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枇杷树 怅惘石榴情
——《三棵树》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三棵树》是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木有情”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在借助自然界的花草来寄托、抒发某种情感,但是,就这片文章的思想内容而言,远不像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一样,可以一览无余。所以领会它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在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就成为本文的重点。标题借用文中三棵树的谐音,表达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渴望、无奈、惆怅的情绪。在教学设计上按三读用三个环节来进行:
初读略识三棵树
再读深味惆怅怀
借我慧眼看明白
相关课程标准: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课文,理解三棵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复习导入
我们第三单元主题是草木有情,上节课我们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茅盾的《白杨礼赞》,了解了他借助华北平原上最常见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华北和西北地区抗战军民的敬意,歌颂了他们的团结向上的坚强的精神和意志。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苏童借助他的“三棵树”来表达怎样的情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单元主题,明白这个单元的文章主要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所写事物的象征意义或表现的情感。
二、初读略识三棵树
活动设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这是三棵怎样的树?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习指导: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段落序号,画出自己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完后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
(1)给以下词语注音
嫉妒( ) 颤抖( ) 埠 ( ) 响残垣( )
楝 ( ) 瓦砾( ) 桷 ( ) 抔 ( )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怅惘:
蓝图:
残垣:
郁郁寡欢:
夷为平地:
离情别意:
2、依据文意,完成下表
填表指导:请大家根据刚才读课文的初步印象,对应下面的表格,把相关内容填到空格里,拿不准的地方可以再到课文中去查,看谁填的又快又准确。
树的名字 得到的时间 生长地点 树的特点 树的结局 “我”的感受
苦楝树苗 小时候(遇到石榴、枇杷的十五年前) 我家的花盆里 幼小无依 冬天的夜里,被寒风刮到河里,死掉了。 无奈、自责、隐痛
石榴树 1988年秋天 我的楼前 热列奔放 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 快乐、欣喜、哀伤
枇杷树 1988年秋天 我的楼前 含蓄深沉 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 快乐、欣喜、哀伤
学生分组回答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积累语言知识;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印像。便于第二课时展开探究学习。
第二课时
三、再读深味惆怅怀
上节课我们通过填写表格,知道作者与他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中的三棵树的关系和对他们的情感,作者已经拥有了三棵树,可是他为什么又反复地说“我没有树”“那不是我的树”呢?
活动设计二:体味作者在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过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习指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中画出“我没有树”“那不是我的树”这一类的语言,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1、[学生画出,并回答上面的问题]
课文第三节——没有树的时候
树令我怅惘
我没有树。西双版纳的孩子有热带雨林,……
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起来走去……
我没有树,这怪不了城市……
所以我没有树
课文第五节、第六节——在苦楝树被寒风刮到河里之后。
“我的树没有了”
“我没有树”
“那不是我的树”。
表达了一种失落和伤感,隐痛和缺憾。
课文最后两节——失去了石榴树和枇杷树之后。
“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我仍然没有树”
表达了一种哀伤与缅怀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体味到作者在思树、得树、失树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进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活动设计三:探讨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习指导:作者明明已经有过三棵树,可他为什么还反复地说自己没有树呢?你认为他到底有没有树?说说理由。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观点,有或者没有。
问题探讨1:作曾经有过三棵树:苦楝树、石榴树、枇杷树。可是作者又说“那不是我的树”,“所以我没有树”,这不是很矛盾吗?
点拨:当我们说“我的”的时候,我们和“我的”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比如,我的学校、我的家乡、我的教室、我的祖国……
明确:并不是我曾经拥有过“他(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而是我们与他(它)有着深厚的情感,是自己的着精神寄托。所以,城市里的树不是我的,公园里的树不是我的、旅途中的树也不是我的。这一点苦楝树最具有代表性,融入了深深的情感,却不幸地死掉了。
问题探讨2:那么石榴树和枇杷树不是我喜爱的吗?没有深厚的情感吗?为什么作者还说那不是我的树呢?
探讨要点:
(1)这两棵树的来历——别人留下的;
(2)我对这两棵树的情感态度——喜爱至极(在8—12段找出相关语句,品读体味);
(3)这两棵树的结局——消失了。
小结:七年一梦,最终还是失去了,无论从开头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结束,它都不属于我,所以作者说“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一种得而又失的经历,带来的是更深的惆怅。所以,全篇课文的感情主旋律注定是期盼、惆怅、无奈、伤感!
【设计意图】探讨文章的感情基调,为下面探讨树的象征意义做好准备。
四、借我慧眼看明白
活动设计四:探讨三棵树的象征意义。
问题探讨3:作为什么会强烈 ( http: / / www.21cnjy.com )渴望拥有自已的树呢?当他有了树之后,除了表达自己的喜爱与激动之外,他是怎样对待树的?你曾经有过与作者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吗?
学习指导: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渴望得到树的语句,说说树在他的心目中有怎样的意义。找出作者待树的语句,讨论一下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喜爱树。
相关语句:(对树的渴望)
“树令我怅惘。”
“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我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
“城市是有树的……可我偏在一条没有人行道的小街上长大。”
“小街上许多人家有树……可我家偏偏没有院子。”
“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
“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
“但那些树长在每个人的旅途上,那不是我的树。”
点评:没有树是我人生的隐痛和缺憾,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相关语句:(对树的处理)
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的凝视。
点评:种下小树后,并没有细心的照料,导致小树的死亡;得到石榴树和枇杷树后,热情一过,并没有一如既往的珍惜。
说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生命中确实有些东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能就是你童年时候的一种梦想,没有得到或者不能实现的时候,可能觉得是最大的遗憾,是一种不可弥补的缺憾,而一旦得到,甚至会产生狂热的情绪,可是热情过后,也就渐渐地不在意、不珍惜了。所以三棵树,在这里其实并不仅仅是树,它们象的正是我们人生的理想,或者说是梦想,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一些遗憾,所以,人生中有时会激动、狂热、幸福,但很多时候却是理想不能实现的伤感或遗憾,而正是这些伤感或遗憾催人奋进,人生才更有了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态度的分析,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出作者对树的真正态度,从而把握作者借树来表达一种人生中有些理想、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可能觉得很重要,而一旦得到了,却又不再珍惜这一主题。
板书设计
思树 种树 丧树 得树 失树
怅惘 无奈自责 隐痛缺憾 快乐欣喜 哀伤缅怀
教后反思:这篇课文环保主题并不明显,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的象征意义又远不如本单元的其他课文那样显而易见,所以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都有难度,有些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和他们自身的经验。从上课的情况来看,设计让学生谈自已的类似经历还比较成功,虽然现在的孩子条件好的多,但几乎每个人都人着想实现而没有实现或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理想,这种耿耿于怀几乎是人类的通病,讲中又举了几个小说中的例子,总体效果还算不错。不足之处是在8—12段有感情的诵读方面,学生把握的不太到位,还须进一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