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八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2023.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1-4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国家和城市的出现 B.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C.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其中第196条至第214条有如下规定: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免于赔款,无须赔偿;若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由此可知,该法( )
A.保护各阶层的私有财产 B.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平民阶层的要求 D.一定程度上带有野蛮的色彩
3.下表所示为不同区域的文明。由此可知,古代各区域文明( )
文明 典型内容
西亚古巴比伦 青铜时代两河流域文明产生,君主专制立法,史诗、科技
北非古埃及 青铜时代尼罗河流域文明产生,法老神圣,官僚体系完备,莎草纸、科技
南亚古印度 青铜时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产生,铁器时代恒河流域文明发展,种姓制度、宗教伦理,史诗、科技、数学突出
欧洲古希腊城邦 铁器时代海洋文明产生,城邦国家,民主制度,文学、哲学、史学
A.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 B.本质上都属于大河文明的范畴
C.地理位置差异导致文明内容差异 D.程度不同,文明水平差异相对较大
4.《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大秦(罗马)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隔)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由此可知( )
A.罗马与汉朝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B.西汉重视发展同欧洲的关系
C.罗马的扩张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D.两汉时期朝贡贸易比较兴盛
5.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世纪西欧封建依附关系:“它相当于婚姻关系……如果一方违背其义务,并由此给另一方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另一方就有权通过一种称之为‘撤回忠诚’的庄严的蔑视性表示来解除相互关系。”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封建依附关系( )
A.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B.以婚姻关系为纽带
C.带有利益的互惠性 D.不具有严格约束性
6.下图为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和沙皇俄国伊凡三世的双头鹰国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国审美眼光完全相同 B.拜占庭曾武力征服俄罗斯
C.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沙俄受到拜占庭文化影响
7.下面是一位高中同学的历史笔记内容。由此判断该内容讲述的是( )
◆地跨亚非欧三洲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A.奥斯曼帝国的发展 B.笈多帝国的崛起
C.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D.日耳曼人的扩张
8.如图所示是一件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瓷器,其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件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古代( )
A.东西非的手工业 B.东非的对外贸易 C.非洲的沙漠商队 D.加纳的对外贸易
9.奥斯曼帝国兴起后,封锁了地中海,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阻。但15世纪的西方人已大大不同于以往,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甘于蜷缩在欧洲大陆西端。这主要是因为西欧( )
A.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D.航海人才大量汇集
10.1482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派迪奥戈·康率船队南航探险。康探察了从赤道往南到南纬22度地区的海岸线,创造了南航的新纪录,船队离非洲最南端越来越近了。后继者中率先打破这一“纪录”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1.“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其含义相比“民族”而言,更加宽泛,更具有伸缩性。近代以来,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是( )
A.亚洲 B.欧洲 C.美洲 D.非洲
12.下面是16世纪欧洲金银占有总量的变化情况表。这种状况导致了当时的欧洲( )
黄金总量 白银总量
16世纪初期 55万公斤 700万公斤
16世纪中期 119万公斤 2140万公斤
A.贸易中心转移 B.农产品商品化 C.人口迁移加快 D.物价快速上涨
1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教会和国家两者的管辖范围不同:教会负责灵魂和信仰,国家负责管辖生命、财产等问题;只有国家是处理世俗事务的统治机构,两者各司其职;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各级教士都要服从国家。该主张( )
A.蕴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 B.利于缓和教会与王权的矛盾
C.得到了欧洲民众的普遍接受 D.表明罗马教皇统治基础薄弱
14.自然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知识与社会文化,一般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认为“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唯有外力才能克服物体的惯性”;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认为我们可以利用“物体的力量和作用”,使自己成为“主人和占有者”。以上认识( )
A.明确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B.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C.构建了近代科学的框架 D.为科学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15.孟德斯鸠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孟德斯鸠旨在强调( )
A.法律约束人的行为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D.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16.1789~1879年,法国先后发生重大政治危机13次。这些危机往往发生在生死成败的关头,具有多发性、必然性、彻底性的特征。从根本上看,这些危机的发生缘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危机的化解,则解决了时代的核心问题,从而保证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法国( )
A.政治危机中充斥着政体的纷争 B.政治危机阻碍了社会进步
C.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协调并进 D.共和之路充满了艰难曲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材料二 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受外界的干涉……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每年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的底格里斯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易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并说明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造成的影响。(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用以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规定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由于决定权掌握在领主手中,城市自由的获取,在很多时候并不简单。为获取这一城市的特权,市民几乎总是需要宣誓,市民有时候也需要购买其权利,或者证明其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这种权利是由领主、国王、公爵、伯爵、教会或主教让渡的特权,或者城市自治或公社议会或法官争取到的自治权利,这往往是斗争得来的。
——摘编自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城市和市民享有的自由和特许状颁发的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自由”的不足之处。(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虽然哥伦布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思想上保留了对中世纪神权的信仰,但他又执着地追求科学知识,后来居然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实际上批判神权的理性主义者;他所从事的航海事业,虽然是在封建生产方式支配下完成的,但是他的行动却得到大商人的资助,客观效果上更多地体现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哥伦布少年时就迷恋着各种有关航海知识的书籍。他研读过古希腊哲学家的和当时流行的一些天文学、地理学名著,也批注过一些有关描述东方大国盛况的游记和故事,熟悉并相信被当时学者们普遍接受的“地圆说”。哥伦布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是因为他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哥伦布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磁力现象”,并把这种技术应用到航海上。1485~1492年,他制订了远航探险的具体计划,并收集了远航所必备的技术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支持哥伦布的冒险行动,这是同西班牙所处的国际环境、西班牙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主义王权政治的建立以及具备远洋航行所必备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分不开的。
——摘编自洪国起《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有观点认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说明你的判断和理由。(要求:判断明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擅自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的行为为非法行为;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征收金钱或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限与方式征收皆为非法……议会议员应经过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内自由进行演说、辩论,不应在议会以外的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向国王请愿为臣民的权利,据此对臣民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此后,议会于1701年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
——摘编自齐延平《自由大宪章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三权分立主要表现为国会、总统和法院之间的相互制衡。一、就国会而言,其受到总统否决权的制约,也受到法院司法审查权的制约。二、就总统而言,国会可以运用行政监督权制约总统,还拥有弹劾权;法院则可以运用司法审查权审查总统的行政法令是否违宪。三、就法院而言,国会对法院的制约有多项,包括国会对联邦法院法官有弹劾及免职权,可运用宪法修正权制约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等等。总统对联邦法院的制约有两项:对法官的提名权和赦免权。总统可以通过提名任命权,对法院的政治倾向性施加影响,通过赦免权改变法院的某些判决。
——摘编自王宝磊《浅谈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权利法案》及《王位继承法》在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形成中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确立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认识。(2分)
威宁八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2.D 3.A 4.A 5.C 6.D 7.A 8.B 9.B 10.A 11.C 12.D 13.A 14.D 15.C 16.D
17.(1)原因:两河流域地势平坦,容易受到外族入侵;洪水泛滥,易造成自然灾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不安全感。(6分)
(2)不同:古代埃及的周围有很多自然屏障;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2分)
影响:古代埃及文明稳定而保守,自信且乐观,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法典;古代埃及的法老制有效地填补了因缺乏法律而带来的权力真空;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儿子、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因而他的话就是法律。(4分)
18.(1)自由:城市拥有自治权利;市民享有人身自由、司法自由、财产处置自由。(4分)
意义:市民获得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6分)
(2)不足之处:城市市民的自由是可以交易的,受到封建领主和宗教势力的压迫;城市自治需要通过斗争获得。(4分)
19.[示例]
判断: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肯定了时势对哥伦布远航成功的重大意义。(3分)
理由:14~15世纪以来,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肯定,人们为创造现实幸福而积极进取,其精神逐步得到人们认可。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很多人沉溺于“寻金热”中,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提高其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当时,开辟新航路的客观条件也已经具备。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面对上述形势,哥伦布结合自身航海优势,积极游说。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成功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7分)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合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突出了时势对英雄人物活动的影响。(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0.(1)主要目的:限制王权;保护议会权力和臣民权利。(2分)
作用: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4分)
(2)特点:三权独立平等;以权力制约权力;权力制约的相互性(或双向性)。(3分)
原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英国殖民统治带来行政专制的恐惧;美国政治家对三权分立思想的继承发展。(3分)
(3)认识:各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各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是不同国情的产物。(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