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人体的感觉 单元卷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余姚期中)余姚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当地人饮食口味偏清淡,平日喜食鱼虾。所有这些,决定了菜肴注重原汁原味,烹任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口味纯美,色、香、味俱全,人们在享用美味 佳肴过程中,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 )
A.视觉、嗅觉、味觉 B.触觉、听觉、味觉
C.热觉、味觉、视觉 D.听觉、嗅觉、冷觉
2.(2022八下·宁波月考)人体的视觉感受器位于( )
A.角膜 B.视网膜 C.玻璃体 D.晶状体
3.下列关于皮肤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要是游离的神经末梢 B.能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C.能形成感觉 D.皮肤上有多种感受器
4.局部麻醉的病人的感觉是 ( )
A.痛觉和触觉全部存在 B.痛觉和触觉全部消失
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 D.痛觉存在,触觉消失
5.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类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 )
A.冷觉 B.热觉 C.触觉 D.痛觉
6.目前,中学生患近视的人数越来越多,预防近视,珍爱双眼,就需要注意用眼卫生、了解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学习了“眼与视觉”一节后各自的观点,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
A.甲同学认为脉络膜颜色较浅,能调节瞳孔的大小
B.乙同学认为睫状体内含有较多平滑肌,能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
C.丙同学认为巩膜白色、坚韧,能支持、保护眼球
D.丁同学认为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形成物像
7.我们上课听到同学的发言,经过了6个环节:①鼓膜;②听神经;③外界的声波;④3块听小骨;⑤大脑的一定区域;⑥内耳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③①④②⑥⑤
8.老年人“耳背”,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其病变部位可能是在(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半规管
9.(2022八下·余姚期末)白居易在《夜雪》中写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诗人感觉到“衾枕冷”的感受器是皮肤
B.诗人感觉到“窗户明”的感受器是晶状体
C.诗人感觉到冷,其血管会舒展
D.诗人感觉到冷,是因为产热和散热已经无法维持动态平衡
10.(2022八下·宁海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
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皮肤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
11.下列有关眼和视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们常说的“黑眼球”是虹膜,“白眼球”是脉络膜
B.正常情况下,无论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人都能看清,主要原因是玻璃体可调节
C.视网膜是物像和视觉形成的部位
D.小鸟被吓飞走,当眼望着它由近至远飞去时,瞳孔变大,晶状体的凸度变小
12.(2022·慈溪模拟)小宁在观影《你好,李焕英》时潸然泪下,被影片传递出的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所感动。观影结束后又进行了如下思考,以下内容错误的是( )
A.观影时人的视觉在视网腌膜上形成
B.怀孕时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C.乳汁中的蛋白质主要在婴儿的小肠中被消化吸收
D.观影时的潜然泪下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13.(2022七下·鹿城月考)关于耳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耳蜗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
14.(2022七下·上城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C.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D.晕车与【4】对头部位复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15.(2022七下·温州期中)如图所示为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
音提示:您需要进入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下列有关盲人使用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
B.所有的感觉均在大脑形成的
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均是因为视神经损伤造成的
D.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里面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16.(2022七下·萧山期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时。”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野树”描述的诗人的感觉分别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二、填空题
17.下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箭头表示)。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 产生的。
(3)某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4)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18.(2019八下·慈溪期中)如图是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眼球成像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是 (填结构名称)。
(2)如图所示,近视眼患者正在看 (选填“近”或“远”)处的物体。
(3)某患者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却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19.每年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遵守交通规则应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请据下列图示,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属于 反射,形成视觉的感受器位于[ ] 上。
(2)红灯发出的光线主要经过[ ] 的折射,形成物像。
(3)夏季晴朗的正午,光线较强,此时司机会放下遮阳板,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同时通过调节[ ] 的大小,减少眼睛的进光量。
(4)“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司机听到救护车的鸣笛声时,要主动让出道路。鸣笛声的声波引起的振动在中耳和内耳的传导过程是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最终听觉在[ ] 形成。
(5)新交通法明确规定不得醉酒驾车。醉酒的人驾车时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项操作,造成驾车人动作不协调的最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 ] 。
20.味觉的形成: 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形成 、 、 、 四种基本味觉.
21.人在感冒的时候, 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 (填“正常”或“不正常”),这说明“久居芝兰之室,不闻其香”,这是由于大脑中 的缘故.
22.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对 十分敏感的细胞.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2九下·舟山月考)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实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镜。
(2)从“人工视网膜”组成来看,眼镜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眼球中的哪一结构?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 。
(4)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
(5)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的 (填名称)变大。
24.探究: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是否相互影响?
所需器材:A牌薯片(味道较淡)8~10片,B牌薯片(味道较浓)4~5片。
(1)小科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味A牌薯片,他能尝到A牌薯片的味道吗?
(2)小科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薯片的味道。在这次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5.(2020七上·浙江期末)两点阈是指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阈差异实验后得到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裸露部分 覆盖部分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颔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 组织;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据此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 (选填“密集”或“稀疏”)。
26.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和 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 的。
27.根据皮肤的结构,回答以下问题。
(1)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 。
(2)在炎热的夏季,大量分泌汗液以调节体温的是 。
(3)在寒冷的天气,能使汗毛竖起来的是 ;
(4)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的结构是冷敏小体、热敏小体、触觉小体等,它位于 内。
(5)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部位,而其中又含有 ,因此我们感觉到痛。
四、解答题
28.(2020八下·余姚期末)科学老师在教室内做硫燃烧实验时,同学们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教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学们忍不住发出欢呼声。实验结束时,小明用手触碰集气瓶外壁,发现瓶子还有点热。请根据上述情景分析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种感觉产生?感受这些刺激的器官分别是什么?
29.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节实验课上的经历来感受一下吧.
(1)课的一开始,老师要交待实验要求.听清老师讲话,依赖于你的听觉.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直接接受外界声波冲击产生振动的结构是 ;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
(2)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照老师板书的材料用具清单来清点实验台上的物品.你不仅可以看清近处的材料用具,也能看清远处的板书,这是因为眼睛结构中的 具有调节作用,使外界物体形成的物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
(3)实验过程中,如果你在点燃酒精灯时,手不小心碰到了火焰,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中,而痛觉的形成是在 .
(4)当发现酒精里的叶片变成黄白色时,你可以准确地用镊子夹起小烧杯,放在实验台上.你的上述动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准确,是因为有神经系统中 的调节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
【解答】菜肴的色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香是通过嗅觉来感知的,味是通过味觉来感知的;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解答】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人的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A.皮肤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的,故A正确;
B.感受器能够将感受到的刺激变成兴奋,转变成电信号,故B正确;
C.形成感觉的部位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而不是感受器,故C错误;
D.皮肤上有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等,故D正确。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局部麻醉是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该题要从麻醉的作用机制方面考虑解答。
【解答】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区域称为局部麻醉;局部麻醉阻断的是痛觉神经的传导作用,触觉神经仍具有传导作用,因此局部麻醉的病人,痛觉消失、感觉存在。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依据皮肤结构和皮肤中感受器进行分析作答。
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解答】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布着多种感受器,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引起的不同感觉,分为痛、温、冷、触(压)四种基本感觉。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内膜(视网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外膜(角膜和巩膜)三部分;内容物包括4晶状体,玻璃体。
【解答】A.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故A错误。
B.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故B正确。
C.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故C正确。
D.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能形成物像。故D正确。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形成中,振动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解答】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6个环节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④⑥②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了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内耳,刺激了内耳中的耳蜗对声波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国听觉神经传导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答】耳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导性耳聋,主要由于外耳道堵塞和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另一类是神经性耳聋,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有关的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听力丧失;所以题目中老人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属于听力下降。
故答案为:A.
9.【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例如,人们用眼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用舌来感受味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解答】A:诗人感觉到“衾枕冷”的感受器是皮肤,A正确。
B:诗人感觉到“窗户明”的感受器是眼睛,B错误。
C:诗人感觉到冷,其血管会收缩,C错误。
D:人体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不会无法维持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
10.【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解答】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B正确。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C正确。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D正确。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视觉神经冲运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视觉,冲动是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的。
【解答】A.人们常说的“黑眼珠”是虹膜的颜色决定的,“白眼珠”是眼球外膜的后半部分是白色坚韧的巩膜,故选项不正确。
B.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靠虹膜的调节作用,故选项不正确。
C.视觉是在打大脑皮层的视觉的视觉中枢形成的,故选项不正确。
D.看远处的物体瞳孔变大,晶状体曲度变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胎儿生活在母体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调节和激素的调节。
【解答】A: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A错误。
B:怀孕时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B正确。
C:乳汁中的蛋白质主要在婴儿的小肠中被消化吸收,C正确。
D:观影时的潜然泪下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A正确。
B: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B错误。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C正确。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D正确。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半规管5、听神经6、耳蜗。
【解答】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鼓膜造成损伤,A正确。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不是在【6】耳蜗形成的,C错误。
D:【4】表示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晕车等有关,D正确。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解答】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内耳的耳蜗;故A错误;
B.感觉均是在神经中枢形成的,而神经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故B正确;
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有多种,如神经损伤,视网膜损伤等等;故C错误;
D.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感觉器官,例如眼、耳。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可见D正确。
故选D。
17.【答案】(1)G→F→E→C→A
(2)耳蜗
(3)鼓膜
(4)咽鼓管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耳的最主要结构是内耳的耳蜗,具有传递放大声波作用的是听小骨,形成听觉信息感受声波刺激的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解答】(1)听觉的形成:声波→G外耳道→F鼓膜→E听小骨→C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耳蜗产生的。
(3)某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由于声波通过外耳道,巨大的声音震伤了鼓膜。
(4)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咽鼓管是咽部通向中耳的通道,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故答案为:(1)G→F→E→C→A(2)耳蜗(3)鼓膜(4)咽鼓管
18.【答案】(1)晶状体
(2)远
(3)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2)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
【解答】(1) 眼球成像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是晶状体。
(2) 如图所示 ,该近视眼患者所看物体的像呈现在视网膜前方,说明在看远处的物体,如果看近处像呈现在视网膜上。
(3) 某患者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却看不见周围的物体,说明信息的传出或处理出现了问题,所以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故答案为:(1)晶状体;(2)远;(3) 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19.【答案】(1)条件;⑤;视网膜
(2)③;晶状体
(3)②;瞳孔
(4)1→2→3;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5)B;小脑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图示解答视觉,听觉的形成,还要认识眼球,耳朵,脊髓的结构模式图;(1)图1示中①角膜,②瞳孔,③晶状体,④玻璃体,⑤视网膜、⑥视神经.耳朵结构模式图:1是鼓膜,2听小骨,3是耳蜗,4与听觉有关的神经;A大脑皮层,B小脑;反射弧模式图: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据此解答;(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答】(1)反射需要一定的神经结构,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视觉感受器位于⑤视网膜上.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
(2)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对光线有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晶状体,能感受光的刺激的结构是视网膜;
(3)人眼球结构示意图②的名称叫瞳孔,人能通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当光线太亮时,瞳孔缩小,减少光的进入,避免刺伤视网膜;
(4)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1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震动通过2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3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4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5)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
故答案为:(1)条件;⑤视网膜;(2)③晶状体(3)②瞳孔;(4)1→2→3,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5)B,小脑。
20.【答案】味蕾;酸;甜;苦;咸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大脑有两个大脑半球形成,大脑半球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解答】解:哺乳动物的舌上有味蕾,位于舌的背面、舌根和两侧的粘膜,能够接受到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酸甜苦咸四种味觉.
故答案为:味蕾;酸;甜;苦;咸.
21.【答案】嗅觉;不正常;适应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
【解答】解: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
故答案为:嗅觉;不正常;适应
22.【答案】气味;大脑皮层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嗅觉的形成,嗅觉是在嗅觉中枢形成的.
【解答】解:鼻腔内的嗅粘膜能够感受化学气味的刺激.嗅觉是一种感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在鼻腔上鼻道内有嗅上皮,嗅上皮中的嗅细胞,是嗅觉器官的外周感受器.嗅细胞的粘膜表面带有纤毛,可以同有气味的物质相接触.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味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 所以,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目的是为了在鼻腔顶端形成一种气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嗅觉细胞.最终嗅觉是在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形成的.
故答案为:气味;大脑皮层.
23.【答案】(1)凸透
(2)晶状体
(3)小
(4)甲、丙
(5)瞳孔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眼球成像的虚实和正倒确定透镜的种类;
(2)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1)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眼球折射在视网膜成倒立缩小的像,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2)如果把眼球比作照相机,则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3)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人向远处眺望相当于物距变大了,所以像距应该变小,则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小。
(4)图甲光线在视网膜前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甲表示的是近视眼;图乙光线在视网膜后方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后方,因此乙表示的是远视眼;图丙佩戴凹透镜表示近视眼的矫正;图丁佩戴凸透镜表示远视眼的矫正。因此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图是甲、丙。
(5)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这时人体的瞳孔会慢慢放大,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内,然后才能看清物体。
24.【答案】(1)能
(2)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会相互影响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
【解答】(1)舌头能分出不同食物的味道,A牌薯片(味道较淡),B牌薯片(味道较浓),因此他能尝到A牌薯片的味道。
(2)在这次实验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会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1)能(2)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会相互影响
25.【答案】(1)神经
(2)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3)密集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真皮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解答】(1) 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神经组织。
(2)从表中可知 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
(3)神经分布越密集 点阈越小,从表中可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 密集。
故答案为:(1)神经(2) 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3)密集
26.【答案】(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
(2)正确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探究实验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在实验设置中,要遵循控制变量原则。
【解答】(1)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
27.【答案】(1)器官
(2)汗腺
(3)竖毛肌
(4)真皮
(5)真皮;感觉神经末梢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掌握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是解题的关键。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解答】(1)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皮肤由上皮、结缔、肌肉和神经四大组织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当环境周围的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有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同时,汗的排出量也增多,汗液的蒸发能带走人体(或动物)的一部分热量,所以皮肤对人体(或动物)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3)当外界气温低时,真皮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由体内带来的热量减少,直接由皮肤散出的热量减少,皮肤对人体(或动物)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寒冷的天气,汗毛下的竖毛肌收缩,使汗毛竖起来.是皮肤调节体温的表现;
(4)含有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5)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皮肤出了血,则说明已经伤及了皮肤的真皮,并且感觉疼痛。
故答案为:(1)器官;(2)汗腺;(3)竖毛肌;(4)真皮;(5)真皮;感觉神经末梢。
28.【答案】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听觉——耳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解答】同学们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这是眼睛看到的现象,属于视觉;同学们忍不住发出欢呼声,这是耳朵听到的声音,属于听觉;教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鼻子闻到的气味,属于嗅觉;实验结束时,小明用手触碰集气瓶外壁,发现瓶子还有点热,这是皮肤的感觉,属于触觉。
故答案为: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听觉——耳
29.【答案】(1)鼓膜;耳蜗
(2)晶状体
(3)脊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4)小脑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3)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4)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解答】(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直接接受外界声波冲击产生振动的结构是鼓膜;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反应,手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说明脊髓把冲动传到了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了痛觉.(4)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据此可知,可以准确地用镊子夹起小烧杯,放在实验台上,上述动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准确,是因为有神经系统中小脑的调节作用.
1 / 1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人体的感觉 单元卷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余姚期中)余姚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当地人饮食口味偏清淡,平日喜食鱼虾。所有这些,决定了菜肴注重原汁原味,烹任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口味纯美,色、香、味俱全,人们在享用美味 佳肴过程中,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 )
A.视觉、嗅觉、味觉 B.触觉、听觉、味觉
C.热觉、味觉、视觉 D.听觉、嗅觉、冷觉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
【解答】菜肴的色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香是通过嗅觉来感知的,味是通过味觉来感知的;
故选A。
2.(2022八下·宁波月考)人体的视觉感受器位于( )
A.角膜 B.视网膜 C.玻璃体 D.晶状体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解答】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人的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
故选B。
3.下列关于皮肤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要是游离的神经末梢 B.能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C.能形成感觉 D.皮肤上有多种感受器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A.皮肤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的,故A正确;
B.感受器能够将感受到的刺激变成兴奋,转变成电信号,故B正确;
C.形成感觉的部位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而不是感受器,故C错误;
D.皮肤上有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等,故D正确。
故选C。
4.局部麻醉的病人的感觉是 ( )
A.痛觉和触觉全部存在 B.痛觉和触觉全部消失
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 D.痛觉存在,触觉消失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局部麻醉是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该题要从麻醉的作用机制方面考虑解答。
【解答】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区域称为局部麻醉;局部麻醉阻断的是痛觉神经的传导作用,触觉神经仍具有传导作用,因此局部麻醉的病人,痛觉消失、感觉存在。
故选C。
5.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类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 )
A.冷觉 B.热觉 C.触觉 D.痛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依据皮肤结构和皮肤中感受器进行分析作答。
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解答】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布着多种感受器,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引起的不同感觉,分为痛、温、冷、触(压)四种基本感觉。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故选D。
6.目前,中学生患近视的人数越来越多,预防近视,珍爱双眼,就需要注意用眼卫生、了解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学习了“眼与视觉”一节后各自的观点,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
A.甲同学认为脉络膜颜色较浅,能调节瞳孔的大小
B.乙同学认为睫状体内含有较多平滑肌,能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
C.丙同学认为巩膜白色、坚韧,能支持、保护眼球
D.丁同学认为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形成物像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内膜(视网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外膜(角膜和巩膜)三部分;内容物包括4晶状体,玻璃体。
【解答】A.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故A错误。
B.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故B正确。
C.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故C正确。
D.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能形成物像。故D正确。
故选A。
7.我们上课听到同学的发言,经过了6个环节:①鼓膜;②听神经;③外界的声波;④3块听小骨;⑤大脑的一定区域;⑥内耳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③①④②⑥⑤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形成中,振动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解答】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6个环节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④⑥②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老年人“耳背”,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其病变部位可能是在(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半规管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了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内耳,刺激了内耳中的耳蜗对声波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国听觉神经传导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答】耳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导性耳聋,主要由于外耳道堵塞和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另一类是神经性耳聋,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有关的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听力丧失;所以题目中老人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属于听力下降。
故答案为:A.
9.(2022八下·余姚期末)白居易在《夜雪》中写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诗人感觉到“衾枕冷”的感受器是皮肤
B.诗人感觉到“窗户明”的感受器是晶状体
C.诗人感觉到冷,其血管会舒展
D.诗人感觉到冷,是因为产热和散热已经无法维持动态平衡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例如,人们用眼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用舌来感受味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解答】A:诗人感觉到“衾枕冷”的感受器是皮肤,A正确。
B:诗人感觉到“窗户明”的感受器是眼睛,B错误。
C:诗人感觉到冷,其血管会收缩,C错误。
D:人体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不会无法维持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
10.(2022八下·宁海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
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皮肤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解答】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B正确。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C正确。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D正确。
故选A。
11.下列有关眼和视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们常说的“黑眼球”是虹膜,“白眼球”是脉络膜
B.正常情况下,无论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人都能看清,主要原因是玻璃体可调节
C.视网膜是物像和视觉形成的部位
D.小鸟被吓飞走,当眼望着它由近至远飞去时,瞳孔变大,晶状体的凸度变小
【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视觉神经冲运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视觉,冲动是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的。
【解答】A.人们常说的“黑眼珠”是虹膜的颜色决定的,“白眼珠”是眼球外膜的后半部分是白色坚韧的巩膜,故选项不正确。
B.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靠虹膜的调节作用,故选项不正确。
C.视觉是在打大脑皮层的视觉的视觉中枢形成的,故选项不正确。
D.看远处的物体瞳孔变大,晶状体曲度变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2.(2022·慈溪模拟)小宁在观影《你好,李焕英》时潸然泪下,被影片传递出的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所感动。观影结束后又进行了如下思考,以下内容错误的是( )
A.观影时人的视觉在视网腌膜上形成
B.怀孕时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C.乳汁中的蛋白质主要在婴儿的小肠中被消化吸收
D.观影时的潜然泪下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胎儿生活在母体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调节和激素的调节。
【解答】A: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A错误。
B:怀孕时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B正确。
C:乳汁中的蛋白质主要在婴儿的小肠中被消化吸收,C正确。
D:观影时的潜然泪下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3.(2022七下·鹿城月考)关于耳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耳蜗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A正确。
B: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B错误。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C正确。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D正确。
故选B。
14.(2022七下·上城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C.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D.晕车与【4】对头部位复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半规管5、听神经6、耳蜗。
【解答】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鼓膜造成损伤,A正确。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不是在【6】耳蜗形成的,C错误。
D:【4】表示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晕车等有关,D正确。
故选C。
15.(2022七下·温州期中)如图所示为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
音提示:您需要进入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下列有关盲人使用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
B.所有的感觉均在大脑形成的
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均是因为视神经损伤造成的
D.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里面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解答】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内耳的耳蜗;故A错误;
B.感觉均是在神经中枢形成的,而神经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故B正确;
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有多种,如神经损伤,视网膜损伤等等;故C错误;
D.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故D错误;
故选B。
16.(2022七下·萧山期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时。”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野树”描述的诗人的感觉分别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感觉器官,例如眼、耳。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可见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7.下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箭头表示)。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 产生的。
(3)某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4)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答案】(1)G→F→E→C→A
(2)耳蜗
(3)鼓膜
(4)咽鼓管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耳的最主要结构是内耳的耳蜗,具有传递放大声波作用的是听小骨,形成听觉信息感受声波刺激的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解答】(1)听觉的形成:声波→G外耳道→F鼓膜→E听小骨→C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耳蜗产生的。
(3)某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由于声波通过外耳道,巨大的声音震伤了鼓膜。
(4)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咽鼓管是咽部通向中耳的通道,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故答案为:(1)G→F→E→C→A(2)耳蜗(3)鼓膜(4)咽鼓管
18.(2019八下·慈溪期中)如图是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眼球成像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是 (填结构名称)。
(2)如图所示,近视眼患者正在看 (选填“近”或“远”)处的物体。
(3)某患者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却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答案】(1)晶状体
(2)远
(3)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2)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
【解答】(1) 眼球成像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是晶状体。
(2) 如图所示 ,该近视眼患者所看物体的像呈现在视网膜前方,说明在看远处的物体,如果看近处像呈现在视网膜上。
(3) 某患者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却看不见周围的物体,说明信息的传出或处理出现了问题,所以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故答案为:(1)晶状体;(2)远;(3) 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19.每年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遵守交通规则应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请据下列图示,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属于 反射,形成视觉的感受器位于[ ] 上。
(2)红灯发出的光线主要经过[ ] 的折射,形成物像。
(3)夏季晴朗的正午,光线较强,此时司机会放下遮阳板,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同时通过调节[ ] 的大小,减少眼睛的进光量。
(4)“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司机听到救护车的鸣笛声时,要主动让出道路。鸣笛声的声波引起的振动在中耳和内耳的传导过程是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最终听觉在[ ] 形成。
(5)新交通法明确规定不得醉酒驾车。醉酒的人驾车时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项操作,造成驾车人动作不协调的最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 ] 。
【答案】(1)条件;⑤;视网膜
(2)③;晶状体
(3)②;瞳孔
(4)1→2→3;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5)B;小脑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图示解答视觉,听觉的形成,还要认识眼球,耳朵,脊髓的结构模式图;(1)图1示中①角膜,②瞳孔,③晶状体,④玻璃体,⑤视网膜、⑥视神经.耳朵结构模式图:1是鼓膜,2听小骨,3是耳蜗,4与听觉有关的神经;A大脑皮层,B小脑;反射弧模式图: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据此解答;(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答】(1)反射需要一定的神经结构,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视觉感受器位于⑤视网膜上.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
(2)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对光线有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晶状体,能感受光的刺激的结构是视网膜;
(3)人眼球结构示意图②的名称叫瞳孔,人能通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当光线太亮时,瞳孔缩小,减少光的进入,避免刺伤视网膜;
(4)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1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震动通过2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3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4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5)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
故答案为:(1)条件;⑤视网膜;(2)③晶状体(3)②瞳孔;(4)1→2→3,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5)B,小脑。
20.味觉的形成: 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形成 、 、 、 四种基本味觉.
【答案】味蕾;酸;甜;苦;咸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大脑有两个大脑半球形成,大脑半球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解答】解:哺乳动物的舌上有味蕾,位于舌的背面、舌根和两侧的粘膜,能够接受到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酸甜苦咸四种味觉.
故答案为:味蕾;酸;甜;苦;咸.
21.人在感冒的时候, 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 (填“正常”或“不正常”),这说明“久居芝兰之室,不闻其香”,这是由于大脑中 的缘故.
【答案】嗅觉;不正常;适应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
【解答】解: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
故答案为:嗅觉;不正常;适应
22.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对 十分敏感的细胞.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
【答案】气味;大脑皮层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嗅觉的形成,嗅觉是在嗅觉中枢形成的.
【解答】解:鼻腔内的嗅粘膜能够感受化学气味的刺激.嗅觉是一种感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在鼻腔上鼻道内有嗅上皮,嗅上皮中的嗅细胞,是嗅觉器官的外周感受器.嗅细胞的粘膜表面带有纤毛,可以同有气味的物质相接触.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味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 所以,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目的是为了在鼻腔顶端形成一种气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嗅觉细胞.最终嗅觉是在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形成的.
故答案为:气味;大脑皮层.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2九下·舟山月考)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实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镜。
(2)从“人工视网膜”组成来看,眼镜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眼球中的哪一结构?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 。
(4)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
(5)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的 (填名称)变大。
【答案】(1)凸透
(2)晶状体
(3)小
(4)甲、丙
(5)瞳孔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眼球成像的虚实和正倒确定透镜的种类;
(2)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1)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眼球折射在视网膜成倒立缩小的像,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2)如果把眼球比作照相机,则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3)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人向远处眺望相当于物距变大了,所以像距应该变小,则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小。
(4)图甲光线在视网膜前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甲表示的是近视眼;图乙光线在视网膜后方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后方,因此乙表示的是远视眼;图丙佩戴凹透镜表示近视眼的矫正;图丁佩戴凸透镜表示远视眼的矫正。因此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图是甲、丙。
(5)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这时人体的瞳孔会慢慢放大,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内,然后才能看清物体。
24.探究: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是否相互影响?
所需器材:A牌薯片(味道较淡)8~10片,B牌薯片(味道较浓)4~5片。
(1)小科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味A牌薯片,他能尝到A牌薯片的味道吗?
(2)小科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薯片的味道。在这次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案】(1)能
(2)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会相互影响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
【解答】(1)舌头能分出不同食物的味道,A牌薯片(味道较淡),B牌薯片(味道较浓),因此他能尝到A牌薯片的味道。
(2)在这次实验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会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1)能(2)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会相互影响
25.(2020七上·浙江期末)两点阈是指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阈差异实验后得到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裸露部分 覆盖部分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颔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 组织;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据此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 (选填“密集”或“稀疏”)。
【答案】(1)神经
(2)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3)密集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真皮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解答】(1) 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神经组织。
(2)从表中可知 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
(3)神经分布越密集 点阈越小,从表中可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 密集。
故答案为:(1)神经(2) 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3)密集
26.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和 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 的。
【答案】(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
(2)正确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探究实验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在实验设置中,要遵循控制变量原则。
【解答】(1)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
27.根据皮肤的结构,回答以下问题。
(1)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 。
(2)在炎热的夏季,大量分泌汗液以调节体温的是 。
(3)在寒冷的天气,能使汗毛竖起来的是 ;
(4)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的结构是冷敏小体、热敏小体、触觉小体等,它位于 内。
(5)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部位,而其中又含有 ,因此我们感觉到痛。
【答案】(1)器官
(2)汗腺
(3)竖毛肌
(4)真皮
(5)真皮;感觉神经末梢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掌握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是解题的关键。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解答】(1)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皮肤由上皮、结缔、肌肉和神经四大组织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当环境周围的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有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同时,汗的排出量也增多,汗液的蒸发能带走人体(或动物)的一部分热量,所以皮肤对人体(或动物)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3)当外界气温低时,真皮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由体内带来的热量减少,直接由皮肤散出的热量减少,皮肤对人体(或动物)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寒冷的天气,汗毛下的竖毛肌收缩,使汗毛竖起来.是皮肤调节体温的表现;
(4)含有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5)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皮肤出了血,则说明已经伤及了皮肤的真皮,并且感觉疼痛。
故答案为:(1)器官;(2)汗腺;(3)竖毛肌;(4)真皮;(5)真皮;感觉神经末梢。
四、解答题
28.(2020八下·余姚期末)科学老师在教室内做硫燃烧实验时,同学们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教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学们忍不住发出欢呼声。实验结束时,小明用手触碰集气瓶外壁,发现瓶子还有点热。请根据上述情景分析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种感觉产生?感受这些刺激的器官分别是什么?
【答案】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听觉——耳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解答】同学们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这是眼睛看到的现象,属于视觉;同学们忍不住发出欢呼声,这是耳朵听到的声音,属于听觉;教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鼻子闻到的气味,属于嗅觉;实验结束时,小明用手触碰集气瓶外壁,发现瓶子还有点热,这是皮肤的感觉,属于触觉。
故答案为: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听觉——耳
29.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节实验课上的经历来感受一下吧.
(1)课的一开始,老师要交待实验要求.听清老师讲话,依赖于你的听觉.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直接接受外界声波冲击产生振动的结构是 ;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
(2)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照老师板书的材料用具清单来清点实验台上的物品.你不仅可以看清近处的材料用具,也能看清远处的板书,这是因为眼睛结构中的 具有调节作用,使外界物体形成的物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
(3)实验过程中,如果你在点燃酒精灯时,手不小心碰到了火焰,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中,而痛觉的形成是在 .
(4)当发现酒精里的叶片变成黄白色时,你可以准确地用镊子夹起小烧杯,放在实验台上.你的上述动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准确,是因为有神经系统中 的调节作用.
【答案】(1)鼓膜;耳蜗
(2)晶状体
(3)脊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4)小脑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3)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4)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解答】(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直接接受外界声波冲击产生振动的结构是鼓膜;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反应,手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说明脊髓把冲动传到了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了痛觉.(4)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据此可知,可以准确地用镊子夹起小烧杯,放在实验台上,上述动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准确,是因为有神经系统中小脑的调节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