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丨(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贤”呢 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 ”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尚鉴兹哉!”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材料二:
史学何为 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间和时代之间,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
——(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两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其中很多成果就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
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
C.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D.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
C.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一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心里盘算着:“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 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 ”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
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十多岁的林大妈,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没死没活地干,就因为她不服老。
B.林大妈老伴临死的时候对林大妈的嘱托被林大妈一直牢记在心里,她过着苦日子,积了几个钱,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
C.东山岛的战斗打响,“几十条黑影窜过来”,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
D.林大妈望望那片可爱的竹林,再看看儿子和姑娘,“愉快地笑了”,暗示她已经确定这个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特别愉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等细节写出了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
C.第四段交代林大妈的家庭状况,为后文“她醒来的时候”,看到“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埋下伏笔。
D.小说以东山岛战役为背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了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8.本文标题“火”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请以“林大妈”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己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煮失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面”指古代礼仪以面北为尊,如帝王面北,臣下面南。
B.“涓人”是指古代宫中担任洒扫清洁的人。亦泛指亲近的内侍。
C.“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D.“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本来安逸轻敌的燕国士兵变得心情舒畅不怕打仗,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D.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 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病骨支离纱帽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点明诗人现实的遭遇。
B.“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表达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
D.全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表现了诗人尽管仕途失意,但是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未绝望。
16.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和本诗尾联均用到了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试分析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将屈原志趣与日月类比,对屈原的志向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 ”。
(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 , ”。
(3)《燕歌行并序》中的“ , ”两句,通过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很多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复。与正常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
与修复一般器物以小时、天来计算的时间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时间漫长,很考验人的耐心。但文物修复师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做着自己的工作。正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 ① 的历史遗产留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在故宫文物医院,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这不仅能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而且可明确文物县体的损伤情况。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 ② 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正是为了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在舆论场上不断走红,不少人也 ③ ,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使用至少一种修辞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以来,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要使词典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进行修订。这次修订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 ① 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的而且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二是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词标注词类。 ②,是多年来读者的迫切希望,也是信息时代对汉语辞书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汉语中,区分词与非词,划分词类,是很繁难的工作,很多情况下难以做到“一刀切”。我们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尽可能地做得科学、稳妥,希望能给读者学习和研究带来帮助。
这次修订工作始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语言研究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得到商务印书馆同志们的大力支持,还得到语言学界、辞书学界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 ③ 。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刀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B.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摩洛哥队进入了世界杯四强,是本届世界杯最大的“黑马”。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象棋有“兵以静胜,动静相宜”之说。“静”指棋手冷静筹划,出谋定计:“动”即部署攻守,举棋克敌。若无“静”的思考与谋划,则行动很难有效,若无“动”的举步实施,则静思终成空想,正所谓“动静不失其时”。
以上材料中包含的“动”与“静”的关系,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C 3.D
【1题详解】
B.“两种”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应该是“三种”。
故选B。
【2题详解】
C.“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
故选C.
【3题详解】
A.“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如果……就会……”错误,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未必就会误解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
C.“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
故选D。
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
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论结合”。
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5.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据此可概括出: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
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据此可概括出: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出: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出: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6.D 7.B
8.①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
②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
③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9.①外貌描写,如“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交代林大妈的基本情况。
②动作描写,如用“拄”“夹”“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等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
③心理描写,如“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和对儿子的爱,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
④侧面衬托。如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6题详解】
A.“就因为她不服老”错误。结合文章开篇可知,林大妈干活不仅因为她不服老,更因为她想攒钱给儿子娶媳妇。
B.“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错误。由第三段可知,林大妈积了几个钱,是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但积蓄被蒋军抢了,阿桂也被抓去了。
C.“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林大妈“哆哆嗦嗦”是因为在漆黑的夜里受到了突然的惊吓。
故选D。
【7题详解】
B.“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错误。写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衬托林大妈的勇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依据第二十一段“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可知,“火”首先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
依据第七、十七段“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等可知,“火”还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
依据第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段“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等可知,“火”还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刻画人物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
第一、二段“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是外貌描写,交代了林大妈的基本情况;
第二、五段“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等是动作描写,表现了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第二十二段“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也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
③第十八段“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以及对儿子的爱,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
侧面衬托:
第一、二、五段“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
第九至十二、十四、二十二段“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x“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10.B 11.A 12.D
13.(1)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
(2)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招揽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14.(1)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
(2)虚心请教,听取建议,礼贤下士。
(3)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4)吸引了大批人才。
(5)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
【10题详解】
句意: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 ”
“三月”是“得千里马”的时间,修饰“得千里马”,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三”前面断开,排除AC;
“五百金”前面省略了介词“以”,是“买”的状语,所以应在“金”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A.“指古代礼仪以面北为尊,如帝王面北,臣下面南”错误,古代礼仪中,君臣相对时,如帝王面南(坐北),臣子面北(坐南)。宴会上的座次则以东向为尊,依次为南向、北向、西向。
故选A。
【12题详解】
D.“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错误,“千里之马至者三”中“三”是虚数,形容很多。
故选D.
【13题详解】
(1)“破”,残破、破败“卑身”,礼贤下士“厚币”,丰厚的礼物“以报仇”,省略句,“以之报仇”。
(2)“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可知,燕昭王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
由原文“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可知,燕昭王虚心请教,听取建议,礼贤下士。
由原文“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可知,燕昭王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由原文“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可知,燕昭王的做法吸引了大批人才。
由原文“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可知,燕昭王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 ”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 ’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不怕打仗。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15.C 16.(1)同:都给予《出师表》极高的评价,敬佩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决定,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2)异:①《书愤》尾联暗讽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②《病起书怀》尾联表达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忧国忧民之情。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应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庙社”
【15题详解】
指宗庙社稷,借代国家、朝廷。“和銮”指天子的车驾,借代君王。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所以尾联运用诸葛亮的典故,对《出师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的忠义之气万古流芳。《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所以这句诗对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决定表示了钦佩之情,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而《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到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这句诗也对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表达了作者想像诸葛亮那样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但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暗讽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
17.答案①推此志也 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③天下云集响应
④赢粮而景从 ⑤少妇城南欲断肠 ⑥征人蓟北空回首
18.①弥足珍贵 ②如虎添翼 ③跃跃欲试
19.使用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这不仅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而且可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
20.维护修复历史文物,呵护延续遗产生命
【18题详解】
第①空,语段中赞美了文物修复师们,肯定了文物修复工作的意义,此处需要在“历史遗产”前添加一个修饰词,表达文物的珍贵,所以可填“弥足珍贵”之类的成语。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
第②空,横线前设置了“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情境,横线后又说“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一个强调了文物修复工具改进这一前提条件,一个点出了文物修复工具改进带来的效果,显然此处是说文物修复师在文物修复工具改进的帮助下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可填“如虎添翼”之类的成语。如虎添翼: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第③空,横线前说文物保护工作不断走红,横线后说人们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显然此处表达的是人们想要尝试的意思,所以可填“跃跃欲试”之类的成语。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19题详解】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技术已成常规操作”主宾搭配不当,改为:使用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
二是“不仅……而且”之间的内容不合逻辑,“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与“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相比,是更进一步的,应该将两者调换位置。
【20题详解】
题干要求给材料拟写标题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那就必须分析材料内容,抓住所给材料的重点,准确拟写。
本材料共四段,第1段有三句话,讲了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复;修复绝非简单的修旧,还要保留历史信息;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文物,更是在呵护历史遗产。其关键词是:文物、维护和修复、呵护历史遗产。三句话是递进关系。据此可知本段的中心意思是“文物维护和修复能够呵护历史遗产”。
第2段讲的是文物修复时间漫长,文物修复师们接续守护历史遗产。
第3段讲的是文物修复获得科技赋能。
第4段讲的是文物修复工作能够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人们想尝试文物修复工作。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本材料在首段总述主要内容,其他三段是对主要内容的具体说明,因此拟写标题时主要考虑第1段内容即可。据此再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来拟写即可得出答案:维护修复历史文物,呵护延续遗产生命。
21.D 22.①调整收词②在词典中标注词类③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一刀切”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引用;B.表示反语和讽刺;C.表示强调;D.表示特殊含义。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后文“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的而且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可知,是对所收录的词语进行调整,故可填写“调整收词”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前文“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词标注词类”以及后文“是多年来读者的迫切希望,也是信息时代对汉语辞书提出的新要求”可知,可填写“在词典中标注词类”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此处为结束语,一般表示对参与上述工作的人员的感谢之意,故可填写“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之类的句子。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围绕象棋中的“静”与“动”展开论述。
“兵以静胜”,古兵法强调的是以静制动,先静而后动且静中有动,假如没有动则静亦失去了意义。“动”即部署攻守的行动,主要指趁对方准备不足时发动攻击而获取利益。“主动出击”可说是弈战中应遵循的作战原则,竞赛本质就是竞争、进取,如只注重防守而不积极进取,虽不败机率较大,而赢棋的机会也很小。
“静”有两重含义,一是“静则不躁”,棋手冷静就能缜密地考虑问题并准确判断,定奇计出奇谋;二是“静则无形”,不轻易暴露攻守意图,对方则防守困难且不易找到可乘之机。
弈战必以一系列的敌我消化进程而最终决定胜负,若无“静”以积蓄力量控制局势则很难有效的“动”,而无“动”则不能消耗和战胜对方。“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应深刻理解“静”与“动”的内涵,在弈战中小心谨慎、不可轻“动”,但又不能把“静”看成保守的等待和观望而贻误战机。
静与动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在一定的条件下,静可以转化为动,动亦可转化为静。弈战中绝对的“静”或“动”是不存在的,应该“动静不失其时”。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动静互化、兼施并用,既以静制动、又以动制静,二者结合运用缺一不可。
关于“静”与“动”的关系,还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既可以写棋中智慧给个人的成长带来的启示意义,也可以写给一个团队、一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启示意义,还可以关联到国家或世界。
写作时要围绕象棋中“静”“动”的关系展开论述,从棋到人,再延申至社会、国家。文章开篇可点明题旨,指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从棋局中学习时代发展之路、处事生存之道。
接着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象棋棋局思维的特点,阐述象棋思维在个人生活、事业发展、国家兴盛方面的体现。最后总结象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意义,并结合新时代青年的身份特点,做出呼吁,以棋道感悟、体验人生,共谋民族复兴。
立意:
1.思与行二者缺一不可。
2.冷静筹谋,方可举棋克敌。
3.适时动静,二者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