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9 11: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思想家的学说,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的时空坐标:
注意:一般认为东周包含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
【概念突破】
社会转型的含义
一是指社会体制的转变,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即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楚王问鼎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观察这两幅地图有什么变化?
1.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
2.增加了长城
(从争霸到兼并,大国兼并小国)
(战争激烈)
3.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了
指引P6【知识延伸】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渐趋统一)
2、 华夏认同的产生
结果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过程
华夏族更加稳定
分布更加广泛
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铁器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牛尊
农业
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发展
提供原料、商品(提供原料)
工商业繁荣
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提供劳动力)
温饱满足,追求生活质量(提供市场)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各诸侯国货币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 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手工业
商业
1、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铁犁牛耕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私田实际私有
国家收入减少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一系列什么样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唯物史观?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 变法运动
(1)背景
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②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③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④思想: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李悝变法(魏国)、吴起变法(楚国)、商鞅变法……
(4)影响:推动社会转型,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富国 (经济)
强兵 (军事)
君主 集权 (政治)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大家庭拆为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实行什伍连坐制。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君主任免。
奖励军功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加强了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赋税。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本P13【问题探究】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及其效果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与老子(春秋时期):
孔子(前551年~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的思想:
孔子画像
材料一
材料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1、孔子与老子(春秋时期):
(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核心观念:“仁”,即关爱他人
②政治思想:
③教育思想:
④文化贡献:
孔子画像
孔子的思想:
1、孔子与老子(春秋时期):
儒家·孔子
“仁”
1.什么是“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爱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如何做到“仁”?
一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爱护百姓;
二是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如何做到“礼”?
“正名”——亲亲、尊尊,维护周朝
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理想: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核心观念:“仁”,即关爱他人
②政治思想: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④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献,被称为“六经”,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孔子画像
孔子的思想:
1、孔子与老子(春秋时期):
老子的思想:
老子画像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材料四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
1、孔子与老子(春秋时期):
(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2)著作:《道德经》(《老子》)
(3)思想主张
①世界观: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哲学观:追求天人合一,具有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③政治观: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画像
老子的思想:
1、孔子与老子(春秋时期):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2)具体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并受到各国诸侯的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教育和学术的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背景: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 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崇尚逍遥自由,提出“齐物”的思想。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讲求实际功利,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韩非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后世尊称为亚圣。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政治观:“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本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人性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性善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政治观:隆礼重法
民本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观:“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论)
儒家·孟子 荀子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年代: 国籍:
地位: 著作:
庄子生平
战国
宋国
战国时期道家主要
代表人物
《庄子》
庄子的思想学说
宇宙观:
自然观:
“逍遥”
人生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无所恃” ,即不受限制
“天与人不相胜”,
人要顺从自然。
反映了没落贵族悲观失望,完全丧失了探求真理的信心。
反映了没落阶级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自我精神麻醉法)
与荀子相对
道家·庄子
年代: 国籍:
地位: 著作:
韩非
战国
韩国
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
思想学说
影响
适应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
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顺应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2、法治观:
3、改革观: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强调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外儒内法:表面仁政,实际法治,既能笼络民心,又能保证专制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汉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主张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爱是相互的
精神
治国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适用时期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
动荡年代、军阀割据时期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适宜于国家稳定,走上正规时期
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连连看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问题:百家争鸣争什么?
在争鸣中的共鸣:从“义”这个基点出发,围绕如何改变社会动荡的现状,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影响: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治世方案
3、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十分深远。
各学派的深远影响:
①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
封建社会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列国林立
华夷分离
奴隶社会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本课小结:
【概括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重点背记):
1.经济(根本):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
兴建水利,农业进步,手工业繁荣。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集体耕作模式被个体小农经济取代;
奴隶制经济进入封建经济时代;
阶级:自耕农和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卿大夫阶层崛起;
2.政治: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宗法分封制破坏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3.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
4.民族关系:春秋形成华夏认同,战国融入华夏族。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解放、大融合、大变革的时代: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