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学科:科学 教材版本:教科版 授课教师:
授课学年度: 授课班级:三年级
全册教材分析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物体的运动”单元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对于运动,学生有许多正确的生活经验,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无法准确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习惯用感觉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等。由此,本单元希望学生经过对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由此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从而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体会科学实践的成功和乐趣。“动物的一生”单元是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呈现出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研究蚕的生命周期现象;另一条则是由蚕拓展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认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常见的动物类别。本单元的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是研究三个天体的本质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主题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地球上万物正常运作的基础,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小学生也是如此。本单元将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三个天体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本单元也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它们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 “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 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学科:科学 教材版本:教科版 授课教师:
授课学年度: 授课班级:三年级
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第 1 课“运动和位置”,将物体与地面相比较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第 2 课“各种各样的运动”,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 3 课做好认知铺垫。第 3 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通过观察常见物体的运动路线和击球、撞球的探索活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 4 课“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通过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斜面上,发现它们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斜面坡度的大小、物体的形状都会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又指向了后两课对于速度的研究。第 5 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和第 6 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分别学习借助秒表、软尺等测量工具,使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描述其运动速度的大小。第 7 课“我们的‘过山车’”,针对具体任务,明确设计要求,利用给定材料,结合前面几课所学,设计、制作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并进行评价、改进完善,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第 8 课“测试‘过山车’”,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及进一步将作品进行优化改进。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环境,认识蚕的一生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及有效的记录。本课包括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制订观察计划等活动,作为单元起始课,这些活动为迎接蚕宝宝以及后续的观察记录活动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第 2 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本课是第 1 课观察蚕卵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包括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以及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两个主体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第 3 课“蚕长大了”。本课是第 1 课的延续。观察的对象是进入幼虫阶段的蚕,即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本课研究的重点是蚕幼虫的形态结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等。强调让学生亲历观察活动,真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建立蚕的身体结构与其生命活动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提升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第 4 课“蚕变了新模样”。蚕的幼虫生长到一定阶段会吐丝、结茧、变蛹。蚕茧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观察活动常常是在课外完成的。本课的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观察蚕蛹的外部形态,建立蚕蛹与蚕幼虫之间的联系, 理解蚕蛹是蚕的一种生命形态。第 5 课“茧中钻出了蚕蛾”。蚕蛾是由蚕蛹发育来的,是蚕的成虫,具有昆虫的一般特征。本课要重点组织学生交流课前观察到的蚕蛾从茧中钻出的过程和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描述蚕蛾的形态、行为及蚕蛾是怎样繁殖后代的。通过交流、观察、比较,建立蚕蛾与蛹之间的联系,理解蚕蛾是蚕蛹发育来的, 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本课通过阅读昆虫的特征及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从对蚕蛾的认识拓展到对昆虫的认识。第 6 课“蚕的一生”是基于第 1、3、4、5 课对蚕的一生观察研究活动的反思与总结, 包括展示观察记录的结果,反思饲养、观察、记录等研究方法,总结蚕的一生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生命需求。活动强调以学生亲历养蚕科学实践活动为基础,结论的获得基于学生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与第 5 课教学内容的拓展相对应,本课由蚕的一生拓展到更多昆虫的一生,展示了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昆虫的认识。第 7 课“动物的繁殖”是蚕蛾繁殖行为研究的拓展与延伸。以学生熟悉的小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收集资料、分类等方法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方式,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卵生和胎生。昆虫、鱼、鸟等动物类群一般为卵生, 哺乳动物一般为胎生。拓展活动通过了解鸟在树上筑巢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人类行为对动物的影响。第 8 课“动物的一生”。本课与第 2、7 课共同构成对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及生命活动现象的认识,均是以蚕的研究活动为基础,延伸到对其他动物的认识,渗透着认识世界的一般方法,即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般。本课在前面认识蚕的一生、昆虫的一生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对鸟的一生、哺乳动物的一生及我们人类自己一生的认识。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第 1 课“仰望天空”,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学生通过知识分享会、观察比较图片和模拟实验这三种主要学习形式,收集和了解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特征信息,并且把这些特征信息利用维恩图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并提出关于太阳和月球还想知道的问题。第 2 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学生将通过制作和使用日晷的活动,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以此进一步认识太阳位置会怎样变化,进而了解太阳对地球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第 3 课“影子的秘密”,学生将探索和认识影子变化的秘密。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将知道影子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影子的三个要素——光源、遮光物、屏(能够接收影子的物体,如白纸、墙面、地面等)。通过探索让影子发生变化的活动,学生将深入探索三个要素之间是如何关联及相互作用的。最后的“手影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对光影关系的认识。第 4 课“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将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在 2 年级时就知道月相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以月相卡片为支架,进行月相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缺到圆,再从圆到缺。第 5 课“月球——地球的卫星”,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查看图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制造环形山等方式、多个维度地认识月球。月球有独特的构造和运行规律,月球的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对地球产生了诸如潮汐等许多方面的影响。第 6 课“地球的形状”,学生将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虽然“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个知识点对于 3 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但他们并不知道人类为了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尝试。在本课中,学生将重新经历这样一个探索过程——从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到完成两个推测“地球是球体”的模拟实验,再到了解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第 7 课“地球——水的星球”,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画图、数格子等方式充分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对比太阳和月球,正因为地球是这样一个“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人类才能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学完本课,学生将认识到天体的特征与生命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第 8 课“太阳、月球和地球”,本课是单元小结,从选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角度切入,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点。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作主题色彩海报的形式,查阅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在展示和交流环节中,学生将互相学习,最终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多知识,并对地球家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运动和位置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2.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4.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二、探索(一)导入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2. 提问:可以告诉大家,你的位置在哪吗?(目的:呈现学生的前概念)3. 明确任务:我们可以怎样清楚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呢? (二)活动活动一 静止时我的位置1. 出示活动材料,明确活动要求。(1)呈现活动材料(方向盘和软尺)。讲述:“我们可以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描述自己的位置。”(2)讲解操作要点:①将方向盘上的8个方向,对应教室内的实际方位铺好。②一名同学站在方向盘中间的圆圈里,拿着软尺的0刻度一端的手缩在胸前;另外一名站在方向盘外的同学拉着软尺另一端,也把手缩在胸前,站在某个地方。③借助方向盘确定方向,借助软尺确定距离,填写记录表1。 2. 分小组活动:组内合作,人人体验。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并且都体验两个角色——站在方向盘中心、站在方向盘外。3. 汇报交流“我”的位置。活动二 运动时我的位置 1. 过渡:这是XX同学静止时的位置,当他开始运动,他还能用这个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2. 明确活动要求。(1)站在方向盘中心的同学保持活动一时的状态,站在外围的另一名同学拉着软尺另一端,向任意方向改变自己的位置,并确定自己运动后的位置,记录到活动手册上。(2)外围的同学至少改变三次位置。(3)及时做好相应的记录。3. 分小组活动:组内合作,人人体验。(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重复多做几次)4. 汇报交流:运动后,自己的位置分别是怎样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活动三 “我”在校园的位置1.呈现教材插图。谈话:此刻“我”正好在校园里这个位置,想把自己的位置告诉同学,可以怎么说?2. 学生进行描述并交流。(说明:根据实验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1)给每组学生提供透明的方向盘纸,方向盘的中心有一条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将测量尺拉向图中的“自己”。教师告知测量尺上的每一格表示几米,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记录在记录纸上,最后全班交流。(2)教师利用课件,在校园平面图中任意一点上放置方向盘,课件自动产生任意一点与“自己”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三、拓展1. 呈现活动任务,询问学生是否能看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困惑进行释疑。2. 学生在活动记录单上标注。3. 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和其他物体相比,看位置是否移动,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还学习了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和 相比, 的位置 (移动了/没有移动),所以我认为它是 (运动的/静止的)。预设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作出错误判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预设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做。预设:老师是运动的,“我”是静止的。预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表述为“告诉同学‘我’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向约多少米”,即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借助方向盘和软尺两种材料,帮助学生确定“参照物”,并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的信息,快速并准确地确定“我”所在的位置;方向盘使用时,摆放位置需要与教室的实际方位相吻合,与本单元后续课时教学相一致。引导学生多次改变位置,并将每次结果做好记录,作为后续交流研讨的重要内容,为寻找确定位置规律提供重要依据。这个活动也是描述“自己”的位置,但与前两个活动相比,参照物并不是固定的,因此答案也不是固定的。正因为如此,这个活动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提升,即由具体转变为抽象、从经验上升到概念、从现象总结成规律。在本环节,教材中有一幅包含“方向和距离”两个因素的简单坐标图,让学生通过这张图找到车子抛锚的位置,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用这种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 判断运动还是静止:位置是否移动 描述位置:方向 + 距离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各种各样的运动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2.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3.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4.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重点: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难点: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分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出示跷跷板、秋千、雨刮器、摆钟的图片。提问:“请你说说这些物体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1~2名学生简单描述。2. 小结并引出课题:看来,这些物体的运动是不一样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出示课题) 二、探索活动一 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较运动形式是否一样。1. 播放“玩具小车”和“弹簧木马运动”的视频,然后提问:玩具小车和弹簧木马的运动形式一样吗? 2. 学生发表观点。3.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运动形式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呢?活动二 贴圆点,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1. 谈话: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办法——通过贴小圆点的方式帮助我们进行描述。2.演示实验:弹拨钢尺,观察和记录运动形式。(1)出示一个彩色橡皮泥小球后说明:“我们可以用一个方便粘贴的彩色橡皮泥小球来做小圆点。”在钢尺无孔的一端贴上圆点,将有孔的一端压在桌面上弹拨无孔的一端,观察圆点的运动形式并用线条和箭头在记录纸上画下来;换个位置贴圆点,再用弹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观察并在记录纸上画下来。比较前后两次的圆点运动形式是否一样。(2)(记录范例:圆点贴在无孔端,如图 ;贴在有孔端:不动)3. 分组实验:甩动钢尺,观察运动形式。(1)边示范边讲。现在我们换一种让钢尺运动的方法,将钢尺有孔的一头套在小棒上甩动,在钢尺的不同位置贴上圆点,观察钢尺的运动并在另一张记录纸上画下圆点的运动形式。注意,甩动的幅度不要太大,注意安全。(2)分组活动。(3)汇报交流:请一名学生展示记录纸,其他同学发表看法。4. 研究更多物体的运动。(1)提出要求:其他物体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2)分组活动:将圆点分别贴在指尖陀螺、溜溜球、弹弹球、弹簧彩虹圈等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其运动,在不同的记录纸上画下圆点的运动形式。三、研讨1. 提出要求:根据记录单上画下的圆点的运动形式,对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2. 组内分类,达成共识。3. 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将记录纸条放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呈现或者粘在黑板上,并介绍分类情况和说明分类理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4.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和这些类别相似的物体运动形式?(学生根据经验回答。)5. 小结:物体的运动形式各种各样,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四、拓展1. 播放人坐在旋转木马上运动的视频,提出观察要求:在图片上画出旋转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2. 全班交流。五、课堂小结1.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都能运动;运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进行分类……2. 提出希望: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用贴圆点的方法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记录下来。 预设:学生尝试描述这两种物体的运动形式,如玩具小车车身向前移动、车轮向前滚动;弹簧木马前后摆动……当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时,教师提示可借助手势。个人活动:尝试用线条和箭头在记录纸上画圆点的运动形式。预设:人在旋转木马上前后摆动或者上下平动;人和旋转木马一起围着中间的轴在转动;人既在上下平动,又在绕轴转动…… 通过常见物体运动简单描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是各种各样的。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同一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会不同,引出后续问题的研究。本环节中,通过语言和手势描述物体的运动,也为后面用线条和箭头来描述圆点的运动形式做了铺垫。在物体上“贴圆点做标记”,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用粘彩色橡皮泥的方式代替贴圆点,是为了方便粘贴和取下。先用钢尺演示并示范如何记录,再分组对更多物体进行观察和记录,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降低了难度,使描述更准确。在学生分类过程中,不需要学生强行将其归纳为科学的提法,只要学生的分类有自己的依据,都应承认和鼓励。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日常生活现象的关注中。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运动弹拨钢尺: 玩具小车车头 : 指尖陀螺:甩动钢尺: 玩具小车车轮:弹弹球: 弹簧彩虹圈: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科学态度目标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重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难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出示马路上车辆行驶的图片。提问:马路上有很多车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2. 学生观察、交流。3. 小结:汽车的运动路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二、探索活动一 比一比1. 呈现探索活动1的五张照片(过山车、老鹰飞、打台球、苹果落地、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问:你们能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吗?2. 小组讨论。3. 全班交流。4. 小结:台球、苹果、垂直电梯、自动扶梯这样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过山车、老鹰飞这样的运动路线是曲线。活动二 画一画1.呈现一个蓝色球和一个红色球。问:你能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吗?2. 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做到百发百中?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讲解要求:将蓝色球和红色球放于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并且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3. 学生分组活动。4. 汇报交流。5. 小结:在直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运动路线是直线,它在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路线是曲线,它在做曲线运动。活动三 判一判1. 问: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2.谈话: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路线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实验。请小组合理分工,重复实验,仔细观察,并在记录单上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3. 小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做曲线运动。三、拓展1. 呈现小朋友滑滑梯、荡秋千、坐过山车的图,判断它们的运动形式。2. 小结:物体的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有的是曲线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相结合的。3.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和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 预设:请一两名学生尝试,发现很难击中。预设1:利用轨道设置了运动路线后,能百发百中。预设2: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分别是直线和曲线。预设:学生可能还会发现不同小组之间画的曲线弯曲程度不同,因为本单元不涉及运动和力,如果学生询问原因,教师可以简单告知是和推小球的力度有关,不做过度展开。 呈现学生的前概念,聚焦本课主题,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通过对一些物体运动路线的描述,将物体的运动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为后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打下基础。在纸上画一画小球在轨道内的运动路线,旨在让学生对物体运动路线的认识从具象到抽象;利用宽度刚好允许小球通过的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可供学生画运动路线时参考,降低学生在纸上画出运动路线的难度。脱离轨道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是对前面所学的提升。同时,小球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是用综合思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通过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板书设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路线 直线 曲线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2.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3.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4.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重点: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难点:发现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呈现三幅能明显看出斜坡特点并代表了三种运动情况的图片(如教科书第9页图片),提问:我们周围有很多斜坡,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2. 提问:你们看到过物体在斜坡上运动吗?是怎样运动的?请个别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物体在斜坡上,可能静止不动,可能会滑动,也可能会滚动。教师板画三种情况。二、探索活动一 小立方体、六棱柱、圆柱体在斜面上的运动1. 搭一搭。出示材料(木板、四个小木块),提问: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物体来搭一个斜面?2. 猜一猜。出示一个小立方体,让学生预测:如果将这个立方体放到斜面上,它可能会怎么运动?教师将学生预测的情况在记录表相应的格子里画“√”。3. 做一做。请一名学生上台尝试做一做,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强调操作要求:(1)立方体放在斜面的顶端,轻轻松手,不用外力推;(2)立方体尽量放在斜面顶端的中间位置。4. 记一记。带领学生采用画“√”的方式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活动二 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1. 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组观察十二面体、铅笔、圆柱形橡皮、小药瓶等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2. 汇报交流。3. 小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放置方式不同,有些物体也会出现不同的运动情况。活动三 研讨物体形状与运动情况的关系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小结: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三、拓展1. 提问:如果将斜面坡度逐渐变高(从四个小木块到六个小木块,甚至到八个小木块),再将刚才这些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它们会怎样运动?2. 学生分组先预测后实验。3. 交流和小结 请个别学生回答,并引导得出: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然后教师提出建议:小木块横放叠加,与木板的接触点应在木板的前端,越靠前越好,保证斜面的稳定。预设:有可能会出现先滑动一下后静止的情况,要指导学生将两种情况都记下。预设:十二面体——滑动、滚动或者滚动后滑动;圆形铅笔——滚动;三角形铅笔——滑动或者滚动;圆柱形橡皮——滚动或者滑动;小药瓶——滚动或者滑动。预设:有关系,但具体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一点困难。当坡度增大后,部分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改变,比如,原本静止在斜面上的小方块,会变为滑动;原本运动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会变快。 从学生熟知的图片入手,目的在于滚动让他们联系生活,发现斜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能归纳斜坡的特点。对三种运动情况进行简单交流,为后续学习做好判断和交流的铺垫。通过学生操作和讲解,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搭一个斜坡,如何规范地将立方体放在斜坡上,如何记录立方体的运动情况等进行指导,为学生后续自主操作和记录做好准备。在猜测环节,用图示表示三种不同情况,其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具象的理解。通过观察更多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探索发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及影响因素。基于实验结果研讨物体的形状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之间的关系。通过增大斜面坡度,学生发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发生变化,就自然而然地引向了下两节课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研究。
板书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三种运动情况:静止不动 滑动 滚动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有些物体,放置方式不同,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不同。增大坡度:静止—运动;运动变快。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2. 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3.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4.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重点:学习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难点:如何选择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呈现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一座大桥上行进的图片。提问: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来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二、探索活动一 “动物赛跑”,引出方法1. 呈现教科书第12页的“动物王国赛跑”成绩图。这是它们的比赛成绩,你能从快到慢给它们排排名次吗?在活动手册写一写,并且思考你的排序理由。2.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 3.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得慢。(板书:相同距离,比时间)活动二 两条轨道比快慢1. 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图片。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2.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全班完善比较的方法。(1)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手拿两个小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哪个小球先运动到终点,则运动得快。(2)要求:注意公平、分工合作。3.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两个小球在两条轨道比较运动快慢的活动。4.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5. 小结: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运动得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得慢。活动三 一条轨道比快慢1. 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提问:如果只有一条轨道,怎么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2.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全班完善比较的方法。(1)方法:分别用秒表测量两个小球运动完轨道全程所用的时间,重复三次。得出用时短的小球运动得快。(2)要求:注意公平、重复实验、分工合作。3. 小组合作,进行两个小球在一条轨道比较运动快慢的活动。4. 汇报交流结果。预设:如果学生在选择数据上存在困难,教师视具体情况,介绍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中的一种或两种。5. 小结:比较两个小球运动完相同距离的时间,运动时间短的跑得快,运动时间长的跑得慢。 学生在自己的活动手册上给六种动物运动的快慢排序。一名同学蹲在轨道的起点,并且两只手各拿一球放在轨道起点,让两球同时开始运动;一名同学蹲在轨道的终点观察哪个球先到终点。还有两名同学在轨道一侧观察,留意是否出现了类似于球滞留在轨道上或者受到风吹影响等异常情况。发令员的位置最好在轨道终点处,利于看清小球到达跑道终点并及时发令;发令员的口令要简洁明了,如“跑”“停”;计时员掐秒表的反应要和发令员的指令同步;操作员要自然松手,不给小球助力;记录员可在轨道一侧兼做观察员一职,观察小球滚动过程中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 图片引入,直观清晰,快速引入下一步的探索活动。通过比较动物王国的百米赛跑快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原有经验:按所用时间从短到长,排列出名次。在两条相同轨道、小球同时开始运动的活动中,应用相同距离测时间比快慢的方法,锻炼了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在一条轨道、利用秒表计时的活动中,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来判断快慢的方法,学生学会了使用秒表,同时培养了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板书设计: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用时短,运动快相同距离,比时间 用时长,运动慢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2.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3.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4.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重点:学习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难点:能够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提问:如果六种交通工具运动了相同的时间,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板书: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二、探索活动一 激活经验:相同时间,比距离判断快慢1. 呈现六种交通工具在1个小时内通过距离的图表,请学生观察图表,将交通工具按从快到慢排列名次。2.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4. 小结:六种交通工具都运动1个小时(相同时间),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运动距离来比较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运动距离长的运动快,运动距离短的运动慢。活动二 运用方法:不同起点,同时出发比快慢1. 提问:有两名同学想比一比,在相同时间内谁运动快、谁运动慢。如果他们用脚后跟接前脚尖的方式,像这样从不同起点,同时出发,你能比较出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吗?2. 通过追问“如何保证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么知道两名同学的运动距离?”3. 教师利用课件补充要求。活动开始前,脚尖和0刻度线齐平;行走时,(贴着软尺)走直线;停止后,看脚尖所对应的刻度线。指导学生如何读取软尺的刻度。4. 小组进行比快慢的活动。5.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6. 小结:即使从不同起点出发,也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活动三 运用方法: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比快慢1. 提问:如果两名同学从不同起点沿着直线行走,但不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2. 通过追问“怎样保证两名同学运动时间是相同的”。3. 教师补充要求:小组内分成两人一组,一人行走,一人计时并记录。由于场地大小限制,建议统一计时10秒。4.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6. 小结:即使从不同起点、不同时间出发,也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 学生将六种交通工具快慢的顺序记录在自己的学生活动手册上。小组四人分工合作:比赛者(2人)、发令员、记录员。设计意图:将软尺铺在地上或者在地面上画好刻度,一是方便学生走直线,二是便于测量距离。学生分组进行比快慢的活动。 用图表直观地呈现六种交通工具在1个小时内通过的距离长短,调动学生原有经验,总结“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运动快”,为后面两个探索活动做准备。在活动进行前,教师通过追问几个关键的问题对活动进行详细指导,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当从不同起点同时出发时,可以通过同时出发和停止来保证时间相同,并且可以用软尺测量距离。这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同时也是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和活动二相比,从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运用“相同时间比距离”来比快慢的方法时,还需要讨论如何控制两名同学运动时间相同——用秒表。
板书设计: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距离长,运动快相同时间,比距离 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我们的“过山车”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3.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4.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难点:拼搭和调整符合设计要求的过山车模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呈现过山车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关于过山车,你知道什么?2. 小结:让我们来设计和建造一座自己的“过山车”轨道吧!二、探索活动一 观察材料并建造“过山车”的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出示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的材料,教师简单介绍并演示不同材料的作用及拼接方法。活动二 阅读并讨论设计要求1.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科书第18页的设计要求,并且组内讨论达到设计要求该怎么做。2. 全班交流怎样做才能达成“过山车”轨道模型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设计要求逐条进行阐述。活动三 小实践(一)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图1. 学习范例。(1)讲述及提出要求:设计“过山车”轨道需要经历明确问题、确认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过程。我们先设计再制作,请同学们先阅读教科书第18页的轨道设计路线图,并且思考“过山车”轨道设计图需要关注哪些内容。(2)学生阅读并思考。(3)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2. 分组活动。(1)独自设计:学生独自完成活动手册第4页的“过山车”轨道设计图。(2)选择并优化:小组内交流“过山车”轨道设计图,选取一份设计图作为本组代表作,组内成员合作对该设计图进行优化。3. 全班交流:请1~2组介绍设计图,并请其他组同学进行点评。4. 修改完善:请学生根据全班交流意见,修改完善本组的设计图。(二)制作、调试与评价1. 提问:根据“过山车”设计图进行拼搭,怎样的搭建顺序会更高效,更合理?2. 提问:如果在搭建过程中发现很难达成设计要求该怎么处理?3. 布置任务:各小组开始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搭建完成后请根据设计要求对轨道模型进行测试和调整,完成活动手册第4页的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4.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建议采用拍照方式记录拼搭过程,为后续的研究活动保留信息。) 学生回忆并回答。学生分组尝试拼搭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学生先阅读,再进行组内讨论。预设:学生会关注到诸如用箭头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画设计图、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有坡度、上下层路线重叠时下层路线用虚线等事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1)学生根据设计图开始拼搭。(2)拼搭完成后测试“过山车”的运动情况。(3)根据测试结果,对“过山车”轨道模型进行调整。(4)观察“过山车”的运行情况,完成小组自评。(5)各组互相交流,完成组间互评。 学生对过山车有所认知,但缺乏真实体验,通过图片呈现,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基本构造和特点——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轨道有上坡也有下坡,为后续设计与拼搭做好铺垫。教科书中的设计要求非常清晰,本环节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才能达到设计要求。让学生自己先设计,然后进行交流,再修改完善方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设计中来。此环节比较花费时间,因为拼搭、测试、调试与评价的过程相互交错。将上述环节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优化,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过山车”轨道的搭建与评价。
板书设计:我们的“过山车”工程设计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测试“过山车”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2.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3.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4.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及运动形式。难点:描述小球的位置,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快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教师:同学们在前一节课已经制作好了“过山车”轨道,让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继续观察研究它吧。二、探索活动一 描述小球的位置1.(1)提问:把小球放在“过山车”轨道上,以轨道的起点为中心,你能描述小球的位置吗?(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2. 学生分小组活动,并且把结果记录在《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空栏1中。3. 全班交流,回答研讨问题1。活动二 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1. 交待任务: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它的运动形式,判断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并且记录在《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空栏2中。2. 分组活动,完成记录。3. 全班交流,回答研讨问题2。活动三 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速度的比较1. 回顾速度的测量方法。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比较快慢:相同的时间比距离;相同的距离比时间。)2.(1)提问:小球在不同的“过山车”上运动得一样快吗?你们能进行比较吗?(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3. 分组活动,并完成《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空栏3中。4. 全班交流,回答研讨问题3。设计意图:先回顾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再针对具体情况讨论如何进行比较,在“复习-应用”中巩固所学。三、拓展1. 将课堂上小球运动快慢差异较大的两座过山车摆放在一起。教师:小球在不同的“过山车”上,运动快慢有这么大的差异。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呢?想一想,试一试吧。2. 学生分组活动。 预设:对于用软尺测量小球与“过山车”轨道起点之间的距离,学生可能会提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沿着起伏不同的轨道测量,另一种是悬空拉一条直线进行测量。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两种不同方法,但建议学生采用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更符合小球运动的实际情况的第一种方法。预设:学生会想到采用“相同的时间比距离”或“相同的距离比时间”的方法,而且也会说到针对这个活动的一些具体操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醒:既要测量距离又要测量时间,要合理分工、默契合作。 开门见山引入,为探索和拓展环节预留时间。
板书设计:测试“过山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比较快慢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2.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3.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4.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重点:怎样观察并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出示“蚕”的图片,通过研究蚕的一生来了解动物的一生。2. 提问:你养过蚕吗?关于养蚕你知道什么?3. 谈话:在一年级我们了解过蜗牛和鱼这两种动物,像蜗牛和鱼一样,蚕也是从卵开始生命历程的。蚕卵有生命吗?蚕卵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观察并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二、探索活动一 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1.明确活动要求。(1)每组领取蚕卵后将其放在白色A4纸上进行观察。(2)先用肉眼观察蚕卵颜色、形状、大小,组内交流描述蚕卵的形态特征。(3)再使用放大镜和尺子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4)保护好蚕卵的安全,避免观察工具对蚕卵造成伤害。(5)观察时间为5分钟。2. 小组代表展示观察记录结果,教师板书记录。3. 小结:活动二 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1.过渡:经过一段时间蚕宝宝会从蚕卵中破壳而出,这一过程叫做孵化。2. 出示刚出壳小蚕的图片。介绍刚出壳的小蚕身体呈褐色,形似蚂蚁,所以叫做蚁蚕。3. 提问:蚕卵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孵化出蚁蚕?我们要饲养一些蚕,应该做些什么?4. 出示资料卡。5. 明确活动要求。(1)阅读资料卡,将蚕卵孵化所需要的条件用“—”画出来。(2)小组研讨蚕宝宝的“家”需要的条件还有哪些。(3)画出蚕宝宝“家”的简易设计图。6. 学生汇报研讨结果并展示设计图。活动三 设计观察计划1. 谈话: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蚁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2. 谈话: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如何做才能真正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3. 出示教科书中的观察计划表,启发学生思考重点观察什么,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记录。4. 学生汇报展示。5. 出示往届学生做好的观察记录表、观察日记等图片,丰富学生的记录方式。 蚕卵呈中间内凹的圆饼状,细芝麻粒大小,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蚕卵的颜色有淡黄色、赤色、紫黑色,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温度要适宜(25℃左右);不能太干燥,保证一定的湿度;在盒子上扎孔,有助于通风换气;蚕宝宝爱吃桑叶,不喝水,要拿洗净、晾干后的桑叶去喂它;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小组参考教科书中的范例,设计自己的观察计划表。 通过回顾一年级认识的蜗牛和鱼等小动物引出本课主角“蚕卵”,同时通过询问是否养过蚕,来了解学生对蚕的已有认知。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为迎接蚕宝宝出生做的准备。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启发学生思考长期观察和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与方法。
板书设计: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颜色:淡黄色→紫黑色蚕卵 大小:细芝麻粒大小 形状:中间凹陷的圆饼状蚕宝宝“家”的环境特点:干净、通风、适宜温度、无害虫、食物晾干水分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动物。2.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3.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4.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谈话:请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蚕卵的图片,介绍许多动物像蚕一样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2. 提问:不同的动物的卵一样吗?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3. 引出课题:带着这两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二、探索活动一 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1. 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 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卵进行分类。(1)提问:我们怎么给动物的卵分类呢?(2)教师提示:以卵外是否有硬壳为标准给卵分类,将与蚕卵一样,外面没有硬壳的分为一类;与蚕卵不同,外面有硬壳的分为一类,鼓励学生思考其他分类标准。活动二 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1. 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2. 出示熟鸡蛋,观察熟鸡蛋的内部结构。(1)让学生先画一画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再指导学生将熟鸡蛋纵切开,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完成活动手册第6页“我的课堂活动记录”。(2)教师提供给学生科学词汇,让学生用蛋黄、蛋白等科学词汇描述鸡蛋的内部结构。3. 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结构。(1)谈话:煮熟的鸡蛋内部结构是这样,那么生鸡蛋里面也有这些结构吗?(2)观察、交流:学生观察打开的生鸡蛋,与熟鸡蛋的结构对应观察。三、研讨1. 学生对鸡蛋的各部分作用进行推测,教师播放小鸡孵化过程的视频资料,学生直接展开小组讨论、集体论证。2. 提问: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四、拓展学生课后在活动手册上完成以下任务。1. 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2. 选择一只蚕做上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它的生长变化情况。3. 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蚕宝宝中间,观察比较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预设:学生发现动物的卵在大小、颜色、数量、形状等方面不同。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教师出示动物卵分类(班级记录表)。在手册上画一画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整课内容,以回忆和游戏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但不要着急让学生回答。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由蚕卵拓展到其他更多动物的卵,由此,揭示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进行比较,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数量、软硬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鸡蛋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经常吃鸡蛋的学生对鸡蛋的内部结构也是有感性认识的,用鸡蛋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此环节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出鸡蛋各部分的作用,也正好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告诉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要爱护动物。
板书设计: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蚕长大了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2.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3.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4.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我们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宝宝又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大家带来的蚕。2. 学生汇报交流。3. 出示图片并讲解: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天就会孵化出小蚕。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蚁蚕”,也叫“1龄蚕”。蚁蚕体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长大,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长成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蚕会经历4次蜕皮,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此时经过四次蜕皮的蚕称为5龄蚕,蚁蚕到结茧变蛹前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4. 提问: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5. 学生回答。6. 揭题:蚕长大了。二、探索活动一 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1. 提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2. 学生汇报交流。3. 师生互动,完善蚕幼虫的生长变化记录表。4. 提问:哪些条件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5. 学生回答。6. 小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活动二 观察并描述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1.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2. 学生观察。3. 学生汇报交流。4. 提问:蚕用什么吃东西?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5. 学生猜测。6. 追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还有哪些变化?9. 学生猜测。10. 学生阅读资料。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 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引导学生明白他们熟悉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将学生的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之后,以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为基础,将学生研究的视角聚焦到蚕的幼虫上,提出“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幼虫又是什么样的呢?”的思考问题,明确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自己养的蚕在蚕房中的行为,描述它们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通过观察蚕房中的粪便、被吃过的桑叶上留下的痕迹、蚕房中出现了蚕丝等现象推测蚕的生命活动;三是通过与刚出生的蚁蚕身体大小的比较,发现蚕在不断长大等。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并且鼓励学生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
板书设计:3.蚕长大了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蚕变了新模样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2. 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议两者之间的联系。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4.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谈话:(出示蚕吐丝结茧图片)蚕宝宝长大了,吐丝了,蚕宝宝用蚕丝把自己包裹在里面,形成了蚕茧。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呢?2. 小组讨论:蚕吐丝结茧的过程。3. 提问:根据刚才的讨论,你知道蚕茧吐丝结茧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行为?4. 提问: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茧里的蚕宝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5. 谈话:同学们进行了自己的猜测,普遍认为蚕宝宝变了新模样,那会是怎样一种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蚕变了新模样》。二、探索活动一 观察蚕茧的形态1. 谈话:(出示蚕茧)猜测蚕宝宝在蚕茧里面有什么变化,首先应对蚕茧进行细致观察,看能否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该如何观察蚕茧呢?2. 提问:看、闻、摸、摇、听、称、量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那这些方法能了解蚕茧的哪些特征呢?3. 谈话:(出示实验记录单)我们可以从蚕茧的大小、形状、颜色、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各组可以利用手中材料完成对蚕茧的研究。4. 学生进行汇报交流。(1)根据小组完成的实验记录单,介绍观察方法和所得。(2)各组进行补充说明和质疑。5.提问:(出示大小不一样的两个蚕茧)蚕茧的大小为什么会有不同?8. 小结:如果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喂养方法、精心饲养,所收获的蚕茧就会比较大。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借助科学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果从收获蚕丝的角度来看,大一些的蚕茧就会多一些蚕丝,从而提高产丝量和生活质量。活动二 观察蚕蛹的形态1. 提问: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说说你的猜测,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吗?2. 演示解剖蚕茧:借助手电的光线能看到茧里面的蚕吗?想要更直观地观察茧里面的蚕,我们还可以用剪刀小心地剪开茧。先将蚕茧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固定,用剪刀小心地剪开,不要伤到里面的蚕蛹,也不要将自己的手弄伤,剪开半个蚕茧,小心地取出里面的蚕蛹。3.提问:蚕蛹的外形和蚕的幼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 身上的环节还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学生汇报交流。7. 小结:蚕的这种形态叫做蛹,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蚕蛹的体形粗短,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的雏形;腹部有9个体节。与蚕的幼虫相比,蚕蛹的身体缩短了,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身上的体节减少了,腹部的足消失了,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8. 谈话: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蚕蛹受到外界刺激会动,说明它是有生命的。蚕蛹还会变成什么模样?请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事实来推测一下。9. 提问: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推测蚕在变蛹之前还有怎样的经历。10. 谈话:蚕宝宝吐丝结茧是为了给蚕蛹创造一个“家”,在茧里能发现茧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质轻而韧,不易撕破。蚕茧里还有化蛹前蜕下的淡棕色的、皱缩的蚕皮,这说明蚕在变成蛹前还应该有一次蜕皮活动,因此蚕不可能结茧后马上变成蛹。11. 提问:通过以上观察和分析,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三、拓展1. 提问:(出示更多昆虫的变态图片)你们见过这些动物的蛹吗?它们可能是什么样的动物?2. 谈话:到生活中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看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3. 谈话:想知道蛹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我们课后要继续观察。 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当蚕吐丝时,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结茧的场所。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裹起来学生领取材料,观察蚕茧并进行记录小组活动:解剖蚕茧,取出里面的蚕蛹并进行观察记录。 学生比较蚕蛹和蚕的幼虫的不同和相同。蚕的幼虫只有经过蚕蛹阶段才能发育成蛾,而茧又能提供必要的保护。 在这个环节中,既让学生充分交流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又通过猜测茧中蚕的身体的变化而引出课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既对之前蚕的形态作了一些概括,又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引发观察兴趣。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蚕茧和蚕蛹,还可以与蚕的幼虫阶段对比观察,发现蚕茧和蚕蛹有哪些外形特征,在观察过程中感受蚕茧和蚕蛹对蚕的生长发育的作用。本环节拓展一些其他昆虫的蛹,让学生对完全变态昆虫的蛹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引出下一课,引导学生对蛹的下一个形态产生极大的观察兴趣。
板书设计:蚕变了新模样蚕的幼虫蚕蛹圆筒形纺锤形头、胸、腹(有足)头、胸、腹(无足)白色深褐色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茧中钻出了蚕蛾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蚕是昆虫,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3.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4.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的艰辛和乐趣。重点: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难点: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提问:同学们,蚕结茧已经十多天了,谁的蚕茧发生了新变化?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到蚕茧中钻出了蚕蛾,蚕蛾是什么样的?与蚕的幼虫和蚕蛹相比,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茧中钻出了蚕蛾》。(板书课题)二、探索活动一 交流新发现与蚕蛾的关系1. 提问:同学们又有了一些新发现,这些发现都和谁有关系?出示蚕蛾生活习性图片。2. 提问:蚕蛾是从哪里来的?认真思考后回答,说出自己的依据。活动二 观察蚕蛾,认识蚕蛾的身体结构及行为活动1. 谈话:蚕蛾是不是蚕蛹变成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蚕蛾,找找它和蚕蛹有没有关系。出示蚕蛾图片。2.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蚕蛾的身体,看一看,蚕蛾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长什么样?有什么器官?蚕蛾长出了哪些新的结构?画出你们观察到的蚕蛾的样子。3. 学生领取蚕蛾进行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4. 谈话:刚才各组同学认真观察了蚕蛾,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观察结果?5.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雌蛾和雄蛾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6. 小结:通过各小组观察汇报,我们发现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及两对翅,雌蛾腹部大,雄蛾腹部小。(出示蚕蛾的身体结构图)7. 谈话:观察完蚕蛾的外形特征,我们再来观察蚕蛾的行为。蚕蛾在干什么?他们吃什么?请仔细观察,及时记录新发现和问题。8.小结:蚕蛾不吃食物(口器消失所以不吃食物),有交尾、产卵、斗翅等行为。(出示相关图片)9. 提问:刚才同学们观察了蚕蛾,它的哪些身体结构、行为活动与繁殖后代有关?活动三 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1. 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蚕蛾的外部特征,同学们能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来的吗?(出示蚕蛾和蚕蛹的图片)2. 小结:到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成的。活动四 比较蚕蛾与其他昆虫类动物1. 提问:哪些动物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出示其他昆虫类动物)三、拓展1. 判断:观察我们周围的动物,利用昆虫的特征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图片中有蚂蚁、蜻蜓、蝴蝶、蝙蝠、蜂鸟、壁虎,这是在考查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通过昆虫的特征来判断,蚂蚁、蜻蜓、蝴蝶都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所以它们是昆虫。2.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蚕的成虫阶段——蚕蛾,至此大家已经和蚕一起经历了它的全部生命过程,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把自己的观察进行整理,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蚕的一生”。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回答与蚕蛾有关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蚕蛾是由蚕蛹变成的,并提出可以剪开蚕茧看一看蚕蛹还在不在里面了。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记录情况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继续展开观察、记录活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预设:雌蛾与雄蛾的形态有区别;交尾后雌蛾产卵,雄蛾死去。学生汇报交流。学生讨论总结: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蚂蚁、蚕蛾、蜻蜓等昆虫,它们尽管外形差异很大,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 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出探究内容,激发学生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蚕的幼虫、蚕蛹、蚕蛾的外形变化和生命活动现象变化。引导学生认识蚕的第3个生命阶段——蚕蛾。如果学生提出它们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是蛹变的,则导入下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蚕蛾的身体特征和行为活动,并养成细致观察和认真记录的习惯。学生通过观察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逐渐确认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来的。这对学生认识蚕蛹和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等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将探索部分发现的内容进行整理,将昆虫的共同特征进一步概括,并能在生活中找到与蚕蛾相似的动物,如蚂蚁、蝴蝶、蜻蜓等。引导学生梳理本课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能用科学词汇表达清楚。
板书设计:茧中钻出了蚕蛾(交尾、产卵) 头(一对触角) 蚕蛾的身体 胸(三对足、两对翅) 昆虫的共同特征 腹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蚕的一生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2.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3.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4.初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点:了解蚕一生生长发育的条件和过程。难点:整理关于蚕的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谈话: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整个养蚕过程中,你的蚕宝宝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你了解了哪些关于蚕的知识呢?2. 提问:你是采用什么方法记录蚕的这些生长过程的?你应用了哪些方法进行研究呢?二、探索 活动一 召开展示交流会1. 提问:(出示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梳理好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蚕的一生。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中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你们是如何呈现的呢?下面我们就开一个展示交流会,分享自己观察记录的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活动二 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1.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看得出你们对蚕一生的变化有了很好的认识。那你们能对这些关于蚕的生长变化的图片进行排序吗?2. 谈话:通过刚才的整理和排序,谁能说说蚕的一生到底要经历哪些阶段呢?(出示完成的蚕的生长变化图)4小结:蚕作为一种动物同样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出示蚕的四个阶段的循环图)蚕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循环的5. 提问:蚕的生命周期到底有多长呢?它一生各个阶段要经历多长时间呢?三、研讨1. 提问:刚才我们知道了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大家大胆推测一下,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会发生什么变化?(出示图片)四、拓展延伸,认识昆虫的变态发育1. 提问:(出示图片)生活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在一生中有不同的生命过程,大家看这几种动物的生命历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小结:通过对蚕的一生、菜粉蝶的一生、蜻蜓的一生进行比较,发现昆虫的一生中身体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都有变态发育形式。但菜粉蝶的一生和蚕的一生一样,都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过程,而蜻蜓的一生只经历卵、幼虫、成虫的过程,无蛹期,这说明不同的昆虫生长发育过程可能是不相同的,这也正好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 预设:通过观察、画图、拍照、写观察日记等方法展示交流:展示自己的养蚕记录表,交流自己的养蚕的经历和心得体会。 学生活动:学生整理关于蚕卵、蚁蚕、蚕宝宝、吐丝结茧、蛹、蛾、蚕蛾交尾、蚕蛾产卵的图片资料,并按照蚕的生长顺序,将有关的图片按顺序进行排列,并贴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预设:蚕卵就会孵化出来,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发育学生讨论并交流菜粉蝶、蜻蜓、蚕三种动物一生的变化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养蚕过程及用到的研究方法,来体会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从而揭示课题——蚕的一生。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养蚕记录表、分享养蚕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对蚕生长变化图片进行排序和对蚕的生命周期进行统计,可以使学生对蚕的零散的认识变得系统化,从整体上对蚕的一生进行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发育条件、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以及这种生命现象的意义。通过分析菜粉蝶、蜻蜓、蚕三种动物一生的变化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了解昆虫一生的两种发育形态,从而体会生命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蚕的一生卵 幼虫 (蜕皮 吐丝结茧) 成虫 蛹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动物的繁殖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2.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能基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类。3. 对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能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动物繁殖后代的案例。4.体验近亲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的重要因素。重点: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知道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难点:收集、分析、整理动物繁殖后代的信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出示蚕宝宝的图片,提出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2.PPT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提问: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是怎样出生的?3. 揭题:动物的繁殖(教师板书:动物的繁殖)二、探索(一)认识卵生动物1. 提问:我们养过蚕,知道蚕是由卵孵化出来的。除了蚕,其他哪些动物也是靠卵繁殖后代的?有什么理由或证据吗?2.小结: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板书:卵生、卵生动物)(二)认识胎生哺乳动物1.PPT出示猫和狗的图片,提问:你们是否见过猫或狗生小宝宝,它们与蚕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相同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提问: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中还有哪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猫、狗相似呢?请举例说明。4.小结: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板书:胎生、哺乳动物)三、研讨1.提问: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2.PPT出示12种动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中哪些属于卵生动物,哪些属于胎生哺乳动物? 你的理由是什么?3.提问: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请说说理由。4.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5.小结:人类也是胎生的。四、拓展1.PPT出示图片,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其他动物有家吗? 其他动物的家一般会建在哪儿呢? 2.出示PPT各种动物的家图片,学生欣赏。3.提问:我们人类会“打扰”动物吗?有哪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怎样改正呢?4.小结: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活,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积极保护动物、植物出一份力。 学生回忆养蚕的过程 预设:蚕卵孵化出来的。预设:鸡,母鸡生鸡蛋,小鸡从鸡蛋里孵化出来预设:猪,因为生下来直接是小猪,还需要母乳喂养,马、大象、猴子等。预设:两种,卵生和胎生。预设:1、5、7、8、10、12是胎生动物,因为它们直接生下胎儿,还需要用母乳喂养。2、3、4、6、9、11是卵生动物,因为它们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下一代。预设:胎生,因为我们人类直接生下小孩子,生下来之后还需要喝奶的。预设: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等等,植树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既能衔接前面的养蚕活动,又能把动物生小动物方式分成与蚕相同、与蚕不同两种类型,由此引入后续探究活动。通过图片观察不同动物出生的瞬间的图片,提供丰富的事实,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卵生”的科学概念。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昆虫类、鸟类、鱼类等动物一般为卵生动物。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学生逐步建立“胎生”的科学概念。教师用大量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使他们体验科学思维的方法过程,并最终能够认识哺乳动物。通过交流研讨,深化学生对动物繁殖方式的认识,使学生完整地建构动物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5
板书设计:动物的繁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动物的一生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特点各不相同。2.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3.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4.体会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重点: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难点: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提问:请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时期?2. 谈话: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动物的一生》。二、探索活动一 通过鸡的一生了解更多鸟类的一生1. 提问:(出示鸡的一生图片)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提示,描述鸡的一生吗?2.小结:鸡的一生经历卵、雏鸡、成鸡三个主要阶段。3. 提问:比较蚕的一生和鸡的一生,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吗?谁来说说?4.提问:(出示更多鸟类一生的图片)你能发现这些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吗?5. 小结:常见鸟类一生的过程是:卵(蛋)→雏鸟→成鸟。活动二 通过狗的一生了解更多哺乳动物的一生1.提问:同学们,狗是我们最熟悉的小伙伴了,你们了解狗的一生吗?2. 学生填写记录表。出示狗的一生的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结合已学的知识,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狗的一生。3.提问: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动物图片,你能找出与狗有相同特征的动物吗?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4.小结:哺乳动物的一生会经历“幼仔→成年”的生命过程。5. 交流:现在大家已经对鸡和狗的一生非常了解了,你能说说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活动三 了解人的一生1.提问:如果人生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你会对不同年龄段的自己说些什么?2. 师生交流:我们的一生与哪些动物相似呢?3. 小结:我们把这些能呼吸,能生长,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等生命体,叫做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无生命。三、拓展1. 提问: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冬季来临时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等,你能解释这些动物的行为吗? 预设:卵、幼虫、蛹、成虫四种生命时期 小组讨论。预设:鸡和蚕都是卵生动物,通过产卵繁殖后代,从卵开始它的生命历程。鸡和蚕的一生又有很大的不同。鸡要孵蛋,用母鸡的体温保持蛋温度的相对恒定。另外,雏鸡长大成为成鸡不经历变态的过程。预设:我们发现狗是胎生、身上有毛、吃妈妈的乳汁长大……预设:它们都是哺乳动物,直接生出小动物,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后代(吃妈妈乳汁长大)。预设:我们一生要经历几个阶段: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 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基于生活中发现的现象和真实所见事件等方面提出假设,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对其他动物的一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了解鸡的一生,来认识常见的鸟类的共同特点;通过了解狗的一生,发现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开展整理资料活动,知道人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体验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这个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样的拓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了解更多动物一生有趣的事情,理解这些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从这个角度来做一个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科学小报,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动物的一生常见鸟类的一生: 卵(蛋)→雏鸟→成鸟 哺乳动物的一生: 幼仔→成年人 的 一 生: 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仰望天空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2.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对天空产生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4.了解和意识到太阳和月球是我们生存的天体环境的一部分,太阳和月球与地球朝夕相伴,对生活在地球的人类有很大影响。重点:通过分享会、比较照片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填写并整理维恩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和月球基本特征,体会科学家认识宇宙的一般方式。难点:理解模拟实验的一般过程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对探究问题的解释。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看照片。呈现一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球的特征。2. 谈话: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都了解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将你了解的信息填写在活动手册的维恩图中。(板书课题:太阳和月球)二、探索活动一 科学分享会1. 在聚焦环节,学生将观点填写在维恩图中,并分享自己对太阳和月球的认知。明确活动要求: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可将认同的观点书写在自己的活动手册上。教师板书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并记录学生提出的关键信息。活动二 照片比一比1. 先仔细观察和简单比较一组生活中最常看到的太阳和月球的实景图。2. 在维恩图上及时更新比较照片所获得的信息。3. 再仔细观察和简单比较另一组高清的太阳和月球的表面图。4. 再在维恩图上及时更新比较照片所获得的信息。活动三 模拟实验1. 展示太阳和月球实际比例的照片并进行对比,提出探索问题:太阳的体积远大于月球的体积,但是为什么它们看上去差不多大小呢?2. 小组讨论,提出猜想,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3. 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和证明的方法。4.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原因。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圆形纸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与学生交流:这三种材料分别模拟什么,如何进行实验,什么样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5. 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和完善内容。三、研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讨论会,围绕问题“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和“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进行。 填写维恩图实验步骤:(1)一名同学用圆纸筒观察,模拟地球上人的观察视角。(2)另一名同学举着小圆纸片,模拟月球,移动小圆纸片,直到圆纸筒的边缘和小圆纸片的边缘重合,保持位置不变。(3)第三名同学举着大圆纸片,模拟太阳,移动大圆纸片,直到圆纸筒的边缘和大圆纸片的边缘重合,保持位置不变。(4)观察三名同学之间的距离。(5)互换角色,进行体验。 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感受和认知来自于生活的直接观察体验,这里面有特征性的——太阳是明亮的、温暖的、炎热的,月球是黄色的、寒冷的等,也有规律性的——太阳东升西落,月球有圆缺变化,所以这些照片很容易让学生聚焦到本课主题。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能积极思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该环节主要内容是提问和小结。“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提醒学生,科学家在探索结束后也会像这样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2.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3.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体会技术发展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进作用。重点: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认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难点:日晷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对应;根据简易日晷的记录阐述影子变化规律;根据影子变化规律,解释太阳位置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聚焦1. 影子游戏。让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玩影子游戏,可以是踩影子、追影子、变影子等,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影子的变化。2. 谈话:同学们,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子。你们刚才也体会了影子游戏,你们认为一天之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板书:影子的变化规律)3.那影子一天之中的变化规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二、探索活动一 简易日晷制作比赛说明会1. 比赛任务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简易日晷,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简易日晷最好,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礼品。2. 简易日晷制作步骤讲解。说明:制作简易日晷步骤较多,讲解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可以用微课视频、教师示范等形式。其中,确定方向是难点,要重点讲解。活动二 制作简易日晷1. 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在制作日晷比赛中获胜的方法,需要做到哪些细节,如分工明确,记录多次,准确记录等。2. 带领学生到教室外实际测量。先让学生用铅笔记录,确保所有小组都掌握了确定方向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用记号笔记录。确保学生掌握准确记录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课后才能准确记录。3. 组织学生分享课外记录计划,如什么时候记录,在哪里记录,简易日晷保存的地方,测量工具(短杆、记号笔、指南针)的保管,等等。三、研讨1.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2.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四、拓展1. 谈话: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对比一下,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和真正的日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进行影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