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8 21:52:00

文档简介

山西2022~2023年度教育发展联盟高二4月份期中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D(A项,“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忧患感的作品占比很高”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提到“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
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另外“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偏概全,在这些蕴含
忧患感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这些作品不能反映“反映了古人强烈
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B项,根据材料一,司马迁就离骚》提出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并非针对屈
原的所有作品,另外“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结,材料一说的是“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
的优患情调”。C项,“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错,两则材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咸投水
自杀,但并未提到他是为了劝谏君主改过而自杀。)
2.B(“不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错,根据材料一“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
‘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可知屈原的忧患感包含了对个
人命运的忧愁。)
3.D(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D项的观点与之最为接近。AC两项是评价
屈原的文才,B项是批评屈原过于显扬自我。)
4.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1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1分)抒发了他的失
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2分)
5.【示例】屈原寻求“离去现实优患”,并不是他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反而是他对国家强烈责任感的表现。(1分)
在《离骚》前半部分描绘了楚国的政治乱象,正是由于屈原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乱象才引起屈原的
忧愁。(1分)《离骚》下半部分写屈原努力寻求“离去现实忧患”的办法,也就是实现“美政”,这是屈原为改变
楚国的努力,正表现出了屈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1分)在“《乱》日”部分,屈原“离”忧而不得,却仍挂怀
国家政治,要以古代贤臣为榜样,投水而死,这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
分,答“表现了屈原缺乏责任感”,最高给2分)
6.C(A项“杨家限坊的生活富庶而悠闲”错,杨家碾坊的生活只是乡村的日常,谈不上富庶,从“三三先是望到爸
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来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可以看出杨家碾坊的生活并不悠闲。B项,
“三三的母亲一直独自掌管碾坊”错,三三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掌管碾坊,另外“热情好客”也描述不当。D
项,“有的她会折断鱼竿”错,原文提出三三喊母亲来折断鱼竿,三三并未折断别人的鱼竿。)
7.C(所举的例子,“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并非从儿童视角来书写。)
8.【示例】①淡化故事情节。小说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只有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对三三生活的杨家碾坊做了详
细描写,在叙事中着重表现三三的喜乐好恶之情。②弱化人物。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形象都只有
简单描绘,除了三三和母亲,其他次要人物形象模糊,人物描绘类型化。③语言诗化。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
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④意境唯美。风光民俗,
淳朴自然,清新如画。清潭嘉树、白鸭游鱼、碾坊山田,水车日夜不知疲倦地唱着含糊的歌,意境优美,如诗如
画。(每点3分,特点1分,分析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示例】①两人都淳朴善良、天真活泼。(1分)三三憨态可潮,她呵斥别人钓鱼,看似吝啬,实则透露出天真稚
气和坦率,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慷慨和友好。(1分)翠翠帮助爷爷摆渡,对爷爷温顺体贴,对生活中的误会
和怨气,能很快消解,翠翠在独处时,脑中常常会浮现天真的想法。(1分)②两人的命运中都有悲情的底色,
但她们都生活在关爱之中。(1分)三三五岁丧父,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但是他们都得到亲人的呵护,在关爱
【高二4月份期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
山西2022~2023年度教育发展联盟
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
高二4月份期中检测
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
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
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


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
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
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考生注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材料二: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
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望、孤独、幽怨、孤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
材料一:
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
从“女要之婵媛兮”至“蟋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
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
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
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
想经历。
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
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
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
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
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成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
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
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的旧乡故土!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发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
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
“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
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
宇,何处是归程?
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
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
处奔走、朝秦幕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状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
“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
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般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
【高二4月份期中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二4月份期中检测·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