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
东欧国家(8个):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 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亚洲国家(4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 朝鲜 越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苏联方案
东欧国家方案
中国方案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经济上: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推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排斥市场经济
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苏联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战结束后,苏联又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成就与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
1、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参考教材p123一二段回答
(1)针对斯大林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端,赫鲁晓夫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改革?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农业 1、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2、大规模开垦荒地,发展饲料生产,广泛种植玉米
3、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把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限,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政治 1、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名)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2、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玉米运动”失败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科学评价,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如何理解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又是守墓人这句话?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工业 1、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政治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缓慢!
评价: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失败原因:①认为苏联已建立发达社会主义,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参考教材p123第3段回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哪里?后期出现什么问题?有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内容 问 题
经济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思想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评价:戈尔巴乔夫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参考教材p124第1段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放在哪里?出现什么问题?有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练习巩固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D
苏联解体原因: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1991.12.14)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而瓦解 。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为何会走向解体
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东欧” 是二战后出现的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8个社会主义国家。
(1)过程:
(2)特点:
①二战胜利前后先是建立起人民民主国家;
②1948—1953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①革命的胜利得益于本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苏联的援助;
②随着冷战的加剧,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
③确立起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背景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希望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控制,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概况
国家 内容 效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其它国家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布拉格之春”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曾取得显著成效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社会矛盾积重难返
通过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第2、3段,了解东欧各国改革的概括,思考其局限性
3、巨变:
◎东欧剧变示意图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国家实现统一
国家最终解体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及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①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1993)
②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1993)
通过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最后一段,了解东欧巨变的史实,思考其实质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内因
(1)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弊端明显
(2)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政治危机。
(3)各国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外因
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及新思维的影响
西方因素: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阅读p126学思之窗,思考:如何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一、是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三、是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四、是通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1949年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195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图说历史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伟大成就
◎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78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稳步上升。1978~2021年,中国GDP由3645亿增长至1015986亿,增长278倍
讨论探究:从苏联、东欧的失败到中国的成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5、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政治建设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本课思维导图
1、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 )
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
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
C.实际上延续了“斯大林模式”
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
C
课堂习题
课堂习题
2.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A
3、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C.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
D
课堂习题
4、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A
课堂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