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人教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大家看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sǔn)试翼,风尘翕(xī)张。奇花初胎,矞(yù)矞皇皇。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最 苦 与 最 乐
梁启超
学习目标
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议论文相关常识。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3.理解认证方法的使用,感受严密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4.结合实际,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著有《饮冰室合集》,“饮冰”出自《庄子·人世间》的“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wù xū)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
梁启超(1873—1929)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揽 ( ) 契约( )
监督( ) 循环( )
恩惠( ) 如释重负( )
卸却( ) 悲天悯人( )
xiè
dū
shì
lǎn
qì
xún
huì
mǐn
字词积累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悲天悯人:
理解词义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那样轻松。形容解除某种负担或消除紧张心情后的轻松愉快。
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形容开阔,无拘无束,也比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文体知识
议 论 文 定义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自己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 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据 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论证 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连接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和纽带。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结构层次 (1)提出问题(引论)——是什么 (2)分析问题(本论)——为什么 (3)解决问题(结论)——怎么办
语言风格 准确、严密、精当、逻辑性强
略读,提炼观点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 。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 。
得出结论: 。
略读课文,快速筛选信息,找到作者表达的观点。
身上背着未来的一种责任。(负责任)
完成了责任。(尽责任)
人不应逃避责任,要勇于担责。
略读,提炼观点
(1、2节):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3节) :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5节):得出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
用语言或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文章的思路。
精读,理解论证
贫而不苦是因为 ;
失意而不苦是因为 ;
老、病而不苦是因为 ;
真正的痛苦是源于 。
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说“最苦”
精读,理解论证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力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理里去。
★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说“最苦”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请举例说明。
举例论证: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比喻论证: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重担压在肩头。
对比论证: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精读,理解论证
如释重负:像放下了一个重担子一样,形容压力紧张过后的愉快心情。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责任完了时的轻松愉悦。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中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朗读第4节文字,标记出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来形容责任尽过之后的“快乐”的?说说其作用。
读“最乐”
★在作者眼里,“快乐”的决定权在哪里?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精读,理解论证
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君子有终身有忧虑。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引用了孟子的“君子有终身之忧”,引用了曾子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用来证明圣贤豪杰都勇于把种种责任揽在身上,说明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悲天悯人。
★朗读思考:5、6两节引用了哪些名言?有什么作用?
谈“责任”
精读,理解论证
“既然这苦是从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比较:“卸却”和“解除”的区别。
“卸却”是卸下,是放下责任;“解除”是去掉,消除,指任务完成了。
“责任”不是你想卸下就没有了,事情没做还放在那里等解决呢?你把事情做完了,责任才能算是“解除”了。所以,作者告诉我们,不能逃避责任,要勇于承担责任,
★文章怎样教育我们要勇于“担责任”的
谈“责任”
比读,品味语言
原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苦于身上背负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改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A组:比较下面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
比读一:体会句式的特点
原句的表达使用设问的方式,用一连串的排比,既引人注意,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列举的“贫吗、老吗、死吗”都是下文要排除的。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效果。
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失意吗?不是。若是能安分,虽失意不苦;
老吗?死吗?都不是。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比读,品味语言
人凡属我受过他人好处的,我对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自己加一层责任。
B组:下面句子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比读一:体会句式的特点
不能调换,因为这里表达的先是对人,然后是对事,最后是回到自己,有一个由外到内的顺序。指向的对象不一样,有理有利,很准确严密。如果调换,就不能表达这种意思了。
比读,品味语言
人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起他呀,因为自己对于她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组:句子中的语气词去掉之后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比读二:体会语气词的作用
这些语气词能体会到梁启超先生在严肃的谆谆告诫中又不乏轻松、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好像在跟我们对话,很真诚,很亲切。
添读,补充论据
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滋味给抵消了。
——英·狄更斯
名言理解
添读,补充论据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不是。 ;
失意吗?不是。 ;
老吗?死吗?都不是。 。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因一份责任: 。
……
反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事例补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添读,补充论据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不是。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
失意吗?不是。刘禹锡被排挤到了一间陋室,高唱“何陋之有?”
老吗?死吗?都不是。邓稼先在核武器试验的现场喊道:“我不能走!”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因一份责任:老王临去世前一天,不忘恩情,为杨绛送去香油和鸡蛋。邓稼先去世前几个月还签署了一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闻一多先生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给民族开救济的文化药方。
反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木兰征战十年,胜利而归,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父亲造好了台阶,高兴地手都不知道放哪里好。梨花姑娘们,帮助了路人,芬芳了自己。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总结,畅谈责任
一百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列强环伺,面临瓜分,他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一百年前的中国中西交汇,新旧杂糅,他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人人都把独善其身的“私德”发挥到了极致,他用文章去启蒙还在混沌中昏睡的中国人,呼吁“公德”责任,人人尽责任;
一百年前的他发出呐喊: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于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中国文坛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百年后的今天,面对梁启超阐述的《最苦与最乐》,生活在新时代,我们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请说一说。
课后作业
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
2.推荐阅读:梁启超的姊妹篇《敬业与乐业》。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