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 试题
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
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毫无疑问的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或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再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仁”的含义之一是指“仁政”,类似于现代的“善治”,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计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罗大众。儒家文化的理想性一面不应该被忽略。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摘编自尹宝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材料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决不仅局限在财力物力的极大提高上,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从近 200年以来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中华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锻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要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在选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数千年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应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和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
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有三大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一是贤能政治,选贤任能,很多社会理想是通过贤能政治来实现的;二是儒家的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儒家给所有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利益追逐设置了伦理界线;三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也有特别的价值,它的理念是天下本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也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知识论角度讲,“两创”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思想的更新,使这一文化、这一思想的精华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摘编自王学典《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主张“家” “国”相连,注重以道德教化治国、平天下。
B.中国人生而具有的深厚而稳定的“国家”观念,中国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少有无政府状态。
C.儒家思想主张积极人世,匡计时艰,服务社会,鼓励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
D.传统文化强调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有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下国内国际层面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都是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可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国家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B.古代中国借助儒学思想实现国家治理,较西方必须借助神学与立法来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成本更低。
C.儒家反对弱肉强食,对经济活动设置伦理界线的思想基础是“仁政" “中和位育" “人禽之辨” “义利之辨”。
D.新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两创",是要汲取其现代价值,服务于民族复兴,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模式。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青 狮何休
“三十夜的火,十五日的灯。”
在别处,元宵十五闹花灯,在禾村,作兴的是狮灯,因狮子是森林之王,大家深信狮子能镇邪送福。狮灯分红狮与青狮,面具颜色为红色的是红狮,青色的是青狮。红狮代表友善,青狮带着杀气。扛红狮,来意是向宝地求几个钱谋生,请多关照;扛青狮,那是我凭真本事跑江湖,贵地有高人不服,请随时赐教。
正月十五清晨,当打禾坪里扎下一队竖有“李”字大旗的舞狮队时,整个禾村却沉默了。
锵,锵锵!狮子出巡了。
禾嫂没有心思做早饭,从楼上翻出一个狮头,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放到地面上。狮头的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眼鼻凹陷等处未来得及褪落的地方,能看到青色。
十八年前,与禾村相隔八十里路的李村,组了一队青狮来禾村,领头的名叫李长富。当青狮来到禾嫂家时,丈夫何永康朝李长富抱了抱拳。李长富是守方,何永康是攻方,“兵器”就地取材。何永康随手扯了根扁担,李长富随手操了条长凳。比武开始了,一点也不似现在的电影电视里武打片精彩。一阵乒乒乓乓后,李长富被抵进门旮旯。吁吁喘气中,两人都扔了手中的“兵器”,何永康一抱拳,说了声“承让”;李长富还个抱拳礼,说了声“多谢手下留情”,教人将狮头留下,自己换上备用的红狮。
禾嫂用湿抹布将狮头擦拭好了之后,放在八仙桌上,并用一块红布盖好,然后崴崴地找来一挂百响小鞭炮,用红纸包了十块钱,专等狮子来家里“巡视”。锵锵的锣声却绕过了禾嫂家。禾嫂知道,李村的狮子是要巡视完全村后,最后来她家巡视,然后体体面面地把那只停放在禾嫂家十八年的狮兄给请回去。
何永康十年前离开了人世,儿子何代兵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一身好功夫,这是李村人迟迟不敢来的原因。去年过完端午节,一辆警车呼啸而至,把何代兵带走了,两个月后,法院开庭,判处何代兵2年有期徒刑。儿子在建筑工地干活,端午节快到了,大伙等着工钱过节,老板却拒发工资。老板说,发包单位不给钱,我也没办法。何代兵七曲八拐地找到发包方负责人的家,大白天潜了进去,偷出现金与存折及贵重物品一大堆,然后抱着这堆“战利品”到派出所自首。何代兵以为自己这是义举,不必负刑事责任,但他错了,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当然,何代兵偷贪揭贪的事,惊动了市委市政府,节前垫付了民工的工资。
锵锵的锣声由远而近,绕个小弯,狮头就能看得真切了:刚刚喷青的狮头,青得发绿,两颗白色的獠牙露在外边,凶猛得有些吓人。禾嫂忙从灶里点燃一支香,左手捏着那挂小百响,来到门边等候“狮子”大驾光临。队伍渐渐近了,除了李村的舞狮队外,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禾村半大小伙,也有几个成年人。禾嫂看到禾村人当中,有几张脸上写着愤怒。
锵锵锵!锵!锵!锣声震耳欲聋,狮队到了门口。禾嫂赶紧吹红那支香头,就着香头点燃那挂小百响。
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提着一个灯笼,引着狮子先在厅里转一圈,然后再到三间正房里转了一圈。
禾嫂把十元钱的红包递给李尚武,李尚武接过红包,插在上衣的口袋里。李尚武挥挥手,锣声停了。
焦点聚在李尚武身上。
李尚武放下手中的灯笼,双手摘下舞狮人的狮头,像捧着满满一碗油,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上,扯开盖在旧狮头上的红布,将两个狮头并排放在一起。有人递来了香烛和祭品,李尚武把祭品一字排开,点起了香烛。人群静得出奇。
李尚武神色凝重地斟了三杯酒,对着狮头鞠三个躬,然后拿起酒杯,将杯中的酒一一泼在地上。突然,李尚武猛一转身,抱拳朗声说:“各位,大家都看到了,我刚刚与何代兵比了一场武,我李尚武输了,输得很惨,这青狮我给何少侠留下了。”说罢,李尚武朝狮队喊了一声:开路!
刚才戴着青狮头的小伙子,已经换上了温顺的红狮头。锣又敲响了,狮队中有人放响了一挂千响电光炮,震得满屋子嗡嗡回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的人物不多,但构思独特,层层设疑,而悬念就蕴含在看似平和悠然而又富有张力的叙述语言中。
B.何代兵自认为的“义举”,成了他被判刑入狱的依据,却又令李尚武折服,这都说明他们所秉持的“规矩”与法律的微妙冲突。
C.舞狮队“锵锵锵”的锣声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既是对舞狮队巡游时的热闹气氛的渲染,更是对禾嫂紧张忐忑心理的有力烘托。
D.李尚武的“换狮头”行为,不仅暗示了李家父子两代人磊落的胸襟,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朴素的侠义精神和善良品性仍然在民间延续。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禾嫂没有心思做饭,是担心代表胜利与荣誉的红狮头会随着丈夫去世和儿子入狱而保不住。
B.相隔十八年的两次“比武”都写得很有特色:前一次既有平民打斗的真实感,又有武者交手的侠士范儿;后一次更是干脆“无中生有”,出人意料。
C.小说人物不多,但大多特点鲜明;叙事生动,善于制造波澜。
D.小说构思独特,善于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8.小说以“青狮”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4分)
9.有人评价本文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传统文化的现实佳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旧时也是对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门就尊称孔子为夫子。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孔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善于以退为进,引导话题。他不直接否定齐宣王希望“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消解齐宣王称霸之心。
B.孟子善用整句,以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C.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D.最后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登岳阳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16.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荀子·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所说的“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意思基本相同。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3)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绝非__________、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在溪、谷、渊里以静默状态__________自己的能量。
“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而莫能与之争与无为而无不为是对应着的。不争之水所完成的,是天下万类谁也无法__________的巨业、伟业。比如,长江三峡、秦晋峡谷,数百里奇险惊绝,不都是水所开辟、创造的吗?
柔和、平静、处下、浩茫,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__________,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哟: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飞瀑、清潭的虎啸龙吟……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
水性繁复,最卓异的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继而为江为河,聚成湖海;接着,才有了负重远行的舰船、航母。是水的变动不居、行迹无限,在人间完成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的祥瑞景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自暴自弃 涵养 追索 铺天盖地
B.自暴自弃 聚集 企及 漫山遍野
C.得过且过 涵养 企及 铺天盖地
D.得过且过 聚集 追索 漫山遍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
B.韬光养晦的江河、虎啸龙吟的清潭、逶迤九曲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
C.逶迤九曲的江河、虎啸龙吟的清潭、韬光养晦的飞瀑……大多天下的自然美景,倘若没有水,就没有了灵魂。
D.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何况天下的自然美景。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水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滴水穿石,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
B.滴水穿石,水能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
C.水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滴水穿石,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
D.滴水穿石,水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日常生活走入数字化的信息空间。面对新变化,筑牢个人信息使用的安全边界,既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企业增强责任意识, ① 。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数字素养”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素养表现为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数字技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评估和利用等生存技能和行为。近年来, 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
对个人用户而言,要涵养与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相匹配的隐私保护意识,信息安全知识,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让数字技术服务美好生活。比如,在安装和使用一些应用程序时,仔细阅读隐私权条款,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开启或关闭相关推荐选项,掌握信息获取的主动权。
③ ,提升数字素养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只有28%的受访者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31.3%的家长从来不教授、引导孩子使用互联网。学校应不断完善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建设,家长也应发挥指导作用,规范子女使用互联网行为,家校形成合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中60岁及以上网民达1.23亿人,比前一年增加了约2600万人。老年网民数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贴合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培训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根据文段内容,给“数字素养”下一个定义。(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32届东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将保持了百年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新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令全世界为之一振。在奥运赛场上,我们看到了始自里约奥运会创举的难民代表团;看到了卡塔尔选手巴尔希姆和意大利选手坦贝利在巅峰对决后,放弃加赛而选择共同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看到了新西兰名将亚当斯在中国选手巩立姣历经四届奥运会终圆冠军梦后的拥抱……
即便如此,仍有人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成见和偏见,充满了人种、信仰、意识形态等差异,“更团结”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
在百年变局叠加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更团结”这一提法?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思考和认识。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书写工整,卷面清晰。涂改、字迹潦草、卷面脏乱等情形,根据情况扣1~5分。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3月)
1.(3分)B.【解析】(B误,“中国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于文无据。)
2.(3分)C.【解析】对“思想基础”内容以偏概全,至少还包含民本思想、王道思想等。
3.(3分)B【解析】表达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民族意识”的相关内容;
A寄托了坚定的信念与积极乐观的精神,也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C.强调需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才能不断达到新境界;D.强调要透彻理解知识,必须注重亲自实践。
4.(4分)
①因果论证,文本对儒学充满了“现代性”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
②引用论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意义,引用了“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内容。
③对比论证,如中西方国家治理方式对比,从而得出儒学文化的优势结论。
(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5分)①统一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国人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②明确个体责任:注重人格修养、道德教化,锻炼个体意志,强调个人的家国责任。③具有普世价值:强调和谐共存、贤能政治、道义经济、天下主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对平息世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积极意义。(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6.C【解析】末尾写锣声,并非烘托禾嫂紧张忐忑心理,而是渲染出场面的热烈,烘托出李尚武的形象及人们内心的激动和震撼。
7.A【解析】“红狮头”有误,应是“青狮头”。
8.(4分)①“青狮”是小说的线索,全文围绕“青狮”组织安排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②“斗狮”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这既是何、李两家两代人“较量”的叙事背景,也是故事展开的文化背景。③文中“斗狮”“换狮头”的情节,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性,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本题4分,每点2分,两点可得4分)
9.(6分)①传统文化:舞青狮是一种传统民俗,在禾村继续流传。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是对真善美和正义真理的崇尚追求,李村人对于禾嫂儿子的尊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②现实性:文中反映了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禾嫂儿子是农民工,是一个为讨要工钱而触犯法律的“悲情英雄”的形象。
③小说把传统的舞青狮的民俗和现实社会问题巧妙结合起来,既刻画了民风民俗之美,又是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佳作。(本题6分,每点2分,三点可得6分)
(试题分析:本题既要求分析出小说中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还要求考生理解小说中的“现实性”。解答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小说中能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再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从全文来看,小说是围绕一种传统民俗“舞青狮”展开的,反映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元素;小说中写到了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也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小说把上述二者结合起来,就体现了题干所说的“洋溢着浓郁传统文化的现实佳作”一说。)
10.C【解析】句意: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惟士”是“为能”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故排除AD;“无不为已”“及陷于罪”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句子,“无不为已”是对上句的总结。“及陷于罪”与下句的联系更紧密,所以二者中间宜断开,故排除B。故选C。
11.B【解析】B.“古代对男子的尊称”错,应该是旧时对学者的尊称,也可以是学生称老师(多用于书信),或者妻称夫,再或者专指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故选B。
12.C【解析】“五亩、百亩、八口……做了具体规定”错,这只是孟子在举例子,并非实施王道时对地亩数和人口数等的规定。故选C。
13.(1)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服”,使服从,使顺服;“敌”,对抗;“盖”,为什么不、何不;句意各1分)
(2)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 (“衣”,动词,穿;“王”,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句意各1分)
14.①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②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
15.D(“借喻”错,应为“借代”)
16.①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伤己忧国的思想感情;②颈联写作者失去亲朋消息,自己既老且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流露出孤苦无依的悲伤;③尾联写战乱不休,作者凭栏远望,感伤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的忧虑。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分)
(2)浴乎沂 风乎舞雩(2分)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8.C 【解析】自暴自弃:自己糟踢自己,自己鄙弃自己。指自己甘心落后或堕落,不求上进。虽然在否定之列,但与下文“图安乐逸”内容不符。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敷衍地过日子,也指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与语境相符。涵养:这里是动词,是指蓄积并保持(水分等)。聚集:集合,凑在一起。“聚集”虽然也可跟“能量”搭配,但与“静默状态”搭配却不如“涵养”。追索:追逼索取,不合语境。企及:盼望达到,希望赶上,与“巨业、伟业”搭配合理。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形容云雾雨露范围之广,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极多,这里对象错误。故选C项。
19.A【解析】B、C项注意定语与中心词的搭配要符合事理。C项“大多”是“没有”的状语,不应该放在“天下”前作定语。D项逻辑错误,“天下自然美景”包括各种水景,不存在递进关系。
20.D【解析】考察语句衔接的能力,主要是概念与事理的逻辑顺序。解题的关键是概念的配对分组,以及话题的一致性。A项“水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表示结果的句子,放在开头显得唐突。B项“水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表结果的句子放在了解释滴水穿石的句子之间,不符合逻辑事理。C项把“滴水穿石”放在“磨断当路之顽石”之后,先后顺序颠倒。故选D项。
21. ①也离不开个人数字素养的提升 ②我国国民数字素养日益受到重视 ③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而言
22. “数字素养”是一种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数字技能及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评估和利用的素养能力。
23.【审题】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结合要求“在百年变局叠加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更团结’这一提法?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分析适合写成议论文,主题为“更团结”。写作前审读材料确定最佳立意以及写作方向。使用提炼关键词句法得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但重点是后者,即“更团结”,可以借助找近义词法开拓思路,比如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同舟共济、戮力同心、齐心协力等等。
提示:拟一个靓丽的标题,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比如“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要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借代、比拟修辞,非常具有感召力。开篇可以先引述材料内容并顺势以设问句逗出对方的观点或话题,要有结构意识,开头段总量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第二段可以从现当代中国的奋斗历史写起,来三到五个经典事例铺排,用巨大的成就来鼓舞人心,给人正能量,可以借助第二人称以撩拨出信心和希望。第三段联系当下的疫情而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例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建筑工人,铺排列举点面结合,事例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有力。注意行文过程中要有总结和过度,以对称句总结,结构严谨完整。结尾部分可以发出呼吁和召唤,或者引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立意】
1.团队永远高于个人,“我们”永远大于“我”;
2.“更快、更高、更强”价更高,若为“团结”故,三者皆可抛;
3.当代社会“众”的重要性;
4.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素材】
1.翻开中国的奋斗史,我们会发现,正是亿万人民万众一心,才造就出令人企及的丰碑。当风沙肆虐、黄土漫天的赛罕被上升起一片绿色海洋;当道路崎岖、地势陡峭的贵州山间,建起一座可观宇宙的巨大望远镜;当神秘未知、难以企及的宇宙间连出了完整的北斗系统……我们会发现,无数的人民万众一心,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国富民强,更将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重任。
2. 看到中国的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国家从一片热闹喜悦中沉寂下来,可每当灾难来临之时,便有无数人民挺身而出,万众一心,就地凝聚起风雨无阻的力量。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赶往武汉的坚毅与刚强,到张伯礼院士行大医之道传承中医药文化,从铁人张定宇奔波在战役一线,到陈薇院士“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豪迈与力量……岂止是他们,跟随在他们身后的,还有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万万千千的快递小小哥、千千万万的建筑工人,全体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举国同心,为这个国家撑起前行的希望,指引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已万众一心地踏过如铁的征程。从今天到明天,我们仍然要万众一心迈向如铁的难关。我们都应明白,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越是梦想触手可及之时,越是“船到中流浪更险,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就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当提升自己,融入集体。无论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团队,还是办公室中编辑文本的工薪职员,都挥洒汗水在自己的团队之中。只要大家劲儿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定能在中国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是打不倒的。”我相信,人们万众一心,中国梦的彼岸就在不远的前方。所以,我方观点是独木难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滴水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彰显更大的价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