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科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央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不列入官吏,而列之于货蕴;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不列于儒林,而列之于货殖。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苟卿,赵人。”《史记》有在叙事中央以批判者,如《晁错列传》,借用他人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司局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候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救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材料二: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而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
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问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
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同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圆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
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俊俊者。
(摘自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
材料三:
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品。”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中国史学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寻找原因。
讲究实证,是中国史学最鲜明的学科特色,也是它有资格被作为“科学”对待的重要理
由。史学,讲的是用事实说话。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 所谓“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二是研究历史,讲究言必有据,不为空谈。真正严谨的历史研究,强调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穷尽资
料是不可能的,但不能成为轻率结论的借口。
崇尚经世,推动着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史学,就其观察方式,是
面向过去,但其出发点是服务当下,着眼未来。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经世才是它真正的宗旨所系、要义所在。史学经世的方式,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直言无隐,独抒己见,通过对历代盛衰成败的理性思考,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鉴往思来,对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案。
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史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讲是 "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所谓“古今之变”,就是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严谨的史学思维,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一是长时段的观点。对历史的考察,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要将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其本质,考察其意义;二是整体的观点,不能用对表面现象的观察代替对内在本质的分析,不能用对局部的考察代替对整体的把握,更不能轻率地用对个别案例的解剖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观点,即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从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一基本实际出发,研究变迁原因,追寻变迁规律,把握变迁本质,从对历史演变内在逻辑的分析中认清历史的真谛。只有真正满足了这三个要求,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
当代中国学术,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方法层面,都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当
我们执意前行时,有必要不时回过头去,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
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中国学术的优势所
在,也是尊严所系。
(摘自方为《反思中国史学传统:史学何以值得尊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B.《史记》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
的完美之作,可谓空前绝后。
C.因为班固把《汉书》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具有"史学"品格,所以称他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和古史传统的改造者。
D.中国史学强调用事实说话,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研究历史则讲究言必有据,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的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B.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两人的历史功绩;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中,也可看出对两人的褒贬态度。
C.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他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D.材料二将《史记》与《左传》《国语》《国策》作比较,目的是为了说明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的创始人。
3.阅读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赢得人们的尊重”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B.讲究实证,用事实说话,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有资格被作为一门“科学”对待。
C.中国史学崇尚经世,面向过去,服务当下,着眼未来,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D.探寻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发掘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你认为《史记》体现了我国哪些史学传统?请结合材料举例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梦里的庄稼 蒙福森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听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老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
梳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潮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仲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一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一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叠地过日子。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上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在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底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
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抽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搞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桂珍就去了田里。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
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
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交待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庄稼的复杂心情。
C. 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
中农民的生活状态。
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8.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4分)9.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拳父也,素善留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危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晓下军,良说日:“秦
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庸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邸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国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筑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投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候。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划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晓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14.(甲)文哪些地方说明刘邦能察言观色,随机应变?(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5-16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雪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莺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10分)
17.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原句,每空1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_”,“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4)《鸿门宴中》中樊哙用“大丈夫应不拘小节”劝刘邦赶紧离开的句子是:“ , ”。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
姑娘就特别___。大观园是贯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春暴就开始叫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使喝了仙酒与仙茶. “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沽来还沽去",黛玉是最要高洁、孤高自负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诗一般的灵魂,不但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而且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邻囊收艳骨,一坏净土掩风流",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黛玉写这些狠然看来好像自怜自艾,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_________的事。
《葬花词》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__________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多愁善感 无可奈何 伤春悲秋B.柔情似水 无能为力 伤时感事
C.多愁善感 无可奈何 伤时感事D.柔情似水 无能为力 伤春悲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B.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C.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D.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20.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①______,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二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人体内细胞在各种原因的刺激下,有一部分细胞会发生突变导致肿瘤,免疫系统识别划这种突变细胞后就会设法清除,②____,而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人体容易长肿瘤。三是通过自身免我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③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不少经典语句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一句,阐释你的认识和思考,拟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