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9 15: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中国古代史
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年
中国现代史
1949年至今
注:依据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划定
鸦片战争
新中国成立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歌》
思考: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它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弗洛伊德“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冲动的满足,将文化创造起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的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
“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没有早期的物质财富,就无法产生后来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首先要看看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在哪里。”
——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文明”何解
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实践,学者们一般认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出现等,应当作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在社会组织方面的文明时代的标志,则是氏族制度解体,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出现了国家。在大量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起源模式。
—— 晁福林《中国文明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目录
时空坐标:
早期国家
满天星斗,文明的曙光
第一部分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过着群居的生活;
③已经学会使用火。
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问题:观察地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1)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多处于平原地带。
(2)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良、生存空间比较大的区域。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燕辽文化区
山东文化区
江浙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
红山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1、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
地点:黄河中上游
特征:陶器 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地点: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地点:长江下游
特征:黑陶、干栏式房屋、
水稻、养蚕缫丝
蚌刀,一种骨器
白陶鬶
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
(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
2、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地点:黄河一带
特征:黑陶 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地点:辽河上游
特征: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
地点:长江下游
特征:精美玉器、城墙
祭坛神庙
黑陶高柄杯
(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
早期 晚期
时间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距今约5000年
文化代表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空间分布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特征 彩绘陶器 种植黍 —— 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 黑陶 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①种植黍粟、水稻 ②驯养动物
③养蚕缫丝 ④制作陶器、玉器
⑤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红山玉龙
蛋壳黑陶杯
良渚玉琮
人面鱼纹彩陶盆
涡纹彩陶罐
双耳彩陶罐
姜寨遗址
仙人洞陶罐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说一说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哪些特征?
①分布广泛:星罗棋布
②多元一体:各具特色,交融汇聚。
③中原核心。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遗址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Q1:通过庞大的工程量,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如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统治者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
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
奴隶主及奴隶阶级产生
国家机器出现,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Q1:随葬品数量的差别反映了什么?
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成了“国家”的标准。
——科林·伦福儒
神徽
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
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
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
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万邦时代,国家雏形
第二部分 从部落到国家(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三皇
黄帝
颛顼
帝尧
帝喾
帝舜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1、传说时代与三皇五帝
禅让制
标准:德才兼备
传说(传疑)时代:是指依靠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
信史时代: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着当时社会的情况的时代。
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却能折射早期历史的影子。
2、万邦时代
考古学证明,尧舜时期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神话、文献与考古
神话 文献 考古 政权形态
三皇 部落
五帝 “万邦”、“大同之世”、“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禅让制) 龙山文化 宫殿、天文建筑、礼器
夏禹 “小康之世” “天下为家” (世袭制)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 国家
以伏羲显示狩猎时代,神农显示农业时代,燧人是显示熟食时代。——内藤湖南
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认识史前史的?
神话传说是历史吗?对我们认识历史有何作用?
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却能折射早期历史的影子。
史料探究
3、 夏朝的建立
建立:
地位:
文化遗存:
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
王位传承: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国家管理:
夏王 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大禹治水与夏国家的产生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治理水患需要集中全社会的能力,要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集权,然后产生一种管理机构。……(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地带是宫殿所在地,还发现了宫城城墙,这些可以表明社会财富的集中和权力中心的形成。遗址出土了青铜器,有鼎、爵等礼器和刀、戈等兵器,此外还出土了玉器等象征王权的礼器。
——摘自杜勇《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结构》
②城和宫殿出现
③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
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阅读以下材料,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权力集中,且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金属器具的使用
商代-兽面纹虎耳铜方鼎
西周-何尊及其铭文拓片
第三部分 商和西周
1、商朝的统治
时间: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建立者:

地位:
中国最早的信史
政治制度:
(1)神化王权:将自己的行为说成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第三部分 商和西周
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
1、商朝的统治
政治制度:
(2)中央官僚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王事:多宰、小臣
神事:巫、祝、卜、史
民事:小藉臣、司工
军事:多马、多射、师、旅
(3)内外服制度(地方管理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第三部分 商和西周
点拨:商王与邦国既有平等的关系又是附属国与盟国的关系,在对邦国的支配地位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 。
1、商朝的统治
第三部分 商和西周
归纳:商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1、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商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
——《尚书·盘庚》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神权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2、 西周的统治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第三部分 商和西周
(2)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重点突破:分封制与宗法制
王族(同姓亲族为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分封目的:
分封对象:
分封内容:
诸侯义务:
诸侯权力:
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再分封、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
西周:分封制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分封制的作用:
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  )
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 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
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 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C
A
B
西周:宗法制
1.实质:
2.特点:
4.影响:
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解决统治集团内部在权力、财产分配方面
的冲突与矛盾)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以血缘为纽带,族权与政权结合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内容: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在政治上是君臣,家族中是兄弟。
国庆大阅兵令国人振奋,感受国家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C
C
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名词解释〗“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礼指贵族生活的行为准则,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周公制礼作乐,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礼乐相辅相成
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影响了中国。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直到周公制礼作乐,中国人的视野才更多地由神转向人、转向伦理、转向礼仪……中国从此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北京大学教授杜维明
西周:礼乐制
青铜礼器可分为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青铜器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血缘纽带(里)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权利的分配
权利的继承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两者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等级森严、政治关系与血缘纽带相结合的特点。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三者的关系: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确定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西周衰亡,平王东迁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是中国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771年,西北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农业:
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
手工业:
商业: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商朝“商人”产生,官府控制商业,以贝作货币;西周出现“工商食官”政策。
商周时期的文化
历法: 夏朝历法《夏小正》
商朝殷历,干支纪日法
文字:
商朝甲骨文:占卜记录,成熟的文字
西周金文: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
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甲骨卜辞
2019-10-18
识读比例:1500/4500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商代字体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司”通“祀”,铭文表示该鼎为商王文丁祭祀“母戊”而作。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形制、纹饰和铭文风格与此一致,专家断定后母戊鼎的墓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司”应当是“后”的意思,“尊敬”之意。
2011年,国家博物馆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
青铜时代
史书:
《尚书》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史书
《周易》西周时期蕴含朴素辩证法的哲学著作,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粟。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黄河下游,黑陶(蛋壳陶)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精美玉器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
奠定多元一体基础
部落时代:三皇五帝的传说,禅让制,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夏: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商:内外服制,甲骨文,青铜器。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奴隶制国家
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 会用火。
本课小结:
小结: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中国原始遗存众多,形成了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中原文化区的仰韶文化区和龙山文化区相对发达,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处于核心地位。
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存大部分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下的必然选择,这些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这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文明是相似的。
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的先民们长期交融、发展的产物,具有原生性的特点。基本不受域外文明的影响,与传导性文明有着质的区别。
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距今5 500年左右,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是各地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受外族影响较小,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明。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利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
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 晚期 木、石、骨、蚌为主
青铜农具极少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约前1600年
约前1046年
约前771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早期国家
无中心的多元 (满天星斗) 有中心的多元
(月明星稀)
时间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