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六十三中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安阳市六十三中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6-03 00: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下期期中考试卷
八年级语文
满分分 ,时间分钟 2014年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应用 (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翡翠(fēi) 臆度(duó) 胸襟(jīng) 坦荡如砥(dǐ)
B、玛瑙(lǎo) 匀称(chèn) 连亘(gèn) 势不可当(dāng)
C、迥异(jiǒng) 靛蓝(diàn) 解剖(pōu) 海市蜃楼(shèn)
D、迸溅(bèng) 充沛(pèi) 宽宥(yǒu) 无边无垠(yín)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14年春节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
B、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他们讳莫如深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察,
对人生万象的感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D、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因沦落
深山而自弃。
3.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B、小王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专家告诫:观看日食时要有防护措施,不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以免灼伤眼睛。
D、弟弟不但很瘦,而且精神饱满。
4.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灭绝,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创造出来。
②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了。
③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
④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⑤如再不及时挽救,华南虎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然步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
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
A、④①③⑤② B、①④⑤③② C、①③④⑤② D、①②④⑤③
5.按课文原文填空。(9分,每空1分)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2)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 浊酒一杯家万里, 。
(4)唐代白居易的诗歌《池鹤》中,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二句诗是:“ ? 。”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评说文学,称赞自己的文学风格的诗句
是 , 。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6.语文实践活动。(3分)
街道,是一座城市最为传神的地方,何况是一条临河的小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是古老苏州的不朽记忆,也是现代苏州的水乡情结。保护好“小桥流水人家”,也就能保住古城的那份神韵。
假设:你家附近新修了一条临河的小街,环境幽雅恬静。①请你为这条小街起个街名,要求与“枕河”的意境相吻合(1分);②请你给临河的人家写一句话,提醒他们保护好身边的小河,语言要委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根据这个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漫画 112 56%
时文杂志 32 16%
武侠小说 30 15%
文学名著 26 13%
        
  
   
(1)从统计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你对同学们的建议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二、现代文阅读 (22分) (一)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完成8——12题。 (12分)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 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
(4)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 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
(10)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选自《时文精粹》)
8.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3分)
①以化妆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②生命的化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9.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 (3分)
好 奇 轻 视 → → 感 叹 →
→ 惭 愧 → 的过程。
10.“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什么?后来“我”为什么会“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的,竟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 (1分 )
A、化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以改变体质,进而改变气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二)阅读刘熙武《小议读书》一文,完成13——15题。 (10分)
小议读书
刘熙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13.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4分)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三、古诗文阅读 (1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陋室铭》,完成16--20题。(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有龙则灵( ) ②苔痕上阶绿( )
③无案牍之劳形( ) ④往来无白丁( )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哪一组相同?( )(1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黄鹤楼》)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马说》)
C、可以调素琴。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人琴俱亡》)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18.用现代汉语翻译。(2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19.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陋室不陋?(3分)
答:
20.本文用类比的方式引出或表明作者的志趣。请举一例分析,并说明其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赏析(4分)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1分)
2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题目与要求:
(1)请以“一道风景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追求并享受快乐,是每个人的梦想。快乐到底在哪里 有人说,快乐在学习、工作的辛勤汗水中;有人说,快乐在关爱、沟通的温馨情意里……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材不限。
得分 评卷人 四、作文 (40分)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应用 (24分)
1、C 2、D3、C4、B 5、(1)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3)燕然未勒归无计(4)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5)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小街的名称要符合“枕河”的意境(1分),给临河人家写的话要切题(1分)符合委婉的要求(1)分。共3分。
7、(1)初中生课外阅读卡通漫画的人数较多(1分),阅读文学名著的人数较少(1分)
(2)示例:同学们,请多读文学名著吧!(建议1分),让名著陶冶我们的情操,充实我们的人生(理由1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8、(3分)①指(化妆师)用脂粉等使容颜美丽(1分) ②指通过多阅读一流的文章,多欣赏艺术,多思考,(途经1分)从而改变气质,变得对生活乐观,对生活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结果1分)(意思对即可)
9、( 3 分)依次是① 刮目相看② 致敬③ 体悟(“明白”或“省悟”亦可)(一个1 分)
10、( 3 分)“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1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我”感到惭愧的原因是:①化妆师的话充满了智慧;② 改变了我最初对化妆的看法。(2分。答出一点给1分)
11、( 2分) 不矛盾。要点:① 前者从改变表相(或“外在”)的角度来说;② 后者从改变体质和气质(或“内在”)的角度来说。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 1分)C E (全对给1 分,否则不给分)
(二)13、其理由是:首先,从形式上看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仅是一个短语(2分);其次,它仅仅是一论题,规定了作者的写作范围,没有表达作者对读书的见解和主张(2分)。
14、(1)不能。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1分)。(判断错误,该题不得分;判断正确,不讲理由,也不得分)
(2)读书要读经典(1分);读书要边读边思边疑,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1分,答出前一分句也可得分)。
15、比喻论证法(1分)。证明了读书要善于活化知识(1分)。
三、古诗文阅读 (14分)
16、①灵验,神奇②动词,长到,蔓到③使身体劳累④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每空0.5分,共2分)17、
18、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1分)
②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1分)
19、.从陋室的环境之幽雅、陋室主人交往之人儒雅、陋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可以看出陋室不陋。(每一点1分,共3分)
20、开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主旨。(或结尾: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那种高洁的情操。再次暗示了主题。)(例子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1、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每空1分,共2分)
2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3、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即可)
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