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中考专题特训练习实验探究题8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中考专题特训练习实验探究题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05 11:01:2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中考专题特训练习实验探究题8
一、实验探究题
1.(2023·杭州模拟)螺蛳粉是风靡全国的网红食品,其重要配菜是酸笋。腌制酸笋时常加入食盐,为探究食盐含量对酸笋发酵的影响,小科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第一步 将新鲜竹笋洗净,切丝,煮熟。
第二步 控制食盐含量 A组 B组 C组
食盐含量1% 食盐含量7% 食盐含量12%
第三步 对发酵罐体进行高温处理,然后X放置,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结果 第3天酸化 第11天酸化 酸化不明显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实验第三步要对发酵罐体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3)在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因此第三步“X”表示放置的方式是   (选填“密封”或“敞开”)。
(4)小科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是   。
【答案】(1)食盐含量
(2)防止罐内其他微生物干扰实验(或者杀灭其他微生物)
(3)密封
(4)其他条件相同,食盐含量越高,酸笋发酵时间越长(酸笋酸化越不明显)(合理即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从定义来说,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原始的发酵概念,是指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代谢,并产生出相应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如酸奶、酒类、酱油、醋的生产等。
【解答】(1)从表格记录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变量是食盐含量;
(2)对发酵罐体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防止罐内其他微生物干扰实验(或者杀灭其他微生物);
(3)乳酸菌在缺氧的环境下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所以X表示放置的方式是密封;
(4)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其他条件相同,食盐含量越高,酸笋发酵时间越长(酸笋酸化越不明显);
故答案为:(1) 食盐含量 (2) 防止罐内其他微生物干扰实验(或者杀灭其他微生物) (3) 密封 (4) 其他条件相同,食盐含量越高,酸笋发酵时间越长(酸笋酸化越不明显)(合理即可)
2.(2023·宁波模拟)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①鲈鱼的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天,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②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③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④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947.2%。⑤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
  蛋白酶活性(U/mg) 脂肪酶活性(U/mg) 淀粉酶活性(U/mg)
对照组 1.09 0.08 0.12
实验组 1.71 0.10 0.1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   ;
(2)为使植酸酶活性不受影响,步骤②中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    ;
(3)本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答案】(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2)温度不能过高
(3)添加植酸酶的饲料能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酶指的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得影响;一般情况下,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高温会使酶失活;
【解答】(1)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所以要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会使酶失活,所以烘干时温度不过高;
(3)从表格中结果中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947.2%,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强。 所以结论是添加植酸酶的饲料能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故答案为:(1) 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2) 温度不能过高 (3) 添加植酸酶的饲料能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3.(2023·宁波模拟)学校开展科学 STEM 项目学习,小科自制一台旋转飞椅,如图,竖直铁杆插在齿轮中心,转盘固定在铁杆顶部,铁丝一端固定在转盘沿,一端固定在飞椅上。闭合开关,齿轮旋转,带动竖直铁杆自转,从而飞椅匀速旋转,铁丝与竖直铁杆之间以一定角度θ拉开。
(1)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飞椅主要在重力和    的作用下,悬空高速旋转。小科想探究铁丝与竖直铁杆之间的夹角和哪些其他因素有关,建立假设开展实验。
(2)【建立假设】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θ与铁丝长度有关。
【实验方案】小科用同套设备和飞椅,改变铁丝长度,测出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θ。
【实验数据】
铁丝长度(cm) 铁丝与竖直铁杆夹角θ(度)
2 4
4 15
6 37
8 53
分析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
(3)小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闭合开关,齿轮不动,手推一下,才正常旋转,原因可能是   。
【答案】(1)铁丝拉力
(2)铁丝长度越长,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越大
(3)齿轮和铁杆之间的摩擦力太大、电流太小(合理即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对飞椅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与铁丝长度的关系。
(3)可从齿轮与铁杆之间摩擦力的大小等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飞椅主要在重力和铁丝拉力的作用下,悬空高速旋转。小科想探究铁丝与竖直铁杆之间的夹角和哪些其他因素有关,建立假设开展实验。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铁丝长度越长,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越大。
(3)小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闭合开关,齿轮不动,手推一下,才正常旋转,原因可能是:齿轮和铁杆之间的摩擦力太大、电流太小。
4.(2023·鹿城模拟)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制作水火箭”的项目化学习:
序号 水量/mL 倾角/度 平均射程/m
1 100 30 16.4
2 200 30 7.7
3 300 30 6
4 200 45 24
5 200 60 14.5
(1)阶段一:发射准备。
该小组利用汽水瓶等材料制作了水火箭,箭体部分结构如图甲所示,在选抒发射底座时,该组同学认为金属底座比塑料底座更好,请说明原因:    。
(2)阶段二:升空测试。
如图乙,往550mL的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塞好瓶塞后放在发射底座上,用气筒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高压气体会将水和橡皮塞从瓶口压出,水火箭飞向高空。发射成功后,测悬水平方向的射程,多次实验求平均值。改变瓶中的水量及发射倾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某次实验时瓶中的水量为150mL,测得平均射程为7.7m,则此次发射角度可能是 。
A.15° B.30° C.45° D.60°
(3)阶段三:设备改进。
该小组认为可以更换“燃料”,将水替换为其他液体,利用化学反应从而增加内部的压力,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     。
【答案】(1)金属密度比塑料大,相同体积的金属底座重力更大则更加稳定。或金属硬度更大,底座可以承受更大的反作用力
(2)A
(3)将水替换为双氧水或碳酸溶液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可从火箭的稳定性,以及坚固程度等方面说明金属底座比塑料底座更好的原因。
(2)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平均射程与水量和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据此推测此次的发生倾角。
(3)从学习过的反应中,选择可以生成气体的实验进行解答。
【解答】(1)在选择发射底座时,该组同学认为金属底座比塑料底座更好,原因为:金属密度比塑料大,相同体积的金属底座重力更大则更加稳定。(或金属硬度更大,底座可以承受更大的反作用力。)
(2)根据序号1、2、3可知,当倾角相同时,平均射程随水量的增大而减小。
根据需要2、4、5可知,当水量相同且倾角小于45°时,平均射程随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150mL水量小于200mL,如果倾角为30°,那么平均射程肯定大于7.7m;
而实际上平均射程等于7.7m,那么倾角肯定小于30°,故选A。
(3)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碳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者都能增大内部压力,因此可行的方案为:将水替换为双氧水或碳酸溶液。
5.(2022·文成模拟)实施“双减”以后,在校就餐的同学们发现食堂配送餐盒的泡沫箱保温效果不是很好。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开展了“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是否会增强保温效果”的探究。已知该蓄热材料熔点是79℃。
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大小外观相同的夹层泡沫保温箱A和B,B箱夹层中加入蓄热材料,A箱不做处理。
②将A、B箱体均加热至80℃,箱内放入含等量水的相同烧杯,如下图所示:
③将A、B箱置于相同环境下,利用传感器实时记录水温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分钟)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A箱温度(℃) 80 70 61 54 47 41 35 30
B箱温度(℃) 80 79 79 76 68 60 53 45
(1)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2)该小组通过实验得出“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以增强保温效果”的结论,请结合表中的信息,说明能得出该结论的证据是:   。
(3)请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泡沫箱添加这种蓄热材料后能增强保温效果”的原因是:   。
【答案】(1)秒表(计时器)
(2)相同时间内,装有蓄热材料的保温装置温度高于泡沫箱的温度。
(3)降低了热辐射(蓄热材料起到了更好的阻止热传递的作用)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根据测量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3)热量散失是造成保温箱保温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而加入蓄热材料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热量的散失,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要测量温度和时间,因此除了温度传感器外,还需要测量工具为秒表。
(2)该小组通过实验得出“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以增强保温效果”的结论,请结合表中的信息,说明能得出该结论的证据是:相同时间内,装有蓄热材料的保温装置温度高于泡沫箱的温度。
(3)“泡沫箱添加这种蓄热材料后能增强保温效果”的原因是:降低了热辐射(蓄热材料起到了更好的阻止热传递的作用)。
6.(2022·嵊州模拟)使用公筷公勺能否减少细菌对菜品的污染呢 由疾控专家组成的某科研小组选择~家餐馆开展了相关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菜名 结果(菌落数/克)
餐前 餐后
公筷 非公筷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盐水虾 160 150 220
炒芦笋 30 30 530
咸菜八爪鱼 60 20 5000
(1)[方案]疾控专家组选用不同的菜品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在用餐环节中,食用“非公食用,则食用“公筷组"的菜时,正确的操作是   。并且每人对所有的菜要交替取用,确保对每份菜取用的次数相同。
(2)[结论]通过实验得出使用公筷能减少细菌对菜品污染的结论,则表中组①是   。(选填“非公筷组"或“公筷组" )。
(3) [分析]造成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除了不使用公筷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避免偶然性;用公筷取菜到自己的盘子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用
(2)公筷组
(3)从食用者口中经筷子进入菜中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使用公筷的好处是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
【解答】(1)【方案】疾控专家组选用不同的菜品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在用餐环节中,使用“非公筷组”的菜时用自己的筷子取菜到自己盘中再食用,则使用“公筷组”的菜时,正确的操作应先使用公筷取菜到自己盘中,再食用。并且每人对10份菜要交替取用,确保对每份菜取的次数相同。
(2)【结论】通过实验得出使用公筷能减少细菌对菜品污染的结论,则表中组①是公筷组。
(3)【分析】造成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除了不使用公筷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外,最可能的原因是每个人会把自身口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
7.(2022·江山模拟)今年3月浙江多地爆发疫情,做好个人防护一一如洗手等 非常重要。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吗 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次: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次:与乙握手后,甲不洗手,再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最终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培养基上的酵母菌菌落生长情况。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1号培养基在本实验的作用是   。
(2)用大拇指在培养基上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培养24小时后,如果出现   现象,则可以得出结论: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
【答案】(1)作对照
(2)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入培养皿而影响实验
(3)2号培养基上酵母菌的菌落数比1号多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答】(1)1号培养基在本实验的作用是作对照。
(2)用大拇指在培养基上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入培养皿而影响实验。
(3)培养24小时后,如果出现2号培养基上酵母菌的菌落数比1号多现象,则可以得出结论: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
8.(2022·常山模拟)吃菠萝时,通常将菠萝浸泡在食盐水中几分钟后再吃,这是为什么呢?查阅资料得知:菠萝中有一种菠萝蛋白酶,能分解口腔黏膜和舌头表面的蛋白质,吃后常有刺痛发麻的感觉。食盐水能破坏菠萝蛋白酶,使其丧失活性。菠萝中真的有蛋白酶吗?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取三只相同的小烧杯,编号 A、B、C,分别放入 0.5 立方厘米大小的果冻(成分为蛋白质)
A 烧杯中加入 10 毫升蛋白酶溶液 B 烧杯中加入10 毫升蒸馏水 C 烧杯中加入 10 毫升鲜榨菠萝汁
将 ABC 三个烧杯均放在 37℃的恒温环境中,三小时后观察
实验现象 果冻消失了 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菠萝汁中有消化蛋白质的蛋白酶
(1)设置 B 组实验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   。
(2)表中空格处应填   。
(3)为研究食盐水的浓度对菠萝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请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
【答案】(1)对照作用,排除水对实验的干扰。
(2)果冻消失了
(3)取三只相同的小烧杯,分别放入0.5立方厘米大小的果冻和不同浓度的盐水,分别加入10毫升鲜榨菠萝汁,将三个烧杯均放在37℃的恒温环境中,观察记录果冻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表中A和B构成一组对照实验,设置 B 组实验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对照作用,排除水对实验的干扰。
(2)根据表格中实验结论,菠萝汁中有消化蛋白质的蛋白酶,则C中现象与A中现象相同,表中空格处应填:果冻消失了。
9.(2022·滨江模拟)每年三月在杭州钱塘江边的最美跑道上都会举行马拉松赛跑,对多名马拉松运动员研究发现,在比赛后,运动员的肠道中Veillonella细菌(以下简称V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运动能影响肠道中的V菌数量,那么V菌是否也会影响运动能力?
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
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酸是V菌唯一的营养来源,代谢转化产物是丙酸盐,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影响运动能力,那么V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分解消除乳酸起作用,还是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起作用呢?
实验2:在B组小鼠肠道内滴注一定浓度的
, 重现了实验1的结果。
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而运动又能使肠道内V菌数量增加,所以要加强训练以提升运动能力。
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请写出肌肉中产生乳酸的文字表达式   。
(3)实验2空白处应填   。
(4)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   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
(2)葡萄糖 乳酸+能量(少量)
(3)丙酸盐
(4)大于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解答】(1)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说明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
(2)肌肉中产生乳酸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 乳酸+能量(少量)
(3)实验2空白处应填酸盐。
(4)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大于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
10.(2022·永康模拟)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中国代表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而北京也正式成为史上第一座“双奥之城”。小康在观看冬奥会冰壶比赛时猜想:冰壶在冰面上的滑行距离,除了与离手时的速度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外,还可能与质量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小康和小永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在木块上加放数量不等的钩码后,让木块从O点由静止滑下,记录木块和钩码的总质量m和它在水平面的滑行距离S,记录数据如下表:
质量m/g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滑行距离s/m 0.36 0.35 0.35 0.36 0.35 0.36 0.36
(1)木块每次都从O点由静止下滑,因此到达A点时的   相同。
(2)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实验后小康认为:木块及钩码的质量越大,对水平面的压力越大,则滑行中受到的阻力也越大,滑行距离就会越短。因此,他认为数据有问题,于是对上表数据做了如下改动:
质量m/g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滑行距离s/m 0.36 0.35 0.34 0.33 0.32 0.31 0.30
请你评价小康的做法并阐述理由:   ;
(4)小永同学反思上述实验后认为:假如木块和钩码在水平面滑行的初速度和滑行过程中所受阻力相同,则木块和钩码的质量越大,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将越远,请从功和能的角度帮小永向老师解释原因:   。
【答案】(1)速度
(2)在速度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无关
(3)小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便更改数据
(4)在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也越大,能克服阻力做的功也越多,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可知,在阻力相同时,物体滑行的距离就越远。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速度越大;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物体滑行的距离与物体的质量是否有关;
(3)科学研究必须与实际数据为准,绝对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修改数据;
(4)从能量转化角度比较动能的大小,再根据公式W=Fs分析滑行距离的远近。
【解答】(1)木块每次都从O点由静止下滑,因此到达A点时的速度相同。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木块的质量不断增大时,它滑行的距离却保持不变,那么得到结论:在速度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无关。
(3)我认为小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便更改数据。
(4)从功和能的角度帮小永向老师解释原因:在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也越大,能克服阻力做的功也越多,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可知,在阻力相同时,物体滑行的距离就越远。
11.(2022·桐乡模拟)“双减”实施后,小科热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他找来家里几只不同的鞋子,利用测力计设计以下实验来比较“鞋子的防滑性能”。在家里的水平地板上,先用测力计将一只运动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右图是他的实验示意图。他分别缓慢拉动5只不同鞋子,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结果记录如下表。
鞋类 男凉拖鞋 女凉拖鞋 棉拖鞋 运动鞋 皮鞋
示数/N 1.0 0.7 0.7 1.8 2.2
(1)小科在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通过   比较鞋子的防滑性能。
(2)根据实验结果,小科得出,在这几种鞋子中,皮鞋防滑性能最好。小明认为小科的实验方案不够严谨,没有控制   相同。
(3)小明还建议“用尺码相同5只不同鞋子进行试验,控制受力面积相同”。请你评价小明的建议。   。
【答案】(1)测力计示数(受摩擦力大小)
(2)压力(重力或质量)
(3)小明建议不合理,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无关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测试鞋子的防滑性能,其实就是比较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因为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所以探究鞋子的防滑性能时,需要控制鞋子的压力等相同,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判断。
【解答】(1)小科在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通过测力计示数(受摩擦力大小)比较鞋子的防滑性能。
(2)明认为小科的实验方案不够严谨,没有控制压力(重力或质量)相同。
(3)小明还建议“用尺码相同5只不同鞋子进行试验,控制受力面积相同”。我认为小明建议不合理,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无关。
12.(2022·桐乡模拟)“青蒿素就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这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的感言。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品,历经“药方筛选→药效试验→毒性实验→人体试服→临床试用”等研发过程。
【药方筛选】 为了攻克“疟疾”, 课题组筛选众多的药物,研究了大量中医药方,发现多种药方中都有“青蒿”这味草药。在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如图记载,据此推测,“青蒿”中的药效成分可直接经   系统进入体内。
【药效试验】按中医药原理,青蒿以水煎取汁。但课题组药效试验中发现疗效不佳。后团队大胆创新,改变“水煎取汁”提取方式,终于获得了成功。
编号 药材 提取方式(低温) 疟原虫抑制率
1 新鲜青蒿 水 20%
2 新鲜青蒿 水+乙醇 40%
3 新鲜青蒿 水+乙醇+乙醚 77%
4 新鲜青蒿 乙醚 100%
上述提取方式的改变,基于的假设(猜想)是:   。
【毒性实验】限于当时条件,课题组以十只健康狗为动物模型,随机编号按下表喂青蒿药,十天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解剖比较。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给药量 - ++ - ++ + + - + - +
-:不喂药;+:正常剂量;++:剂量加倍
【安全评估】若 4、5 号等实验组狗与对照组狗   均无明显差异,则表明青蒿药无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进入人体试服环节。
【答案】消化;青蒿素高温下易变性;青蒿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大;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解剖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结合题干信息分析解答。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据此推测,“青蒿”中的药效成分可直接经消化系统进入体内。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上述提取方式的改变,基于的假设(猜想)是:青蒿素高温下易变性;青蒿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大。
3.若 4、5 号等实验组狗与对照组狗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解剖均无明显差异,则表明青蒿药无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进入人体试服环节。
13.(2022·南湖模拟)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动快慢与管道倾角的关系,某科学兴趣小组按图甲进行实验。
① 将软管A端与水龙头连接,在软管端与管道接触处放置泡沫粒,调节管道倾角为10°。调节水龙头使水流速最大时,让水流冲击B端泡沫粒,记录泡沫粒经过同一管道到达水槽所用的时间。重复3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②改变管道倾角,使其分别为20°、30°,重复实验①。
③ 记录数据如下表。
组别 管道 倾角 流经时间(s)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5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该实验是通过   来比较水流的快慢。
(2)实验中不同管道倾角的流经时间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目的是   。
(3)研究发现,水流速度越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请结合实验数据判断乙图中   (用字母表示)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
【答案】(1)流经时间
(2)减小实验误差
(3)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通过转换法来模拟比较水流的快慢;
(2)实验需要控制变量,要保证出水的速度和水在管道中的流经距离相同;
(3)根据图表分析可以看出管道的倾角越高,流经时间越小,即是水流速度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该实验是通过流经时间来比较水流快慢的;
(2)实验中不同管道倾角的流经时间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3)研究发现,水流速度越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
ABC三个地区中C植被覆盖率最低,水平倾角最大,故C的水流速度最大。
结合实验数据判断乙图中C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
14.(2022·南湖模拟)萘乙酸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与植物生长素相似。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决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他选用了番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配制了一定量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在培养皿底部铺3层纱布,分别用清水和不同浓度的茶乙酸溶液润湿,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中放入相同粒数的种子。在培养皿盖上标号,盖上培养皿,观察胚轴的生长情况。三天后,数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 1 2 3 4 5 6 7 8
萘乙酸浓度(mol/L) 清水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胚轴增长长度(mm) 11.3 12.2 13.1 13.1 11.9 10.9 8.9 7.6
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
(2)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同学们要控制的变量还有   。(写出一个即可)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要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同学们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1)避免水分蒸发引起茶乙酸溶液浓度变化
(2)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写出1个即可)
(3)萘乙酸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合理即可)
(4)改用其他植物种子重复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本题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的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解答】(1)培养液的浓度受溶质和溶剂的变化影响,所以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培养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以避免水分蒸发引起溶液浓度变化。
(2)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同学们要控制的变量还有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萘乙酸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4)要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同学们采用的方法是改用其他植物种子重复实验。
15.(2022·丽水模拟)小科发现蚂蚁经常吃含糖的食物,但从没见过它们吃辣的食物,他想知道蚂蚁是否吃辣的食物,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取两小团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的蜂蜜,然后再分别滴入等量浓辣椒汁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将数只蚂蚁饿一段时间后,放在纸盒的另一侧,观察并记录爬向两棉花团的蚂蚁数。
(1)滴有清水的一组实验起   作用。
(2)选用数只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   。
(3)能说明蚂蚁不吃辣的食物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对照
(2)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滴有蜂蜜和辣椒水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滴有蜂蜜和清水的棉花团周围有较多蚂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问题的方法。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滴有清水的一组实验起对照作用。
(2)选用数只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能说明蚂蚁不吃辣的食物的实验现象是滴有蜂蜜和辣椒水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滴有蜂蜜和清水的棉花团周围有较多蚂蚁。
16.(2022·温州模拟)我们都知道,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但跑步比赛到终点时,速度快的同学不容易停下来,速度慢的同学容易停下来。由此可见,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这难道不正说明了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吗 为搞清楚惯性大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小明查找了如下资料,并利用小球、斜面、粗糙的水平木板、停表、测速仪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模拟跑步减速的过程。每次实验时,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h1资料1: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大小表现为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资料2: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由单位时间内物体速度大小的变化量来判定。
实验次数 释放高度 测速仪的示数vo 速度从v减为0时间 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变化量
第1次 h1 5厘米/秒 2秒  
第⒉次 h2 10厘米/秒 4秒  
第3次 h3 20厘米/秒 8秒  
(1)三次实验中,小球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变化量    (选填 “相同”或“不同”)。
(2)三次实验中,水平面木板的粗糙程度是否需要保持相同 请说明理由。   。
(3)分析实验数据后,小明证明了物体的惯性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小明的依据是   。
【答案】(1)相同
(2)需要 小球释放高度不同,其他变量均需相同,控制单一变量
(3)质量相同的小球,单位时间内速度大小的变化量相同(小球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惯性
【解析】【分析】(1)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改变量=;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其它的因素要保持相同,而只改变这个因素。
(3)根据资料2的方法,结合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根据公式“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改变量=可知,三次实验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该变量都是2.5cm/s2,因此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该变量相同。
(2)三次实验中,水平面木板的粗糙程度需要保持相同,理由是:需要小球释放高度不同,其他变量均需相同,控制单一变量。
(3)分析实验数据后,小明证明了物体的惯性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小明的依据是:质量相同的小球,单位时间内速度大小的变化量相同(小球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
17.(2022·金东模拟)对于蚊子能否学会避开杀虫剂的问题,科学家们利用埃及伊蚊和致倦库蚊进行了实验。他们首先将埃及伊蚊和致倦库蚊分成等量的A、B两组,A组不做处理,B组预先在有少量杀虫剂溴氰菊酯(该剂量不会使蚊子致死)环境中-一段时间。实验中,在食物前用喷洒过溴氰菊酯的网挡住,在相同距离处释放蚊子,观察两组蚊子穿网摄食的数量,并比较穿网后蚊子的存活率。结果如下表:
组别 蚊子种类 过网摄食率% 存活率%
A组 埃及伊蚊 57.7% 11.5%
致倦库蚊 54.4% 12.9%
B组 埃及伊蚊 15.4% 38.3%
致倦库蚊 12.1% 32.1%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设置A、B两组进行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设置   ;
(2)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为:   ;
(3)科学家们通过后续多次研究,得到的结果与上表基本一致。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在使用杀虫剂防治蚊子的时,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对照
(2)蚊子能学会避开杀虫剂
(3)不能长时间使用同种杀虫剂(或应常换用不同杀虫剂、开始时剂量应足够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科学家设置A、B两组进行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
(2)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为:蚊子能学会避开杀虫剂。
(3)科学家们通过后续多次研究,得到的结果与上表基本一致。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在使用杀虫剂防治蚊子的时,可采取的措施有:不能长时间使用同种杀虫剂。
18.(2022·定海模拟)科学家发现:土壤和某些生物体内存在解钾微生物,能将土壤中的不溶性钾分解产生可溶性钾,提高土壤肥力。哪些因素会影响解钾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呢?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4只相同的培养皿,配置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蔗糖培养基,高温灭菌后接种等量的解钾微生物。
②将4只培养皿分别放置在20℃、25℃、30℃、35℃的恒温箱中培养一周,测量并记录各培养皿中解钾微生物的数量。
(1)本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在接种解钾微生物前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
【答案】(1)温度会影响解钾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2)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造成干扰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分析。
(2)根据高温灭菌的作用分析。
【解答】(1)将4只培养皿分别放置在20℃、25℃、30℃、35℃的恒温箱中,实验变量是温度。故本实验基于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解钾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2)在接种解钾微生物前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造成干扰。
19.(2022·温州模拟)脱氧剂可用于食品保鲜,通过吸收包装袋内的氧气达到脱氧效果,从而延缓食品变质。现有A、B两种不同的脱氧剂,为比较两者脱氧效果,小海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②检查气密性;③在甲、乙锥形瓶内分别装入等量的脱氧剂A、
B,塞上瓶塞,进行实验;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液滴位置。
时间/小时 0 1 2 4 8 16 24 36 48 72
液滴位置 0 0.3 0.8 0.6 0.5 -0.8 -2 -2.6 -2.6 -2.6
(1)写出步骤②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   。
(2)实验共用时72小时,请你写出缩短实验时间的改进方法:   。 (写出两点)
(3)脱氧效果包括脱氧速度和脱氧的最大值。请结合实验结果,为一果类食品选择一种合适的脱氧剂,并说明理由:   。
【答案】(1)用手捂住甲瓶,液滴向右运动,放手后,液滴重新回到原来地方;用手捂住乙瓶,液滴向左运动,放手后,液滴重新回到原来地方
(2)水浴加热、增加脱氧剂质量、换用更小的锥形瓶等
(3)脱氧剂A 36小时后,液滴向左移到到距离最大值,说明脱氧效果最佳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容器内压强越大,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多;
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1)步骤②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用手捂住甲瓶,液滴向右运动,放手后,液滴重新回到原来地方;用手捂住乙瓶,液滴向左运动,放手后,液滴重新回到原来地方。
(2)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可以分析得出缩短实验时间的改进方法:水浴加热、增加脱氧剂质量、换用更小的锥形瓶等。
(3)如图所示,液滴位置为正时,说明脱氧剂B吸收效果好,液滴位置为负时,说明脱氧剂A吸收效果好,根据表格数据:36小时后,液滴向左移到到距离最大值,说明脱氧效果最佳。故选脱氧剂A。
20.(2022·舟山模拟) 2022年3月24日,“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液桥”演示等实验。
【查阅资料】
⑴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或者手沾糖水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
⑵在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和液体表面张力共同作用下,“液桥”形成了。
⑶液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表面张力是表示液体分子之间吸引力大小的量度。
【实验过程】在两块玻璃板的表面滴上两滴水,接着把两块玻璃板靠在一起,使两滴水相碰,两滴水像是搭了一座“液桥”,将两块有机玻璃板连在一起,“液桥”就形成了。
(1)以下能说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的实验是   。
(2)在太空中可以搭出十几厘米长的“液桥”,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垮塌,请你分析原因:   。
【答案】(1)B
(2)“液桥”因受到的重力较大而坍塌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分析各个图片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2)根据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分析。
【解答】(1)B实验中的肥皂膜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同时说明液体与相邻液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则证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
(2)在太空中可以搭出十几厘米长的“液桥”,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垮塌,请你分析原因:“液桥”因受到的重力较大而坍塌。
21.(2022·鹿城模拟)柿子晾晒成柿饼的过程中,表面会出现柿霜(如图)。为了探究影响柿子出霜量的因素,某科研小组利用电子天平、恒温鼓风干燥箱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同种新鲜柿子60个,削去表皮。
②按一定方式处理成含水量为高、中、低的三类柿子,每类20个。
③再将含水量高的柿子均分成四组,分别对每组的柿子揉捏0、1、3、5次,另两类柿子处理同上。
④然后将12组柿子一同置于3℃下冷藏,观察并记录50天后柿子表面的出霜情况如下表。
出霜情况 含水量 揉捏次数 高 中 低
0 无 ++ +
1 无 +++ ++
3 无 ++++ +++
5 无 ++++ +++
注:表中“+“越多表示出霜量越多。 含水量高、中、低分别指处理后的柿子质量占鲜重的1/3、1/4、1/6。
(1)本实验探究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   。
(2)利用上述提供的器材制备一个实验中含水量高的柿子应如何操作?   。
(3)根据实验结果,生产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柿箱,最合理的制作建议是    。
【答案】(1)含水量、揉捏次数
(2)先用电子天平称量柿子的质量即鲜重,在烘干机里烘干一段时间后再称量,直至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3
(3)控制柿子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4,揉捏次数为3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本实验探究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含水量、揉捏次数。
(2)制备一个实验中含水量高的柿子:先用电子天平称量柿子的质量即鲜重,在烘干机里烘干一段时间后再称量,直至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3。
(3)根据实验结果,生产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柿箱,最合理的制作建议是控制柿子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4,揉捏次数为3次。
22.(2022·慈溪模拟)小宁生日时收到了一个旋转木马音乐盒,他对音乐盒的发声原理产生了好奇,音乐盒为什么能够发出优美的音乐呢?于是小宁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查阅资料】
每个音乐盒中都有一个音机芯,其主要是利用机械结构使得位于其内的音筒转动,音筒转动的同时,音板触碰位于音筒上的凸点从而进行发声。
【发现】小宁发现音板的材质是弹性钢板,形状像梳子一样,每一根音条的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由此小宁想到科学课中曾学过有关声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提出猜想】音乐盒能够发出优美的音乐与音条   有关
【实验步骤】
用弹性钢尺模拟音板的音条
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②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改变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实验数据及分析】
钢尺伸出桌边长度 振动快慢 发出声音
15cm 慢  
10cm 适中 音调适中
5cm 快 音调高
⑴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音乐盒中音板音条越长,振动越慢,声音的音调   。(填“越高”,“越低”或“适中”)
⑵实验时钢尺要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且拨动高度相同的原因是   。
【答案】长短;越低;控制无关变量相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提出猜想】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实验数据及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音调高低与伸出长度的关系;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解答】(1)根据“形状像梳子一样,每一根音条的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可知,钢板的长短不同,则猜想:音乐盒能够发出优美的音乐与音条长短有关。
【实验数据及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钢尺伸出越长,则音调越低,那么得到:音乐盒中音板音条越长,振动越慢,声音的音调越低。
(2)实验时钢尺要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且拨动高度相同的原因是:控制无关变量相同。
23.(2022·金华模拟)小明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做了以下实验:
(1)由图1(b)、(c)得到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有关。
(2)小明在实验过程的中发现浮力的实验也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A.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物
B.将物体放入水(ρ水)并完全浸没,测出此时的浮力F浮,物体的密度表达式为   (用G物、F浮和ρ水来表达)
(3)根据上面实验的启发小明利用家里的电子秤、玻璃杯、木块、水、牙签,他们利用调好的电子秤进行了以下如图2所示的操作,小明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木块的密度   g/cm3。
(4)爱思考的小杨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软木块浸入水中后会吸水(不考虑木块膨胀),所以小明测得的木块密度应该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体积
(2) ρ水
(3)0.5
(4)偏大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1)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图片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和密度公式G=mg=ρVg推导计算;
(3)A、B两个示数之差,其实就是木块的质量,而A、C之差就是木块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可根据 计算木块的体积,最后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即可。
(4)木块吸水后质量会变大,而它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 可知,这样测量出木块的密度会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比较b、c两图可知,液体的密度相同,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则:由图1(b)、(c)得到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物体的体积: ;
物体的密度: 。
(3)木块的质量:m=140g-100g=40g;
木块的体积: ;
木块的密度: 。
(4)爱思考的小杨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软木块浸入水中后会吸水(不考虑木块膨胀),所以小明测得的木块密度应该比真实值偏大。
24.(2022·余杭模拟)小金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图的实验:
(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刻度线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   。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   。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隔;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或者填放大作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2)根据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解答。仪器A的颈部很细, 当液体体积发生很小的变化时,细颈部的液面高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刻度线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或者放大作用)。
25.(2021·鄞州模拟)新冠疫情防控中,很多家庭使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来消毒。正确的测量其密度步骤是:   ;
A.将m、V值代入公式ρ=m/V中算出ρ
B.在烧杯中盛待测液体,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96.2g
C.算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
D.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如图乙)
E.将杯中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些液体的体积V(如图甲)通过以上步骤,测得这种75%的医用酒精的密度为   kg/m3。
小周受到启发,用弹簧测力计、细线和金属块制作一架简易的密度计,已知金属块体积为100cm3,当它浸没在不同液体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如图丙,左边表示测力计示数,右边表示相应液体密度示数。当它未放入液体时,测力计示数为3牛,密度计的标记数值为0。得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被测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则符合此关系的应是图丁中的图线   (选填“①”、“②”或“③”)。
【答案】BEDCA;0.875×103;③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密度测量”的实验步骤解答;
(2)75%的医用酒精,其实就是酒精占总体积的75%,水占25%,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即可;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结合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推导计算即可。
【解答】(1)测量酒精的密度,步骤如下:
B.在烧杯中盛待测液体,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96.2g;
E.将杯中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些液体的体积V(如图甲);
D.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如图乙);
C.算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
A.将m、V值代入公式ρ=m/V中算出ρ。
则正确的顺序为:BEDCA。
(2)设医用酒精的体积为V,则酒精的质量为:m酒=ρ酒V酒=0.8g/cm3×75%V=0.6V;
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g/cm3×25%V=0.25V;
则医用酒精的密度为: ;
(3)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弹=G-F浮=G-ρ液gV=-ρ液gV+G;
在上面的关系式中,g、V和G都是常量,液体密度为自变量;
可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为一次函数关系,且液体密度越大,则测力计的示数越小,故选③。
26.(2021·定海模拟)在生活中,带颜色的饮料泼洒在桌子上干燥后形成的污渍。你是否知道这些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小明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硫酸铜溶液的液滴分别滴在甲(木板)和乙(石英玻璃)两种固体表面,并记录了液滴干燥过程的不同阶段(如图),最后他观察到了液滴完全干燥后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情况。
(1)此实验中,小明研究的问题是:   
(2)根据实验记录的图像,液滴在木板表面的干燥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
最后观察到甲乙两组中污渍颜色最深部位不相同,甲粗位于边缘,乙组不在边缘,重复几次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证明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与固体表面的材料有关。
【答案】(1)液体干燥后留下的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是否与固体表面的种类(材质)有关?
(2)木板表面的液滴干燥时,体积逐渐减小,液滴的边缘基本固定,液滴的直径基本不变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文字的描述确定小明要探究的问题;
(2)根据图甲,从液滴的体积、液滴的边缘是否改变等角度总结在木板上干燥的特点;
【解答】(1)小明将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在木板和石英玻璃的表面进行观察,那么它要探究的问题是:
液体干燥后留下的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是否与固体表面的种类(材质)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液滴在木板表面的干燥过程的特点:木板表面的液滴干燥时,体积逐渐减小,液滴的边缘基本固定,液滴的直径基本不变。
27.(2021·上虞模拟)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简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光滑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3)类比光的反射,你认为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有   (写出一条)。
【答案】(1)表面越粗糙,反射声音越弱
(2)用仪器代替人耳(人向后退直至听不到声音,再比距离)
(3)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等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反射面除了材料不同以外,还有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人耳依靠感觉分辨声音的强弱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用专门测量声音大小的仪器替换人耳。也可以向后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这个距离越近,说明反射声音越弱。
(3)在光的反射中,我们探究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空间位置关系,还探究了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从光滑大理石到海绵,反射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得到结论:表面越粗糙,反射声音越弱。
(2)实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我提出改进的措施或方法:用仪器代替人耳(人向后退直至听不到声音,再比距离)。
(3)类比光的反射,我认为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有: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等。
28.(2021·越城模拟)气体产生的压强(气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了解到如下信息:
①篮球充气越多,越不易被压扁;
②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暴晒易爆胎;
③密封在针筒内的空气只能被压缩在一定体积范围内。
由此,他们猜想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的质量、温度及体积有关。
(1)信息   (填序号)可作为“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质量有关”的猜想依据。
(2)小组同学对“气压大小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1m长的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在室温(20℃)下用水银密封一段空气柱,将其竖直固定,并标出水银柱下表面的位置(如图a);
步骤二:将空气柱浸人50℃的水中,水银柱上升至图b位置后静止;
步骤三:往玻璃管内注人水银,直到水银柱下表面回到标记处为止,如图c;
步骤四:将空气柱浸人80℃的水中,重复实验。
①本实验用    反映空气柱气压的大小;
②步骤三的目的是    ;
③比较a、c,同学们得出了气压大小与温度的关系。但细心的小明发现,上述实验还能得出气压大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请写出小明的判断依据及相应结论:   。
【答案】(1)①
(2)水银柱的长度;控制变量,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比较图b和图c可得:当气体的质量与温度不变时,气体体积越小,气压越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的描述,分析可能影响气压的因素即可;
(2)①当水银柱在玻璃管内保持静止时,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气体的压强等于水银自重产生的压强。根据p=ρ液gh可知,水银柱的长度越大,它自身的压强越大,即气体的压强越大。
②探究气压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气体的体积相同而改变温度。液柱的下表面都到达同一刻度,那么封闭气体的体积相同。
③在b和c中,封闭气体的质量和温度相同,而体积不同,根据水银柱的高度可以确定气体压强的大小,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即可。
【解答】(1)在信息①中,篮球充气越多,则气体的质量越大,“不容易压扁”说明气体的压强越大,则:信息①可作为“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质量有关”的猜想依据。
(2)①①本实验用水银柱的长度反映空气柱气压的大小;
②步骤三的目的是:控制变量,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 ;
③比较a、c,同学们得出了气压大小与温度的关系。但细心的小明发现,上述实验还能得出气压大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小明的判断依据及相应结论:比较图b和图c可得:当气体的质量与温度不变时,气体体积越小,气压越大。
29.(2021·越城模拟)人们常用过滤效率来评判口罩的优劣,过滤效率是指口罩跟阻截病毒等微小颗粒的百分率,数值越大阻截效果越好。小明同学利用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各取50只)的过滤效率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口罩种类 N95口罩 一次性医用口罩 普通防尘口罩 棉布口罩
过滤效率(%) 98 90 50 20
(1)本实验的变量是   ;
(2)表中的过滤效率是每种口罩所得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小明拆开一只全新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将其中间层靠近轻小的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这说明这种口罩利用了   的科学原理,提高了过滤效率。
【答案】(1)口罩种类
(2)减少实验误差
(3)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哪个因素在变化即可;
(2)在科学研究中,完成多次实验,收集多组实验数据,然后计算出平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实验误差;
(3)根据带电体的性质解答。
【解答】(1)在表格中,“N95、一次性医用、普通防尘和棉布”,这些是指口罩的种类不同,因此本实验的变量是口罩种类。
(2)表中的过滤效率是每种口罩所得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3)小明拆开一只全新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将其中间层靠近轻小的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这说明这种口罩利用了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科学原理,提高了过滤效率。
30.(2021·普陀模拟)下图甲为某中学“科技文化节”的纸飞机项目海报,某班科技小组的小胡同学为探完纸飞机在空中飞行的距离与纸飞机大小和形状的关系,他设计了形状大小不同的纸飞机(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平均距离,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大小和形状的关系
纸飞机大小 纸飞机飞行的平均距离/cm
中翅型 平斗型 尖头型 波浪型
大 446 272 234 539
中 334 175 201 372
小 171 146 176 188
(1)在本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控制的变量有哪些    。(写出1点即可)
(2)根据表一的信息,小胡想要取得好成绩,请你为他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   。
(3)小胡同学了解到市场上的A4纸纸张大小相同但厚度不等,如常见的70克纸就是指70克/米2,75g纸就是指75克/米2,80g纸就是指80克/米2......往往以5克/米2递增。小胡选择不同厚度的纸张折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飞机重复实验,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厚度的关系
纸张厚度/(克/米2) 60 70 100 115
飞行距离平均值/厘米 332 627 575 410
①70克/米表示这种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为70克,已知这种纸每100张的厚度为1厘米。由此可算出这种打印纸的密度为   kg/m3。
②小胡同学得出结论当A4纸厚度为70克/米2时纸飞机飞行距离最远。你认为此结论可信吗 并请说明理由。   。
【答案】(1)每张A4纸的厚度、质量、纸飞机的发射速度、角度等
(2)折成形状较大、波浪型的纸飞机
(3)700;不可信,因为没有用65克/米2、75克/米2等A4纸进行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叠飞机的纸张厚度、质量、飞机的发射角度和速度,都可能会影响飞机的飞行距离;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飞机的飞行距离与飞机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根据结论提出建议;
(3)①根据密度公式计算;
②表格中相邻两组数据中纸张的厚度相差为10g、30g和15g,跳跃性非常大,无法确定飞行距离最远的纸张克数在70g左侧还是右侧,因此应该将相邻纸张的质量差异减小,再次反复进行实验即可。
【解答】(1)在本实验中,我认为应该控制的变量有:每张A4纸的厚度、质量、纸飞机的发射速度、角度等。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飞机形状为波浪形且形状较大时,飞机的飞行距离最远,则我的建议为:
折成形状较大、波浪型的纸飞机。
(3)①100张打印纸的质量为:m=70g×100=7000g;
100张纸的体积:V=1m2×0.01m=0.01m3;
打印纸的密度为:.
②我认为此结论不可信,理由为:因为没有用65克/米2、75克/米2等A4纸进行实验。
31.(2021·温州模拟)为研究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电功率之间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取额定电压为2.0伏的小灯泡,将其与光敏电阻R1一同置于黑盒中。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S1,S2,记录电压表 、电流表 、电流表 A2 的示数后,多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记录并整理数据如下表。已知,光敏电阻Rt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组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电压表 的示数/伏 0.5 1.0 1.5 2.0 2.5 4.5 4.5
电流表 示数/安 0.08 0.12 0.17 0.20 0.23 0 0
电流表 示数/安 0.10 0.11 0.13 0.15 0.17 0.10 0.10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   来反映灯泡的亮暗程度。
(2)据表分析,第6、7两次实验中,电压表 、电流表 ,的示数出现突变的原因是   。
(3)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灯泡的电功率越大,灯泡的亮度越亮”的实验结果,他的理由是   。
【答案】(1)电流表A2的示数
(2)灯两端电压增大,使灯丝温度升高而熔断
(3)分析并计算1-5组数据,发现随着电功率逐渐增大,电流表的A1示数变大;说明光敏电阻阻值减小,可知灯泡亮度不断增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电流表A2的示数大小变化可以判断光敏电阻R1的阻值变化,然后根据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确定灯泡的亮度变化;
(2)当灯泡的灯丝烧断时,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它的内阻很大,因此通过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为零;因为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所以它几乎分得全部电源电压,因此示数增大。
(3)将表格中每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利用公式P=UI比较灯泡电功率的大小变化,根据电流表A2的示数变化推算光敏电阻阻值变化,进而确定灯泡亮度的改变,最后找到二者的对应关系即可。
【解答】(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电流表A2的示数来反映灯泡的亮暗程度。
(2)据表分析,第6、7两次实验中,电压表 表 、电流表 的示数出现突变的原因是:灯两端电压增大,使灯丝温度升高而熔断。
(3)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灯泡的电功率越大,灯泡的亮度越亮”的实验结果,他的理由是:分析并计算1-5组数据,发现随着电功率逐渐增大,电流表的A1示数变大;说明光敏电阻阻值减小,可知灯泡亮度不断增大。
32.(2021·温州模拟)小明发现当我们感冒发烧时,进行充分睡眠能使我们更快痊愈。为探究充足的睡眠为什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召集100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志愿者每天保持5小时的睡眠时间,B组志愿者每天保持8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其余时间的生活作息及方式均相同。
②每天早上8点从每位志愿者的指尖采1滴血,并制作形成血涂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每一个血涂片,
随机选择血涂片的5个区域,并记录如图所示视野中出现的白细胞数目,求平均值。
④计算每组志愿者白细胞数量的平均值,并进行对比。
(1)制作血涂片时,下列推片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2)根据实验分析,小明作出的假设是   。
(3)实验结果发现B组志愿者的白细胞的平均数目大于A组。但小红认为有必要继续进行实验,以进一步证明白细胞数目的变化是由于睡眠时间长短引起的。请简述对A组或B组继续实验的方案。
【答案】(1)C
(2)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
(3)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
【知识点】观察细胞;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考查血涂压片推片方式相关知识。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3)实验完成后,先使志愿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再重新抽取健康志愿者的白细胞数目即可。
【解答】(1)沾一滴血在干净载玻片右端,取一边缘光滑平齐的玻片作为推片,推片与载片约成20~30°,并与血滴接触,使血滴在玻片边缘散开,迅速将玻片推向左方,作成一均匀和厚度适中的血涂片,因此制作血涂片的推片方式正确的是C。
(2)实验探究充足的睡眠为什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提出的问题建立假设为: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
(3)对A组或B组继续实验的方案为: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
故答案为:(1)C(2)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3)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
33.(2021·浙江模拟)小柯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5天的平均芽长和萌发率
芽长/cm 萌发率
1 0% 10 100%
2 40% 4 95%
3 70% 1.2 65%
4 100% 0.5 35%
实验材料:黄豆、烟草及其他材料
探究步骤:
I.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100%,再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70%、40%的浸出液。
Ⅱ.取4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
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5粒同样饱满的黄豆,盖上盖子。
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并记录数据。第5天的数据如右表:
(1)本实验中编号为   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2)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   。
(3)指出实验步骤中不足的一出:   。
(4)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1
(2)防止喷洒的浸出液被稀释
(3)黄豆数量太少,偶然性太大
(4)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和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认识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烟草的浸出液的影响,从而认识吸烟有害健康。
【解答】(1)一般不做处理的空白实验组为对照组。本实验中编号为1即“喷洒的浸出液浓度”为0%的这组未经过任何处理,是对照组。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烟草浸出液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即在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为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
(3)实验步骤中不足的一出:黄豆数量太少,偶然性太大。
(4)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中考专题特训练习实验探究题8
一、实验探究题
1.(2023·杭州模拟)螺蛳粉是风靡全国的网红食品,其重要配菜是酸笋。腌制酸笋时常加入食盐,为探究食盐含量对酸笋发酵的影响,小科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第一步 将新鲜竹笋洗净,切丝,煮熟。
第二步 控制食盐含量 A组 B组 C组
食盐含量1% 食盐含量7% 食盐含量12%
第三步 对发酵罐体进行高温处理,然后X放置,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结果 第3天酸化 第11天酸化 酸化不明显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实验第三步要对发酵罐体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3)在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因此第三步“X”表示放置的方式是   (选填“密封”或“敞开”)。
(4)小科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是   。
2.(2023·宁波模拟)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①鲈鱼的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天,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②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③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④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947.2%。⑤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
  蛋白酶活性(U/mg) 脂肪酶活性(U/mg) 淀粉酶活性(U/mg)
对照组 1.09 0.08 0.12
实验组 1.71 0.10 0.1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   ;
(2)为使植酸酶活性不受影响,步骤②中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    ;
(3)本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2023·宁波模拟)学校开展科学 STEM 项目学习,小科自制一台旋转飞椅,如图,竖直铁杆插在齿轮中心,转盘固定在铁杆顶部,铁丝一端固定在转盘沿,一端固定在飞椅上。闭合开关,齿轮旋转,带动竖直铁杆自转,从而飞椅匀速旋转,铁丝与竖直铁杆之间以一定角度θ拉开。
(1)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飞椅主要在重力和    的作用下,悬空高速旋转。小科想探究铁丝与竖直铁杆之间的夹角和哪些其他因素有关,建立假设开展实验。
(2)【建立假设】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θ与铁丝长度有关。
【实验方案】小科用同套设备和飞椅,改变铁丝长度,测出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θ。
【实验数据】
铁丝长度(cm) 铁丝与竖直铁杆夹角θ(度)
2 4
4 15
6 37
8 53
分析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
(3)小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闭合开关,齿轮不动,手推一下,才正常旋转,原因可能是   。
4.(2023·鹿城模拟)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制作水火箭”的项目化学习:
序号 水量/mL 倾角/度 平均射程/m
1 100 30 16.4
2 200 30 7.7
3 300 30 6
4 200 45 24
5 200 60 14.5
(1)阶段一:发射准备。
该小组利用汽水瓶等材料制作了水火箭,箭体部分结构如图甲所示,在选抒发射底座时,该组同学认为金属底座比塑料底座更好,请说明原因:    。
(2)阶段二:升空测试。
如图乙,往550mL的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塞好瓶塞后放在发射底座上,用气筒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高压气体会将水和橡皮塞从瓶口压出,水火箭飞向高空。发射成功后,测悬水平方向的射程,多次实验求平均值。改变瓶中的水量及发射倾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某次实验时瓶中的水量为150mL,测得平均射程为7.7m,则此次发射角度可能是 。
A.15° B.30° C.45° D.60°
(3)阶段三:设备改进。
该小组认为可以更换“燃料”,将水替换为其他液体,利用化学反应从而增加内部的压力,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     。
5.(2022·文成模拟)实施“双减”以后,在校就餐的同学们发现食堂配送餐盒的泡沫箱保温效果不是很好。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开展了“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是否会增强保温效果”的探究。已知该蓄热材料熔点是79℃。
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大小外观相同的夹层泡沫保温箱A和B,B箱夹层中加入蓄热材料,A箱不做处理。
②将A、B箱体均加热至80℃,箱内放入含等量水的相同烧杯,如下图所示:
③将A、B箱置于相同环境下,利用传感器实时记录水温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分钟)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A箱温度(℃) 80 70 61 54 47 41 35 30
B箱温度(℃) 80 79 79 76 68 60 53 45
(1)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2)该小组通过实验得出“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以增强保温效果”的结论,请结合表中的信息,说明能得出该结论的证据是:   。
(3)请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泡沫箱添加这种蓄热材料后能增强保温效果”的原因是:   。
6.(2022·嵊州模拟)使用公筷公勺能否减少细菌对菜品的污染呢 由疾控专家组成的某科研小组选择~家餐馆开展了相关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菜名 结果(菌落数/克)
餐前 餐后
公筷 非公筷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盐水虾 160 150 220
炒芦笋 30 30 530
咸菜八爪鱼 60 20 5000
(1)[方案]疾控专家组选用不同的菜品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在用餐环节中,食用“非公食用,则食用“公筷组"的菜时,正确的操作是   。并且每人对所有的菜要交替取用,确保对每份菜取用的次数相同。
(2)[结论]通过实验得出使用公筷能减少细菌对菜品污染的结论,则表中组①是   。(选填“非公筷组"或“公筷组" )。
(3) [分析]造成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除了不使用公筷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7.(2022·江山模拟)今年3月浙江多地爆发疫情,做好个人防护一一如洗手等 非常重要。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吗 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次: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次:与乙握手后,甲不洗手,再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最终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培养基上的酵母菌菌落生长情况。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1号培养基在本实验的作用是   。
(2)用大拇指在培养基上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培养24小时后,如果出现   现象,则可以得出结论: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
8.(2022·常山模拟)吃菠萝时,通常将菠萝浸泡在食盐水中几分钟后再吃,这是为什么呢?查阅资料得知:菠萝中有一种菠萝蛋白酶,能分解口腔黏膜和舌头表面的蛋白质,吃后常有刺痛发麻的感觉。食盐水能破坏菠萝蛋白酶,使其丧失活性。菠萝中真的有蛋白酶吗?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取三只相同的小烧杯,编号 A、B、C,分别放入 0.5 立方厘米大小的果冻(成分为蛋白质)
A 烧杯中加入 10 毫升蛋白酶溶液 B 烧杯中加入10 毫升蒸馏水 C 烧杯中加入 10 毫升鲜榨菠萝汁
将 ABC 三个烧杯均放在 37℃的恒温环境中,三小时后观察
实验现象 果冻消失了 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菠萝汁中有消化蛋白质的蛋白酶
(1)设置 B 组实验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   。
(2)表中空格处应填   。
(3)为研究食盐水的浓度对菠萝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请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
9.(2022·滨江模拟)每年三月在杭州钱塘江边的最美跑道上都会举行马拉松赛跑,对多名马拉松运动员研究发现,在比赛后,运动员的肠道中Veillonella细菌(以下简称V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运动能影响肠道中的V菌数量,那么V菌是否也会影响运动能力?
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
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酸是V菌唯一的营养来源,代谢转化产物是丙酸盐,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影响运动能力,那么V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分解消除乳酸起作用,还是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起作用呢?
实验2:在B组小鼠肠道内滴注一定浓度的
, 重现了实验1的结果。
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而运动又能使肠道内V菌数量增加,所以要加强训练以提升运动能力。
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请写出肌肉中产生乳酸的文字表达式   。
(3)实验2空白处应填   。
(4)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   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2022·永康模拟)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中国代表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而北京也正式成为史上第一座“双奥之城”。小康在观看冬奥会冰壶比赛时猜想:冰壶在冰面上的滑行距离,除了与离手时的速度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外,还可能与质量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小康和小永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在木块上加放数量不等的钩码后,让木块从O点由静止滑下,记录木块和钩码的总质量m和它在水平面的滑行距离S,记录数据如下表:
质量m/g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滑行距离s/m 0.36 0.35 0.35 0.36 0.35 0.36 0.36
(1)木块每次都从O点由静止下滑,因此到达A点时的   相同。
(2)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实验后小康认为:木块及钩码的质量越大,对水平面的压力越大,则滑行中受到的阻力也越大,滑行距离就会越短。因此,他认为数据有问题,于是对上表数据做了如下改动:
质量m/g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滑行距离s/m 0.36 0.35 0.34 0.33 0.32 0.31 0.30
请你评价小康的做法并阐述理由:   ;
(4)小永同学反思上述实验后认为:假如木块和钩码在水平面滑行的初速度和滑行过程中所受阻力相同,则木块和钩码的质量越大,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将越远,请从功和能的角度帮小永向老师解释原因:   。
11.(2022·桐乡模拟)“双减”实施后,小科热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他找来家里几只不同的鞋子,利用测力计设计以下实验来比较“鞋子的防滑性能”。在家里的水平地板上,先用测力计将一只运动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右图是他的实验示意图。他分别缓慢拉动5只不同鞋子,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结果记录如下表。
鞋类 男凉拖鞋 女凉拖鞋 棉拖鞋 运动鞋 皮鞋
示数/N 1.0 0.7 0.7 1.8 2.2
(1)小科在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通过   比较鞋子的防滑性能。
(2)根据实验结果,小科得出,在这几种鞋子中,皮鞋防滑性能最好。小明认为小科的实验方案不够严谨,没有控制   相同。
(3)小明还建议“用尺码相同5只不同鞋子进行试验,控制受力面积相同”。请你评价小明的建议。   。
12.(2022·桐乡模拟)“青蒿素就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这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的感言。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品,历经“药方筛选→药效试验→毒性实验→人体试服→临床试用”等研发过程。
【药方筛选】 为了攻克“疟疾”, 课题组筛选众多的药物,研究了大量中医药方,发现多种药方中都有“青蒿”这味草药。在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如图记载,据此推测,“青蒿”中的药效成分可直接经   系统进入体内。
【药效试验】按中医药原理,青蒿以水煎取汁。但课题组药效试验中发现疗效不佳。后团队大胆创新,改变“水煎取汁”提取方式,终于获得了成功。
编号 药材 提取方式(低温) 疟原虫抑制率
1 新鲜青蒿 水 20%
2 新鲜青蒿 水+乙醇 40%
3 新鲜青蒿 水+乙醇+乙醚 77%
4 新鲜青蒿 乙醚 100%
上述提取方式的改变,基于的假设(猜想)是:   。
【毒性实验】限于当时条件,课题组以十只健康狗为动物模型,随机编号按下表喂青蒿药,十天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解剖比较。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给药量 - ++ - ++ + + - + - +
-:不喂药;+:正常剂量;++:剂量加倍
【安全评估】若 4、5 号等实验组狗与对照组狗   均无明显差异,则表明青蒿药无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进入人体试服环节。
13.(2022·南湖模拟)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动快慢与管道倾角的关系,某科学兴趣小组按图甲进行实验。
① 将软管A端与水龙头连接,在软管端与管道接触处放置泡沫粒,调节管道倾角为10°。调节水龙头使水流速最大时,让水流冲击B端泡沫粒,记录泡沫粒经过同一管道到达水槽所用的时间。重复3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②改变管道倾角,使其分别为20°、30°,重复实验①。
③ 记录数据如下表。
组别 管道 倾角 流经时间(s)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5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该实验是通过   来比较水流的快慢。
(2)实验中不同管道倾角的流经时间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目的是   。
(3)研究发现,水流速度越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请结合实验数据判断乙图中   (用字母表示)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
14.(2022·南湖模拟)萘乙酸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与植物生长素相似。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决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他选用了番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配制了一定量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在培养皿底部铺3层纱布,分别用清水和不同浓度的茶乙酸溶液润湿,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中放入相同粒数的种子。在培养皿盖上标号,盖上培养皿,观察胚轴的生长情况。三天后,数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 1 2 3 4 5 6 7 8
萘乙酸浓度(mol/L) 清水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胚轴增长长度(mm) 11.3 12.2 13.1 13.1 11.9 10.9 8.9 7.6
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
(2)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同学们要控制的变量还有   。(写出一个即可)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要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同学们采用的方法是   。
15.(2022·丽水模拟)小科发现蚂蚁经常吃含糖的食物,但从没见过它们吃辣的食物,他想知道蚂蚁是否吃辣的食物,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取两小团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的蜂蜜,然后再分别滴入等量浓辣椒汁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将数只蚂蚁饿一段时间后,放在纸盒的另一侧,观察并记录爬向两棉花团的蚂蚁数。
(1)滴有清水的一组实验起   作用。
(2)选用数只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   。
(3)能说明蚂蚁不吃辣的食物的实验现象是   。
16.(2022·温州模拟)我们都知道,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但跑步比赛到终点时,速度快的同学不容易停下来,速度慢的同学容易停下来。由此可见,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这难道不正说明了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吗 为搞清楚惯性大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小明查找了如下资料,并利用小球、斜面、粗糙的水平木板、停表、测速仪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模拟跑步减速的过程。每次实验时,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h1资料1: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大小表现为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资料2: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由单位时间内物体速度大小的变化量来判定。
实验次数 释放高度 测速仪的示数vo 速度从v减为0时间 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变化量
第1次 h1 5厘米/秒 2秒  
第⒉次 h2 10厘米/秒 4秒  
第3次 h3 20厘米/秒 8秒  
(1)三次实验中,小球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变化量    (选填 “相同”或“不同”)。
(2)三次实验中,水平面木板的粗糙程度是否需要保持相同 请说明理由。   。
(3)分析实验数据后,小明证明了物体的惯性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小明的依据是   。
17.(2022·金东模拟)对于蚊子能否学会避开杀虫剂的问题,科学家们利用埃及伊蚊和致倦库蚊进行了实验。他们首先将埃及伊蚊和致倦库蚊分成等量的A、B两组,A组不做处理,B组预先在有少量杀虫剂溴氰菊酯(该剂量不会使蚊子致死)环境中-一段时间。实验中,在食物前用喷洒过溴氰菊酯的网挡住,在相同距离处释放蚊子,观察两组蚊子穿网摄食的数量,并比较穿网后蚊子的存活率。结果如下表:
组别 蚊子种类 过网摄食率% 存活率%
A组 埃及伊蚊 57.7% 11.5%
致倦库蚊 54.4% 12.9%
B组 埃及伊蚊 15.4% 38.3%
致倦库蚊 12.1% 32.1%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设置A、B两组进行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设置   ;
(2)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为:   ;
(3)科学家们通过后续多次研究,得到的结果与上表基本一致。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在使用杀虫剂防治蚊子的时,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18.(2022·定海模拟)科学家发现:土壤和某些生物体内存在解钾微生物,能将土壤中的不溶性钾分解产生可溶性钾,提高土壤肥力。哪些因素会影响解钾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呢?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4只相同的培养皿,配置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蔗糖培养基,高温灭菌后接种等量的解钾微生物。
②将4只培养皿分别放置在20℃、25℃、30℃、35℃的恒温箱中培养一周,测量并记录各培养皿中解钾微生物的数量。
(1)本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在接种解钾微生物前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
19.(2022·温州模拟)脱氧剂可用于食品保鲜,通过吸收包装袋内的氧气达到脱氧效果,从而延缓食品变质。现有A、B两种不同的脱氧剂,为比较两者脱氧效果,小海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②检查气密性;③在甲、乙锥形瓶内分别装入等量的脱氧剂A、
B,塞上瓶塞,进行实验;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液滴位置。
时间/小时 0 1 2 4 8 16 24 36 48 72
液滴位置 0 0.3 0.8 0.6 0.5 -0.8 -2 -2.6 -2.6 -2.6
(1)写出步骤②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   。
(2)实验共用时72小时,请你写出缩短实验时间的改进方法:   。 (写出两点)
(3)脱氧效果包括脱氧速度和脱氧的最大值。请结合实验结果,为一果类食品选择一种合适的脱氧剂,并说明理由:   。
20.(2022·舟山模拟) 2022年3月24日,“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液桥”演示等实验。
【查阅资料】
⑴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或者手沾糖水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
⑵在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和液体表面张力共同作用下,“液桥”形成了。
⑶液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表面张力是表示液体分子之间吸引力大小的量度。
【实验过程】在两块玻璃板的表面滴上两滴水,接着把两块玻璃板靠在一起,使两滴水相碰,两滴水像是搭了一座“液桥”,将两块有机玻璃板连在一起,“液桥”就形成了。
(1)以下能说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的实验是   。
(2)在太空中可以搭出十几厘米长的“液桥”,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垮塌,请你分析原因:   。
21.(2022·鹿城模拟)柿子晾晒成柿饼的过程中,表面会出现柿霜(如图)。为了探究影响柿子出霜量的因素,某科研小组利用电子天平、恒温鼓风干燥箱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同种新鲜柿子60个,削去表皮。
②按一定方式处理成含水量为高、中、低的三类柿子,每类20个。
③再将含水量高的柿子均分成四组,分别对每组的柿子揉捏0、1、3、5次,另两类柿子处理同上。
④然后将12组柿子一同置于3℃下冷藏,观察并记录50天后柿子表面的出霜情况如下表。
出霜情况 含水量 揉捏次数 高 中 低
0 无 ++ +
1 无 +++ ++
3 无 ++++ +++
5 无 ++++ +++
注:表中“+“越多表示出霜量越多。 含水量高、中、低分别指处理后的柿子质量占鲜重的1/3、1/4、1/6。
(1)本实验探究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   。
(2)利用上述提供的器材制备一个实验中含水量高的柿子应如何操作?   。
(3)根据实验结果,生产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柿箱,最合理的制作建议是    。
22.(2022·慈溪模拟)小宁生日时收到了一个旋转木马音乐盒,他对音乐盒的发声原理产生了好奇,音乐盒为什么能够发出优美的音乐呢?于是小宁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查阅资料】
每个音乐盒中都有一个音机芯,其主要是利用机械结构使得位于其内的音筒转动,音筒转动的同时,音板触碰位于音筒上的凸点从而进行发声。
【发现】小宁发现音板的材质是弹性钢板,形状像梳子一样,每一根音条的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由此小宁想到科学课中曾学过有关声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提出猜想】音乐盒能够发出优美的音乐与音条   有关
【实验步骤】
用弹性钢尺模拟音板的音条
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②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改变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实验数据及分析】
钢尺伸出桌边长度 振动快慢 发出声音
15cm 慢  
10cm 适中 音调适中
5cm 快 音调高
⑴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音乐盒中音板音条越长,振动越慢,声音的音调   。(填“越高”,“越低”或“适中”)
⑵实验时钢尺要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且拨动高度相同的原因是   。
23.(2022·金华模拟)小明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做了以下实验:
(1)由图1(b)、(c)得到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有关。
(2)小明在实验过程的中发现浮力的实验也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A.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物
B.将物体放入水(ρ水)并完全浸没,测出此时的浮力F浮,物体的密度表达式为   (用G物、F浮和ρ水来表达)
(3)根据上面实验的启发小明利用家里的电子秤、玻璃杯、木块、水、牙签,他们利用调好的电子秤进行了以下如图2所示的操作,小明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木块的密度   g/cm3。
(4)爱思考的小杨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软木块浸入水中后会吸水(不考虑木块膨胀),所以小明测得的木块密度应该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4.(2022·余杭模拟)小金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图的实验:
(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刻度线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   。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   。
25.(2021·鄞州模拟)新冠疫情防控中,很多家庭使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来消毒。正确的测量其密度步骤是:   ;
A.将m、V值代入公式ρ=m/V中算出ρ
B.在烧杯中盛待测液体,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96.2g
C.算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
D.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如图乙)
E.将杯中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些液体的体积V(如图甲)通过以上步骤,测得这种75%的医用酒精的密度为   kg/m3。
小周受到启发,用弹簧测力计、细线和金属块制作一架简易的密度计,已知金属块体积为100cm3,当它浸没在不同液体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如图丙,左边表示测力计示数,右边表示相应液体密度示数。当它未放入液体时,测力计示数为3牛,密度计的标记数值为0。得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被测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则符合此关系的应是图丁中的图线   (选填“①”、“②”或“③”)。
26.(2021·定海模拟)在生活中,带颜色的饮料泼洒在桌子上干燥后形成的污渍。你是否知道这些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小明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硫酸铜溶液的液滴分别滴在甲(木板)和乙(石英玻璃)两种固体表面,并记录了液滴干燥过程的不同阶段(如图),最后他观察到了液滴完全干燥后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情况。
(1)此实验中,小明研究的问题是:   
(2)根据实验记录的图像,液滴在木板表面的干燥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
最后观察到甲乙两组中污渍颜色最深部位不相同,甲粗位于边缘,乙组不在边缘,重复几次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证明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与固体表面的材料有关。
27.(2021·上虞模拟)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简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光滑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3)类比光的反射,你认为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有   (写出一条)。
28.(2021·越城模拟)气体产生的压强(气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了解到如下信息:
①篮球充气越多,越不易被压扁;
②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暴晒易爆胎;
③密封在针筒内的空气只能被压缩在一定体积范围内。
由此,他们猜想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的质量、温度及体积有关。
(1)信息   (填序号)可作为“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质量有关”的猜想依据。
(2)小组同学对“气压大小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1m长的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在室温(20℃)下用水银密封一段空气柱,将其竖直固定,并标出水银柱下表面的位置(如图a);
步骤二:将空气柱浸人50℃的水中,水银柱上升至图b位置后静止;
步骤三:往玻璃管内注人水银,直到水银柱下表面回到标记处为止,如图c;
步骤四:将空气柱浸人80℃的水中,重复实验。
①本实验用    反映空气柱气压的大小;
②步骤三的目的是    ;
③比较a、c,同学们得出了气压大小与温度的关系。但细心的小明发现,上述实验还能得出气压大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请写出小明的判断依据及相应结论:   。
29.(2021·越城模拟)人们常用过滤效率来评判口罩的优劣,过滤效率是指口罩跟阻截病毒等微小颗粒的百分率,数值越大阻截效果越好。小明同学利用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各取50只)的过滤效率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口罩种类 N95口罩 一次性医用口罩 普通防尘口罩 棉布口罩
过滤效率(%) 98 90 50 20
(1)本实验的变量是   ;
(2)表中的过滤效率是每种口罩所得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小明拆开一只全新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将其中间层靠近轻小的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这说明这种口罩利用了   的科学原理,提高了过滤效率。
30.(2021·普陀模拟)下图甲为某中学“科技文化节”的纸飞机项目海报,某班科技小组的小胡同学为探完纸飞机在空中飞行的距离与纸飞机大小和形状的关系,他设计了形状大小不同的纸飞机(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平均距离,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大小和形状的关系
纸飞机大小 纸飞机飞行的平均距离/cm
中翅型 平斗型 尖头型 波浪型
大 446 272 234 539
中 334 175 201 372
小 171 146 176 188
(1)在本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控制的变量有哪些    。(写出1点即可)
(2)根据表一的信息,小胡想要取得好成绩,请你为他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   。
(3)小胡同学了解到市场上的A4纸纸张大小相同但厚度不等,如常见的70克纸就是指70克/米2,75g纸就是指75克/米2,80g纸就是指80克/米2......往往以5克/米2递增。小胡选择不同厚度的纸张折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飞机重复实验,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厚度的关系
纸张厚度/(克/米2) 60 70 100 115
飞行距离平均值/厘米 332 627 575 410
①70克/米表示这种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为70克,已知这种纸每100张的厚度为1厘米。由此可算出这种打印纸的密度为   kg/m3。
②小胡同学得出结论当A4纸厚度为70克/米2时纸飞机飞行距离最远。你认为此结论可信吗 并请说明理由。   。
31.(2021·温州模拟)为研究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电功率之间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取额定电压为2.0伏的小灯泡,将其与光敏电阻R1一同置于黑盒中。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S1,S2,记录电压表 、电流表 、电流表 A2 的示数后,多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记录并整理数据如下表。已知,光敏电阻Rt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组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电压表 的示数/伏 0.5 1.0 1.5 2.0 2.5 4.5 4.5
电流表 示数/安 0.08 0.12 0.17 0.20 0.23 0 0
电流表 示数/安 0.10 0.11 0.13 0.15 0.17 0.10 0.10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   来反映灯泡的亮暗程度。
(2)据表分析,第6、7两次实验中,电压表 、电流表 ,的示数出现突变的原因是   。
(3)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灯泡的电功率越大,灯泡的亮度越亮”的实验结果,他的理由是   。
32.(2021·温州模拟)小明发现当我们感冒发烧时,进行充分睡眠能使我们更快痊愈。为探究充足的睡眠为什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召集100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志愿者每天保持5小时的睡眠时间,B组志愿者每天保持8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其余时间的生活作息及方式均相同。
②每天早上8点从每位志愿者的指尖采1滴血,并制作形成血涂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每一个血涂片,
随机选择血涂片的5个区域,并记录如图所示视野中出现的白细胞数目,求平均值。
④计算每组志愿者白细胞数量的平均值,并进行对比。
(1)制作血涂片时,下列推片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2)根据实验分析,小明作出的假设是   。
(3)实验结果发现B组志愿者的白细胞的平均数目大于A组。但小红认为有必要继续进行实验,以进一步证明白细胞数目的变化是由于睡眠时间长短引起的。请简述对A组或B组继续实验的方案。
33.(2021·浙江模拟)小柯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5天的平均芽长和萌发率
芽长/cm 萌发率
1 0% 10 100%
2 40% 4 95%
3 70% 1.2 65%
4 100% 0.5 35%
实验材料:黄豆、烟草及其他材料
探究步骤:
I.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100%,再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70%、40%的浸出液。
Ⅱ.取4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
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5粒同样饱满的黄豆,盖上盖子。
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并记录数据。第5天的数据如右表:
(1)本实验中编号为   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2)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   。
(3)指出实验步骤中不足的一出:   。
(4)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食盐含量
(2)防止罐内其他微生物干扰实验(或者杀灭其他微生物)
(3)密封
(4)其他条件相同,食盐含量越高,酸笋发酵时间越长(酸笋酸化越不明显)(合理即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从定义来说,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原始的发酵概念,是指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代谢,并产生出相应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如酸奶、酒类、酱油、醋的生产等。
【解答】(1)从表格记录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变量是食盐含量;
(2)对发酵罐体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防止罐内其他微生物干扰实验(或者杀灭其他微生物);
(3)乳酸菌在缺氧的环境下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所以X表示放置的方式是密封;
(4)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其他条件相同,食盐含量越高,酸笋发酵时间越长(酸笋酸化越不明显);
故答案为:(1) 食盐含量 (2) 防止罐内其他微生物干扰实验(或者杀灭其他微生物) (3) 密封 (4) 其他条件相同,食盐含量越高,酸笋发酵时间越长(酸笋酸化越不明显)(合理即可)
2.【答案】(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2)温度不能过高
(3)添加植酸酶的饲料能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酶指的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得影响;一般情况下,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高温会使酶失活;
【解答】(1)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所以要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会使酶失活,所以烘干时温度不过高;
(3)从表格中结果中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947.2%,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强。 所以结论是添加植酸酶的饲料能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故答案为:(1) 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2) 温度不能过高 (3) 添加植酸酶的饲料能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3.【答案】(1)铁丝拉力
(2)铁丝长度越长,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越大
(3)齿轮和铁杆之间的摩擦力太大、电流太小(合理即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对飞椅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与铁丝长度的关系。
(3)可从齿轮与铁杆之间摩擦力的大小等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飞椅主要在重力和铁丝拉力的作用下,悬空高速旋转。小科想探究铁丝与竖直铁杆之间的夹角和哪些其他因素有关,建立假设开展实验。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铁丝长度越长,铁丝与竖直铁杆的夹角越大。
(3)小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闭合开关,齿轮不动,手推一下,才正常旋转,原因可能是:齿轮和铁杆之间的摩擦力太大、电流太小。
4.【答案】(1)金属密度比塑料大,相同体积的金属底座重力更大则更加稳定。或金属硬度更大,底座可以承受更大的反作用力
(2)A
(3)将水替换为双氧水或碳酸溶液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可从火箭的稳定性,以及坚固程度等方面说明金属底座比塑料底座更好的原因。
(2)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平均射程与水量和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据此推测此次的发生倾角。
(3)从学习过的反应中,选择可以生成气体的实验进行解答。
【解答】(1)在选择发射底座时,该组同学认为金属底座比塑料底座更好,原因为:金属密度比塑料大,相同体积的金属底座重力更大则更加稳定。(或金属硬度更大,底座可以承受更大的反作用力。)
(2)根据序号1、2、3可知,当倾角相同时,平均射程随水量的增大而减小。
根据需要2、4、5可知,当水量相同且倾角小于45°时,平均射程随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150mL水量小于200mL,如果倾角为30°,那么平均射程肯定大于7.7m;
而实际上平均射程等于7.7m,那么倾角肯定小于30°,故选A。
(3)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碳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者都能增大内部压力,因此可行的方案为:将水替换为双氧水或碳酸溶液。
5.【答案】(1)秒表(计时器)
(2)相同时间内,装有蓄热材料的保温装置温度高于泡沫箱的温度。
(3)降低了热辐射(蓄热材料起到了更好的阻止热传递的作用)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根据测量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3)热量散失是造成保温箱保温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而加入蓄热材料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热量的散失,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要测量温度和时间,因此除了温度传感器外,还需要测量工具为秒表。
(2)该小组通过实验得出“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以增强保温效果”的结论,请结合表中的信息,说明能得出该结论的证据是:相同时间内,装有蓄热材料的保温装置温度高于泡沫箱的温度。
(3)“泡沫箱添加这种蓄热材料后能增强保温效果”的原因是:降低了热辐射(蓄热材料起到了更好的阻止热传递的作用)。
6.【答案】(1)避免偶然性;用公筷取菜到自己的盘子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用
(2)公筷组
(3)从食用者口中经筷子进入菜中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使用公筷的好处是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
【解答】(1)【方案】疾控专家组选用不同的菜品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在用餐环节中,使用“非公筷组”的菜时用自己的筷子取菜到自己盘中再食用,则使用“公筷组”的菜时,正确的操作应先使用公筷取菜到自己盘中,再食用。并且每人对10份菜要交替取用,确保对每份菜取的次数相同。
(2)【结论】通过实验得出使用公筷能减少细菌对菜品污染的结论,则表中组①是公筷组。
(3)【分析】造成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除了不使用公筷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外,最可能的原因是每个人会把自身口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
7.【答案】(1)作对照
(2)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入培养皿而影响实验
(3)2号培养基上酵母菌的菌落数比1号多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答】(1)1号培养基在本实验的作用是作对照。
(2)用大拇指在培养基上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入培养皿而影响实验。
(3)培养24小时后,如果出现2号培养基上酵母菌的菌落数比1号多现象,则可以得出结论: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
8.【答案】(1)对照作用,排除水对实验的干扰。
(2)果冻消失了
(3)取三只相同的小烧杯,分别放入0.5立方厘米大小的果冻和不同浓度的盐水,分别加入10毫升鲜榨菠萝汁,将三个烧杯均放在37℃的恒温环境中,观察记录果冻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表中A和B构成一组对照实验,设置 B 组实验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对照作用,排除水对实验的干扰。
(2)根据表格中实验结论,菠萝汁中有消化蛋白质的蛋白酶,则C中现象与A中现象相同,表中空格处应填:果冻消失了。
9.【答案】(1)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
(2)葡萄糖 乳酸+能量(少量)
(3)丙酸盐
(4)大于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解答】(1)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说明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
(2)肌肉中产生乳酸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 乳酸+能量(少量)
(3)实验2空白处应填酸盐。
(4)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大于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
10.【答案】(1)速度
(2)在速度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无关
(3)小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便更改数据
(4)在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也越大,能克服阻力做的功也越多,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可知,在阻力相同时,物体滑行的距离就越远。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速度越大;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物体滑行的距离与物体的质量是否有关;
(3)科学研究必须与实际数据为准,绝对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修改数据;
(4)从能量转化角度比较动能的大小,再根据公式W=Fs分析滑行距离的远近。
【解答】(1)木块每次都从O点由静止下滑,因此到达A点时的速度相同。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木块的质量不断增大时,它滑行的距离却保持不变,那么得到结论:在速度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无关。
(3)我认为小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便更改数据。
(4)从功和能的角度帮小永向老师解释原因:在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也越大,能克服阻力做的功也越多,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可知,在阻力相同时,物体滑行的距离就越远。
11.【答案】(1)测力计示数(受摩擦力大小)
(2)压力(重力或质量)
(3)小明建议不合理,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无关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测试鞋子的防滑性能,其实就是比较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因为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所以探究鞋子的防滑性能时,需要控制鞋子的压力等相同,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判断。
【解答】(1)小科在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通过测力计示数(受摩擦力大小)比较鞋子的防滑性能。
(2)明认为小科的实验方案不够严谨,没有控制压力(重力或质量)相同。
(3)小明还建议“用尺码相同5只不同鞋子进行试验,控制受力面积相同”。我认为小明建议不合理,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无关。
12.【答案】消化;青蒿素高温下易变性;青蒿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大;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解剖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结合题干信息分析解答。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据此推测,“青蒿”中的药效成分可直接经消化系统进入体内。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上述提取方式的改变,基于的假设(猜想)是:青蒿素高温下易变性;青蒿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大。
3.若 4、5 号等实验组狗与对照组狗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解剖均无明显差异,则表明青蒿药无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进入人体试服环节。
13.【答案】(1)流经时间
(2)减小实验误差
(3)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通过转换法来模拟比较水流的快慢;
(2)实验需要控制变量,要保证出水的速度和水在管道中的流经距离相同;
(3)根据图表分析可以看出管道的倾角越高,流经时间越小,即是水流速度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该实验是通过流经时间来比较水流快慢的;
(2)实验中不同管道倾角的流经时间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3)研究发现,水流速度越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
ABC三个地区中C植被覆盖率最低,水平倾角最大,故C的水流速度最大。
结合实验数据判断乙图中C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
14.【答案】(1)避免水分蒸发引起茶乙酸溶液浓度变化
(2)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写出1个即可)
(3)萘乙酸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合理即可)
(4)改用其他植物种子重复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本题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的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解答】(1)培养液的浓度受溶质和溶剂的变化影响,所以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培养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以避免水分蒸发引起溶液浓度变化。
(2)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同学们要控制的变量还有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萘乙酸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4)要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同学们采用的方法是改用其他植物种子重复实验。
15.【答案】(1)对照
(2)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滴有蜂蜜和辣椒水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滴有蜂蜜和清水的棉花团周围有较多蚂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问题的方法。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滴有清水的一组实验起对照作用。
(2)选用数只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能说明蚂蚁不吃辣的食物的实验现象是滴有蜂蜜和辣椒水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滴有蜂蜜和清水的棉花团周围有较多蚂蚁。
16.【答案】(1)相同
(2)需要 小球释放高度不同,其他变量均需相同,控制单一变量
(3)质量相同的小球,单位时间内速度大小的变化量相同(小球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惯性
【解析】【分析】(1)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改变量=;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其它的因素要保持相同,而只改变这个因素。
(3)根据资料2的方法,结合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根据公式“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改变量=可知,三次实验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该变量都是2.5cm/s2,因此单位时间速度大小的该变量相同。
(2)三次实验中,水平面木板的粗糙程度需要保持相同,理由是:需要小球释放高度不同,其他变量均需相同,控制单一变量。
(3)分析实验数据后,小明证明了物体的惯性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小明的依据是:质量相同的小球,单位时间内速度大小的变化量相同(小球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
17.【答案】(1)对照
(2)蚊子能学会避开杀虫剂
(3)不能长时间使用同种杀虫剂(或应常换用不同杀虫剂、开始时剂量应足够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科学家设置A、B两组进行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
(2)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为:蚊子能学会避开杀虫剂。
(3)科学家们通过后续多次研究,得到的结果与上表基本一致。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在使用杀虫剂防治蚊子的时,可采取的措施有:不能长时间使用同种杀虫剂。
18.【答案】(1)温度会影响解钾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2)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造成干扰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分析。
(2)根据高温灭菌的作用分析。
【解答】(1)将4只培养皿分别放置在20℃、25℃、30℃、35℃的恒温箱中,实验变量是温度。故本实验基于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解钾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2)在接种解钾微生物前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造成干扰。
19.【答案】(1)用手捂住甲瓶,液滴向右运动,放手后,液滴重新回到原来地方;用手捂住乙瓶,液滴向左运动,放手后,液滴重新回到原来地方
(2)水浴加热、增加脱氧剂质量、换用更小的锥形瓶等
(3)脱氧剂A 36小时后,液滴向左移到到距离最大值,说明脱氧效果最佳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容器内压强越大,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多;
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1)步骤②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用手捂住甲瓶,液滴向右运动,放手后,液滴重新回到原来地方;用手捂住乙瓶,液滴向左运动,放手后,液滴重新回到原来地方。
(2)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可以分析得出缩短实验时间的改进方法:水浴加热、增加脱氧剂质量、换用更小的锥形瓶等。
(3)如图所示,液滴位置为正时,说明脱氧剂B吸收效果好,液滴位置为负时,说明脱氧剂A吸收效果好,根据表格数据:36小时后,液滴向左移到到距离最大值,说明脱氧效果最佳。故选脱氧剂A。
20.【答案】(1)B
(2)“液桥”因受到的重力较大而坍塌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分析各个图片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2)根据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分析。
【解答】(1)B实验中的肥皂膜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同时说明液体与相邻液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则证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
(2)在太空中可以搭出十几厘米长的“液桥”,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垮塌,请你分析原因:“液桥”因受到的重力较大而坍塌。
21.【答案】(1)含水量、揉捏次数
(2)先用电子天平称量柿子的质量即鲜重,在烘干机里烘干一段时间后再称量,直至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3
(3)控制柿子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4,揉捏次数为3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本实验探究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含水量、揉捏次数。
(2)制备一个实验中含水量高的柿子:先用电子天平称量柿子的质量即鲜重,在烘干机里烘干一段时间后再称量,直至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3。
(3)根据实验结果,生产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柿箱,最合理的制作建议是控制柿子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4,揉捏次数为3次。
22.【答案】长短;越低;控制无关变量相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提出猜想】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实验数据及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音调高低与伸出长度的关系;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解答】(1)根据“形状像梳子一样,每一根音条的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可知,钢板的长短不同,则猜想:音乐盒能够发出优美的音乐与音条长短有关。
【实验数据及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钢尺伸出越长,则音调越低,那么得到:音乐盒中音板音条越长,振动越慢,声音的音调越低。
(2)实验时钢尺要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且拨动高度相同的原因是:控制无关变量相同。
23.【答案】(1)体积
(2) ρ水
(3)0.5
(4)偏大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1)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图片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和密度公式G=mg=ρVg推导计算;
(3)A、B两个示数之差,其实就是木块的质量,而A、C之差就是木块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可根据 计算木块的体积,最后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即可。
(4)木块吸水后质量会变大,而它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 可知,这样测量出木块的密度会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比较b、c两图可知,液体的密度相同,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则:由图1(b)、(c)得到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物体的体积: ;
物体的密度: 。
(3)木块的质量:m=140g-100g=40g;
木块的体积: ;
木块的密度: 。
(4)爱思考的小杨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软木块浸入水中后会吸水(不考虑木块膨胀),所以小明测得的木块密度应该比真实值偏大。
24.【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隔;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或者填放大作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2)根据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解答。仪器A的颈部很细, 当液体体积发生很小的变化时,细颈部的液面高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刻度线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或者放大作用)。
25.【答案】BEDCA;0.875×103;③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密度测量”的实验步骤解答;
(2)75%的医用酒精,其实就是酒精占总体积的75%,水占25%,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即可;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结合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推导计算即可。
【解答】(1)测量酒精的密度,步骤如下:
B.在烧杯中盛待测液体,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96.2g;
E.将杯中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些液体的体积V(如图甲);
D.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如图乙);
C.算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
A.将m、V值代入公式ρ=m/V中算出ρ。
则正确的顺序为:BEDCA。
(2)设医用酒精的体积为V,则酒精的质量为:m酒=ρ酒V酒=0.8g/cm3×75%V=0.6V;
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g/cm3×25%V=0.25V;
则医用酒精的密度为: ;
(3)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弹=G-F浮=G-ρ液gV=-ρ液gV+G;
在上面的关系式中,g、V和G都是常量,液体密度为自变量;
可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为一次函数关系,且液体密度越大,则测力计的示数越小,故选③。
26.【答案】(1)液体干燥后留下的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是否与固体表面的种类(材质)有关?
(2)木板表面的液滴干燥时,体积逐渐减小,液滴的边缘基本固定,液滴的直径基本不变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文字的描述确定小明要探究的问题;
(2)根据图甲,从液滴的体积、液滴的边缘是否改变等角度总结在木板上干燥的特点;
【解答】(1)小明将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在木板和石英玻璃的表面进行观察,那么它要探究的问题是:
液体干燥后留下的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是否与固体表面的种类(材质)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液滴在木板表面的干燥过程的特点:木板表面的液滴干燥时,体积逐渐减小,液滴的边缘基本固定,液滴的直径基本不变。
27.【答案】(1)表面越粗糙,反射声音越弱
(2)用仪器代替人耳(人向后退直至听不到声音,再比距离)
(3)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等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反射面除了材料不同以外,还有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人耳依靠感觉分辨声音的强弱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用专门测量声音大小的仪器替换人耳。也可以向后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这个距离越近,说明反射声音越弱。
(3)在光的反射中,我们探究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空间位置关系,还探究了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从光滑大理石到海绵,反射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得到结论:表面越粗糙,反射声音越弱。
(2)实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我提出改进的措施或方法:用仪器代替人耳(人向后退直至听不到声音,再比距离)。
(3)类比光的反射,我认为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有: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等。
28.【答案】(1)①
(2)水银柱的长度;控制变量,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比较图b和图c可得:当气体的质量与温度不变时,气体体积越小,气压越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的描述,分析可能影响气压的因素即可;
(2)①当水银柱在玻璃管内保持静止时,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气体的压强等于水银自重产生的压强。根据p=ρ液gh可知,水银柱的长度越大,它自身的压强越大,即气体的压强越大。
②探究气压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气体的体积相同而改变温度。液柱的下表面都到达同一刻度,那么封闭气体的体积相同。
③在b和c中,封闭气体的质量和温度相同,而体积不同,根据水银柱的高度可以确定气体压强的大小,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即可。
【解答】(1)在信息①中,篮球充气越多,则气体的质量越大,“不容易压扁”说明气体的压强越大,则:信息①可作为“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质量有关”的猜想依据。
(2)①①本实验用水银柱的长度反映空气柱气压的大小;
②步骤三的目的是:控制变量,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 ;
③比较a、c,同学们得出了气压大小与温度的关系。但细心的小明发现,上述实验还能得出气压大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小明的判断依据及相应结论:比较图b和图c可得:当气体的质量与温度不变时,气体体积越小,气压越大。
29.【答案】(1)口罩种类
(2)减少实验误差
(3)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哪个因素在变化即可;
(2)在科学研究中,完成多次实验,收集多组实验数据,然后计算出平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实验误差;
(3)根据带电体的性质解答。
【解答】(1)在表格中,“N95、一次性医用、普通防尘和棉布”,这些是指口罩的种类不同,因此本实验的变量是口罩种类。
(2)表中的过滤效率是每种口罩所得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3)小明拆开一只全新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将其中间层靠近轻小的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这说明这种口罩利用了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科学原理,提高了过滤效率。
30.【答案】(1)每张A4纸的厚度、质量、纸飞机的发射速度、角度等
(2)折成形状较大、波浪型的纸飞机
(3)700;不可信,因为没有用65克/米2、75克/米2等A4纸进行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叠飞机的纸张厚度、质量、飞机的发射角度和速度,都可能会影响飞机的飞行距离;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飞机的飞行距离与飞机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根据结论提出建议;
(3)①根据密度公式计算;
②表格中相邻两组数据中纸张的厚度相差为10g、30g和15g,跳跃性非常大,无法确定飞行距离最远的纸张克数在70g左侧还是右侧,因此应该将相邻纸张的质量差异减小,再次反复进行实验即可。
【解答】(1)在本实验中,我认为应该控制的变量有:每张A4纸的厚度、质量、纸飞机的发射速度、角度等。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飞机形状为波浪形且形状较大时,飞机的飞行距离最远,则我的建议为:
折成形状较大、波浪型的纸飞机。
(3)①100张打印纸的质量为:m=70g×100=7000g;
100张纸的体积:V=1m2×0.01m=0.01m3;
打印纸的密度为:.
②我认为此结论不可信,理由为:因为没有用65克/米2、75克/米2等A4纸进行实验。
31.【答案】(1)电流表A2的示数
(2)灯两端电压增大,使灯丝温度升高而熔断
(3)分析并计算1-5组数据,发现随着电功率逐渐增大,电流表的A1示数变大;说明光敏电阻阻值减小,可知灯泡亮度不断增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电流表A2的示数大小变化可以判断光敏电阻R1的阻值变化,然后根据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确定灯泡的亮度变化;
(2)当灯泡的灯丝烧断时,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它的内阻很大,因此通过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为零;因为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所以它几乎分得全部电源电压,因此示数增大。
(3)将表格中每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利用公式P=UI比较灯泡电功率的大小变化,根据电流表A2的示数变化推算光敏电阻阻值变化,进而确定灯泡亮度的改变,最后找到二者的对应关系即可。
【解答】(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电流表A2的示数来反映灯泡的亮暗程度。
(2)据表分析,第6、7两次实验中,电压表 表 、电流表 的示数出现突变的原因是:灯两端电压增大,使灯丝温度升高而熔断。
(3)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灯泡的电功率越大,灯泡的亮度越亮”的实验结果,他的理由是:分析并计算1-5组数据,发现随着电功率逐渐增大,电流表的A1示数变大;说明光敏电阻阻值减小,可知灯泡亮度不断增大。
32.【答案】(1)C
(2)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
(3)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
【知识点】观察细胞;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考查血涂压片推片方式相关知识。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3)实验完成后,先使志愿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再重新抽取健康志愿者的白细胞数目即可。
【解答】(1)沾一滴血在干净载玻片右端,取一边缘光滑平齐的玻片作为推片,推片与载片约成20~30°,并与血滴接触,使血滴在玻片边缘散开,迅速将玻片推向左方,作成一均匀和厚度适中的血涂片,因此制作血涂片的推片方式正确的是C。
(2)实验探究充足的睡眠为什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提出的问题建立假设为: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
(3)对A组或B组继续实验的方案为: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
故答案为:(1)C(2)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3)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
33.【答案】(1)1
(2)防止喷洒的浸出液被稀释
(3)黄豆数量太少,偶然性太大
(4)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和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认识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烟草的浸出液的影响,从而认识吸烟有害健康。
【解答】(1)一般不做处理的空白实验组为对照组。本实验中编号为1即“喷洒的浸出液浓度”为0%的这组未经过任何处理,是对照组。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烟草浸出液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即在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为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
(3)实验步骤中不足的一出:黄豆数量太少,偶然性太大。
(4)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