坡面土壤不稳定,流速快
21.该区域生物结皮发育特点是( )
A.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高原生态环境恢复,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
B.多次人工降雨能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可以促进生物结皮发育
C.黄土梁海拔较高,蒸发微弱,水分条件好,生物结皮发育最好
D.黄土峁顶部平坦,人工干扰强,相比于山坡生物结皮发育较差
二、综合题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处的淤泥质海岸、海湾,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红树林根系发达,喜湿热、耐盐碱、抗风浪,有“海岸卫士”之称。漳江口红树林是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群落。据当地百姓说,近年来随着漳江口红树林大片生长,沙洲面积变大,水深变浅了。下图示意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位置。
(1)分析漳江口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原因。
(2)简述红树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益。
(3)简述保护红树林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2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经过200年至400年,东北黑土地素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其有机质含量数倍于黄土。我国正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夯实粮食稳产基础,为世界黑土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请为保护黑土资源的“中国方案”献计献策。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由300多个小岛组成,属于北美科迪勒拉山系西部山脉的组成部分。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植被以丛生的草甸、苔藓为主。每年1月份,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形成的阿留申低压,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如图示意阿留申群岛及其地理位置。
(1)指出阿留申群岛上几乎无树木分布的原因。
(2)推测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1.淀积层是由淋溶层物质下移沉积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量,B正确;与蒸发量、光照关系小,AC错误;同一种植被,淀积层位置不一定相同,植被类型不是淀积层分布深度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2.淀积层越靠近地表,说明淋溶作用越弱,气候越干旱,土壤发育程度越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少,肥力越低,酸性越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3.C 4.B
【解析】3.由表中各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可知,N、P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大,排除ABD;Na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淋溶作用转移程度最高,选C。
4.水土流失是外力作用导致土壤营养物质及土体的减少,而淋溶作用是土体内部物质的迁移,两者关系不大,A错误;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使得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微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B正确,D错误;地下水位下降与土壤的淋溶作用关系不大,C错误。
【点睛】自然土壤剖面的上部,由于长期间水分自地表向下的淋溶作用所形成淋溶层,因淋溶作用使这一层内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较松,酸性,肥力较低。
5.B 6.C
【解析】5.读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应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大多位于35°N以南地区,B正确。
6.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所以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北坡,C正确。南北两坡,海拔高度变化一致,水分状况和土壤对同一自然带在南北两坡的分布影响不大,所以选C。
7.A 8.A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7.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所以选A。
8.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受落基山脉的影响,大陆西岸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所以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各种非地带性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C 10.B
【分析】9.生物选择性地吸收成土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是形成土壤最活跃的固素;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徽生物的活动, C项正确。地形只引起了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形成新的物质,固体基岩深埋地下,不活跃,母质是在生物和气候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生变化,ABD错误。故选C。
10.从题目中的图片和文字部分无法判断缓坡和陡坡的植被覆盖率差异,A排除;从图可知,陡坡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而缓坡地形较平坦,流速较缓,泥沙淤积,B正确;生物残体分解快、矿物质流失快都会使得缓坡的土壤肥力降低,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
11.B 12.A
【解析】11.据图分析可知,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水量:25~40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降最快,B正确;5~70cm深度内草地、坡耕地均先升后降,而林地是先降后升再降,A错误;50~70cm土层深度内草地下降最快,C错误;5~25cm土层深度内坡耕地上升最快,D错误;故选B。
12.倡导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小,利于维持稳定的土壤含水量,A正确;增加林地下的耕地面积会增加土壤水消耗,B错误。此区域缺水,而林地耗水量大,不适宜建立以林为主的植被体系,C错误;将坡耕地大规模转变为草地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①植被因素:蒸腾作用对土壤水分平衡关系密切,植被组成和覆盖度对土壤水分状况都有较大影响; ②气候因素:降雨量和蒸发量是重要因素;③土壤物理性质:特别是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水的渗透、流动和蒸发有重要影响。④ 地形因素:地形影响水分的再分配。⑤人为因素:如灌溉、排水以及耕作等土壤管理措施。
13.B 14.D 15.A
【分析】13.东北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生物量较南方少,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得以积累,B正确,A错误;成土母质养分,对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很小,C错误;受人类活动影响,会造成有机质的流失,导致有机质含量减少,D错误,所以选B。
14.与青壤相比,白壤所处的海拔高,气温低,生物作用弱,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较薄,D正确;气温低,可有枯枝落叶少,腐殖质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AB错误;青藏高原气温低,降水少,淋溶层较薄,C错误,所以选D。
15.红壤具有酸、黏、瘦的特征,对于瘦,可场增施有机肥,①正确;对于酸,可补充熟石灰,降低酸性,②正确;平整土地一般针对地形不够平坦的或是沟壑地区采取的措施,③错误;大量增施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不能改良红壤,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土壤类型分布随地理位置、地形高度变化而呈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土壤类型的分布,既与生物气候地带性条件相吻合,表现为广域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又受地域性、局部性的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地域分布和微域分布,并分别称之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16.A 17.B
【解析】16.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降水量增多,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比增加,A正确;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比减少,C错误;乔木和灌木占比先增后减,BD错误。故选A。
17.据材料分析可知,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降水少,以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故植物根系的数量多,扎根面广而深。扎根面广可以获取更多水分,植物根系多、扎根深既可以固定植物体又可以获得水分,B正确;ACD的说法都不正确。故选B。
【点睛】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浑善达克沙地东西长约450千米,面积大约5.2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的四大沙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著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
18.D 19.A
【分析】18.看图可知,茶花为革质叶片,属于常绿阔叶林,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故选项D对。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故选项A、B、C错,本题选D。
19.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中,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B、C错误。②茶树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 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 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A正确,D错误。故选A。
【点睛】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0.A 21.A
【解析】20.据图可知,两种坡面初始产流生物结皮早于裸土,裸土坡面土壤孔隙度大,开始下渗快,土壤达到饱和时才产生坡面流量;而生物结皮坡面孔隙度小,水分下渗慢,初始产量早,故A正确。坡面产流与坡面地表摩擦力关系不大,B错误。由图可知,生物结皮坡面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产流量增长缓慢,产流率也增长较慢,裸土坡面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产流量快速增长,产流率也快速增大,从而可以推测,生物结皮坡面入渗速率较稳定,C错误。生物结皮坡面土壤要比翻耕后的裸土坡面稳定,D错误。故选A。
21.生态退耕后,整体生态环境恢复,人工干扰减弱、侵蚀减弱、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A正确;多次人工降雨会导致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生物结皮发育,B错误;黄土梁的北坡水分条件较好,而南坡水分条件较差,C错误;黄土峁顶部平坦,但峁顶面积不大不一定人工干扰强,且人工干扰强会造成生物结皮发育差,D错误。故选A。
【点睛】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黄土塬、梁、峁之间的关系基本代表了流水对黄土的侵蚀强度和地貌演化过程。
22.(1)漳江口纬度较低,(北、西、南三面环山)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地带,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小,热量条件优越;漳江流域位于夏季风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口受潮流的顶托流速减慢,堆积形成冲积土,适宜红树林生长。
(2)调节局部气候;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净化空气和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
(3)完善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科普旅游;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为保护红树林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宣传与公众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及管理。
【分析】本大题以“红树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漳江口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原因、红树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益、保护红树林可采取的有效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1)
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喜湿热、抗风浪。读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位置图可知:漳江口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根据漳江流域的河流走势可知,漳江口的北面、西面、南面三面环山,位于冬季风——西北风的背风地带,所以该地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小,热量条件优越;漳江流域位于夏季风——东南风的迎风地带,降水较多,夏季的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在河口地区受潮流的顶托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冲积土,土壤肥沃,适宜红树林生长。
(2)
红树林通过蒸腾作用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红树林可以涵养水源,减缓水流速度,泥沙淤积增加,可以巩固堤岸;红树林生长在淤泥质海岸、海湾,可以抵御海浪的侵蚀,进而保护海岸;红树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空气和海水起到净化作用;红树林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
(3)
保护红树林可采取的措施:完善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科普旅游,加强人们的重视;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提供科技支撑,使保护红树林更具科学性;加强宣传与公众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及管理等,做到保护红树林人人参与。
23.策略:①将黑土耕地全部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③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如推广免耕栽培、深松少耕等生产技术模式;④推进增施有机肥、利用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等,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⑤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黑土环境保护,严禁黑土污染事件发生;⑥制定相关的保护法规、条例,从重打击盗窃、买卖黑土资源的行为。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问,涉及我国东北黑土地的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要保护黑土资源,政府应当制定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黑土耕地资源划入永久性的基本农田,并严禁以任何方式侵占基本农田;对已经遭到破坏的黑土资源,采取改良、培育肥力和治理修复的措施,系统的提高区域黑土资源的质量;加大研发投入,更新生产技术水平和模式,保护现有耕地黑土资源,如推广免耕栽培、深松少耕等;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甚至禁用,推广农家有机肥的使用,或者利用秸秆等覆盖还田等方式,发展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循环经济;加强对区域的耕地质量监督,实施有效的黑土环境保护,严禁黑土污染事件的发生,违之严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盗窃、买卖黑土资源的形成列入严法严惩条例中。
24.(1)阿留申群岛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熔岩不利于植被生长;位于盛行西风带,洋面广阔,风力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岛屿面积小,受海浪影响大。
(2)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推测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弱,风力偏小;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寒潮等灾害天气减少
【分析】本题以阿留申群岛为载体,考查影响植被的因素、阿留申低压形成、变化及影响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多火山地震,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岛上形成的新火山熔岩导致土壤发育差,不利于植被生长;该岛接近北纬60度,纬度较高,雨日多,光照不足,再加上周围是广阔的太平洋,摩擦力小,常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大,风力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岛屿面积小,受海浪影响大,这些条件都对树木生长不利。。
(2)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对东亚气候影响较大。首先,要理解阿留申低压的形成。由于北极的极地东风南下在北纬60°处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1月份,北半球由于陆地气温低,在大陆内部形成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其次,理解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的原因。可能是极地来的冷空气有所减弱,使60°N附近的上升气流因此减弱,副极地低气压带减弱,最终使阿留申低压减弱,表现在其中心气压值较往年高一些,其位置偏西一些。 第三,在此基础上再推测阿留申低压减弱对东亚气候的影响就简单了。由于极地来的冷空气减弱,使得亚洲内部降温减弱,因此使亚洲高压偏弱,势力范围减小。进而使来源于亚洲高压的东亚冬季西北季风势力偏弱,风力偏小,带来的冷空气较往年较弱;造成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寒潮、降温、大风等灾害天气减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