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9 11:2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二十一课
课程标准: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01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0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03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
1919年
3
6
2
7
8
1921年
1924年
1927年
4
1931年
1934年
1935年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失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红军长征开始
遵义会议
9
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长征结束
5
1928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九一八事变
八一南昌起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重要事件梳理
概念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1919年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材料: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自19世纪末叶以来,西方资本制度的生产压力一天增加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着进行军事行动并且从事军备生产,于是对中国的输出不得不相应地减少。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可是,好景不常,欧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
——殷海光著.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上海三联书店, 2002.12.
民族资本发展
西方入侵
军阀割据混战
巴黎和会的不公平对待
思想传播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1、背景:
(一)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政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化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帝国主义(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1、背景:
(一)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原因)
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9年5月3日晚,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北大及13所学校代表共1000多人与会。会上由《京报》社长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
1、背景:
(一)五四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
顾维钧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导火线
(2)经过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我暗自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顾维钧《巴黎和会的历史真相》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2、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方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6月4日
6月5日开始
北京
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罢课
学生被捕
上海
工人
罢工、罢市、罢课
释放学生,拒绝在和约签字
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2、经过:
3、结果: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基本胜利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4、意义
材料: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一位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
材料:五四运动的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
——茅盾
①社会:是一场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②思想:五四运动是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③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④历史: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4、意义
游行示威的女学生队伍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2)中心:
北京与上海
(3)表现:
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③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李大钊
陈独秀
意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科学理论作指导;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比较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革命思想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 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
相同点 革命背景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
根据表格思考,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彻底的反帝发封建爱国运动,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想认识;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 诞生的条件
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维金斯基等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③外部因素: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
④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⑤酝酿: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最早提出建立共产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思考:当时是否具备建党的条件?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标志:
(2)地点:
上海 → 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3)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名代表,还有共产国际代表。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主要内容:
①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最终去向
脱党牺牲
脱党后又加入
叛党
开除出党
中共中央主席
牺牲
副主席
牺牲
病逝
牺牲
脱党汉奸
脱党汉奸
脱党
姓名与年龄 出身 文化程度 职业
李汉俊31 农民 留日 办报
李达 31 佃农 东京师大 教授
张国焘24 官绅 北大 学生
刘仁静19 市民 北大 学生
毛泽东28 农民 长沙一师 教师
何叔衡45 农民 长沙一师 教师
董必武35 富农 留日 教师
陈潭秋25 农民 武昌高师 教师
王尽美23 佃农 山东一师 学生
邓恩铭20 富农 中学 学生
陈公博29 官宦 北大 教师
周佛海24 官绅 留日 学生
包惠僧27 官绅 湖北一师 记者
人物特点:年轻、知识分子。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方面 内容
革命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斗争策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中国革命“新”在何处
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中国共产党是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国共产党的意义
(四) 中共二大
◎中共二大会址
(1)时间: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点:
上海
(3)内容:
①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②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1921年:独立
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
1922:联合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因此必须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1923:加入
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为何在3年中有如此大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对于国民党的态度
(一)国共合作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条件:
(1)中共力量小,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3)共产国际的帮助;
(2)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一再失败,认识到要改组国民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4)共同的合作基础。
民主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
(一)国共合作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中国国民党一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广州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正式建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一)国共合作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3.国共合作的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国民党一大会址
◎国民党一大合影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开始时间:
2、对象:
3、初步结果:
4、最终结果:
5、失败的标志:
1926年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1)歼灭吴孙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
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吴佩孚(直系军阀)
孙传芳(直系军阀)
张作霖(奉系军阀)
4.国民大革命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原因:
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2)标志: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②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几天之内,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汪精卫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失败”的含义
客观方面:
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
①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
②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失败原因
合作探究:国民革命的失败?
①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
②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③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失败的教训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原因
过程
意义
诞生条件
中共一大
诞生意义
中共二大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背景
实现
意义
准备
高潮
失败
知识小结
D
1.(2022·全国·高考真题)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详解】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讲练结合
2.(2022·云南·昆明一中模拟预测)五四运动发生后,美国《大陆报》积极评价芜湖抵制日货运动,赞赏“女校学生在该市历史上首次参加了这种公开示威活动”,除官方机构外,多数在华美国人都对五四运动给予一定程度的侧援。英国《字林西报》称“抵制日货运动安静而稳步地进行”,并赞赏中国人“不需要任何组织,因为每个人似乎都决心不买任何日本商品”。从材料可得到的合理解释是( )
A.日本的侵略威胁到英美在华利益 B.外国人支持中国进行的革命运动
C.列强在华利益之争已走向公开化 D.五四运动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详解】一战期间,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威胁了英美等西方列强的利益,为此英美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对五四运动采取同情,甚至援助,A项正确;五四运动不属于革命,而且外国人并不是为了支持五四运动,排除B项;美国和英国在报刊上支持中国抵制日货,这种方式并不是政府直接公开的行为,排除C项;D项只看到了表象,排除D项。故选A项。
A
讲练结合
B
3.(2022·湖南·模拟预测)1927年3月,全国农会会员已达到500万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广大农民在乡间推倒地主政权,解除地主武装,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这一局面的出现( )
A.为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埋下隐患 B.顺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C.表明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雄厚 D.得益于土地革命开展的推动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初,全国农会会员多达500余万,南方许多地方成立了农会,农民运动在乡村开展迅速,顺应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B项正确;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结果,与农民运动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都发生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讲练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