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 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 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预习任务单
01
摈弃
摈除
彷徨
徜徉
以至
以致
鉴赏活动单
02
篇目一
篇目二
篇目三
篇目四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表滚的涛为南舞路将酸鉴狱
隙罪
锈
欧酣物淋漓雕1.理解诗歌的意象并分析其作用。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鉴赏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 郭沫若通过“白云”“洪涛”这些意象,抒发了否定旧社会、摆脱旧思想、张扬个性的强烈愿望;闻一多在“红烛”意象的身上,找到了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的方向;昌耀用“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沧桑的情怀;雪莱借助“云雀”的意象,热情地礼赞美丽、欢乐和光明。学习这些诗歌,要厘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脂膏(zhī)(gāo) 慰藉(jiè) 彷徨(huáng)
石砾(lì) 嚣鸣(xiāo) 揳入(xiē)
罅隙(xià) 犀利(xī) 晨曦(xī)
霓虹(ní) 摈弃(bìn)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摈弃·摈除
[辨词] “摈弃”指抛弃,所支配的对象多是私心、杂念、想法和心思等抽象的心理感受。“摈除”除了有“抛弃”之意外,还有“排除”的意思;所支配的对象多是行为、习惯、规矩、制度和嗜好等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运用] 做好新时代基层好干部,首先要摈弃旧思想、旧观念。春节将近,提倡移风易俗、摈除陈规陋习,干部要走在群众的前面,做好表率。
2.彷徨·徜徉
[辨词] “彷徨”和“徜徉”都有“走”的意思,不同的是走的心态不同。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运用] 书籍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挚友,而且是我彷徨无助时的灯塔,它让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3.以至·以致
[辨词] “以至(以至于)”有两种用法。①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一般表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低到高(有时也用于相反的方向),有“直到”“直至”的意思。②连接分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述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至于”,意义、用法同“以至”。“以致”只有一种用法,即连接分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
[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至从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但是,一些不良科学家却滥用不成熟的新科技,以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三、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比喻类型。
1.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
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
3.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
[答案] 1.明喻 2.明喻 3.借喻
郭沫若(1892—1978),中国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决定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对于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赞歌。
[情境活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ànɡ háo”,还是读“fànɡ hà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ɡ hà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该读“fànɡ hà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赞美了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太平洋力量 滚滚洪涛 ②歌颂创造力
任务探究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任务导引]
对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理解这首诗歌中的形象,需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把握诗人的情感特点。
[任务设计]
1.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②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和景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任务探究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本诗句式自由,节奏鲜明,语言自由奔放。在鉴赏中要揣摩体会这首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语言。
[任务设计]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最突出的两个字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提”字,表现了“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横扫旧宇宙的力量。②“推”字,表现了“太平洋”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的猛烈冲击。诗句充溢着对力的崇高美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内心摧毁旧事物、创造新世界的激情。
4.试赏析诗句“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句运用了排比修辞,突出了滚滚洪涛的力量;②同时运用呼告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毁坏”“创造”“努力”的力量的赞颂和期盼。
5.“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运用呼告手法,后一句运用排比修辞,表达了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
闻一多(1899—1946),中国诗人、学者。本名家骅,湖北蕲水(今浠水)人。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情境活动]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往往能唤起美感的词语,请写出你能想到的与“红”相关的诗句,并表达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桃红又是一年春”“万绿丛中一点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日红花绽放出无限生机;“霜叶红于二月花”“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却道出了秋红的另一番韵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绽放的美丽虽终要谢落,却成为延续花树生命成长的动力。万物生息的变化,充满温情,让人倍感自然的伟大。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新诗“三美”
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辞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勉自励 ②呼唤
任务探究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任务导引]
本诗借红烛这一意象,表达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赏析这一意象,要注意体会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的联系,品味意象所融入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特殊含义。
[任务设计]
1.如何理解诗歌中“红烛”这一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闻一多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2.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②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任务探究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炽烈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鉴赏语言时,要注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任务设计]
3.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说“不误,不误”,这种说法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2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第3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②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③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④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请赏析“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②“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不同程度地摇曳晃动。③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昌耀(1936—2000),中国诗人。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赴青海。其诗歌将西部的雄奇狞厉及苦难生命中的凝重壮美锻造成奇崛的意象,具有高原精神和英雄气概。著有诗集《昌耀抒情诗集》《昌耀的诗》等。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的年代,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实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
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视听结合 ②登山勇者形象,对生命力的赞颂
任务探究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任务导引]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赏析这些意象,要注意感受其中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任务设计]
1.本诗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雪峰”指作者追求的精神高地。②“太阳”指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③“蜘蛛”指身体弱小、精神强大、意志坚韧、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诗中描写的雪峰落日景象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句声色结合,先营造了一个落日的辉煌壮美的景象,继而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使雪峰落日更显壮观。②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
任务探究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炽烈的语言喷发出热情的火焰,含蓄蕴藉的语言也会喷发出情感的岩浆。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要注意分析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任务设计]
3.诗中“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虽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②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
4.诗歌的结尾“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极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②通过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贵族。深受卢梭和葛德文等人思想影响。1811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被牛津大学开除。不久赴都柏林参加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1818年被迫离开英国,侨居意大利,此后几年与拜伦过从甚密。1822年因覆舟溺死海中。所作抒情诗音调谐和,节奏明快,著名的有《致云雀》《西风颂》等。
[情境活动]
《西风颂》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全诗最后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历来脍炙人口。请写写你对这句诗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相信寒冬过后终有暖春,黑暗过后即是黎明,越过苦难,便是成长,战胜挫折,信念为坚。愿我们一起努力,披荆斩棘,坚定信念,以致高远。
《致云雀》作于1820年,此时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些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诗人在诗歌中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展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探讨美的根源 ②表达愿望与抱负
任务探究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任务导引]
雪莱的《致云雀》是一首想象力和情感都极为丰富的诗,诗人多用修辞,形象鲜明地描绘云雀的形象,让读者获得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并借此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任务设计]
1.结合全诗内容,请你谈谈云雀形象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致云雀》中“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作者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观点二)作者写这首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观点三)《致云雀》中云雀代表18世纪中期反神权的人士,而云雀的鸣叫代表他们无神论的精神,而作者也是这一思想的赞同者,愿意倾听,作者认为不能用神来麻痹人民,而应使人民享受更多的自由权利。
任务探究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这首诗歌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赏析本诗语言,要注意欣赏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
[任务设计]
2.第1节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于云雀的特殊喜爱,他并不将云雀看作是一般的飞禽。②作者不仅表达了对于云雀的喜爱,还表达了对于云雀鸣叫的喜爱,认为那是从天堂降临的乐音,是一种自然的艺术,这种艺术代表了云雀的衷心。
3.第3节中的“地平线下的太阳”“沐浴着明光飞行”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地平线下的太阳”象征着光明,而云雀冲上晴空“沐浴着明光飞行”,证明了云雀有一种勇敢的精神和渴望光明的精神。
4.《致云雀》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诗人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歌第2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把自由飞翔的云雀比作轻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②第8节,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15/15文本对应练(二)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颜色 炙热 烧蜡 关怀倍至
B.灵魂 膺品 监狱 青山绿水
C.红烛 酒馔 光芒 花团紧簇
D.收获 残风 不稳 谈笑风生
D [A项,“关怀倍至”中的“倍”应为“备”;B项,“膺品”中的“膺”应为“赝”;C项,“花团紧簇”中的“紧”应为“锦”。]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耀处于叛逆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可谓强烈;但是其出走,不会没有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
B.餐桌上一些比较普遍的粮食浪费现象,用触目惊心这四个字来形容是十分贴切的。
C.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该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D.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D [A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使用正确。B项,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使用正确。C项,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使用正确。D项,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与句中的“心情”语意重复。]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车站》)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D [A项,把“人群中这些面孔”比作“幽灵”“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B项,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C项,把“心”比作“窗扉”。]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___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___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________,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的________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奥秘 魄力
B.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奥秘 魅力
C.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奥妙 魄力
D.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奥妙 魅力
B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结合语境理解,应选“不能自拔”。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语境强调的是“搏斗精神”,故选用“不屈不挠”更妥当。奥秘:深奥莫测的秘密。奥妙:深奥微妙。结合语境理解,应选“奥秘”。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这里是说他的诗歌很吸引人,应选“魅力”。]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主语;二是语序不当,不合逻辑,“为之震撼”应在句末。A项,修改后仍无主语;B项,逻辑顺序不当,应该先“惊奇”后“震撼”;C项,修改后语序仍不恰当,“我”应调整到句首。故选D。]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C [A项,结合文意理解,不是“需要他”寻找答案;B项,结合上文叙述语气分析,“这个问题”放在句首与上文语意不连贯;D项,结合上文看,不是“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而是“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二、阅读鉴赏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10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略有改动)
7.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
B.“你的殷勤”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 “我的思量”则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
C.“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的寓意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只有我这一类人对你才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B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你的殷勤”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我的思量”则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
8.下列对这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而开头一句总是有意的重复,使得思想感情的抒发层层深化。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鲁莽直率,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本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理性色彩。
D.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应该是“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9.郭沫若在诗歌中用“炉中煤”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期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像旺盛的煤火一样。
[答案] “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喻义所在。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感情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
10.“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啊,我年青的女郎”反复出现,具有反复咏叹的效果,对于情感的抒发和结构的呼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 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眷恋与奉献。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4题。
色 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可爱、珍贵,值得“溺爱”,该诗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A [A项,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1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歌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B [B项,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错,应该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1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人把人们熟悉的生命以及与其有关的忠义、高洁、希望、悲哀等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正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的过程。解答此题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一过程表述出来。
[答案] 诗人丰富的想象主要表现在前面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将绘画中的颜色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让人思考,给人启迪。
14.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阅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是短暂的,人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有忠义、高洁、希望,也有悲哀、失望,甚至死亡,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生活中虽然有悲哀、死亡,诗人仍然“溺爱于我的生命”了。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8题。
浮 云①
[俄]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 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A [A项,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景色也不是美丽的,而是“如同一群流放犯”。]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B [B项,从“冷漠无情”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向往浮云。]
17.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 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歌写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18.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它们的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的被流放。
9/9文本对应练(二)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颜色 炙热 烧蜡 关怀倍至
B.灵魂 膺品 监狱 青山绿水
C.红烛 酒馔 光芒 花团紧簇
D.收获 残风 不稳 谈笑风生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耀处于叛逆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可谓强烈;但是其出走,不会没有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
B.餐桌上一些比较普遍的粮食浪费现象,用触目惊心这四个字来形容是十分贴切的。
C.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该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D.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车站》)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___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___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________,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的________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奥秘 魄力
B.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奥秘 魅力
C.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奥妙 魄力
D.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奥妙 魅力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二、阅读鉴赏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10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略有改动)
7.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
B.“你的殷勤”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 “我的思量”则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
C.“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的寓意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只有我这一类人对你才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8.下列对这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而开头一句总是有意的重复,使得思想感情的抒发层层深化。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鲁莽直率,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本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理性色彩。
D.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9.郭沫若在诗歌中用“炉中煤”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4题。
色 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可爱、珍贵,值得“溺爱”,该诗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1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歌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1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8题。
浮 云①
[俄]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 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17.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