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9 10:1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后附答案)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小信未孚( ) 下视其辙( )
夫战( ) 望其旗靡( ) 肉食者鄙( )
2.重点实词解释。
(1)齐师伐我 师:
(2)又何间焉 间:
(3)肉食者鄙 鄙:
(4)小惠未遍 遍:
(5)弗敢加也 加:
(6)必以信 信:
(7)小信未孚 孚:
(8)虽不能察 察:
(9)战则请从 从:
(10)公将驰之 驰:
(11)既克 既:
(12)一鼓作气 作:
(13)三而竭 竭:
(14)彼竭我盈 盈:
(15)难测也 测:
(16)惧有伏焉 伏:
(17)望其旗靡 靡:
3.解释一词多义。
(1)故 公问其故( )
故克之( )
(2)以 何以战( )
必以分人( )
必以情( )
(3)从 战则请从( )
民弗从也( )
4.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今义: 古义:参与
(2)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古义:
(3)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5.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释义。
(1)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
(2)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
6.重点句子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课内探究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身为一介草民,却能冲破阻挠,坚持拜见鲁庄公去进谏的原因是“ , ”,这正印证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2)曹刿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取信于民。鲁庄公“ , , ”的回答则表明他终于领悟到了这个道理。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 。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
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 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10.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11.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12.请联系全文,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13.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三、课外阅读
(一)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田。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以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4.张骞随军击败匈奴后,带来的结果是( )
A.汉方欲事灭胡 B.西北国始通于汉
C.唯二人得以还 D.然骞持汉节不失
15.下列语句的表达和原文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出使月氏王,完全出于无奈。
B.“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
C.单于死了,张骞趁乱逃回汉,是典型的“墙头草”两边倒。
D.文中的张骞,在匈奴国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仍持汉节。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蛮夷爱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宽大信人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C.以其头为饮器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D.募能使者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17.短文中的张骞和《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
梦溪笔谈(节选)
[清]沈括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郎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范嘉其言社,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不称之。或谓之曰:“当敢肆妄言,万一言不验,须伏法。”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
耶 聊欲安众心耳”
【注释】①党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②范侍郎雍:侍郎范雍,河南人。侍郎,宋代官名。③军校:古代军队中任低级军职的军官。④虏人:对敌人的蔑称。⑤虞:忧虑。
18.下列对老军校形象特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机智勇敢 B.临危不乱 c.挺身而出D.宁死不屈
19.文中老军校受到嘉奖有多方面原因,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他激励人心的话语,使人心稍稍安定。
B.在危急时能够站出来为范雍解决难题。
C.分析敌情到位,对战场局势把握准确。
D.老军校看到局势危急能够以大局为重
20.危急时提建议的行为和《曹论战》中曹刿对战争发出评论的出发点有什么异同
2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忧形于色 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B.自言曰 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C.卒不能拔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D.范嘉其言壮 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20曹刿论战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jiàn ) 小信未孚( fú ) 下视其辙(zhé)
夫战( fú) 望其旗靡( mǐ ) 肉食者鄙( bǐ)
2.重点实词解释。
(1)齐师伐我 师:军队
(2)又何间焉 间:参与
(3)肉食者鄙 鄙: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小惠未遍 遍: 遍及,普遍
(5)弗敢加也 加: 虚夸,夸大
(6)必以信 信:实情
(7)小信未孚 孚: 使信服
(8)虽不能察 察:明察
(9)战则请从 从: 跟随
(10)公将驰之 驰: 驱车追赶
(11)既克 既:已经
(12)一鼓作气 作: 鼓起
(13)三而竭 竭: 穷尽
(14)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5)难测也 测: 推测,估计
(16)惧有伏焉 伏: 埋伏
(17)望其旗靡 靡: 倒下
3.解释一词多义。
(1)故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
故克之(所以 )
(2)以 何以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情(按照、根据)
(3)从 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听从 )
4.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今义:隔开,不连接 古义:参与
(2)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古义:诉讼事件
(3)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4)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5.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释义。
(1)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6.重点句子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二、课内探究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身为一介草民,却能冲破阻挠,坚持拜见鲁庄公去进谏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这正印证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2)曹刿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取信于民。鲁庄公“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必以情”的回答则表明他终于领悟到了这个道理。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 , 望其旗靡_。
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B )
A.齐师伐我 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答:B【解析】 A.攻打/砍伐;B.均为“类”的意思;C.军队/老师;D.原因,缘故/旧的知识。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解析】不是“人格卑鄙”,而是“见识浅陋”。
10.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11.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①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②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2.请联系全文,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答: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虑;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13.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长勺之战的过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曹刿的“远谋”,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课外阅读
(一)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田。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以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4.张骞随军击败匈奴后,带来的结果是 (B)
A.汉方欲事灭胡 B.西北国始通于汉
C.唯二人得以还 D.然骞持汉节不失
15.下列语句的表达和原文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出使月氏王,完全出于无奈。
B.“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
C.单于死了,张骞趁乱逃回汉,是典型的“墙头草”两边倒。
D.文中的张骞,在匈奴国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仍持汉节。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蛮夷爱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D)
B.宽大信人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C.以其头为饮器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D.募能使者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17.短文中的张骞和《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曹刿的家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被“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战)。 张骞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于妻,有子,然寡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翻译: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甘父一起离开陇西,出使月氏。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被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张赛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孩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肯投降。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创奴人(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的匈奴妻子以及甘父一起逃跑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高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物资不缺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相往来了。
(二)
梦溪笔谈(节选)
[清]沈括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郎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范嘉其言社,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不称之。或谓之曰:“当敢肆妄言,万一言不验,须伏法。”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
耶 聊欲安众心耳”
【注释】①党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②范侍郎雍:侍郎范雍,河南人。侍郎,宋代官名。③军校:古代军队中任低级军职的军官。④虏人:对敌人的蔑称。⑤虞:忧虑。
18.下列对老军校形象特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D)
A.机智勇敢 B.临危不乱 c.挺身而出D.宁死不屈
【解析】D项,老军校勇敢机智,虽然只是一个低级军官,而对被围困的处境却能临危不乱,挺身而出,敢立下军令状稳定军心。选文并没有表现“宁死不屈”这一点。
19.文中老军校受到嘉奖有多方面原因,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他激励人心的话语,使人心稍稍安定。
B.在危急时能够站出来为范雍解决难题。
C.分析敌情到位,对战场局势把握准确。
D.老军校看到局势危急能够以大局为重
【解析】C 项,由“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耶 聊欲安众心耳”可知,老军校只是根据当时紧急的形势。站出来鼓舞士气,并不是因为对战场局势把握准确而做的预判。
20.危急时提建议的行为和《曹论战》中曹刿对战争发出评论的出发点有什么异同
同:都出于对国家、战事的关心。
异:老军校是从自身处境和人心稳定两方面考虑提出建议;而刿是出于对国家、君主、百姓的忧虑而提出建议。
2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D)
A.忧形于色 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B.自言曰 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C.卒不能拔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D.范嘉其言壮 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A项,脸色/颜色;B项,自己/从;C项,攻下/选拔;D项,他的。
参考译文:
宝元元年,党项人包围延安城七天,延安城几次濒临危境。侍郎范雍为边帅,面有忧虑之色。这时有个老军校站出来,自称:“我是边地人,多次遭遇围城困境,当时的形势有和今天相近的。党项人不善于攻城,最终不能攻下域池。现在万万不用忧虑,我可以担保。如果,有意外,我甘愿被杀头。”范帅赞赏他的豪言壮语,一时人心也为之稍稍安定。战事平息之后,这位军校受到大力赞赏和提拔,谈起懂得军事、善于预料敌情的人,都首先称道他。有人对他说:“你竟敢放肆胡言乱语,万一话不应验,是要被处死的。”军校笑着说:"你没好好想想啊,如果城池果真被攻陷了,哪里还有时间杀我呢 只不过想安定众人的心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