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 四年级下册2.8 太阳钟 真题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 四年级下册2.8 太阳钟 真题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19 14:2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 太阳钟
一、选择题
1.(2022春·陕西西安·四年级统考期末)小兰同学用自制的日晷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下表是她记录的影子变化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时)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影子长度(厘米) 60 35 22 11 6 11 22 35 60
A.决定同一物体影子长短的是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B.从表中发现,12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小于60厘米
C.一天中从早晨到傍晚,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2.(2022春·山西大同·四年级统考期末)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是( )。
A.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物体的影子长
B.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低,物体的影子长
C.太阳的位置变化对物体影子没有影响
3.(2022春·云南昭通·四年级统考期中)以下是古代计时工具的是( )。
A.钟表 B.太阳 C.日晷
4.(2022秋·江苏·五年级期末)阳光下,小明测得旗杆影子的长度为5米,过一小时后,又测得旗杆的影子长度为4.5米。小明的测量时间应在( )。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5.(2022春·四川广安·四年级统考期末)利用光影来计时的是( )。
A.指南针 B.浑天仪 C.日晷
6.(2022秋·江苏·五年级期末)以下计时工具中,计时比较精确的是( )。
A.原子钟 B.水钟 C.机械钟
7.(2022春·云南昭通·四年级统考期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 )。
A.相同 B.相反 C.没有关系
8.(2022春·云南昭通·四年级统考期中) 这是一个( )。
A.立式日晷 B.地平日晷 C.赤道日晷
9.(2021春·辽宁盘锦·四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太阳和物体影子描述正确的是( )。
A.永远在同一方向 B.太阳位置高,影子短
C.一天当中,影子的形状相同
10.(2021春·辽宁朝阳·四年级校考期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 )形。
A.半圆 B.圆 C.扇
11.(2021春·四年级单元测试)太阳在中午时,影子朝向( )方。
A.东 B.南 C.北
12.(2022春·山西晋中·四年级统考期末)在完成《太阳钟》的前置作业:观察一天中早晨、中午和放学回家时的影子位置和长短变化。除了铅笔,下列材料中最适合观察影子变化规律的是( )。
A.大树 B.小草 C.短竹竿
二、填空题
13.(2022春·四川广安·四年级统考期末)古代人利用太阳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造出的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 ),在中国被称为( )。
14.(2021春·四年级课时练习)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很快的。( )
15.(2021春·内蒙古巴彦淖尔·四年级校考期中)影子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_____、不透明物体和承接影子的屏。
16.(2022秋·江苏南通·三年级统考期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__________,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__________。
17.(2021春·内蒙古巴彦淖尔·四年级校考期中)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__________,人们用_____ 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三、简答题
18.(2021春·四年级校考单元测试)日晷是怎样制成的?
19.(2021春·辽宁阜新·四年级统考期末)在一天中的早晨、正午和傍晚,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
四、实验题
20.(2022春·湖北十堰·四年级统考期末)小兰同学用自制的日晷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下表是她记录的影子变化数据。
时间(时)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影长(厘米) 60 35 22 11 6 11 22 35 60
(1)从表中发现,( )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0厘米。
(2)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一物体影子长短的是( )。
(3)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 会出现在物体的( )。
(4)上图是小兰在观察记录时,给旁边一棵树拍下的五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特点,按时间顺序排列是( )。
(5)从上述观察记录中可以发现,不同时间的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是( )。
五、综合题
21.(2022春·江苏泰州·四年级校考期末)画出手电筒从不同方向和角度照射时小棒的影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角度随着太阳位置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详解】A、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故A正确;
B、太阳高度最大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表格中12时影子最短。下午随着太阳西落,物体影子长度逐渐变长,16时物体影子长60厘米,16时以后,物体影长将大于60厘米,故B错误;
C、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角度随着太阳位置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中从早晨到傍晚,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故C正确。
2.B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影子长,正午时候影子最短,所以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C
【详解】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有日晷、沙漏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钟表是现代计时工具,太阳不是计时工具。
4.A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影子长。阳光下,小明测得旗杆影子的长度为5米,过一小时后,又测得旗杆的影子长度为4.5米,由于影子由长变短,所以小明的测量时间应在上午。
5.C
【详解】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6.A
【详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原子钟,是一种计时装置,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是原子钟,它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原子钟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来计时的。精度可以达到每2000万年才误差1秒。
7.B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8.B
【详解】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上图中这是一个地平日晷。
9.B
【详解】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东到西。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是:低→高→低。影子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西到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AC说法错误;B太阳位置高,影子短是正确的说法。
10.A
【详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因此,人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相对运动的结果。太阳的东升西落,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形,早晨和傍晚太阳位置较低,中午太阳位置较高。
11.C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正午时太阳的位置在南方,其下影子的方向是指向北。
12.C
【详解】观察一天中早晨、中午和放学回家时的影子位置和长短变化。除了铅笔,短竹竿的长度与铅笔很类似,长度一致,因此短竹竿最合适。
13. 太阳钟 日晷
【详解】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根据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
14.√
【详解】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15.光源
【详解】影子的产生: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形成的投影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影子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光源、不透明物体和承接影子的屏。
16. 短 相反
【详解】要是物体站着不动,太阳东升西落这种情况,其规律是影子先由长变短,由淡变清晰,到正午时分,影子在物体底部,最短,且最清晰,过了午后后,影子渐渐的由短变长,由清晰变模糊,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17.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
【详解】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此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当太阳斜射地面时,太阳辐射强度就小。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有关,这个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时候。一年中夏季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18.日晷是用来观测计算时间的仪器。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制成的。
【详解】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日晷又称为“日规”。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日晷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暑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19.早晨物体的影子在西方,影子长;正午影子在北方(或下方),影子短;傍晚影子在东方,影子长。
【详解】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长度与太阳的方向和位置有关。一天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早上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影子在西;随着中午的到来太阳逐渐到了南方,影子朝向北方;到了下午太阳西下,影子朝向东。所以太阳一天的方向变化是东-南-西,所以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西-北-东。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所以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20. 12 大于 太阳的高度(或位置) 西边 b d a c e 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会随太阳的位置(或高度)变化而发生改变
【详解】(1)分析图表可知,12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大于60厘米。
(2)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一物体影子长短的是太阳的高度(或位置)。
(3)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西边。
(4)太阳刚升起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并在物体的西侧,随着太阳的升高,影子会越来越短,并逐渐向西北移动,在中午时分,影子最短,朝向北方,然后太阳向西方落下,影子越来越长,朝向东方。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影子方向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所以根据影子变化特点,按时间顺序排列是b d a c e。
(5)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影子方向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会随太阳的位置(或高度)变化而发生改变。
21.
【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详解】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也与所照射物体的摆放位置有关。将手电筒射出的光与小棒尖端连接并延长到地面,那么小棒底部与地面的点就是小棒的影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