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拓展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类(共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缦:萦绕
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昏暗
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美丽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为借鉴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不敢言而敢怒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夫大国,难测也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其实亦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
4.下列对《阿房宫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5.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 ( )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3)黄鹤一去不复返 ( )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6)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 )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
(4)晋陶渊明独爱菊( )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举
(1)戍卒叫,函谷举( )
(2)举大义亦死(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4)杀人如不能举( )
(5)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
(6)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 )
毕
(1)六王毕,四海一( )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3)语未毕,余泣(《项脊轩志》) ( )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幸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
间
(1)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
(2)彼节者有间,以无厚入有间(《庄子·养生主》)( )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
(6)谗人间之(《屈原列传》)( )
(7)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
国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
(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
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
(3)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行(并序)》)( )
(4)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
二、文言文阅读(共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文章均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史实,作者借古讽今,对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叙议结合。《阿房宫赋》意在诫唐,《六国论》意在规宋。
C.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苏洵则认为六国不抵抗外侮割地苟安以至灭亡。
D.《阿房宫赋》是文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则是史论文,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8.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第二次。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经营:指金银珠宝等物。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过秦论(节选)
贾谊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B.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让,令
C.蒙罪者众 蒙:蒙受 D.二世之过也 过:过错
11.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号樊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同时期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极言细微。
C.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环绕。
D.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礼记》把爵位分为依次递减的公、侯、子、伯、男五等。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B.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C.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D.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
B.甲文第二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和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
C.乙文指出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从而导致奸险欺诈之事纷起,天下人陷入苦难。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生动形象。
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4.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的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15.对文中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为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⑧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③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6.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混合默写(共0分
19.(1)《阿房宫赋》中,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六国破灭,________ ,________,弊在赂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杳:昏暗”错误,“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意思是“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所以“杳”的意思是“遥远的踪迹全无”。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名词,……的人;/发语词,不译。
D.均为介词,比。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D.尺寸:古今义均指客观的长度单位,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少。
A.其实:古义是它的实际数目或它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B.智力:古义是智谋和力量;今义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C.故事:古义是旧事,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C.“说明楼阁密度之紧”错,“隔离天日”指(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是说明楼阁之高。
故选C。
5. 统一 数目,数词 一旦 全、都,一概 专一 一体、整体 喜爱 爱护 吝惜 喜欢 灭族 类 家族 被攻占 实行、发动 被任用 尽、全 行、行动 举出、提出 灭亡 全、都 结束、完毕 结束、完毕 帝王到某处 幸亏 宠幸、宠爱 敬词,希望对方照自己的意见做,希望。 之间、中间 空隙 参与 秘密的、悄悄的 从小路 离间 隔开、间断 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国都,京都 国家 繁复,重复 恢复,还原 又,再 答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一
(1)数词作动词,统一。句意:六国灭亡,四海统一。
(2)数词,数目。句意: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3)副词,一旦。句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4)副词,全,都,一概。句意: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5)形容词,专一。句意:(蚓)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6)名词,一体,整体。句意:取合纵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支援,为一体。
爱
(1)动词,喜爱。句意: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2)动词,爱护。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
(3)动词,吝惜。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4)动词,喜欢。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族
(1)动词,灭族。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2)量词,类。句意: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3)名词,家族。句意: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举
(1)动词,被攻占。句意: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2)动词,实行、发动。句意:发动起义也是死。
(3)动词,被任用。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4)副词,尽,全。句意:杀人惟恐不能杀尽。
(5)名词,行动。句意:这个媳妇不懂得礼节,行动又是那样自专自由。。
(6)动词,举出;提出。句意:文章中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而表达的意义很深远。
毕
(1)动词,灭亡。句意: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
(2)副词,全,都。句意: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3)动词,结束,完毕。句意: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4)动词,结束,完毕。句意: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幸
(1)动词,帝王到某处。句意:(宫妃们)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2)副词,幸亏。句意: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3)宠幸;宠爱。句意: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
(4)敬词,希望对方照自己的意见做,可译为“希望”。句意: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就这样答应你。
间
(1)名词,之间,中间。句意: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2)名词,空隙。句意:那些骨节之间有空隙,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
(3)动词,参与。句意: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4)副词,秘密的悄悄的。句意:(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5)副词,从小路。句意: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6)动词,离间。句意: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
(7)动词,隔开间断。句意: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国
(1)名词,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句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
(2)名词,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句意: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3)名词,国都,京都。句意:(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之感。
(4)名词,国家。句意: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复
(1)形容词,繁复,重复。句意: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2)动词,恢复,还原。句意: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
(3)副词,又,再。句意: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4)动词,答复。句意:(有时候遇到他大声斥责,)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6.B 7.C 8.B 9.(1)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较量,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2)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两句句式结构相同,且结构完整,中间要断开,排除CD。
“较秦之所得”结构完整,“与”放后一句起到连接前后两句的作用,同理,“与战败而亡者”与前句断开,排除A。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分析有误,杜牧的观点是“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再”,两次。句意: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数”,命运;“理”,理数;“当”,同“倘”,如果;“量”,估量。
(2)“哀”,为……感到悲哀;“鉴”,以……为借鉴;第一、三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所处的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二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参考译文:
(一)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至于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了却咽不下咽喉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
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姓那里掠夺来是,堆积如山。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遍地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啊,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可叹呀!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
10.B 11.D 12.C 13.D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文言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使:假使。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礼记》把爵位分为依次递减的公、侯、子、伯、男五等”错误,《礼记》把爵位分为依次递减的公、侯、伯、子、男五等。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宁,所以容易动乱。
“人”为“怀”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
“故”作表结果的连词时,一般放在句首,排除D。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错,乙文中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D。
参考译文:
【甲】阿房宫赋(节选)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乙】过秦论(节选)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14.A 15.B 16.B 17.(1)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2)秦人没有闲暇为自己悲哀,而使后人哀叹他们;后人哀叹他们却又不引以为借鉴,那就会使他们的后人又来哀怜他们啊! 18.这句话用在文末,用以卒章显志,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奏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秦朝覆辙。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手法、语言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误,应该是跟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④呕哑,象声词,指声音嘈杂。
⑤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⑦楚人: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之,代词,代珠宝;助词,的。句意:为什么掠夺珠宝一丁点儿也不放过,使用起它们来却当成泥沙?使支撑房梁的柱子,比南边田地里的农夫还要多。
②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后人哀叹他们却又不引以为借鉴,那就会使他们的后人又来哀叹他们啊!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鼎铛”,把宝鼎看作铁锅;“玉石”,把美玉看作石头;“金块”,把黄金看作土块;“珠砾”,把珍珠看作沙砾;“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是“到处都是”;“视”,对待。
(2)“不暇”,来不及;“哀”,哀叹;“鉴”,以……为鉴。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这两句的意思是秦人还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人哀叹他们。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指出后代的人如果哀叹奏朝的灭亡却不引以为鉴,也会让再后代的人又哀叹他们了。这两句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重蹈覆辙。这几句卒章显志,尽显《阿房宫赋》的主旨。
参考译文:
哎呀!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人的心。秦人喜欢奢侈,六国人也眷念故家。为什么掠夺时一丁点儿也不放过,用起来却当成泥沙?使负荷大梁的柱子,比地里耕田的农夫还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机杼旁的织女还多;显眼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参差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多;呕哑的管弦声,比市上人们的语声还要嘈杂。使天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而独夫的心,日益骄傲而顽固。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刘邦一举攻占函谷;楚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怜阿房宫成了焦土。
哎呀!灭掉六国的,正是六国,而不是秦国。族灭秦国的,正是秦国,而不是天下的人。哎呀!假使六国君主各自爱护他们自己的人民,就足以抵抗秦国的入侵。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传位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谁又能族灭它呢?秦人没有闲暇为自己悲哀,而使后人哀怜他们;后人哀怜他们却又不引以为借鉴,那就会使他们的后人又来哀怜他们啊!
19. 六王毕 四海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非兵不利 战不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毕”“哀”“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