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1978年3月-11月,国内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会议一方面意识到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也提出“既要大幅度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这些会议
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B.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为重大决策出台准备了条件 D.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2.下表是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多部以改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 这些影片( )
影片名称 地点 时间 内容
《街市流行曲》 广州 1986年 讲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州街市年轻人追求事业发展, 收获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故事
《给咖啡加点糖》 广州 1987年 讲述广州从事广告绘制的个体青年刚仔与逃婚到广州修 鞋为生的农村姑娘林霞的爱情故事
《太阳雨》 深圳 1987年 讲述深圳图书馆管理员刘亚曦与主持美术广告设计室刘 亦东的感情故事
A.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B.折射出当时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
C.表明都市情感题材受到市场欢迎 D.旨在向世界展示广东的创新精神
3.2013年10月,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网购、汽车、保险理财、公益诉讼等内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法实施20年后的首次大修。这次修法旨在
A.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C.增强城乡居民法治意识 D.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4.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遵循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而为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空间。这表明我国
A.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 B.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剧变
C.传统经济观念逐渐被突破 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5.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71个,增加了2.48倍;而建制镇却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6.下表为1988-200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经济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 B.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C.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D.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置”土地产权结构模式。“三权分置"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开并行。这-模式
A.开辟了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B.促进了城镇布局的合理化
C.改变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9.以下是党的一个重要文件的目录摘录,据此判断该文件是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B.《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0.某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一系列图片资料。并把它们归入不同的主题。下图最适合归入的主题是( )
A.“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B.殖民地的血泪史
C.香港的经济腾飞 D.中英外交关系破裂
11.“天陨巨人辞宇去,龙族十亿动真情……谁扭乾坤振华夏,冢祭三叩谢邓公。”下列是这位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正确的顺序是
①作为中央领导参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提出检验改革开放事业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③支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④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12.1991年末,中国人发现,在他们的西边突然多了几个邻国,而这时新版的世界地图还没来得及印刷。对中国边境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来说,这一变化并没有那么可怕,生活更忙了,有更多的生意在等他们去做。这反映出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国策
C.苏联解体并未影响到中国社会 D.改革开放的国内阻力大为减少
13.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推出了《汉英词典》《学生英汉汉英词典》《现代英汉词典》等一批扎实的外语学习用书。这说明了
A.中国外语学习领先世界 B.建国后西学东渐持续发展
C.文化发展回应时代变革 D.政治多极化促成国人转变
14.下图为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84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D.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拉大
15.经过四十年的建设,2021年的厦门已经引进了友达、宸鸿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成为台海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这主要得益于
A.“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B.“一带一路”深入推进
C.“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D.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16.如图为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的头版内容。这体现出新的一年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
A.经济建设 B.政策调整 C.和平发展 D.改善外交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列宁意识到,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陈痛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
材料二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摘编自【俄】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材料三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向新政府提供3亿美元贷款。从此开始了两国长达近十年的政治蜜月期。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7%。1978年以后,针对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并积极进行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新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99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
——摘编自高晓春《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为实现工业化而采取的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普京认为“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在起步阶段的特点。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又产生了哪些变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瞽缨之家→富贵之家;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四民”中的农,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据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流动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此之前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为重大决策出台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此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排除A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新的目标,排除B项;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材料展示珠江电影厂在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电影多以改革为题材,以广东为地点,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广大青年的平凡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B项正确;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也不能说明都市情感题材受到市场欢迎,排除AC项;这些影片折射的是当时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不能体现是旨在向世界展示,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网购、汽车、保险理财、公益诉讼等内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该法没有起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不是城乡居民法治意思,而是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违法行为,得不出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使传统的经济体制观念逐渐被突破,故答案为C项;A项所述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依据材料中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可知,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坚持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没有发生剧变,排除B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展开,重点是对国企改革,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1988-200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都取得了巨大增长,A项正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在201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D项是影响,不是原因,排除。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三权分置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开并行”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农业现代化新路径,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村而不是城镇布局相关信息,排除B项;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未发生变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农村的“三权分置”而并没有体现对城市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和平统一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澳门问题的伟大构想,故C项错误;平等协商是两岸交流的基本原则,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故D项错误。
9.D
【详解】根据材料“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重要文件的目录摘录出自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和《解放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都是1978年通过的,排除A、C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于1992年通过,排除B项。故选D项。
【点睛】
10.A
【详解】图片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徽标,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A项正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徽标无法体现殖民地的血泪史、香港的经济腾飞,排除BC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徽标不能反映中英外交关系破裂,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邓公”就是邓小平。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18日。②检验改革开放事业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是在1992年。③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转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综上,③④①②是正确的排序。故B正确;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18日。晚于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排除A项;③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转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早于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排除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题中的时间是1991年末,背景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所以中国“多了几个邻国”,但是“这一变化又没那么可怕……更多的生意”一处体现出中国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而放弃对外开放的步伐,而是继续坚持这一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共识的问题,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有更多的生意去做”说明还是有影响的,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的视角是中国的邻国变动,而非是国内方面,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13.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对外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步伐,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曾一度中断了同西方国家的往来,B排除;当时仍然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D排除。故选C。
14.C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可知1978~1984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下降,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这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对外开放格局对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影响不大,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缩小,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2021年的厦门已经引进了友达、宸鸿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成为台海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可得出厦门的发展受“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使大量台商到厦门投资,A项正确;当时还没有一带一路,排除B项;C项与厦门之前的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对厦门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A
【详解】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告台湾同胞书”体现祖国统策略调整到和平统一上来,“中美建交”体现谋求经济发展的和平的国际环境,“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石油继续高产稳产”等内容更是直接体现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A项正确;政策调整仅是实现工作任务的手段,并非工作中心,排除B项;和平发展的思路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排除C项;改善外交仅是工作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7.(1)措施: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特点:得到苏联援助;起点低、基础薄;速度快;
变化: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断改革。
【解析】(1)
措施:根据材料“首先是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得出实行农业集体化;根据材料“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得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理由:根据材料“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得出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根据材料“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得出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根据材料“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得出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
特点:根据材料“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向新政府提供3亿美元贷款”得出得到苏联援助;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得出起点低、基础薄;根据材料“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7%”得出速度快;变化:根据材料“199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得出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根据材料“针对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得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根据材料“并积极进行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得出不断改革。
18.(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推动:土地兼并加剧,朝廷赋役繁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域经济与人口发展不平衡:政府人身控制松弛。
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东部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国家政策的鼓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2)示例:
论点:社会流动促进国家发展。
论述:社会流动包括阶层上下流动和人口区域流动或者行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会和国家活力的体现,都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阶层上下流动是社会上升通道畅通的表现,有利于更多富有活力和先进人才进入更高社会层级,促进社会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如古代的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恢复,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淘法了上层冗余,促进了社会上层的更新:人口的区域流动和行业流动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业的优化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如古代农民被迫从商,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也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人口输出地的人口富余,也有利于促进流人地的劳动力紧张,职业变迁导致人口流动也有同样的作用。当然过于剧烈的阶层流动和人口流动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应该要注意关注和防范。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的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缓解阶层,区域和行业过剩和合理分配的问题,促进阶层、区域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国家发展。
【详解】(1)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推动向上流动,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扩大社会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一“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了社会流动;根据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可推出地域经济与人口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还有朝廷赋役繁重;土地兼并的加剧,自耕农沦为佃农,也会推动人口的流动,以及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根据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可知国家政策的鼓励;根据材料三“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可推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东部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结合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下,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2)根据材料一“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根据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和材料三“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流动是国家发展的表现,且社会流动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社会流动促进国家发展。”作为论题,在阐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故答案为:社会流动包括阶层上下流动和人口区域流动或者行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会和国家活力的体现,都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阶层上下流动是社会上升通道畅通的表现,有利于更多富有活力和先进人才进入更高社会层级,促进社会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如古代的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恢复,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淘法了上层冗余,促进了社会上层的更新:人口的区域流动和行业流动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业的优化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如古代农民被迫从商,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也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人口输出地的人口富余,也有利于促进流人地的劳动力紧张,职业变迁导致人口流动也有同样的作用。当然过于剧烈的阶层流动和人口流动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应该要注意关注和防范。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的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缓解阶层,区域和行业过剩和合理分配的问题,促进阶层、区域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国家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