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8 23:19:34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1.C(明朝前期文人以茶雅志。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2.A(强加因果)
3.C(A道家茶诗B佛家茶诗C儒家茶诗D道家茶诗)
4.(4分)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具有高尚情怀的文人群体。②文人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体现他们个性特征和追求。③文人的行为方式,以茶雅志,把诸多雅事引入茶饮之中,形成文化体系。(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5.(4分)
(1)意料之外:喝茶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而“围炉煮茶”主力为年轻人。
(2)情理之中:①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大背景下传统茶文化深刻影响国人生活美学。②“围炉煮茶”满足宅家暖洋洋过冬的心境。③“围炉煮茶”与时下流行的露营有相似之处。(意料之外1分,情理之中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B(有人私下赞叹,说虎父无犬子,胡爽确实是胡剑龙的儿子。这个“确实”是为了强调虎父无犬子。王真理的话里的“确实”是一种打趣,并无真的怀疑过的意思。)
7.C(“激烈的战斗描写扣人心弦”分析有误,小说没有着力描写激烈的战斗,只是做简要介绍, 重点放在战斗结束后人物的表现上)
8.(6分)①第一个场景为大街上战友们相互打趣引出骑兵连长的话题,胡建龙趁机建议去骑兵连看看训练成果,衔接自然。②第二个场景骑兵连训练场王真理骑马遇险,胡建龙吼了一嗓子“回去”,回去后刚好遇到交通员汇报敌情,情节流畅。③第三个场景根据地迎敌作战,运河支队大胜但也有战士伤亡,自然地引出胡建龙查看牺牲官兵以及在屋里怀念牺牲的儿子的场景。(每点2分,其中场景的概括1分,对“自然流畅”的分析1分)
9.(6分)
(1)我认为是亮色。
(2)理由:①王真理和支队长开玩笑并直言不讳自己有意见,有幽默感且体现新四军军中的平等之风。②训练场骑枣红马遇险的情节体现她勇于尝试不服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泪水忍不住流了出来”和 “拿着衬衣走出屋子”体现了她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④作为一名女性,以真理为名字,令人眼前一亮。(理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观点不单独给分,不写观点可酌情扣1分。如果有学生不认为是亮色,有含金量高的个性化解读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
11.C(“正道”是办事公正的意思,不是中庸之道的意思)
12.B(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13.(8分)
(1)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国(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人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方”1分,“组”1分,“函”1分,大意1分)
(2)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虽”1分,“行”1分,“彰”1分,大意1分)
14.(3分)①五代乱极,弑君弑父之事层出不穷,士大夫明哲保身而无廉耻之色令人感慨。②史家把盛衰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而忽视人为的原因令人慨叹。③多用“呜呼”开头希望警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前朝覆辙。④作者作为士大夫具有历史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像个书生一样被封为万户侯”理解错误,应该理解为 “哪个书生会被封为万户侯”,强调要投笔从戎。)
16.(6分)①第一首前两句有反躬自问,势在必行的意思,同时从强烈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些许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后两句继续发问,揭示了书生难以成为大功臣的现实,有发牢骚的意味。②第二首前两句写战场 “沙如雪”“月似钩”的寒冷肃杀景象,那是英雄的用武之地。后两句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想象,可以感受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现实是不被赏识没有用武之地的无奈。(每一首3分,两首共6分。其他答案能够体现考生对题目要点的理解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淡妆浓抹②日新月异③交相辉映(其中②填其他能体现“活力与创新”的成语可以给分,③填“相映成趣”不给分)
19.(4分)设计师通过对中国色彩文化和杭州城市特质的提炼与浓缩,设计出以“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的色彩系统,挥洒出既有葱郁湖山自然生态,又富创新活力运动激情的新时代杭城华彩画卷。(明确主语2分,补足宾语中心词2分,指出错误,但修改不对酌情扣分)
20.(4分)①音乐美:五个分句都以“之色”结尾有音乐的节奏感,分句内部用一个“取”字连接前面一个三字词语和后面的一个含有顿号的六字短语读来具有音乐的韵律感。②绘画美:五个色彩词,色彩丰富协调。“霞光”“桂花”“青山”等具体的物象词使每一句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③建筑美:五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一组整句,视觉上排列整齐。每个分句内部十个字间以引号和顿号呈现三三四结构,具有建筑美感。(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D(D和划线句引号都是表示强调,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反语)
22.①但尚未能完全替代人 ②无法给出训练数据外的回答 ③一是科技伦理问题
四、写作(60分)
23.(60分)
【材料分析】
教授激励高中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为之吃苦中苦,考名校做学业上的优胜者,勇攀知识高峰的人上人。陶行知“不做人上人”并不是说要放弃远大目标随波逐流,而是要求学生价值观上要有人人平等意识,要有服务群众意识,不做人格上的人上人。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统一的,都强调吃苦是过程,做人是目的。
【参考立意】
青年吃得苦中苦,学成不为人上人。青年吃得苦中苦,学好本领为人民。青年吃得苦中苦,共襄盛世助复兴。
考生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吃苦与为人,付出与回报,肯定当下青年求学过程中吃苦中苦的价值。吃苦是常态,是态度也是方法,是实现远大理想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磨练。同时,青年吃苦的目的不能过度功利化,考上名校后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吃苦不能扭曲内心,成功后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甚至腐化堕落背弃人民。当代青年要有公民意识家国情怀,追求卓越,乐于奉献,服务群众,回报社会,做人中人,共襄民族复兴。
【评分标准】
第一档(55-60)切合题意,文体鲜明,论述类文章要求能围绕“吃苦中苦”与“做人上人”这一组关键词进行理性、全面、辩证分析,论证方法多样,逻辑严密,材料典型扎实,同时要立足青年学生的具体情境,要有大格局,有时代担当和责任感。如是记叙、抒情类散文则要求所叙故事体现参考立意且情感真挚,构思精巧,语言有文采,细节生动传神,感染力强,让人耳目一新。书写工整,文面优秀。
第二档(50-54)切合题意,文体鲜明,论述类文章要求有对“吃苦中苦”与“做人上人”的辩证分析,思维逻辑清晰,文章要有一定深度,同时立足青年学生的具体情境,有一定格局,有一定的时代担当和责任感。如是记叙、抒情类散文则要求故事真实,有构思,有细节,语言表达颇具文采和感染力。书写工整,文面干净。
第三档(45-49)符合题意,文体明确,围绕“吃苦中苦”与“做人上人”进行写作。论述类文章要求对“吃苦中苦”与“做人上人”有辩证分析,论述手法相对丰富多元,素材相对新颖典型;能体现出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感和格局观,论证分析相对得体有力。若是记叙、抒情类散文,故事真实可感,细节描写不多,语言表达平实,通顺。书写工整。
第四档(42-44)基本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论述类文章对主题有一定的理解,但仅仅是泛泛地谈吃苦与做人,思维论证缺乏深度和独见,看似全面,但只停留在简单的附和或复述材料观点。记叙、抒情类散文则是写人叙事能力一般,或者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语言表达尚可。
第五档(35-41)大体围绕“吃苦”与“做人”,论证不够深刻,基本是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仅以铺叠事例为主,文体模糊,不伦不类,语言风格不一致。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思想内容相对单薄。
第六档(0-34)套题、离题、严重偏题,酌情可得0-34分。对主题、材料不了解,离题较为严重。但仍能够部分扣住主题写作,字数符合标准,可打25-34分。对于明显全文套题抄袭要严格打压,打分在15分以下。
【说明】
(1)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关于字数: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300字以下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3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参考译文】
(甲)五代史伶官传序
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愿!”庄宗领了箭,将其收藏在祖庙中。其后庄宗出兵的时候,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人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庄宗强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把他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乙)五代史一行传序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还是或许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于是作《一行传》。绝密★考试结束前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
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
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
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
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
来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
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
高雅素养、守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
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
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
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
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
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
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真可谓从“一
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
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潮朝前期文人沉湎于茶事,不
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
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叉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
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
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
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
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高二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