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岩石、沙和黏土
【教材简析】
第五课作为《岩石与土壤》单元中的过渡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充分观察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之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风化而成的。教材通过岩石、沙、黏土的发现地的观察,以及对它们特征的观察、比较,知道了岩石、沙、黏土所处的环境不同,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岩石和矿物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而且学生对岩石、沙、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从中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逐步建构起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思维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探究实践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态度责任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教师:班级记录单、教学课件。
学生:岩石、沙和黏土的标本,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2分钟)
[PPT出示岩石、沙、黏土图片]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思考:我们能在哪些地方找到岩石、沙和黏土?
思考: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
二、探索: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30分钟)
探索一:归纳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预设3分钟)
1.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其余组进行补充。
2.PPT出示一些典型的图片(预设:山边、海边、河边、田野、沙漠)。
3.小结:自然界中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二)探索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27分钟)
[材料准备:岩石、沙和黏土、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和黏土?(预设3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需要调动各种感官:眼看、鼻闻(强调扇闻的方法)、手摸,还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
活动一:观察干燥的岩石、沙和黏土(预设12分钟)
1.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
①眼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②鼻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③手摸: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2.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岩石 沙 黏土
特征 看
闻
捻
3.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指导学生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词语进行描述)
4.小结:
①岩石:粗糙,颗粒大。
②沙:粗糙,颗粒较大
③黏土:细腻,颗粒很小
活动二:观察潮湿的沙和黏土(预设12分钟)
我们对岩石、沙和黏土已经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次,思考如果用水润湿沙和黏土,哪个能团成小球,并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黏土颗粒小能团成小球,沙颗粒大不能团成小球)
2.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
①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岩石 沙 黏土
特征 团球
涂痕
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的痕迹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来,痕迹不明显)
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回答)
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球。
5.追问:如果是颗粒更大的岩石容易团成小球吗?颗粒更小的物质容易团成小球吗?并说说推测的理由。(引导学生从颗粒间隙大小回答)
6.提问:为什么黏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而沙则容易掉落下来。这说明什么?
(预设:黏土颗粒间隙很小,黏性大,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沙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不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
小结: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
黏土: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
研讨:(预设8分钟)
1.思考:大自然中的沙是怎么来的呢?
预设:沙颗粒较大,是由颗粒更大的物质(岩石)碎裂而来。
思考:如果沙碎裂成更小的颗粒,会变成什么呢?(黏土)
3.[PPT出示多张岩石图片]推测大自然中岩石会如何变化?
小结:岩石风化碎裂成沙,继续风化变成黏土(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
【板书设计】
5.岩石、沙和黏土
物质 岩石 沙 黏土
特征 粗糙颗粒大 粗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 细腻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
【作业设计】
1.以下三种物质中,容易团成小球的是( C )。
A.岩石 B.沙 C.黏土
2.以下三种物质在做团球实验时,颗粒间隙最大的是( A )。
A.岩石 B.沙 C.黏土
3.涂痕干燥后,痕迹最明显的是( C )。
A.岩石 B.沙 C.黏土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采用眼看、鼻闻、手触摸、团小球、涂痕等方法研究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实验中就要仔细观察,并对特征做出描述,这时描述要准确、客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科学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3.5岩石、沙和黏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思维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探究实践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态度责任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岩石
沙
黏土
新知导入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岩石
沙
黏土
哪里能找到?
他们有什么不同?
新知讲解
一、回忆一下,我们在哪里见过岩石、沙和黏土,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自然界中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知识拓展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成的矿物集合体。
沙:岩石或矿物的碎粒,由暴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风化、破碎而成。
黏土: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有较好的可塑性,一般的黏土都是在地球表面岩石风化后形成。
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
沙、黏土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
新知讲解
岩石
沙
黏土
二、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
新知讲解
看
闻
摸
调动感官
借助工具
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和黏土?
新知讲解
(1)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各有什么特征?
岩石:体积较大、有很多颗粒组成
沙:颗粒体积较小
黏土:颗粒体积最小
新知讲解
(2)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扇闻
闻的方式?
岩石:几乎没有气味
沙:几乎没有气味
黏土:有泥土味
新知讲解
(3)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岩石:粗糙、坚硬
沙:较粗糙、较硬
黏土:有滑腻感、较软
新知讲解
(4)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
沙:时间短、容易散开
黏土:时间长、不易散开
黏土的黏性比沙的黏性强
新知讲解
(5)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土壤,在白纸上涂痕。
沙:涂痕的颜色浅
黏土:涂痕的颜色深
新知讲解
沙的颗粒大,颗粒间隙也很大,不易粘在一起(黏性小),也就不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黏土颗粒十分细小,颗粒间隙很小,更容易黏在一起(黏性大),所以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
虽然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都能留下痕迹,但水分一旦消失,黏土还能够粘在纸上,而沙子却能从纸上被抖落下来。
为什么黏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而沙则容易掉落下来。这说明什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新知讲解
岩石 沙 黏土
发现地 山里、河海边…… 沙漠、海边…… 肥沃农田、河沟岸边……
特征 看 颗粒较大 棕色,颗粒中等 土黄色,颗粒细小
闻 无明显味道 无明显味道 泥土气味
捻 颗粒坚硬,粗糙 颗粒比较粗糙 颗粒细腻
团球 没有办法团成小球 湿的沙子能团成小球,但随着水分减少,便会散落开来。 黏土很容易团成小球,且不易散落;
涂痕 无法在白纸上涂痕 在白纸上能留下痕迹,但水分一旦消失沙子从纸上被抖落下来。 在白纸上能留下痕迹,水分消失,黏土还能够粘在纸上
比较沙和黏土的特征
新知讲解
一、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点?
黏土:颗粒细小、感觉细腻、黏性大、有气味
岩石:颗粒大、感觉粗糙、无粘性、无气味
沙:颗粒中等、感觉粗糙、无粘性、无气味
新知讲解
2、通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
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因为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风化作用)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岩石风化过程示意图
新知讲解
风化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1、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2、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3、沙的颗粒比黏土大,颗粒间隙也很大,因此不易粘在一起,也就不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不易团成小球;黏土颗粒十分细小,颗粒间隙很小,更容易黏在一起,也就是黏性大,所以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也容易团成小球。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一、判断题
课堂练习
二、选择题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1、背熟并默写本课知识点
2、完成本课基础训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