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84--85页,梳理一战爆发的具体原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原因
1.时代背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和世界霸权,导致矛盾尖锐
3.主要原因:
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4.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导致国际局势恶化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1:一战前英德法美工业发展与殖民地占有位次对比表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民主化概况
第一类 民主制度较为健全 英法美
第二类 专制军国主义浓厚 俄德日
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让他们的一个邻国得到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海洋,而给自己留下天空……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欧洲三条战线
战线 作战双方
西线 英法比—德
东线 俄—德、奥匈
南线 塞尔维亚—奥匈
决定性战场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年
1918年
“施里芬计划”,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首现坦克)
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二)进程
梳理教材完成表格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共有33个国家的15亿人口卷入一战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大战中参战的士兵达到了7350万。
战争造成约1000万人阵亡,约2000万人伤残
经济损失达到了3000多亿美元
战争历时长
参战国家多
战争范围广
参战人员多
经济损失大
伤亡人员多
战争的特点、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一战影响
①消极:一战给世界造成深重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损失。
法国每3名军人里面,恐怕只有一人能够毫发无损地打完这场大战。
英国整整失去了一代——50万名30岁以下的男子在大战中身亡,其中尤以上层阶级损失最重。1914年从军的牛津、剑桥学生,25岁以下者半数不幸为国捐躯。
德国损失人数虽然远超过法国,但由于它军事总人口高出更多,死亡比例就比较小了——13%。
——摘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大战结束时,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了经济困境 —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2)殖民体系: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日本趁火打劫……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和债权国。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3)国际格局: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国际格局:
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思想观念: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5)国际秩序:
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6)对女性:
女性参战社会地位一定程度提高,战后女权运动兴起
(7)对科技:
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造福人类的同时,开创现代化战争的先河
一战德国潜艇
一战英军的坦克
一战德军飞机
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被排斥在政治生活和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之外,在家庭中处于从属、依附性地位,直到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仍将妻子等同于家的概念,妇女的社会属性几乎丧失殆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在战争中实现了广泛就业,就业人数从战前的493万上升到1918年7月的619万,战时妇女的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随着战争中大量男子被招募入伍,妇女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她们一度代替了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妇女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身影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公共领域”,社会生活日益丰富。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自由支配个人事务,妇女的自我意识及婚姻自主权利大大增强,对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父女生产军火
妇女在军队服役
女权运动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独立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限制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五国海军比例
英 美 日 意 法
5 5 3 1.75 1.7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1919)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和约
建立“国联”
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使中国重新被帝国主义共同支配局面;客观中国维护领土完整
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激起民族复仇心理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利益再分配不均
美: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军事地位
英:丧失海上优势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实质:
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积极
局限:
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通过国际会议、外交争斗与妥协来调整国际关系是一种历史进步
暂时缓和了列强矛盾,利于战后经济恢复、发展
材料二:“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国际联盟的建立(1920)
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根本目的?
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一战后人民渴望和平
(1)背景:
(2)性质:
(3)宗旨:
苏俄、战败国最初被排斥,美国未参加
(4)成员:
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作用:
“全体一致”原则——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5)实质:
国际联盟能否带来持久的和平?
第五条: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排斥苏美等大国,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控制国联、抗衡英法、称霸世界
②内容
废除普遍义务兵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等;
1921年总算商量出德国的赔偿总数,德国的马克2260亿,并且在42年内必须赔偿完,后改为1320亿马克,66年还清。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1919年1月18日)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1919年1月18日)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实质: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2014年3月28日)
三、人类新理念: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