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必修1第2章第4节洋流教学案例
科目:高中地理 教学对象:高一 课时:1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洋流的分布规律、大洋环流形成的过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之一。本节课在中学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3)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4)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2)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3)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学生对一些战争(二战、海湾战争)等事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在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对寒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影响、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没有感性认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设计课堂部分的学案,采用图片或是幻灯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堂的分组活动,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归纳比较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最后设置相关习题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的目标。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以画面作为背景,蓝蓝的大海,各色海鱼穿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间,大海宁静而安详,然而这仅仅是大海的一面,另一面,大海有巨浪,有狂潮,有惊涛,海水是不断运动的,并且运动有多种形式。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科学家们发现海水还常年比较稳定地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这就是洋流。洋流流动的方向相对稳定,流量也相当大,但越往深处流速越小,因此洋流主要表现为表层海水运动。海水这样常年稳定的大规模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什么?复习大气环流模式图,并板图。假如图中区域正是某一大洋,在近地面风带(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吹拂下海水的运动即是风海流,用红色粉笔在大气环流模式图上画出南北赤道暖流、北半球西风漂流,用蓝粉笔画出南半球西风漂流(红线表示暖流,蓝线表示寒流)。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波浪、潮汐、洋流)。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图,引导学生据此图风向画出风海流的流向,然后展示洋流模式图。 通过复习题问和新课导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合作探究】1、教师抽签决定各小组的任务;2、教师组织好课堂纪律,并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讨论并完成分配的任务。 通过课堂的分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归纳比较能力。
【激情展示】1、教师点名学生展示各自问题的答案。2、教师根据各组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板书到黑板。 1、被点名学生回答本组问题,同组学生进行补充;2、其他组学生发现问题并纠错或是阐述不同观点。 通过课堂的展示和评价,从而规范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归纳总结】教师板书本节重要内容。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重点做好记录。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提高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限时训练】教师监督学生独立完成当堂检测题。 学生独立完成当堂检测题。 通过相关习题训练,从而达到巩固本节内容的目标。
七、教学评价设计按照座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6人,并公布小组成员名单,同时在黑板上板书每个小组的数字序号。公布评价标准:每个小组都可进行展示,展示的结果以分值的形式打出写到对应小组。根据展示情况,可获得1—4分不等。对每个活动,先由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对展示结果以分值的形式展示到黑板上,同时教师创建一个评价表,记录好每位学生和每个小组的表现,也交给课代表一份评价表,让其也做好记录,以方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
八、板书设计(一)形成1、风海流2、补偿流3、密度流(二)分布(1)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2)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呈逆时针流动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3)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夏季呈顺时针流动(4)南半球40°S—60°S的海域,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着全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洋流性质为寒流。(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海洋生物形成影响(2)对海洋环境的影响(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4)对气候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1、学习流程:(1)复习回顾,新课导入,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5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5min(4)自我反思,归纳总结,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2、精彩瞬间:学生很快适应了这种课堂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模式,小组合作和展示等环节非常积极,基本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而且通过学生们相互纠错和教师评价,规范了他们的答题能力,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比较满意这节课。但是各自然带他们没有熟练识记,做题时还会翻书或是地图册。4、这节课总体上得比较顺利,没有出乎意料的事件发生。只是个别学生基础较差,自制能力也较差,需要教师课堂监督。5、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还会这样上。只是问题设置会调整一下,会把较难的问题放到课下,同时加强课下监督力度。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了解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他们课下复习和训练不够,需要加强作业监督力度,加大作业评价。7、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还是比较认可这节课,但是他们反映课容量不够大,另外有些问题课堂上学生讨论不出来,可以在问题设置上偏容易些,不宜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