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成都市温江区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D A C A A D D C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C A D A A B A C B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52分)
25.(25分)
(1)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
明朝: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等
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6分)
(2)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意识觉醒。(4分)
(3)现象:抗日救亡情绪高涨,民族意识增强;(2分)史实: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等。(4分)
(4)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产生了危机感和反侵略求生存的意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灌输民族意识,启迪民族觉悟。(4分)
(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分)
26.(12分)【答案】观点1:先进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论述: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法国大革命中(人权宣言》的发表,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等思想,并影响到世界。
结论:综上所述,先进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启迪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观点2:制度的创新推动国家的发展。
论述: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起君主立宪的新政体,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国获得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促进美国的发展,并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27.(15分)
(1)主要影响: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3分)
(2)特点: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2分)影响: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等。(4分)
(3)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等。(6分)2023 届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
历史
(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全卷由卷 I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构成,答卷 I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选择题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否则视为无效。
I 卷 选择题(48 分)
单项选择题(48 分)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
国国名的是
A.河南 河北 B.湖南 湖北 C.山东 山西 D.广东 广西
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某项革新,有学者认为“有了它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
即田间耕作,从而使食物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了可能”。该项革
新最可能是
A.耒耜石斧 B.刀耕火种 C.石器锄耕 D.铁器使用
3.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观
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①兼爱、非攻、尚贤 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隆礼重法 ④不学礼,无以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秦始皇是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书写的历史人物,以下属于秦始皇历史活动的
有
①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 ②罢百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③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④重经济,推行铁业官营政策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
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
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
明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
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
6.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佛教传入中国
C.《伤寒杂病论》问世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业
7.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
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
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8.历史学家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活字印刷首创 ③修筑长城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如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疆域图。该时期中央对西藏治理的措施是
A.和亲与会盟
B.设立宣政院
C.设盟旗统治
D.设驻藏大臣
10.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个时间也可以表述为
A.18世纪早期 B.18世纪中期 C.19 世纪中期 D.19世纪后期
11.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芙士德号”对上海进行侦探和测绘,鸦片战争
后英国通过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
12.如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其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第一枪的南昌起义是在以下
A.① B.② C.③ D.④
13.1942年 1月 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
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
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14.“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
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 17 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
中国的反应。”这体现了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抗美援朝战争后美中关系发生变化
C.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15.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
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农民在分配土地 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和地主利益 B.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6.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表现是
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④“一国两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18.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
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
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19.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卡片,该卡片内容体现其探究历史的方法是
知识卡片
人物:哥伦布
史实 1:1492年发现美洲
史实 2:1492 年到 1890 年,印第安人被屠杀人数在 9500 万到 1.14 亿之间,
仅剩不到 25万印第安人
结论:哥伦布给印第安人带来灾难
A.史料实证法 B.经验总结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研究法
20.如图所示板书设计的空框处应填入
A.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国际工人协会创建 D.巴黎公社伟大实践
21.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
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
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22.如图是二战中一次登陆战的战役图解。这次登陆战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是
A.导致二战不断扩大
B.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促成二战胜利结束
23.如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
是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4.《欧洲联盟条约》规定: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
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实行统一货币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等。该条
约的签署
A.改变了美国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C.加快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 D.阻止了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Ⅱ卷 非选择题(52 分)
25.“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事关现代中国人自身认同,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
的未来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
概念。他将中国历史分为 3个时代:“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
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
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复杂
深奥)、竞争最烈之时代也;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
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摘自《中国民族报》2009年 1月 16日
(1)请列举出“亚洲之中国”时期,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
族交涉、繁赜(复杂深奥)、竞争”交往具体史实各一例。(6分)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逼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
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
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
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建立民族国家的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该主张的时代背景是什么?(4分)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如下:
农 工 商 学 军警 律师 新闻 其他 未详 总计
把东三省 2 2 7 3 4 20 38
让给日本
去打日本 59 42 200 482 31 14 268 1098
依赖国联 2 5 1 1 2 3 3 21
处理
抵制日货 5 18 4 21 2 3 3 56
一面用外 2 5 3 6 1 1 21
交,一面
用武力
其他 1 5 3 10
合计 70 66 226 514 45 3 1 25 294 1244
——摘自《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 1933 年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趋向反映了什么现象?(2 分)结
合所学知识,用抗战初期的 2个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
中出现的,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意识到了自己国家民族的严重形
势,因而产生了危机感和反侵略求生存的意识……由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民族资
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着眼于未来,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灌输民族
意识,启迪民族觉悟。
——摘自林家有《试论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自觉意识产生、发展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原因。(4分)
(5)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请问中华民族
精神的内涵包括哪些?(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世界近代史大事节选
时间 事件
14-16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
1787年 美国宪法颁布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世纪中期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三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
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都会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数据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1)根据材料一,我国区域人口数量变化产生哪些影响?(3分)
材料二 1800年,伦敦有近 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伦敦人
口达到 236万。1801 年,巴黎有将近 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达到 100 万以
上。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 25万,柏林人口约为 17万;到 1850年,维也纳
人口已超过 44万,柏林人口达到 42万。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人口发展的特点
和影响。(6分)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部分情况简表
时间 人口数量 来源
1949年 4.75亿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3年 6.02亿 1954 年 11 月 1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
1957年 6.57亿 1960年《人民手册》
——据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原因。(6 分)2023届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
历史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全卷由卷I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构成,答卷I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选择题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否则视为无效。
I卷 选择题(48分)
单项选择题(48分)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 河北 B.湖南 湖北 C.山东 山西 D.广东 广西
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某项革新,有学者认为“有了它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间耕作,从而使食物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了可能”。该项革新最可能是
A.耒耜石斧 B.刀耕火种 C.石器锄耕 D.铁器使用
3.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①兼爱、非攻、尚贤 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隆礼重法 ④不学礼,无以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秦始皇是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书写的历史人物,以下属于秦始皇历史活动的有
①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 ②罢百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③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④重经济,推行铁业官营政策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
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
6.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佛教传入中国
C.《伤寒杂病论》问世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业
7.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8.历史学家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活字印刷首创 ③修筑长城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如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疆域图。该时期中央对西藏治理的措施是
A.和亲与会盟
B.设立宣政院
C.设盟旗统治
D.设驻藏大臣
10.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个时间也可以表述为
A.18世纪早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后期
11.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芙士德号”对上海进行侦探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
12.如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其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南昌起义是在以下
A.① B.② C.③ D.④
13.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14.“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体现了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抗美援朝战争后美中关系发生变化
C.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15.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农民在分配土地 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和地主利益 B.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6.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表现是
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④“一国两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18.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19.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卡片,该卡片内容体现其探究历史的方法是
知识卡片 人物:哥伦布 史实1:1492年发现美洲 史实2:1492年到1890年,印第安人被屠杀人数在9500万到1.14亿之间,仅剩不到25万印第安人 结论:哥伦布给印第安人带来灾难
A.史料实证法 B.经验总结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研究法
20.如图所示板书设计的空框处应填入
A.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国际工人协会创建 D.巴黎公社伟大实践
21.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22.如图是二战中一次登陆战的战役图解。这次登陆战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是
A.导致二战不断扩大
B.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促成二战胜利结束
23.如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4.《欧洲联盟条约》规定: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实行统一货币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等。该条约的签署
A.改变了美国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C.加快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 D.阻止了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Ⅱ卷 非选择题(52分)
25.“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事关现代中国人自身认同,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他将中国历史分为3个时代:“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复杂深奥)、竞争最烈之时代也;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摘自《中国民族报》2009年1月16日
(1)请列举出“亚洲之中国”时期,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复杂深奥)、竞争”交往具体史实各一例。(6分)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逼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建立民族国家的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该主张的时代背景是什么?(4分)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如下:
农 工 商 学 军警 律师 新闻 其他 未详 总计
把东三省 让给日本 2 2 7 3 4 20 38
去打日本 59 42 200 482 31 14 268 1098
依赖国联处理 2 5 1 1 2 3 3 21
抵制日货 5 18 4 21 2 3 3 56
一面用外交,一面用武力 2 5 3 6 1 1 21
其他 1 5 3 10
合计 70 66 226 514 45 3 1 25 294 1244
——摘自《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趋向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用抗战初期的2个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意识到了自己国家民族的严重形势,因而产生了危机感和反侵略求生存的意识……由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着眼于未来,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灌输民族意识,启迪民族觉悟。
——摘自林家有《试论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自觉意识产生、发展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原因。(4分)
(5)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请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哪些?(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世界近代史大事节选
时间 事件
14-16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
1787年 美国宪法颁布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世纪中期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三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都会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数据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1)根据材料一,我国区域人口数量变化产生哪些影响?(3分)
材料二 1800年,伦敦有近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达到100万以上。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柏林人口约为17万;到1850年,维也纳人口已超过44万,柏林人口达到42万。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影响。(6分)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部分情况简表
时间 人口数量 来源
1949年 4.75亿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3年 6.02亿 195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
1957年 6.57亿 1960年《人民手册》
——据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原因。(6分)2023 届成都市温江区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 选择题(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D A C A A D D C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C A D A A B A C B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52 分)
25.(25 分)
(1)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
明朝: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等
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6分)
(2)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民族意识觉醒。(4分)
(3)现象:抗日救亡情绪高涨,民族意识增强;(2分)史实:东北各族民众与
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
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等。(4分)
(4)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产生了危机感和反侵略求生存的意识;民族资产
阶级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灌输民族意识,启迪民族觉悟。(4分)
(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3分)
26.(12 分)【答案】观点 1:先进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论述: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
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
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法国
大革命中(人权宣言》的发表,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等思想,并影响到世
界。
结论:综上所述,先进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启迪人们的思想,推动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观点 2:制度的创新推动国家的发展。
论述: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
确立起君主立宪的新政体,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
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国获得独立后,通过 1787 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
国,促进美国的发展,并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震撼了整
个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
表现。
27.(15 分)
(1)主要影响: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3分)
(2)特点: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2分)影响:城市人口大
量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等。(4分)
(3)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