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配套Word版文档】学案精练+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唐诗风韵(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配套Word版文档】学案精练+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唐诗风韵(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6-01 15:34:25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人(jiǎ)  巉岩(chán)  喧豗(huī)  剑阁峥嵘(rónɡ)
B.嘲哳(zhāo) 飞湍(tuān) 万壑(hè) 砯崖转石(bīnɡ)
C.呕哑(yā) 咨嗟(zī) 猿猱(róu) 磨牙吮血(shǔn)
D.崔嵬(wéi) 恬然(tián) 转徙(xǐ) 扪参历井(shē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漂沦  悯然  霓裳  地崩山催
B.幽咽 撩倒 掩泣 雄飞雌从
C.迁谪 茫然 抚膺 轻拢慢捻
D.惘然 敛容 杜娟 钿头银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讲得越来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B.从山顶眺望,那被云雾遮掩的群峰似大海中星罗棋布的岛屿,自己犹如脚踏浮云,进入凌空仙境一般。
C.他是计算机专家,又会两门外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地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D.无论是创作歌词还是谱曲,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真所谓异曲同工。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B.李白是一位为后世所崇敬、影响极为深远的伟大诗人。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C.辛弃疾的词是以多用典故而出名的。他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D.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十分之四、五,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他对报刊上出现太多的错别字十分不满,希望编辑校对人员的水平提高一些,避免不出现错别字。
B.一部文学作品,往往是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广大读者的丰富想象而不断拓展着它的思想内容。
C.由于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志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D.他非常好学,又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所以到工厂不久,就搞了好多发明创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从波动方程到无线电
我们生活在一个波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将空气中的压缩波识别为声音,我们的眼睛探测光波。发生地震时,破坏是由穿透地球的地震波造成的。
数学家和科学家们几乎必定会想到波,但他们受到的启发来自艺术:小提琴的琴弦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发现如果两根同样类型、同样拉力的弦的长度为简单比,如2:1或者3:2,它们就会产生共同弹奏时听起来极为和谐的音符。弄明白这种现象的是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他得出,弦振动最简单的形态就是一根正弦曲线。还有其他的振动方式——一条以上的波合入这条弦的正弦曲线,也就是音乐家所说的和声。
近20年之后,让·勒朗·达朗贝尔进行了一个相似的过程,但他关注的是简化运动方程式而非方程式的解。结果他得到了一个描述弦的形态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优美的方程式,这就是波动方程,它表明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是简单数字比率产生和谐音符的原因之一。
波动方程经过修正后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现象,如地震。成熟的波动方程让地震学家能够探测到我们脚下数百英里处的情况,这个领域最大的成就将是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靠方法,而目前正在研究的诸多方法都是基于波动方程的。
但波动方程影响最深远的产物来自对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的研究。1820年,大多数人还在用蜡烛和灯笼照明,如果要发送信息,你就得写信。100年之后,家中和街道都有了电灯,电报则意味着可以发送跨越大洲的信息,人们甚至开始通过电话与人交谈了。
这场社会和技术革命是由两位科学家的发现所引起的。1830年左右,迈克尔·法拉第建立了电磁学基础物理理论。当时,绝大多数致力于电和磁方面研究的物理学家都在寻找与万有引力类似的东西,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在间隔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发生作用的力。法拉第则不这么认为:他假设电和磁这两种现象都是遍布在空间中的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通过它们所产生的力而被探测到。
麦克斯韦通过模拟流体运动数学重建了这些公式。到1864年,麦克斯韦已经写出了4个方程式,描述电场和磁场间基本的相互作用。他通过对方程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成功得到了波动方程并推导出光肯定是一种电磁波。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因为从未有人想到过,光、电和磁之间存在这样的重要联系。不仅如此,麦克斯韦的方程式催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应当存在。一些波长超过我们所能看到的电磁波将改变这个世界:它们就是无线电波。
1887年,海因里希·赫兹从实验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但他没有意识到它们最具革命性的用途。如果在这样的波上加入信号,那么你就可以和世界对话。尼古拉·特斯拉、伽利尔摩·马可尼和其他一些人将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而现代通讯的全套装备——从无线电和电视到雷达以及手机使用的微波通讯——都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了,而这些都是源自4个方程式和一些简单的计算。麦克斯韦的方程式不光改变了世界,它们还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节选自伊恩·斯图尔特《主宰你生活的七个方程式》,有删改)
6.下面关于“波动方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波动方程是一种简化方程式,它表明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是简单数字比率产生和谐音符的主要原因。
B.波动方程让很多科学家得到启示,但它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对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的研究,以至随后产生的无线电和电视到雷达以及手机使用的微波通讯都与它有间接的关系。
C.波动方程能够帮助地震学家探测到我们脚下数百英里处的情况,并处理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现象,如地震。
D.波动方程的发现最早来自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发现如果两根同类型、同拉力的弦的长度为简单比,共同弹奏时就会产生极为和谐的音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麦克斯韦的4个方程式,描述了电场和磁场间基本的相互作用,还催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应当存在。无线电波将改变这个世界。
B.1864年,麦克斯韦已经写出了4个方程式,并由此推导出光肯定是一种电磁波,首次证明了光、电和磁之间的重要联系。
C.绝大多数致力于电和磁方面研究的物理学家认为间隔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发生作用的力。法拉第却认为,电和磁这两种现象都是遍布在空间中的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通过它们所产生的力而被探测到。
D.海因里希·赫兹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对话用途,是尼古拉·特斯拉、伽利尔摩·马可尼和其他一些人将它变成了现实。
8.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生活在波的世界里,波无处不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数学家和科学家们都会想到波。
B.如果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就会产生和谐音符,这意味着频率不成简单比的波会产生噪音。
C.波动方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但引起了社会和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D.在地震学领域,波动方程将是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靠方法,目前正在研究的诸多方法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关木匠传
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唆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德:感激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 直:价值
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 度:估计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廷福与佣工的儿子喝酒,致使佣工的儿子大醉,无意之中帮助袁氏家族赢了官司。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他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帮助关廷福减轻罪刑,但关廷福不改供词。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和不明大义的乡人,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
译文: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译文: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涵的理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其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走出沙漠
沈 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更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
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唆!”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吧。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伙发疯似的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有好几天没有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实真相告诉我并嘱咐我,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中几次提到“水壶”的时候都说“这水壶”,而不说“这壶水”,这一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B.小说对肇教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有利于形成情节上的悬念,同时也产生了“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效果。
C.文中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孟海是处于“我”对立面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了他的性格。
D.“天边的夕阳……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以景物描写来预示将要发生一场为争夺水而进行的流血斗争。
E.“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这一部分使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17.“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中的肇教授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紧张感人,不同的人物性格鲜明,作者通过这些要向我们传达些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0.给下面一则消息加上标题。(不超过12个字)(4分)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国家宇航局的科学家12月13日称,“勇气”号飞行器在一个被命名为“哥伦比亚山”的地区发现了针铁矿。这种物质的发现可以证明火星上有水,这是迄今为止火星上有水的最有力证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近三年20个省中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占比重统计表,请将表中带规律性的内容换成文字叙述。(4分)
年度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平均比重
28%
29%
32%
最低比重
20%
15%
20%
最高比重
41%
41%
4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文,在横线处填入符合特定语境的话语。(4分)
某理发师手艺高超,口才也好。
甲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说:“头发理得太长了。”理发师笑着解释:“头发留长一点,让你显得潇洒文雅,而又含蓄深沉,颇符合你的身份。”顾客满意而去。
乙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说:“头发理得太短了。”理发师笑着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顾客高兴而去。
丙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却还这样说:“20分钟解决问题,理得太快了吧?”理发师从容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顾客微笑而去。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
请以“心灵的到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 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1.D 2.C 3.B 4.B 5.B 6.B 7.A 8.C 9.D 10.C 11.D 12.A 
13.(1)你们诉状上说死者的儿子可以作证,如今他在哪里?
(2)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
(3)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
【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来,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来。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下午,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死者的儿子可以作证,如今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的儿子才回来,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两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来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来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
14.(1)“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娇艳欲滴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我们,困境中仍然蕴涵着希望,也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15.(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生长明妃尚有村 (4)同是天涯沦落人 (5)空闻虎旅传宵柝 (6)丛菊两开他日泪
16.CD [C项“我”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肇教授。D项说“预示将要发生一场为争夺水而进行的流血斗争”不当,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不会出现“我们”之间的流血斗争。因为壶里装的是沙子,维护它只不过是维持一种信念。]
17.①线索作用,用“水壶”串联起明暗两条线索(或说“两个故事”),肇教授与“我”的故事、“我”与其他几人走出沙漠的故事由水壶串联起来;②是叙事的焦点,全篇围绕“水壶”叙事,考察队队员的品格由生死攸关时的一壶“水”得以显现;③制造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悬念”,揭开了“水壶”的谜底,也就明白了事情的全部真相。
18.肇教授是一个在生死关头具有先人后己的崇高献身精神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点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把自己的水分给大家,自己因“几天没有进水”而死;在临死前又想出了“一壶水”的主意来支撑大家走出沙漠,挽救了考察队队员的生命。
19.①小说故事情节启示我们:人在任何逆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走出困境。②从肇教授设计安排“一壶水”最后挽救了考察队队员的生命这个具有崇高献身精神和机智沉着性格特点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伟大的一面,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的。③从孟海的言行上,我们也看到了人性利己的一面,可以引发人们对伟大与渺小、奉献与自利的思考。④从“我”认真履行肇教授的重托,带领大家走向希望的言行中,我们坚信这种崇高的人类精神是永远可以发扬光大的。
20.“勇气”号发现火星上有水。
21.①中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平均比重逐年加大;
②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的最大差为27%,最小差为21%。
22.①头发剪得短一点,让你显得精神饱满,干练果断,与你的身材正相配 ②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你赢得时间和金钱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关键要把握“到达”的含义。“到达”在这里有两种理解:(1)可以理解为“超越”,题目的提示语部分也是这样导向的,“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即心灵可以超越物质身体等的局限,那么我们就可以立意为“想到才能做到”“理想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等;(2)可以理解为“伴随、参与、融入”,那就可以立意为“做事要真心投入”“用心生活”等。
第4课 蜀道难
——谪仙奔放沉郁的咏唱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蜀道(shǔ)  蚕丛(cōnɡ) 鱼凫(fú)  钩连(ɡōu)
B.峨眉(é) 石栈(zhàn) 黄鹤(hè) 猿猱(náo)
C.攀援(pān) 抚膺(yīnɡ) 巉岩(chán) 雄雌(chí)
D.凋零(diāo) 瀑流(pù) 喧豗(huī) 峥嵘(yó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飞湍瀑流争喧豗   湍:急流
B.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飞越
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D.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4.从词的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使人听此凋朱颜”中“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雄飞雌从绕林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5.下面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6.名句默写。
(1)噫吁嚱,危乎高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7~9题。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夫当关: 
(2)所守或匪亲: 
(3)锦城虽云乐: 
(4)侧身西望长咨嗟: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文: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9.这几句诗从几个角度说明了“不如早还家”的原因?
答: 
三、一法一练——反复
《蜀道难》一诗运用反复的修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样一咏三叹,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增强语势。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到文 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行路难”在诗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B 4.C 5.B 
6.(1)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7.(1)把守 (2)倘若 (3)说 (4)叹息
8.(1)剑阁险峻高大,一人把守关口,多少人也打不开、攻不破。
(2)蜀道的难以攀登,比上青天还难,回身向西望,禁不住怅惘长叹息!
9从蜀地的自然环境凶险和社会环境险恶两个角度,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应该早早还家。
10.“行路难”的两次出现,强调了诗人因前途渺茫,不知何去何从,无助苦闷的心情。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诗圣的忧思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凋零/尾大不掉 萧瑟/哀猿长啸 丛菊/流水淙淙
B.砧板/饮鸩止渴 潦草/穷困潦倒 朔漠/横槊赋诗
C.千载/怨声载道 江渚/锱铢必较 明妃/杞人忧天
D.歌曲/是非曲直 和诗/群山万壑 霜鬓/文质彬彬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丛菊两开他日泪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6.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______”。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______”的风 格。后人专称其为“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7.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首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开篇描绘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登高》,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法一练——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笔法。在《蜀道难》中,作者三次发出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也是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采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B 4.D 5.C 
6.(1)丛菊两开他日泪 (2)塞上风云接地阴 (3)群山万壑赴荆门 (4)万里悲秋常作客 (5)诗史 沉郁顿挫 诗圣
7.“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目的在于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从侧面以环境烘托王昭君的形象及性格。
8.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9.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前两句写的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后两句紧承前面表达了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天涯沦落之作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悯然(mīn)      憔悴(qiáo cuì)
湓浦口(pǔ) 商贾云集(ɡǔ)
B.转徙(xǐ) 迁谪(zhé)
铮铮然(zhēnɡ) 东船西舫(fānɡ)
C.幽咽(yè) 铁骑(jì)
水浆迸(bènɡ) 钿头银篦(bì)
D.红绡(xiāo) 阑干(lán)
悄无言(qiāo) 轻拢慢捻(ni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语句
B.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悲,伤
C.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意地
D.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说尽心中无限事 D.铁骑突出刀枪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6.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7.名写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2)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诗歌的小序和第一段,完成8~10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_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8.小序写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找出画线诗句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无管弦”三个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法一练——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相对的,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如《祝福》中鲁四太太对祥林嫂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声断喝彻底浇灭了祥林嫂的希望之火,把对祥林嫂的冷漠、厌恶、排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1.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B 4.C 5.A 6.D 
7.(1)千呼万唤始出来 (2)大珠小珠落玉盘 (3)此时无声胜有声 (4)门前冷落鞍马稀 (5)相逢何必曾相识 (6)江州司马青衫湿 (7) 未成曲调先有情
8.内容: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和命名的原因,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9.画线句子的第一、二、六句描写了自然环境。其作用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10.“无管弦”三个字,既与下文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11.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物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抒情主人公离乡背井,远离亲朋,孤独忧郁的心情自然流露了出来。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唯有多情成佳作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锦瑟(sè)       改弦更张(xuán)
惘然(wǎnɡ) 他生未卜(pǔ)
B.宵柝(tuò) 沧海桑田(cānɡ)
晓筹(chóu) 泥古不化(nì)
C.庇护(pì) 心宽体胖(pán)
逮捕(dài) 众口铄金(shuò)
D.谄媚(chǎn) 缠绵悱恻(fěi)
勾当(ɡōu) 瞠目结舌(chēnɡ)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难道,哪能
C.望帝春心托杜鹃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D.此日六军同驻马 六军:六支军队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千载谁堪伯仲间 B.山围故国周遭在
C.沧海月明珠有泪 D.犹及清明可到家
4.下列对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典)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
5.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生活在朋党斗争十分激烈的唐中叶后期,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四十六岁便忧郁而死。
B.李商隐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优秀的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600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C.《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其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给人以迷惘的感觉。
D.《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他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和对比,把罪责归给了杨贵妃,为唐玄宗辩护。
6.文学常识填空及名句默写。
(1)李商隐,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时期诗人,作品集命名为《________》。
(2)律诗分__________和________,每首四联,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________,下句称________,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________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________句都要押韵,______可押可不押,一般押________,一韵到底;中间________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叫________,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5)此日六军同驻马,____________________。
(6)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锦瑟》,完成7~10题。
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
答:  
8.前人称《锦瑟》中的“思华年”是本诗的“一篇之主”。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它是如何成为全诗之主的。
答:  
9.该诗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  
10.下面是对诗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醒来以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望帝春心托杜鹃”,周朝末年蜀国君主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此典
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月,月本天上明珠。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 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此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三、一法一练——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在《锦瑟》中,诗人提出了“此情可待成追忆”的问题,紧接着作出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回答。,设问的作用: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诗歌起波澜,有变化。如:“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1.开头曲作家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个问句在整首诗中有何作用?
答: 
答案
1.B 2.D 3.B 4.B 5.D 
6.(1)义山 玉谿生 晚唐 李义山诗集 (2)五言 七言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出句 对句 二、四、六句 偶数 首句 平声韵 两联 律绝 (3)望帝春心托杜鹃 (4)沧海月明珠有泪 (5)当时七夕笑牵牛 (6)心有灵犀一点通 (7)春蚕到死丝方尽
7.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追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8.本诗写于作者晚年,是回顾华年情事之作,诗人以“思华年”(诗眼)总领全篇。颔、颈二联写华年情事,围绕一生如梦如幻的身世遭逢,反复抒写了理想破灭、追求成空的深沉感慨与无穷遗恨,尾联以“可待成追忆”与“惘然”作结,与首联“思华年”呼应。
9.该诗于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三、四句使用“庄周梦蝶”“杜宇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五、六句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月明”“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之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湿润迷蒙而又邈远难觅,表现了理想的幻灭和诗人的彷徨与悲伤。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略显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之隐痛。
10.B 11.首句设问开卷,气势不凡。第二句写英雄曹操,诗人只用寥寥九个字,就写出了这个身经百战、力扫群雄、统一了中国北方,且又多情善感、文采斐然的英雄形象。第三句写英雄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火烧了曹军的战船,遏制了曹操的攻势。第四句写英雄诸葛亮。最后一句既紧承对诸葛亮的描写,又对魏、蜀、吴三方作了一个总结。纵观全篇,曲作家以第一句的设问统领全篇,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经纶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