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9 08:2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据史料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中,清军殉国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
A.兵役体制落后 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弛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2.陈旭麓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B.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的差距
3.英国人利洛的《缔约日记》记载:中英《南京条约》谈判时,“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的字句与语法。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这表明(  )
A.中国代表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中方因战争威胁而被迫签字
C.中英谈判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D.中国代表不懂英文条约内容
4.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认为林则徐禁烟、鸦片被焚和停止贸易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只要惩办林则徐,恢复贸易,中英关系就会自然恢复到战前状态。这表明道光帝(  )
A.作出结束战争的正确决策 B.仍然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逐渐接受近代外交原则 D.尚未认清中英冲突的实质
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
A.关税自主权 B.海关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
6.《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7. 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
A.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9.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
10.下图是中国近代一部著名的思想著作封面。它(  )
A.由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作
B.体现了中国草书的传统艺术特色
C.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
D.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11.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12.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  )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
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法]高第《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
(1)材料一中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材料一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4.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据史料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中,清军殉国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
A.兵役体制落后 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弛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答案】A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清军殉国士兵的年龄差距较大,这反映了清朝的兵役制度落后,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2.陈旭麓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B.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的差距
【答案】B 【解析】“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是对西方侵略本质的准确分析,同时“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是从侵略对落后地区国家客观所起的作用角度进行的分析,所以这一观点是在客观而理性地分析西方侵略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完整表达题干中的信息,排除;题干不仅仅是说鸦片战争的影响,而是对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总体分析,排除C项;题干不是在分析中西方的差距,而是分析西方侵略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3.英国人利洛的《缔约日记》记载:中英《南京条约》谈判时,“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的字句与语法。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这表明(  )
A.中国代表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中方因战争威胁而被迫签字
C.中英谈判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D.中国代表不懂英文条约内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的字句与语法。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可知,当时清政府对于关系国家主权的相关谈判不够重视,说明中国代表的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不平等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政府的不重视,而不是不懂英文,排除D项。
4.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认为林则徐禁烟、鸦片被焚和停止贸易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只要惩办林则徐,恢复贸易,中英关系就会自然恢复到战前状态。这表明道光帝(  )
A.作出结束战争的正确决策 B.仍然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逐渐接受近代外交原则 D.尚未认清中英冲突的实质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道光帝认为林则徐禁烟、鸦片被焚和停止贸易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这显然未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原料和市场,故D项正确。
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
A.关税自主权 B.海关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
【答案】B 【解析】关税自主权是《南京条约》后开始丧失,故A项错误;海关自主权丧失与材料中“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邀请英人帮办税务”相符,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6.《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答案】D 【解析】《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清”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传统夷夏观念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
7. 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面对列强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
A.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民主有所介绍,对西方民主具有一些感性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魏源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9.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
【答案】A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故A项符合题意。
10.下图是中国近代一部著名的思想著作封面。它(  )
A.由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作
B.体现了中国草书的传统艺术特色
C.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
D.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是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故D项正确。
11.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反映了魏源既有进步的主张,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故选B项。
12.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  )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军事技术先进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挽救中国,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
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法]高第《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
(1)材料一中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材料一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态度: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材料中的话: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
(2)影响:中国进一步丧失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14.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答案】(1)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
(2)评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虽已进入近代,但当时的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更多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认为其未产生太大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