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县长安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二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她从早忙到晚,买菜烧饭,洗衣服,一双手从没有停过,为的是要一家人都高兴舒适。但是丈夫却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满满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静兰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明发会说什么呢?他会走过来看,会笑……她抑住激动,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划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
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收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划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
“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目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越想越嫌自己做得慢,结果速度并没加快,反而弄了一身汗。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界地摆开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
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走向工厂间。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妥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静兰满眶眼泪。谁家的自鸣钟当当地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怎么啦,静兰?”明发走近她。
静兰擦着眼泪,把制造木盘的事说了一遍。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马路上静静的,两个人并肩走着。一家点心店还没打洋。明发拉静兰走进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她抬头看见丈夫正温柔地、无限疼爱地看着自己。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不说一句话,但心贴得这么紧,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儿点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1959年9月8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丈夫明发总是说“随便”“随便”,可见他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之人,这也让妻子静兰感到非常不满。
B.对圆树墩能不能做圆盘,静兰是“胆怯地说”,而朱大姐是“嗓门又高了起来”,这说明朱大姐对静兰的不屑
C.标题“春暖时节”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暗寓主人公静兰和丈夫明发那堵无形的墙消失之后的心理。
D.小说把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写了静兰、明发、朱大姐等人的困惑,体现了历史变迁对小人物的冲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儿女情”“家务事”中勾勒出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对静兰的描写。
B.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静兰的形象,如“眼泪涌满眼眶”是神态描写,“心里却觉得冰凉的”是心理描写。
C.静兰、明发、朱大姐都是普通人,小说对他们的刻画栩栩如生,体现了茹志鹃小说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特色。
D.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富有深意,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也预示更大的改革即将来临。
8.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了新媳妇从忸怩羞涩到勇敢坚定的成长过程,本文也写了主人公静兰的成长历程,请简要概述静兰的三个成长阶段。(6分)
9.小说中多次写了“大虾”,请简要分析其丰富意蕴。(6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②。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髡: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陈仲弓:元方之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B.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C.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D.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与“家君”放在一起,用来尊称别人的父亲。
B.何其,多么,怎么那样,表示感叹语气,与《伶官传序》中的“何其衰也”语意相同。
C.周公,“三王”之一,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D.更相易夺,互相改正补充。“易”是“变易、更正”,文中指兄弟二人互相补充修正彼此的内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问陈季方的父亲何德何能配享天下重名,陈季方将父亲比作泰山一角的桂树来比父亲,功德在己,犹如桂树,好山好水天然长成,自然不必在乎自己功德的有无。
B.有客人提起陈仲弓被颍川太守误判受髡刑的事,陈元方引用历史上三位高尚明智的人的事例,告诉客人高尚明智的人也会犯识人之偏差,让客人羞愧而退。
C.陈元方年少时去拜会袁绍,袁绍有意拿父亲来为难他。陈元方巧妙地用周公与孔子生不同时而施策相同来应对,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
D.陈仲弓的两个儿子元方和季方因为偷听父亲和朋友的谈话而将米饭煮成了稀粥。陈仲弓听两个孩子复述他们的谈话滴水不漏,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很欣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
14.陈仲弓是颍川陈氏的始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其子元方、季方继承了父亲的好品行,后来都升任朝廷高官,与其父一同被后人并尊为“三君”。请结合文本,探究陈氏家族兴盛的三大原因。(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擿,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风霜起”一词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 身思狡兔”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
C.诗中的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6.此诗风格与《蜀相》“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并借用屈原《离骚》中的句子勉励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的豪情。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
(3)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虚写了扬州长街的繁华。
第II卷
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鹤舞金沙,再惊世界殊!2022年底,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白鹤滩水电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构想、设计和建设终于 ① ,全面投产。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回首过往,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 ② :复杂的地质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难度极高的双曲特高拱坝……伴随水电站建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机电专家们冒严寒,顶酷暑,在建设工地上 ③ ,把青春理想融入水电报国的实践,把论文写在机电安装的工地上,攻坚克难,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团结奋斗中追求创新和超越。“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对白鹤滩水电站的称呼由“它”到“你”,人称的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 ① ;火,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 ② ,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时期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由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宋代诗人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五)》中的“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③ 。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社下烧钱鼓似雷”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C.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D.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朱光潜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中指出,“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一个人要有大成就,就必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如果以当下流行语来概括朱光潜先生的话,就是要“挑战不可能”。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成功之人,却并非“挑战不可能”,而是“扬长避短”,如著名的“孙膑赛马”的故事,再如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李左车赞其善于“以长击短”,等等。
作为新时代的逐梦青年,你如何看待“挑战不可能”和“扬长避短”?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沈丘县长安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二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B 2.C 3.A
4.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5.不冲突。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夸大程度,材料一只说“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实现“美政”之路,并非“自我拯救之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BCD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A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及课文内容的能力。
课文第3段围绕诗人被黜的原因写其高洁的品行(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走投无路的处境(謇朝谇而夕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以及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怨灵修之浩荡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同时也表达了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观点的能力。
依据“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可知,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依据“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可知,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
虽然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但结合“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可知,“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而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所以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冲突的。
D 7.D 8.最初她只是一位习惯于平静生活的家庭妇女;接下来,厂里开会,再回想明发的表现,静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最后消除了与丈夫的隔阂,与丈夫一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
9.(1)虾是一家人的希望。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他们靠钓鱼虾度过了难关。(2)虾是一家人欢乐生活的象征。父子三人逗弄虾,虾曾经给一家人带来欢乐。
(3)虾意味着静兰与丈夫感情的隔阂。丈夫忙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二人没有了共同语言,丈夫对曾经给他们全家带来欢乐的虾也没有了兴趣。
(4)虾意味着夫妻二人的感情隔阂消除了。二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着,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丈夫给静兰夹虾,意味着二人没有了感情上的隔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可见他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之人”错,原文有“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可见,明发并不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
B.“朱大姐对明兰不屑”属于无中生有,朱大姐只是这样的脾气。
C.表述不全面,应该还有暗示社会的发展变化。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错,结尾的景物描写并没有烘托人物心情。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静兰这一人物形象发展阶段的概括。首先要大体把握她的三个变化阶段。从前文来看,“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此时的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每天忙于家务事。后文,开会的时候,她还要拿着活做也能看出来。
厂里开会的时候,她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收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这说明她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
文章后半部分写她和朱大姐共同研究,最后在明发的帮助下,她解决的工作上的问题,二人的隔阂也消除了。“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这说明她由一位家庭妇女转变成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人。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大虾”在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次,可以抓具有特征性的来写。如“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最初因为生活所迫,二人去钓鱼虾,这说明虾是一家人的希望。
“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返,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生活好转之后,静兰买来的虾曾给全家人带来欢乐。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哦!’明发没抬头。‘明发,你看……’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明发对虾并没有兴趣,而静兰感觉内心很失落,二人有了隔阂了。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说明二人的感情隔阂消除了,因为二人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B 11.C 12.A
13.(1)《易经》上说:“两人心意相同,他们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同心的语言,说出话来就像兰草一样芬香。”
(2)陈仲弓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论了些什么吗?”(兄弟两人)回答说:“大概都记得的。”
14.①陈仲弓为人冲和大度;②家风自由、宽松、和睦;③兄弟才学见识出色。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是天下的俊杰,四方的楷模,怎么可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还盖着锦缎的被子?孔子说:“穿锦衣,吃米饭,你能安心吗?”我(认为你的这种做法)不可取。
“则”是“楷模”的意思,“四方是则”意思是“四方的楷模”,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孔子曰”是引用孔子的话,为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蒙上”修饰的是“被子”,应在“孔子”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正确。句意:怎么这么衰颓啊!
C.“周公,‘三王’之一”错。“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不是“三王”之一。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自然不必在乎自己功德的有无”错误。由原文“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可知,此处是说家父在良好的环境中长成,自然能修炼成高洁之质,也自然能香飘千里,并没有“不在乎自己功德的有无”之意。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称”,说;“同心”,心意相同;“如”,像。
(2)“尔”,你们;“仿佛”,大概;“志”,记得。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探究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可知,陈仲弓为人冲和大度。
家风自由、宽松、和睦。陈仲弓的两个儿子元方和季方因为偷听父亲和朋友的谈话而将米饭煮成了稀粥,陈仲弓听两个孩子复述他们的谈话滴水不漏,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很欣慰。
兄弟才学见识出色。有人问陈季方的父亲何德何能配享天下重名,陈季方将父亲比作泰山一角的桂树来比父亲,功德在己,犹如桂树,好山好水天然长成;有客人提起陈仲弓被颍川太守误判受髡刑的事,陈元方引用历史上三位高尚明智的人的事例,告诉客人高尚明智的人也会犯识人之偏差,让客人羞愧而退。
参考译文:
有个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有什么功勋和品德,以至于担负了全天下的好声名?”陈季方说:“我父亲好像一棵长在泰山拐角处的桂树,上有如万丈山峰的高度,下有如不可测量的深渊的深度;上受雨露恩泽,下被深渊里的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不知道有没有功勋德行。”
颍川太守判陈仲弓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陈)元方说:“太守是个什么样的人?”陈元方说:“(他)是个高明的人。”(客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陈元方)说:“(他)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人心意相同,他们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同心的语言,说出话来就像兰草一样芬香。’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呢?”陈元方说:“您的话多么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只不过是要顺随(你的父亲和府君)从而恭敬,所以没办法回答。”陈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君主,(是)高明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羞愧地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他)说:“你父亲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颂他,他都做了什么呢?”陈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时,用恩德感化强者,用仁爱抚慰弱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心意安居乐业,时间越久(他们)就越尊敬(我父亲)。”袁公说:“我过去曾做过邺县县令,恰好也是这么做事的。不知是你父亲效法的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陈元方说:“周公、孔子,生于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相隔万里却完全一致;周公没有学习孔子,孔子也没有学习周公。”
陈元方遭遇丧父,哀痛到极点而哭泣,形销骨立。他的母亲可怜他,(趁他睡觉的时候)偷偷拿了一条锦缎的被子(给他)盖上。(时逢)郭林宗去陈家吊丧(,结果)看见(陈元方竟然盖着锦缎被子),对(他)说:“你是天下的俊杰,四方的楷模,怎么可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还盖着锦缎的被子?孔子说:‘穿锦衣,吃米饭,你能安心吗?’我(认为你的这种做法)不可取。”(于是)拂袖而离开。从此之后连续上百日都没有宾客上门来。
有位客人到陈仲弓家过夜,陈仲弓叫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做饭(招待客人)。客人和陈仲弓议论谈话,(兄弟)两人在烧火,都舍弃(烧火)去偷听说话。做饭的时候(两人)忘了放上竹箄,(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仲弓问(他们):“饭为什么没有热好?”陈元方、陈季方就挺直了身子跪着说:“父亲您和客人谈话,(我们)就一直在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竹箄,干饭煮成了粥。”陈仲弓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论了些什么吗?”(兄弟两人)回答说:“大概都记得的。”两兄弟一起说,互相改正补充,所言没有遗漏的地方。陈仲弓说:“这样的话,只喝粥也没事,为什么一定要吃米饭呢!”
15.C 16.①情感豪迈而不伤感。作者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迈高昂,与《蜀相》忧国忧民、对诸葛亮景仰惋措,对自己怀才不遇悲愤的情感不同。
②意象昂扬而不萧瑟。“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的是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与《蜀相》中选用的森森柏树、自春色的碧草、空好音的黄鹂等萧瑟凄凉的意象不同。
③用词生动而不沉郁。一“ ”一“思”精妙地描绘了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心理,将画鹰写得富有活力;“击”字更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与(蜀相》中用到的“自”“空”“泪满襟”等词表现出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
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蜀相》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的景象,诗人青春年少,富有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鹰一样去战斗,表达的是他的凌云壮志,没有愤懑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从情感角度看,结合诗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可知,应当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作者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迈高昂,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
《蜀相》借游览古迹,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从意象选取角度看,结合诗句“素练风霜起……毛血洒平芜”可知,本诗选择的意象是“鹰”,描绘了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以“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蜀相》中选用的意象森森柏树、自春色的碧草、空好音的黄鹂等等,营造的是萧瑟凄冷的意境。所以本诗的意象是昂扬而不萧瑟。
从用词角度看,结合诗句“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可知,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一“ ”一 “思”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结合诗句“何当击凡鸟”可知,“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击”字更是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
《蜀相》中用到的“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泪满襟”,咏叹诸葛亮的才德和功绩,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体现诗人心中的一腔热血与慷慨之情。
综上所述,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蜀相》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烟柳画桥 过春风十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善”“犹”“湍”“豗”“砯崖”“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社下烧钱鼓似雷”运用比喻,用“雷声”比喻鼓声。
A.比喻,用“西子”比喻西湖;B.比喻,用“飞花”比喻雪花;
C.比喻,用“青螺”比喻山;D.借代,用“鞍马”代指客人。 故选D。
19.①大功告成/尘埃落定 ②艰难险阻/艰难困苦
③栉风沐雨/热火朝天
20.构成:三个“是……”构成的句子字数相近、结构相似。
表达效果:①排比句行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国家”到“全球”再到“自然”,由小到大,条理分明写出了白鹤滩水电站投产使用后,产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21.①“它”是第三人称,此处水电站主要是叙述对象,有距离感,客观真实地陈述了白鹤滩水电站壮美的特点和建设之路上面临的困难。②“你”是第二人称,是抒情对象,是面对面的倾诉,没有距离,表达了作者对白鹤滩水电站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礼赞。③“它”到“你”情感逐渐融入,感情逐渐强烈,直至物我一体。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白鹤滩水电站这一浩大工程完工,可用“大功告成/尘埃落定”。大功告成: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②处,语境有“战胜”,可见指困难险阻之类,可用“艰难险阻/艰难困苦”。艰难险阻/艰难困苦:指道路行进中的危险、困难、障碍。亦借指所经历的艰险。
③处,语境形容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艰辛、热烈,可用“栉风沐雨/热火朝天”。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排比句的构成,要指出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三个“是……”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相同,字数相近。
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看,三个“是……”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从内容看,“我国“西电东送””“中国水电引领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国家”到“全球”再到“自然”,语意递进,层次清晰,突出白鹤滩水电站投产使用后,影响越来越大。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使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可知,在客观陈述性的语言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它”,指代白鹤滩水电站,体现语言冷静客观真实;
“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可知,在抒情性语言中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指代白鹤滩水电站,拉近了与抒情对象的距离,如在眼前,体现语言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人称的变化体现出情境的变化和感情的变化,体现作者语言的灵动变化。
21.①是传说中的土地神 ②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 ③描写的就是这一活动。 22.D(D借代,ABC比喻)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句式与下句“是传说中的火神”保持一致,前文有“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可见“社”是土地神,应填:是传说中的土地神。
②句式与“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一致,下句的“它”指的是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突出土地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应填: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
③前文写祭祀社火的活动,而用范成大的诗句“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为例,体现对这一活动的描写,应填:描写的就是这一活动。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朱光潜认为人要想要有大成就,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也就是“挑战不可能”。我们需要思考他为何这样说,“挑战不可能”的意义在哪里。可从如下方面思考:“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就需要克服困难,而且需要坚持和毅力,要勇往直前,这样的精神是人立世的根本。人生本就荆棘丛生,哪儿会时时平坦?此外,人本身有惰性,常常想要做容易的事,“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就是要去除这种惰性,才能不断拓展路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还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了精神品质,还能增长才能,何乐而不为?“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需要奋斗的精神,而奋斗是民族、国家生命力的表现,倘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努力奋斗,必将走向灭亡……
材料又提出另外一种对立的观点——“扬长避短”,除了材料中列举的事例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一个与“短板理论”相对的“长板理论”,长板决定一个人的上限和高度,应该发扬自己的长板或优势;与其花大量时间去从事自己不擅长的工作,还不如发挥自己的长处,将优势打造成一把利剑。一般情况下,“短”可能与自身的先天因素有关,有些“短”并不是靠努力就能弥补的;现代社会节奏飞快,没有那么长时间等着你慢慢补“短”,因此快速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善加利用,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学生需要注意,这两种观点都是正向价值论,各有道理,因此在否定另外一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述的准确和分寸。此外,像这种貌似对立的观点,我们也能找到他们的“统一”之处,比如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需要“挑战不可能”,而在另一个阶段则需要“扬长避短”。总之,我们要找到二者平衡的“点”,从而全面思考、辩证分析。
立意:
1. 逐梦之路,就是挑战之路,要敢于“挑战不可能”。
2. 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实现梦想。
3. 既需要在“挑战不可能”中磨炼意志,也需要有“扬长避短”的智慧。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