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8 23:15:09

文档简介

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科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
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
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
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的语音组合之美。
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
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辩定,人们对诗
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
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
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
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
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
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在发据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
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
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
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姐成全诗音
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泰
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者和、整一的古
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关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
原则发挥到完关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
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泉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
对称美的审关理想渗透于诗欧的形式与内容,星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
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合蓄凝炼之关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
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国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惠识也地向精凝、
合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
高二语文科试题(第1页共8页)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错误,强加因果。
原文“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
组合美的难度”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和探索缺乏理论指导没
有因果关系。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直接原因”错误。原文“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
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
使自由体取代格律体。
故选 A。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再形式和音韵上。
B. 戴望舒《雨巷》“长”、“巷”、“娘”押韵,押“ang”韵。
C. 徐志摩《再别康桥》“娘”、“漾”押韵,押“ang”韵。
D. 闻一多《红烛》“流一滴泪”与“灰一分心”形成对偶;“灰心流泪你的果”与“创造光明你的心”形成对偶。
“心”、“因”押韵,押“in”韵。
A.既不押韵,也无法形成对偶。
故选 A。
4.①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②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
用的角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关理想”“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
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
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使诗歌追求意
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肯定了诗歌格律的作用。可概括为: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
美意识的角度。
“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
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
内容的力量和刺激”格律对诗对诗人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的角
度。
5.①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
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上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
1
约,”格律在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上对诗歌的形式以及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所制约,可概括为:
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
“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
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
作用,可概括为: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
作。
6.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我'因简陋的住宿条件‘没心情’,感到委屈”理解错误。“我”“没心情”指的是没心情看太阳,因为要堵上房
子无处不在的漏风的地方,让这小房子不至于那么寒冷,所以不是因为住宿条件简陋而“没心情”。
故选 A。
7.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
B.“粗犷简洁”错误,应为“细腻委婉的笔触”。
故选 B。
8. ①丰富了小说情节。邢兰重金购入生活中并不必需的口琴,还熟稔地吹奏自成的曲调,与前文形成鲜明
的对比,使情节更丰富。
②丰满了人物形象。这些情节体现了邢兰的精神追求,让他摆脱了刻板生硬的先进农民形象,使人物形象
更加立体饱满。
③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邢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投身抗战工作,突出了在敌后开展抗战工作的正义性和
必要性,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每点 2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由“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
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
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
喘咳嗽……”“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可知,虽然鲜姜台环境恶劣,邢兰家境
贫寒,但是他依然爱好音乐,吹奏着自成的曲调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这些情节与前文邢兰贫寒的家
境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丰富。
邢兰一心支持抗战工作,他不善言辞、踏实肯干、思想觉悟高,这些是常见的先进农民形象;小说中
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说明他还有艺术爱好,有不一样的精神生活,形象更为丰满。
邢兰正是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民,所以才会满怀热忱地全力投入到抗战工作中,突出了文章
主旨。
9. ①小说选材体现了生活性。小说以抗日根据地觉醒了的先进分子的平凡小事作为素材,源于生活本真。
②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等细节,描绘了抗日根
据地百姓的生活实际。
③小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等艰苦的自然环境,显示出抗日根据
地鲜明的地理特色。
④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对话正是抗日根据地日常生活的写照。(每点 2分,答对三点即
可满分)
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选材的生活性。在邢兰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通过琐碎的日常小事
表现根据地人民对抗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展现了亲密淳朴的军民鱼水之情。
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然后默默退出去。邢兰
在屋中蹲着引火时,说着最朴实的乡里话:“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这些细节充满了真挚与恳切,让人感到
融融暖意。
小说环境的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这些艰苦的
自然环境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
小说语言的生活性。见面的寒暄,“冷得怪呢,这房子”等方言的使用,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1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的计策,不如平安地从平坦大路上出发,可以平平稳稳地取得陇右地区,有万
全的把握取胜而没有忧患,所以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
故选 A。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关右,也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古人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故选 A。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概述错误。由原文“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
虞”可知,诸葛亮只是认为此计很冒险,担心难以成功,而没有提及“途中”是否有“平坦的大道”。
故选 A。
13.(1)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可委以重任,您可要对他多加考察。
(2)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实”,他的实际才能;“大用”,重用,委以重任;“其”,副词,一定,千万。
(2)“矢”,箭;“盛以锦囊”,状语后置,用锦囊盛着;“纳”,收藏,收入。
每个得分点各 1分,句意 1分。
14.①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②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窜,无抵抗的兵力。③
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一点两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知,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
②由原文“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可知,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
窜,无抵抗的兵力。
③由原文“横门……亦足以达”可知,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
参考译文:
诸葛亮将要攻打魏国,和部众谋划这件事。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侯楙是魏武帝的女婿,(此人)
胆怯而没有智谋。现在请给我精锐部队五千人,带着五千人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进发,
3
至子午道之后折向北方,不超过十天,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忽然到来,一定会弃城逃跑,长安城
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了。横门仓库存余的粮食以及离散百姓剩下的谷物,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
东方集结起军队,还需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能够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
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的计策,不如平安地从平坦大路上出发,可以平平稳稳地
取得陇右地区,有万全的把握取胜而没有忧患,所以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进攻郿县,
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充当疑兵,据守箕谷。魏明帝派遣曹真统领关右地区各支部队,驻军郿
县。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进攻祁山,军阵整齐,号令严明。起初,魏国认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已经去世,数
年以来寂静无声,因此丝毫没有防备,而突然听到诸葛亮出兵,朝野畏惧。在这时天水、南安、安定等郡
都叛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惊惧骚乱,朝廷大臣不知所措。魏明帝于是统率步兵和骑兵五万人,派遣
右将军张郃督察军队,向西抵御诸葛亮。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能和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谈论军事计谋,
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蜀汉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
不可委以重任,您可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仍然不以为然,让马谡出任参军,经常接见马谡谈说议论,
从白天一直到夜晚。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任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而让马谡督率各军在前,
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措施杂乱,放弃水源,上山驻扎,而不在山下据
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军队的取水通道,发动进攻,大败马谡,蜀军士卒逃散。诸葛亮进兵没有据点,就
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逮捕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前去祭奠,为马谡之死流泪,抚
恤他的子女,像往常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没有失败时,裨将军巴西郡人王平连续规劝马谡,马谡不采纳。
等到失败时,部众都四散,只有王平所率领的一千人擂鼓自为守卫,张郃怀疑他设有伏兵,不敢往前进逼,
于是王平慢慢收拢各营战败而奔散的残兵,率领将士返回(蜀国)。诸葛亮已经杀了马谡和将军李盛,王平
特别受到尊崇。诸葛亮上疏请求自贬三级,汉主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15.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 “一韵到底”分析错误,本题前四句押“歌”韵;五、六两句押“藕”韵;七八九十这四句押“浅”韵;最
后两句押“浆”韵。
16. ①动作描写,“争前”“竞折”“试牵”等表现出采莲女子快乐、兴奋的形象;
②外貌描写,“腰束白练”“半卷衣袖”“不插玉钗”等,写出了采莲女子朴素大方、俊俏优美的特点;
③语言描写,“借问阿谁家住远”,表现出采莲女子互相关心、心灵美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这些
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
都想多采一些莲子。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歌声、笑声、
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
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表现出采莲女子快乐、兴奋的形象。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妆扮。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着腰,
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
朴素大方的美。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
洲边继续采吧。”她们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一句亲
4
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
17.(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8.①呼之欲出 ②耳目一新 ③足不出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需要一个词来形容新型显示技术下屏幕上的立体视觉效果,可以选用“呼之欲出”。“呼之欲出”:
形容人像画得逼真,像活人一样,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后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
分生动。
第二空,语境是说超高清视频技术给人带来全新的视听效果感受,可以选用“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
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
第三空,语境中对比下文“体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可知此处需要一个表示并未出门的词,可以选
用“足不出户”。“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形容不与外界接触。
19.“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感受(1 分),“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
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听觉感受(1 分),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魂的美食交响
乐”,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引发了人们丰富的联想,“甜甜的”,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
感受(甜甜的);“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的听觉感受(交响乐),表现
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20.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大大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一、语序不当,要把“互动感、融入感、体验感”改为“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二、搭配
不当,可以把“增多”改为“增强”。
21.①打量 ②交谈 ③送字 ④摔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又细细打量一番”可概括出“打量”;
②根据“因问……又问表字……又问黛玉”可概括出“交谈”;
③根据“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可概括出“送字” ;
④根据“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可概括出“摔玉”。
22.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
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
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
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①空,依据后文“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可知,此处可填“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
似”。
第②空,依据后文“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可知,此处可填“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
第③空,依据后文“却能被所有人使用”可知,此处可填“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
5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第一段材料讲述的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一个满腹才华、抱负不凡的穷书生,因为在走
入官场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失了读书时的雄心壮志,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最终从“英雄”蜕变为“奸
雄”,让人感叹。第二段材料讲述的是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的人生轨迹。一个成绩优异的学霸,在踏
入社会后,开始执著于追求钱、权与“胜”,逐渐丢弃了学生时代的理想目标,抛弃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堕落
为一个黑恶分子。两段材料讲述的都是学霸“黑化”的故事,虽然他们都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但其人生轨迹
能给有为青年带来深刻的启示。综观两则材料,关键词十分明显,如“良知”“道德”“信仰”“底线”。写作时可
由果溯因挖掘材料里人物“黑化”的原因,进而围绕“立德树人”来展开,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该
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对此,写作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选取自己最能把握的写作角度,如分析“才”与“德”的关系,思考坚
持理想、信仰、初心在成才路上的意义,思考读书的意义,思考健全的人格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
功利心,等等。若论述“才”与“德”的关系,可适当肯定“才”的重要意义,但依据材料的思想倾向来看,最重
要的还是要强调“德”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对此,可从个人人格健全、成长,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等方面展开强调。最后,则应注意把握“有为”青年的内核,即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有理想,热爱生活,有
所作为的人。
立意:
1.立德广才,方成其志。
2.德才兼备,方为栋梁。
3.德为才之本,才为德之力。
4.以德为先,以才为后。
5.成才路上,携理想(信仰、初心)前行。
6.读书人不必有太多功利心。
7.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成才。
例文:
且放青春“初心”间 莫因“功名”凋朱颜
星燧贸迁,“守初心”之信念如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弃不义功名”之思想如星星之火燃永夜。故此,且放
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凋朱颜乃青年所求。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有贾雨村之辈饱读诗书,青年之时心怀大志奋发有为,然步入官场,被世俗功
名利禄蒙蔽双眼,最终致其枷锁杠;有高启盛之流勤奋刻苦,年少卓有佳绩,而后失去初心,沦为不法分
子,走上歧途。青春正当时,坚守自我的初心和使命是必要的,我们应不断询问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
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是成人之根本。合法、正当的功名,足以成为前进的动力;违法、不正当
手段得来的功名,只会将我们推向深渊。
心怀初心,行稳至远。初心引领我们不断向前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毅然奔赴一片荣光。君不见,苏
武在贫寒之地牧羊,旌旗飘扬不变的是忠诚为国之心,纵使敌人百般威胁,也宁死不屈;君不见,钱学森
不顾美方的重重阻挠,决绝地放弃优渥的工作待遇,只为国家奉献一生,坚守着爱国的初心。无数仁人志
士在“初心”和“功名”间选择了“初心”,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他们如一汩清泉,直击每一个人的灵魂,滋养
人们的心灵。
6
君子如珩,羽衣昱耀。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之时,君子舍利取义,小人则弃义保利,追名逐利。在时
代浪潮中,有勤恳的志愿者帮助他人,给予温暖,也有不法分子拐卖孩童、妇女,令人心寒;有不畏艰难,
默默奉献,反哺家乡的黄文秀,也有追求名利、贪婪无耻、丧尽天良的贪官污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正道之途,君子之风,理应成为共识和全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
怀璀握瑜,灌缨沧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身为青年应有“且将
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自信与底气,更应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被功名侵蚀,守
住自我的初心,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拼搏,争做有为青年!
手执长缨,绘锦绣河山;明星荧荧,展未来画卷。唯有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遮望眼,方能“直
挂云帆济沧海”。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