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张PPT)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 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篇目一 | 百合花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虔敬
虔诚
装饰
妆饰
偶然
偶尔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篇目二 |哦,香雪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分辨
分辩
委曲
委屈
怂恿
鼓动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珠
拍
啸凛潮温
胳
钢筋铁骨1.赏析小说在情节设置及构思上的技巧。2.赏析小说中小通讯员、新媳妇及香雪等人物形象。3.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4.赏析小说中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5.探究小说的主旨。 青春如歌,它能奏出一支支激昂的乐曲,谱写出华彩的乐章;青春如一支神笔,它能描绘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茹志鹃笔下富有朝气的小通讯员、忸怩羞涩的新媳妇,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表现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人情之美。铁凝笔下的“香雪们”纯真而质朴,她们身上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阅读这两篇小说,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在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讷讷(nè) 忸怩(niǔ)(ní) 憨(hān)
踌躇(chóu)(chú) 髻(jì) 尴尬(gān)(gà)
讪讪(shàn) 瞅(chǒu) 嬷嬷(mó)
虔诚(qián) 撂(liào)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虔诚·虔敬
[辨词] 二者词义相近,都有恭敬的意思。但这两个词语的侧重点不同。①“虔诚”指恭敬而有诚意(常指宗教信仰);“虔敬”指恭敬。②“虔诚”指心中诚心诚意;“虔敬”则指态度的恭敬。
[运用] 他站在门口,抬起头用虔敬的眼光往里看,不一会,他脱下帽子,怀着虔诚的心情,走了进去。
2.装饰·妆饰
[辨词] 二者都可表示有所修饰。作动词时,“装饰”是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妆饰”是打扮的意思,侧重指人。作名词时,“装饰”是指装饰品,而“妆饰”是打扮出来的样子。
[运用] “三八节”这天,女职工表彰会在装饰一新的单位餐厅举行,女职工们从发型到脸部的妆饰,衣服的搭配,无不透露出喜庆的气氛。
3.偶然·偶尔
[辨词] 二者都有情理上不一定发生的意思。区别在于:“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然”相对;“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运用]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他俩一见如故结为至交,现在他们虽远隔千里,仍会偶尔相约聚会。
三、判断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面对我的自告奋勇,大家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都莫名其妙我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错误。“莫名其妙”使用错误,其后不能跟宾语。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因为大概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大概我是个女同志吧”语序不当。应将“大概”放在“因为”的前面。
茹志鹃(1925—1998),中国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华东军区文工团工作。1955年转业到上海,后历任《文艺月报》编辑,《上海文学》副主编,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散文集《惜花人已去》等。
[情境活动]
著名作家茹志鹃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你认可“煮书”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认可。只有亲自深入阅读,才能体味精髓,领会思想。一部恢宏洋洒的巨著,一篇妙理无穷的文章,我们都需要亲自阅读、深入阅读甚至反复阅读,才能洞悉其中高拔的精髓和超迈的思想,才能升华自我,获得成长。试想,若少陵只是“读书‘听’万卷”,又如何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若东坡只是“旧书不厌百回‘听’”,又如何能明白“熟读深思子自知”的道理?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里也如此”。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借被 ②军民情
任务探究一 赏析小说的形象
[任务导引]
小说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形象的刻画是小说创作的重点,也是小说鉴赏的重点。把握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注意从相关的事件、描写等去挖掘形象的特点,并结合文本的创作意图把握其意义。
[任务设计]
1.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通讯员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觉悟高,忠于革命。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危险。②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小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他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却是小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没有之前的忸怩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小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小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花被子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着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位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一颗对革命队伍的诚挚爱心。
2.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更是一个主要人物,是帮助读者打开小说主旨的一把钥匙。
②从小说的结构线索来看,“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通讯员牺牲)。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织进去:从开始生气、发生兴趣到亲近起来,接着“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然后是月夜的思念、牵挂,到最后通讯员牺牲时“我”内心无限的悲痛。这样,“我”的情感始终贯串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之中,“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一个热情大方、活泼美丽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3.《百合花》中,百合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小说中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人情美。
任务探究二 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任务导引]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不仅使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且使通讯员和新媳妇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任务设计]
4.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课文出处 作用分析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①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②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③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④
[答案] ①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做铺垫 ②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欢快的情绪 ③这一细节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④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份崇敬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任务探究三 探究小说主题
[任务导引]
主题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篇小说的主题具有多义性,阅读时,可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
[任务设计]
5.茅盾说《百合花》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谈一下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①文章主要有三个人物:文工团女同志、小通讯员、新媳妇。文章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同志“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这三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②作者在文中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在小通讯员和文工团女同志“我”之间,建立起一种比同志、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我”带有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牵挂小通讯员,两者之间是一种复杂微妙的无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而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同样也是一种圣洁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图案一样纯洁。③作者用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战士。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为了战友,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当小通讯员献出一切时,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如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皱褶(zhě) 隧道(suì) 怜悯(mǐn)
笨拙(zhuō) 荆棘(jí) 吸吮(shǔn)
怂恿(sǒnɡ)(yǒnɡ)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分辨·分辩
[辨词] 分辨: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运用] 挑选校外培训机构如“雾里看花”,家长可参考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的黑白名单进行分辨,不要单听一些黑培训机构的无理分辩。
2.委屈·委曲
[辨词] 委屈: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该词语强调心情,是对心理状态的表达。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婉,如“河流委曲”;②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告知委曲”;③指屈身折节,如“委曲从俗”。该词语强调曲折,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运用] 他被蒙在鼓里,原不知这个委曲,所以内心很委屈。
3.怂恿·鼓动
[辨词] 二者都有劝别人去做某事的意思,但它们的侧重点和感彩不同。怂恿: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侧重于从旁劝说,多用于贬义。鼓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侧重于用语言、文字等激发,属于中性词。
[运用] 同样是美容店,这边是店员怂恿顾客透支消费,还违规帮办信用卡;而那边是店员引导顾客合理消费,并鼓动顾客参与“爱心一日捐”。
三、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放学的晚上,我高高兴兴地走在大桥上,清清的河水,明亮的路灯,感觉快乐极了,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刊上一会儿说生命在于运动,一会儿又说生命在于“静”,真让读者不知所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敌人的法庭上,他理直气壮地痛斥敌人的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表面装作心不在焉的样子,其实内心里是何等紧张,真害怕他说出任何拒绝的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错误。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应用“情不自禁”。2.错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强调的是一个人面对困境的一种神态、反应,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此处应用“无所适从”。3.错误。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做事有气势。根据语境,面对敌人应用“义正辞严”。4.正确。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不爱说话尽管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尽管”应移到“不爱说话”前面,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样。
五、判断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
2.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
3.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
4.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
[答案] 1.拟人 2.比喻 3.排比 4.拟人
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中国作家。铁凝善于以一个女作家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进行独到的发掘和提取。其小说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说《麦秸垛》《午后悬崖》《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安德烈的晚上》等。
[情境活动]
《咬文嚼字》期刊曾对中国著名作家铁凝发起“挑战”,指出了其作品中的多个语言和文史知识差错。对于《咬文嚼字》的“吹毛求疵”,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闻过则喜,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铁凝所表现出的,不正是闻过则喜的胸怀吗?闻吾过,心窃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闻过则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哦,香雪》正产生于此时,它是铁凝于1982年夏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笔会期间所写,深刻反映了这一变化给人们思想带来的震动。
小说以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村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摆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的状况。
哦,香雪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火车开进村 ②换回铅笔盒
任务探究一 赏析小说的形象
[任务导引]
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这篇小说中的小木盒、自动铅笔盒、火车上的人和物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阅读时要充分关注这些物象。
[任务设计]
1.文中的小木盒和自动铅笔盒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表现了香雪性格中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象征着贫穷、落后、封闭。自动铅笔盒“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它象征着文化和知识、现代和文明,追求知识、追寻文明。表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2.从对火车上人和物的关注角度来看,香雪与其他姑娘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对火车上的人和物充满了好奇心,这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②所不同的是,在香雪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使她与其他姑娘的追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③“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任务探究二 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任务导引]
环境描写的根本目的就是营造出故事发展所需要的氛围,烘托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阅读时,要注意感受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任务设计]
3.作者笔下的台儿沟有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台儿沟深居大山深处,偏僻封闭,只有十几户人家,仿佛与世隔绝。②这儿没有“石油储存”,没有“金矿埋藏”,现代文明离台儿沟很远。
4.《哦,香雪》是怎样写“山”的?“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中多次出现了描写“山”的场景,如第一段“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第五段“大山无声的命令”,及倒数第二段“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等等。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篇描写“山内、山外”不同生活地域的人们相互接触的小说,“山”始终伴随着小说的进行,并且在小说末尾起了渲染气氛的作用。②“山”还让人想起它背后的“封闭、高大、幽暗”等。
5.出色的环境描写是本文特色之一。小说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试着找出本文中富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 作用分析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①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②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③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④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⑤
[答案] ①这是香雪刚从火车上下来,站在西山口,作者从香雪的视觉着眼,描写了一种景色,其特点是“空旷”,用以烘托香雪内心孤单、空虚和害怕的心理 ②作者描写了一种月色明朗的景色,为下文描写香雪审视铅笔盒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这是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景物,香雪想到“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于是对眼前的景色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感受,表现她内心的彷徨和不知所措 ④这是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的一幅图景,烘托了香雪高昂的情绪、欢快的心情 ⑤“被感动得战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意丰富
任务探究三 赏析人物的心理描写
[任务导引]
小说注重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特别是香雪那丰富的心理描写丰满了香雪的人物形象。欣赏时,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任务设计]
6.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心理描写。
①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里的心理描写将香雪内心深处摆脱贫穷、赢得尊严的强烈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②这段话表现了香雪心愿实现后的巨大喜悦感和满足感。同时,香雪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她这份喜悦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这种情感不是虚荣,而是为了获得平等和应有尊严的强烈要求和呼声。③在香雪的心里,这个来之不易的铅笔盒既是知识的象征,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更是在同学们面前平等做人尊严的象征,它让香雪获得了快乐和尊严感。香雪得到铅笔盒的代价虽然不菲,但对于有着如此巨大意义的铅笔盒,香雪相信家人会理解的。
任务探究四 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赏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广泛,很复杂,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对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可以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整体赏析;二是局部赏析。
[任务设计]
7.第61~62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段是插叙,表现了台儿沟这个唯一走出大山上初中的学生对山外文明的无知与追求,为后文香雪不顾一切地上火车换铅笔盒埋下了伏笔。农村姑娘香雪因为用的是木制的铅笔盒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由此认识到穷是不光彩的事,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信仰的破灭。
②以香雪为代表的农村姑娘对山外文明的关心,反映了她们在文化思想上的进步,她们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
8.这篇小说在叙述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②作者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犹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9.《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有着相近的风格,都有散文化的味道,试结合文本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面去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节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故事来写。《哦,香雪》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②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如《百合花》带路部分中的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哦,香雪》中香雪月夜回家部分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③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如《百合花》中“我”对通讯员开始的“生起气来”到“发生了兴趣”“亲热”甚至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一直到最后,对牺牲了的通讯员充满崇敬。《哦,香雪》中作者不惜笔墨,细致入微地描摹了香雪丰富的内心世界。
④清新自然的语言。《百合花》语言清新、俊逸,作者委婉、柔美、细腻,色彩柔和而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地讲述了一个关于通讯员舍己救人的故事。《哦,香雪》语言清新婉丽,鲜活灵动。作者是怀着一颗爱心去写的,于是笔下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写山、写树、写小溪、写火车,笔触所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
16/16文本对应练(三)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扎(zhā) 半晌(shǎnɡ ) 着恼(zháo )
B.膝盖(qī) 吞咽(yàn ) 忸怩(ní )
C.撂下(liào ) 木讷(nè ) 执拗(niù )
D.尴尬(ɡān) 搭讪(shàn ) 缝隙(fénɡ)
C [A项,“包扎”中的“扎”应读“zā”;B项,“膝盖”中的“膝”应读“xī”;D项,“缝隙”中的“缝”应读“fènɡ”。]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_________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2)《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________。
(3)作者以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________全文的线索,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A.紧锣密鼓 焕然一新 贯串
B.紧锣密鼓 耳目一新 贯穿
C.如火如荼 耳目一新 贯串
D.如火如荼 焕然一新 贯穿
B [紧锣密鼓: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为褒义词。根据语境此处应用“紧锣密鼓”。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里说的是“风格”,且与“令人”搭配,根据语境此处应用“耳目一新”。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只用于较抽象的事物。根据语境此处应用“贯穿”。]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百合花》之前,茹志鹃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关大妈》等短篇小说。
B.《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表现的是真性情。
C.百合花是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
D.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巧妙地点明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
C [C项,“百合花”应该加引号,强调突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等我快要紧走慢赶地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
B.昨日,东阳市一民房突发火灾,消防战士及时搭建一条生命通道,成功救下了3名妇孺儿童。
C.茹志鹃的《百合花》通过讲述一位通讯员的工作和战斗生活,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D.谁也不能否认,要是没有边防战士无时无刻在保卫着我们的祖国,我们就不可能安定地生活。
C [A项,语序不当,应把“快要”移到“紧走慢赶地”后面。B项,语意重复,“妇孺”中的“孺”即“儿童”之意。D项,“无时无刻”一般和否定词“不”连用,“时时刻刻”与“都”连用,应在“无时无刻”后加一个“不”字。]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百合本是一种代表浪漫的花朵,花瓣舒展,枝叶通透,有着饱满的精气神。总以为百合象征的是圆满的爱情,可是当它被绣到被子上之后,却有着这样一段让人( )的经历。可是,我不喜欢单纯用奉献来感受整篇文章,因为这样显得太为( ),专门去捕捉这种高大上的意境,而是喜欢从另外的角度,去挖掘一些其他的情感。
开花,是一朵花最灿烂的时光,花期有长有短,就意味着一朵花的寿命有长短,花开就像一个青春期,最美丽绽放的时间,在阳光下摇曳,婀娜多姿,煞是好看。花似人, ① ,气息也相近,要不人怎么说:花一样的年龄呢!总喜欢用花来形容青春时期的少女,也喜欢( )花各自的性格,仿佛是不同的人不同性格一样。
看过不少关于花的诗词歌赋,印象最深刻就是《红楼梦》中有一回宝玉生日时占花名的酒令,芙蓉是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牡丹是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湘云是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一众女儿,都有自己的专业花卉,也暗示了自己的命运。
当然,文章中的百合花是开在被子上的,就算埋入地下,它也依旧开在泥土之下,或许有一天,会冲开坚硬的土壤, ② 。我把作者的意图理解为把花开在心里,心中有花,或许就能活出花一样的( )。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齿难忘 刻薄 给予 精妙绝伦
B.刻骨铭心 刻意 赋予 精妙绝伦
C.没齿难忘 刻意 给予 巧夺天工
D.刻骨铭心 刻薄 赋予 巧夺天工
B [本题考查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没齿难忘:一辈子也忘不了。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这里指人对百合花被子的经历记忆深刻,当用“刻骨铭心”。刻薄:待人处事挑剔、无情。刻意:用上全部心思。根据语境,显然用“刻意”。给予:常表示不含感彩的,或双方平等状态下的使对方得到各种帮助、各种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付出(关心、爱护等)。赋予:一般表示主观的,常用于非物质的形式。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根据语境,显然用“精妙绝伦”。故选B。]
6.从句式、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表达效果的分析。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赏析的角度,从句式、修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从句式上看,这句话运用了短句,其特点就是句子短小,节奏感强,表意明确。从修辞手法上看,运用了拟人和比喻,增强了表达上的形象生动性。
[答案] ①运用短句,表意明确,语言富有节奏感。②运用比喻、拟人,将“花开”比喻成“青春期”,形象生动。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中要求按照要求补写句子,①处根据前面的“花似人”及后面的“气息也相近”可以推断出此处要写的内容;②处根据“会冲开坚硬的土壤”,此处要填写花儿绽放之类的内容。
[答案] ①人比花 ②开出一朵真正的百合花来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浇 园
孙 犁
七月里,一天早晨,从鸡叫的时候,就听见西边炮响,响得很紧。村里人们早早起来,站在堤上张望。不久,从西边大道上过来了担架队,满是尘土和露水,把担架放在村边休息;后边又过来一副,四个高个儿小伙子抬着,走得最慢,他们小心地看着道路,脚步放轻。村边的人知道床上的人一定伤很重,趋上前面去,担架过来,看好平整地方,前后招呼着放下,民工的脸上,劳累以外满挂着忧愁。前边的大个子擦着脸上的汗,说:“唉!你们轻轻的吧!”随后叹了一口气。人们全围上来,大个子又说:“真是好样儿的呀,第一个爬梯登城,伤着了要紧的地方,还是冲上去,打!直到把敌人打下城去……”
村里住下八个伤号,伤重的连长要住个清净地方,就住在香菊的家里了。香菊站在炕沿边望了一会他的脸,不敢叫醒他,不敢去看他的伤。香菊从小不敢看亲人流的血,从来也不敢看伤员的血,同年的姐妹们常常笑话她胆小,几次请村中青年妇女们拆洗伤员的粘着血迹的被子和衣服,香菊全拒绝了。
温热了水,香菊找出过年用的干净手巾,给伤员擦去脸上的灰尘。香菊看见他很年轻,白白的脸,没有血色;大大的眼睛,还是闭着。看来是很俊气很温柔的。
几天来,伤号并没有见轻,香菊总是愁眉不展。这些日子,她吃的饭很少,做活也不上心。
一天早晨,香菊看见伤员睁着眼睛,望着窗户外面早晨新开的一枝扁豆花。香菊高兴地笑了。她小声问:“你好些了?”伤员回过头来,看见是个姑娘,微弱地说:“你叫什么?住在哪里?”
“我叫香菊,这就是我的家。”香菊竟是要哭了,可还是笑着说。伤员也笑了,说:“怎么没见过你?”“你没见过我,你睁过眼吗?现在你才好了。”香菊说,“我们从来没敢大声说话呀,走路都提着脚跟。”
到锄过二遍地,伤号已经能拄着拐走动了。他叫李丹,他对香菊说,他小时候给人家放牛,八路军来到山上,就跟在队伍后面走了。那时才十二岁。先是当勤务员,大些了当警卫员,再大些当班长、排长。十年战争,也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说十年的小米饭把他养大,十年部队生活,同志和首长的爱护关怀,使他经得苦,打得仗,认得字,看得书。
天旱得厉害,高粱秀不出穗来,秀出穗来的,晒不出米来。香菊每天下地浇园,半夜就到地里去,留下妹妹二菊在家做饭,李丹帮她拉风箱烧火。吃饭时香菊回来,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衣裳和头发像叫水浇过。她蹲在桌子旁边,一句话也不愿意说,好歹吃点,就又背上大水斗子走了。
这天李丹拄着拐,来到村南,站在高坡上,望见香菊那破白布小褂。太阳平西了,还是很热,庄稼的叶子全耷拉下来,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香菊在那里用力浇着园,把一斗水绞上来,把斗子放下去,她才直一直身,抬起手背擦擦脸上的汗。李丹小时候没做过这种劳动,只是在河边用杠杆车过水,觉得比这个省力得多。香菊看见李丹来了,就停下来,喘着气问:“你来干什么,这么晒的天?”
李丹看见香菊的衣裳整个湿透了,贴在身上,说:“这活太累,我来帮帮你。”香菊笑了笑,说:“不行,好好养你的伤吧!”
李丹着实心疼那浇园的人,他劝香菊:“很累了,休息一下吧!”
“不能休息。好容易才把垄沟灌满,断了流又不知道要费多大力气。”李丹想:要吸收多少水,才能止住这庄稼的饥渴?要流多少汗,才能换来几斗粗粮,供给我们吃用?他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战斗流血的意义,对香菊的辛苦劳动,无比地尊敬。
等到天晚,香菊说:“我们回去吧!”她问李丹:“你想吃什么菜?”李丹说:“我想吃辣椒。”“不。你的伤还没好利落,我给你摘几个茄子带回去。”香菊走到菜畦里,摘了几个大茄子。卸下辘轳回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她背着辘轳,走在前面。经过一块棒子地,她拔了一棵,咬了咬,回头交给李丹,李丹问:“甜不甜?”香菊回过头说:“你尝尝呀,不甜就给你?”
李丹嚼着甜棒,香菊慢慢在前面走。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弯弯下垂的月亮,和在它上面的那一颗大星,活像在那旷漠的疆场,有人刚刚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村子里住了八个伤员,伤势最重的住在香菊家,因为她家只有她和妹妹二菊两个人,比较清净,利于伤员康复。
B.在香菊姐妹俩的悉心照料下,李丹渐渐得以康复,没多久就能拄着拐外出走动,并且能到地里看香菊浇水抗旱。
C.李丹也出身于农民家庭,他虽然没有做过用辘轳绞水这种劳动,但在河边用杠杆车过水,比用辘轳绞水还要吃力。
D.小说结尾含蓄地暗示了男女主人公朦胧的爱情。“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让人联想到爱神丘比特射出的爱情之箭。
C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把握。C项,“用杠杆车过水,比用辘轳绞水还要吃力”有误,文中说的是“省力”。]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停留在表面的字里行间上,重点在其背后隐含的深意,关于人生的体悟。
B.小说在平淡之中含有一种沉郁的力量,作者用其非常质朴无华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的风云变幻,以其具诗情画意的语言谱写了人生这里的序曲。小说中平淡无奇的景物,却饱含了人生深刻的道理。
C.小说的结尾处理可谓是神妙的,“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有人刚刚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这对全篇内容是一个出神入化的收束,简洁明了。
D.孙犁的创作一向以其语言的清俊无华而著称,清新而又细腻的艺术格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美和喜爱。《浇园》也无疑体现了孙犁的语言简洁,凝练诗意的特点。
C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C项,对小说结尾特色的判断有误,“简洁明了”错,应是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意味无穷的神韵。]
10.香菊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写香菊“伤号并没有见轻,香菊总是愁眉不展”“她吃的饭很少,做活也不上心”,说明她为了照顾伤员牵肠挂肚,不能安心;先前的香菊“同年的姐妹们常常笑话她胆小”,现在的香菊对伤员悉心照顾,小心翼翼,希望伤员早日康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香菊除了照顾伤员,还要去浇园,“香菊在那里用力浇着园……抬起手背擦擦脸上的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香菊浇园的辛苦,但她对李丹还是关心备至,想着李丹的生活,还逗他开心。
[答案] ①心地善良,为李丹的伤势牵肠挂肚;②有责任感,一改胆小的性格,悉心照料重伤号;③吃苦耐劳,照料伤员和浇园抗旱,两副重担一肩挑。
11.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照料伤员,而不是浇园抗旱,以《浇园》为题,削弱了作品的主旨。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意,以《浇园》为题,的确削弱了作品的主旨。①“浇园”游离于主旨之外,不能表现战争年代军民鱼水般的亲情;②“浇园”只能表现香菊的勤劳精神,不能表现她对子弟兵的关爱;③“浇园”冲淡了照料伤员的主要情节,不能充分彰显小说的主题。
(观点二)不同意,以《浇园》为题,使作品的主旨更深刻,内涵更丰富。①“浇园”一语双关,既指香菊浇园抗旱,又暗喻她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八路军伤员,使其得以康复;②“浇园”内涵丰富,表现了以香菊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他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关爱;③“浇园”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军民齐心协力,用宝贵的鲜血和辛勤的汗水共同浇灌美丽的家园。
4/8文本对应练(三)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扎(zhā) 半晌(shǎnɡ ) 着恼(zháo )
B.膝盖(qī) 吞咽(yàn ) 忸怩(ní )
C.撂下(liào ) 木讷(nè ) 执拗(niù )
D.尴尬(ɡān) 搭讪(shàn ) 缝隙(fénɡ)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_________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2)《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________。
(3)作者以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________全文的线索,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A.紧锣密鼓 焕然一新 贯串
B.紧锣密鼓 耳目一新 贯穿
C.如火如荼 耳目一新 贯串
D.如火如荼 焕然一新 贯穿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百合花》之前,茹志鹃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关大妈》等短篇小说。
B.《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表现的是真性情。
C.百合花是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
D.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巧妙地点明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等我快要紧走慢赶地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
B.昨日,东阳市一民房突发火灾,消防战士及时搭建一条生命通道,成功救下了3名妇孺儿童。
C.茹志鹃的《百合花》通过讲述一位通讯员的工作和战斗生活,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D.谁也不能否认,要是没有边防战士无时无刻在保卫着我们的祖国,我们就不可能安定地生活。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百合本是一种代表浪漫的花朵,花瓣舒展,枝叶通透,有着饱满的精气神。总以为百合象征的是圆满的爱情,可是当它被绣到被子上之后,却有着这样一段让人( )的经历。可是,我不喜欢单纯用奉献来感受整篇文章,因为这样显得太为( ),专门去捕捉这种高大上的意境,而是喜欢从另外的角度,去挖掘一些其他的情感。
开花,是一朵花最灿烂的时光,花期有长有短,就意味着一朵花的寿命有长短,花开就像一个青春期,最美丽绽放的时间,在阳光下摇曳,婀娜多姿,煞是好看。花似人, ① ,气息也相近,要不人怎么说:花一样的年龄呢!总喜欢用花来形容青春时期的少女,也喜欢( )花各自的性格,仿佛是不同的人不同性格一样。
看过不少关于花的诗词歌赋,印象最深刻就是《红楼梦》中有一回宝玉生日时占花名的酒令,芙蓉是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牡丹是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湘云是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一众女儿,都有自己的专业花卉,也暗示了自己的命运。
当然,文章中的百合花是开在被子上的,就算埋入地下,它也依旧开在泥土之下,或许有一天,会冲开坚硬的土壤, ② 。我把作者的意图理解为把花开在心里,心中有花,或许就能活出花一样的( )。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齿难忘 刻薄 给予 精妙绝伦
B.刻骨铭心 刻意 赋予 精妙绝伦
C.没齿难忘 刻意 给予 巧夺天工
D.刻骨铭心 刻薄 赋予 巧夺天工
6.从句式、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浇 园
孙 犁
七月里,一天早晨,从鸡叫的时候,就听见西边炮响,响得很紧。村里人们早早起来,站在堤上张望。不久,从西边大道上过来了担架队,满是尘土和露水,把担架放在村边休息;后边又过来一副,四个高个儿小伙子抬着,走得最慢,他们小心地看着道路,脚步放轻。村边的人知道床上的人一定伤很重,趋上前面去,担架过来,看好平整地方,前后招呼着放下,民工的脸上,劳累以外满挂着忧愁。前边的大个子擦着脸上的汗,说:“唉!你们轻轻的吧!”随后叹了一口气。人们全围上来,大个子又说:“真是好样儿的呀,第一个爬梯登城,伤着了要紧的地方,还是冲上去,打!直到把敌人打下城去……”
村里住下八个伤号,伤重的连长要住个清净地方,就住在香菊的家里了。香菊站在炕沿边望了一会他的脸,不敢叫醒他,不敢去看他的伤。香菊从小不敢看亲人流的血,从来也不敢看伤员的血,同年的姐妹们常常笑话她胆小,几次请村中青年妇女们拆洗伤员的粘着血迹的被子和衣服,香菊全拒绝了。
温热了水,香菊找出过年用的干净手巾,给伤员擦去脸上的灰尘。香菊看见他很年轻,白白的脸,没有血色;大大的眼睛,还是闭着。看来是很俊气很温柔的。
几天来,伤号并没有见轻,香菊总是愁眉不展。这些日子,她吃的饭很少,做活也不上心。
一天早晨,香菊看见伤员睁着眼睛,望着窗户外面早晨新开的一枝扁豆花。香菊高兴地笑了。她小声问:“你好些了?”伤员回过头来,看见是个姑娘,微弱地说:“你叫什么?住在哪里?”
“我叫香菊,这就是我的家。”香菊竟是要哭了,可还是笑着说。伤员也笑了,说:“怎么没见过你?”“你没见过我,你睁过眼吗?现在你才好了。”香菊说,“我们从来没敢大声说话呀,走路都提着脚跟。”
到锄过二遍地,伤号已经能拄着拐走动了。他叫李丹,他对香菊说,他小时候给人家放牛,八路军来到山上,就跟在队伍后面走了。那时才十二岁。先是当勤务员,大些了当警卫员,再大些当班长、排长。十年战争,也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说十年的小米饭把他养大,十年部队生活,同志和首长的爱护关怀,使他经得苦,打得仗,认得字,看得书。
天旱得厉害,高粱秀不出穗来,秀出穗来的,晒不出米来。香菊每天下地浇园,半夜就到地里去,留下妹妹二菊在家做饭,李丹帮她拉风箱烧火。吃饭时香菊回来,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衣裳和头发像叫水浇过。她蹲在桌子旁边,一句话也不愿意说,好歹吃点,就又背上大水斗子走了。
这天李丹拄着拐,来到村南,站在高坡上,望见香菊那破白布小褂。太阳平西了,还是很热,庄稼的叶子全耷拉下来,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香菊在那里用力浇着园,把一斗水绞上来,把斗子放下去,她才直一直身,抬起手背擦擦脸上的汗。李丹小时候没做过这种劳动,只是在河边用杠杆车过水,觉得比这个省力得多。香菊看见李丹来了,就停下来,喘着气问:“你来干什么,这么晒的天?”
李丹看见香菊的衣裳整个湿透了,贴在身上,说:“这活太累,我来帮帮你。”香菊笑了笑,说:“不行,好好养你的伤吧!”
李丹着实心疼那浇园的人,他劝香菊:“很累了,休息一下吧!”
“不能休息。好容易才把垄沟灌满,断了流又不知道要费多大力气。”李丹想:要吸收多少水,才能止住这庄稼的饥渴?要流多少汗,才能换来几斗粗粮,供给我们吃用?他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战斗流血的意义,对香菊的辛苦劳动,无比地尊敬。
等到天晚,香菊说:“我们回去吧!”她问李丹:“你想吃什么菜?”李丹说:“我想吃辣椒。”“不。你的伤还没好利落,我给你摘几个茄子带回去。”香菊走到菜畦里,摘了几个大茄子。卸下辘轳回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她背着辘轳,走在前面。经过一块棒子地,她拔了一棵,咬了咬,回头交给李丹,李丹问:“甜不甜?”香菊回过头说:“你尝尝呀,不甜就给你?”
李丹嚼着甜棒,香菊慢慢在前面走。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弯弯下垂的月亮,和在它上面的那一颗大星,活像在那旷漠的疆场,有人刚刚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村子里住了八个伤员,伤势最重的住在香菊家,因为她家只有她和妹妹二菊两个人,比较清净,利于伤员康复。
B.在香菊姐妹俩的悉心照料下,李丹渐渐得以康复,没多久就能拄着拐外出走动,并且能到地里看香菊浇水抗旱。
C.李丹也出身于农民家庭,他虽然没有做过用辘轳绞水这种劳动,但在河边用杠杆车过水,比用辘轳绞水还要吃力。
D.小说结尾含蓄地暗示了男女主人公朦胧的爱情。“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让人联想到爱神丘比特射出的爱情之箭。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停留在表面的字里行间上,重点在其背后隐含的深意,关于人生的体悟。
B.小说在平淡之中含有一种沉郁的力量,作者用其非常质朴无华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的风云变幻,以其具诗情画意的语言谱写了人生这里的序曲。小说中平淡无奇的景物,却饱含了人生深刻的道理。
C.小说的结尾处理可谓是神妙的,“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有人刚刚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这对全篇内容是一个出神入化的收束,简洁明了。
D.孙犁的创作一向以其语言的清俊无华而著称,清新而又细腻的艺术格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美和喜爱。《浇园》也无疑体现了孙犁的语言简洁,凝练诗意的特点。
10.香菊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照料伤员,而不是浇园抗旱,以《浇园》为题,削弱了作品的主旨。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文本对应练(四)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皱褶(zhé) 储存(chǔ)
粗糙(cāo) 草茎(jīnɡ)
B.纤细(xiān) 翘首(qiào)
斟酌(zhēn) 记载(zǎi)
C.震颤(chàn ) 弯曲(qǔ )
温馨(xīn) 铁轨(ɡuǐ)
D.别扭(biè) 一瞥(piē)
单薄(bó) 胸脯(pú)
D [A项,“皱褶”中的“褶”应读“zhě”;B项,“翘首”中的“翘”应读“qiáo”;C项,“弯曲”中的“曲”应读“qū”。]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这个小村)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________的温存和粗暴。
(2)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________。
(3)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________。
A.给予 蠕动 慷慨大度
B.给予 蠕动 宽宏大量
C.寄予 前行 宽宏大量
D.寄予 前行 慷慨大度
A [“给予”范围更广;“寄予”多指厚望等。根据语境应选“给予”。“蠕动”指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比“前行”更准确。“慷慨大度”指毫不吝惜钱财;“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根据语境应选“慷慨大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没有天马行空的创意,也不以情节见长,却有纯净的诗情和隽永的意境。
B.《哦,香雪》这部小说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女孩子们的善良、质朴与纯洁之美。景物美与人物美的完美融合,使整篇小说诗意盎然。
C.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听不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D.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B [B项,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用来修饰“描写”不恰当。]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排金圈圈。
B.也许是那个快乐的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驶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
C.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
D.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还是四十个、五十个?这时她的心又忽地一沉:怎么想起这些了?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
B [B项,“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中间的顿号应去掉。]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描写了主人公香雪一段“睁眼看世界”的经历: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________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________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________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________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 )。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B.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C.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D.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A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激发:刺激使奋发。根据横线后“朦胧的少女情愫”可知,应用“萌发”。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此处说的是凤娇为“北京话”付出心里一点儿也不勉强,应用“心甘情愿”。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者全不相干。此处说的是爱情的难以拥有,应用“可望而不可即”。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此处没有采取行动的意思,应用“出人意料”。]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 [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错误:一是成分赘余,“杰出”与“后起之秀”语意重复,可删去“杰出”;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女孩”后加“清泉般的心灵”等。A项没有改正后一处错误,B、C两项没有改正前一处错误,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让香雪十分气愤
B.这让香雪感到委屈
C.香雪因此而气愤
D.香雪听到这件事后震惊不已
B [根据后文“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可知,应选B项。]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晕厥羊
铁 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走进了厨房,拉开橱柜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 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有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 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表现出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掺杂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老马打了电话叫人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它们就会晕厥,动物学家给它们命名为“晕厥羊”。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信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餐桌上,这个情节说明老马根本就没有把钱放在心上。
B.老马的老婆和老马说家里的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所以他“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来,但是老马没有想到“水工”这么听话。
C.老马其实是一个非常懦弱的人,他谴责“水工”时获得的“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让他失去了警觉,导致他最终丢失了工资。
D.老马身上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在家里受到老婆的管束,难以释放自我,挫败感十足。在斥责“水工”时,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获得了精神上的暂时胜利。
A [A项,由原文的“他的心紧缩了一下”“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可知,老马还是非常在乎工资的。他信手就把工资放在餐桌上,是因为他要去厨房继续剥蒜。]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时非常紧张,慌乱中把蒜藏进抽屉里,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老马怕老婆的形象。
B.小说构思巧妙,颇具匠心。从主人公怕老婆写起,再写他让“水工”害怕,结尾以“晕厥羊”点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作者在写老马剥蒜吃蒜的过程中,使用了“光溜溜”“鼓绷绷”“热辣辣”“脆生生”等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马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D.对于“水工”的真实身份,文中其实早有暗示。他说按错门铃,说自己是水工,站在水表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鼓捣不成急于离开等,都是伏笔,暗示这个陌生人并不是真正的“水工”。
A [A项,“心理描写”错,此处确实体现了老马怕老婆的特点,但由原文的“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可知,该处是动作描写。]
10.请你谈谈小说题目“晕厥羊”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在交代了故事后,专门宕开一笔,来写动物“晕厥羊”,是有深意的。答题时首先要从这种羊本身入手,先答出作为动物的“晕厥羊”的特点。然后联系小说中出现的两个人物——老马和“水工”,指出他们身上都有晕厥羊的特征。再结合他们两人的形象特点分别加以阐释即可。
[答案] ①“晕厥羊”本身是一种胆小懦弱的动物,它胆小怕事,又善于伪装自己,依靠欺骗别的动物来保护自己。老马和“水工”也具有“晕厥羊”的性格特征,这三个形象浑然一体。②老马在家里没有地位,胆小懦弱,一味服从。偷吃大蒜时,听到门铃响,他显得异常慌张;训斥“低眉顺眼”“不争辩不反驳”的“水工”时有“某种珍贵的快感”。他就是一只“晕厥羊”。③“水工”在老马面前表面上逆来顺受,实际上更善于伪装自己,从而达到他卑劣的目的,他也是一只“晕厥羊”。
11.老马是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小人物,你会怎样评价其人其事?请联系现实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种题型属于半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老马的性格特征,然后对其加以评价,最后再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加以评价。评价时,要先概括出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明扼要。 阐述理由时,多使用“应该”“要”等评价性词语。
[答案] ①哀其不幸。老马这样的人生活压抑,个性不能张扬,没有尊严,值得同情。②怒其不争。现实中,老马这样的人又有很多弱点,欺软怕硬,昏聩迷茫,分不清好坏,我们要引以为戒。③由人省己,老马的这种虚伪、欺软怕硬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人性的弱点,所以我们要对照自己,不断反省,尽量完善自己。④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人性扭曲或多或少与社会有关,因此我们要努力参与构建一个以人为本、自由公平的和谐社会,让每一个人得到幸福和尊重。
8/8文本对应练(四)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皱褶(zhé) 储存(chǔ)
粗糙(cāo) 草茎(jīnɡ)
B.纤细(xiān) 翘首(qiào)
斟酌(zhēn) 记载(zǎi)
C.震颤(chàn ) 弯曲(qǔ )
温馨(xīn) 铁轨(ɡuǐ)
D.别扭(biè) 一瞥(piē)
单薄(bó) 胸脯(pú)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这个小村)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________的温存和粗暴。
(2)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________。
(3)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________。
A.给予 蠕动 慷慨大度
B.给予 蠕动 宽宏大量
C.寄予 前行 宽宏大量
D.寄予 前行 慷慨大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没有天马行空的创意,也不以情节见长,却有纯净的诗情和隽永的意境。
B.《哦,香雪》这部小说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女孩子们的善良、质朴与纯洁之美。景物美与人物美的完美融合,使整篇小说诗意盎然。
C.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听不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D.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排金圈圈。
B.也许是那个快乐的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驶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
C.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
D.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还是四十个、五十个?这时她的心又忽地一沉:怎么想起这些了?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描写了主人公香雪一段“睁眼看世界”的经历: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________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________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________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________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 )。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B.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C.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D.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让香雪十分气愤
B.这让香雪感到委屈
C.香雪因此而气愤
D.香雪听到这件事后震惊不已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晕厥羊
铁 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走进了厨房,拉开橱柜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 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有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 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表现出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掺杂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老马打了电话叫人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它们就会晕厥,动物学家给它们命名为“晕厥羊”。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信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餐桌上,这个情节说明老马根本就没有把钱放在心上。
B.老马的老婆和老马说家里的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所以他“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来,但是老马没有想到“水工”这么听话。
C.老马其实是一个非常懦弱的人,他谴责“水工”时获得的“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让他失去了警觉,导致他最终丢失了工资。
D.老马身上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在家里受到老婆的管束,难以释放自我,挫败感十足。在斥责“水工”时,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获得了精神上的暂时胜利。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时非常紧张,慌乱中把蒜藏进抽屉里,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老马怕老婆的形象。
B.小说构思巧妙,颇具匠心。从主人公怕老婆写起,再写他让“水工”害怕,结尾以“晕厥羊”点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作者在写老马剥蒜吃蒜的过程中,使用了“光溜溜”“鼓绷绷”“热辣辣”“脆生生”等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马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D.对于“水工”的真实身份,文中其实早有暗示。他说按错门铃,说自己是水工,站在水表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鼓捣不成急于离开等,都是伏笔,暗示这个陌生人并不是真正的“水工”。
10.请你谈谈小说题目“晕厥羊”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老马是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小人物,你会怎样评价其人其事?请联系现实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