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 熙(1654-1722)
雍 正(1678-1735)
乾隆(1711-1799)
课程标准:
1、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2、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社会面临的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 十四 课
本课线索:
一、盛世之治
二、盛世之危
三、盛世之思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思考1:结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你认为“盛世”是什么样子?
【参考答案】
盛世:指国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
盛世的标志,一般包括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等方面。
思考2:清前中期的康乾盛世表现如何?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思考2:清前中期的康乾盛世表现如何?
思考2:清前中期的康乾盛世表现如何?
康乾盛世: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统治时期(1662-1795),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政局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文化成就突出,四夷咸服,万国来朝 ,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思考3: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一)强化君权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1、皇帝勤政,大权独揽,事
必躬亲。
时间 事项 时间 事项
04:00 起床、请安 13:00 会见臣工
05:00 早课 15:00 批阅奏章
07:00 御门听政 16:00 会见臣工
09:00 批阅奏章 17:00 鉴赏文物
11:00 经筵日讲 20:00 就寝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康熙
如何加强君权?
一、盛世之治
思考3: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一)强化君权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2、推行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明朝
清朝
(2)特点:
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如何加强君权?
(3)作用:
①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盛世之治
迅速、机密
(一)强化君权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3、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时期
(2)原因:
①直接:办理西北军务;
②根本:加强君主专制。
(3)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4)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归军机,机臣承旨,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檐曝杂记》
如何加强君权?
一、盛世之治
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多者五、六 十件,年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末一日,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耽搁过一日者。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
(一)强化君权
重点探讨
3、设军机处
(5)特点
①简:机构简单、朝臣兼职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6)影响: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相关史料
如何加强君权?
◎军机处内部
一、盛世之治
(一)强化君权
重点探讨
4、大兴文字狱
(1)含义: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2)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维护专制
相关史料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如何加强君权?
一、盛世之治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
明清
元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1、积极:防止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2、消极: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建制度渐趋
衰落。
一、盛世之治
(二)治理疆域
相关史料
1688年
1820年
一、盛世之治
思考3: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思考4: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措施有哪些?有何特点和意义?
(二)治理疆域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主要威胁 措施
东南
东北
西北 及 北部
西南
中央
郑氏后裔占据台湾
康熙时,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沙俄侵略势力
康熙时,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出兵平叛;
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任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西藏地区统治不稳定
土司割据
在西藏册封活佛;派遣驻藏大臣;颁布法律
在西南改土归流
1、边疆 (1)治理措施
设立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如何治理疆域?(边疆、内地)
一、盛世之治
新疆
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西藏
康熙册封达赖和班禅
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乾隆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
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强化管理。
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东北
康熙朝同沙俄谈判:
《尼布楚条约》“中国” 首次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称。
台湾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时期,台湾归入版图;
1685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思考4: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措施有哪些?有何特点和意义?
特点: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法律形式明确管辖权。
意义: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纳入版图,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稳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探究: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
明朝对东北辽东边墙以外, 对青藏高原的统治是很薄弱的, 只是一种羁糜关系而已,真正的统治是谈不上的。没有清朝起来, 这个分裂局面不知又要延续到什么时候。明朝对新疆的关系更谈不上, 根本管不上, 连新疆发生什么变化都不晓得。 要是没有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六代200多年的经营, 就不会出现18 世纪的大统一局面。所以我们说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羁縻政策
直接统治
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纳入版图,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稳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明朝形势图
清朝疆域图
竖版中国地图
元代以来,中国的疆域,从来没有如此巨大;
国家的统一,从来没有如此巩固。
(二)治理疆域
1、边疆
(1)治理措施
(2)措施特点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以 法律形式明确管辖权。
2、内地
分立18省;
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意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820年清朝疆域图
疆域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沙群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一、盛世之治
竖版中国地图
(三)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材料: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固定下来,号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元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教材P82学习拓展
(四)尊崇儒学,标榜文治
(一)强化君权
(二)治理疆域
相关史料
一、盛世之治
思考3: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摊丁入亩: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彻底取消人头税,进一步放松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使人口迅速膨胀。
乾隆时编修《四库全书》
十八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思考4: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盛世之危
二、盛世之危
(一)内部危机
相关史料
1、经济危机:人地矛盾突出
清朝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等。
思考4: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盛世之危
(一)内部危机
1、经济危机:人地矛盾突出
2、政治危机:
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相关史料
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思考4: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外部危机:中西差距拉大
相关史料
1、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
广州十三行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完全禁绝对外交流)
天体仪、地球仪、新式机器、榴弹炮、毛瑟枪、军舰模型、有关城市、教学、陆战与海战等写生画等等
二、盛世之危
思考4: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点探讨
如何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
2、原因:
(1)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政治: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及西方的扩张
(3)思想: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
3、影响:
(1)积极: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盛世之危
(二)外部危机:中西差距拉大
海禁: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
1644建立全国性的政权
1688颁布
《权利法案》
1640年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1729设军机处
1765英国工业革命
1775美国独立战争
1689《尼布楚条约》
1757
一口通商
1793
马戛尔尼访华
1789法国大革命
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
1840鸦片战争
从世界坐标看康乾盛世(1662-1795):
同一时期的中国与西方: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
外交
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部分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固守农耕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展工业革命
大兴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思想启蒙,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思想得到传播
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殖民扩展;海权意识萌发
新生蓬勃崛起的工业文明
辉煌逐渐落幕的农业文明
中西差距拉大
思考5:清王朝的“盛和衰”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国家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闭关锁国;
(2)国家发展,要坚持革新图强,不能墨守陈规;
(3)国家发展,要崇尚科学、重视科技创新。
……
启示:
三、盛世之思
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盛世之治
二、盛世之危
三、盛世之思
1、强化君权
2、治理疆域:边疆、内地
(1)皇帝勤政
(2)奏折制度
(3)设军机处(4)兴文字狱
1、内部危机:经济、政治
2、外部危机:中西差距拉大
2、启示:
1、从世界坐标看康乾盛世(中西对比)
坚持对外开放;
坚持革新图强;
崇尚科学、重视科技创新。
3、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4、尊崇儒学,标榜文治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