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9 16:4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说“经此一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极大提高。近代以来,中国长久徘徊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带,此次战争使中国重返中心舞台。”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①废除帝国主义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②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④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3.1942年,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据地,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农民建立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业集体劳动合作组织,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这一做法旨在
A.巩固了全民族抗战胜利果实
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一步深入
C.适应了反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D.保护和发展了根据地小农经济
4.如表为民国某时段山西张庄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可判断这一时段是
成分指标 民国某时段
时段初 时段末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地主 4 17.4 0.2 9
富农 2.7 11.2 1.3 6.9
中农 40 6.4 35.5 6.2
贫农 46.8 3.0 63 5.5
A.1924~1927年 B.1934~1937年
C.1938~1942年 D.1944~1947年
5.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6.1945年5月6日,阎锡山致电徐永昌称共党积极在华北发展,敌人有撤退各城市据守交通线的决定,如此华北将成为共党势力……,请面谒委员长决定收复华北政策,(锡)山当尽力运用。”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 B.华北日军已准备向八路军投降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D.中国共产党是华北抗战的主力
7.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
A.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D.使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8.1941年,日军对沂蒙山根据地中心区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万余非战斗人员在大青山地区与装备精良的五万多敌人殊死斗争,最终九千人胜利突围。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在此次战斗中牺牲。这一事件
A.改变了战场上敌我攻防态势 B.实践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张
C.是敌后抗日战场的一次大捷 D.彰显了不畏强暴坚忍不拔的精神
9.1937年8月,共产党员宜伙父向胡宗南提出“对蓄谋已久、锐气正旺的日本侵略军必须采用游击战争”的建议得到赞同;随后,应胡宗南之请,宣侠父写文章《游击战争概述》,并在胡宗南部园中广泛传阅;1938年6月,在武汉军事会议上国民党政府做出“以游击成配合正规最”的决定。这表明
A.国民党开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D.游击战的优势被国民党认可
10.卢沟桥事变后的8个月内,日军四次追加临时军费共74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加“一战”和侵占中国东北四次战费总和的1.6倍。1938年直接军费为59.6亿日元,占国家总支出的76.8%。据此,可从一个侧面推知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
B.侵华战争促使日本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C.甲午战争后日本是侵华的主要国家
D.日本全面侵华遭到中国人民顽强抵抗
11.1942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从此,各根据地都先后开始了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1945年4月全党整风运动胜利结束。这次整风运动
A.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为抗战最后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C.意在清除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 D.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文学水平
12.1938年,陕甘宁边区要求“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并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据此可知,当时边区( )
A.注重提高学生文化水平 B.赋予教育以时代的重任
C.积极动员民众参军作战 D.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
13.辽沈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预计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了。这一论断源于( )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土地改革农民革命性提高
C.国民党已丧失了美国的援助 D.国共军事态势对比的变化
14.1937年4月,天津北宁足球队赴日本参赛。比赛前,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比赛中,华侨和留日学生高呼爱国口号。北宁队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归国后受到数万民众热烈欢迎;《大公报》予以连续报道,称“为中华争得无上光荣”。这能够说明
A.当时中国重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 B.体育比赛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大门
C.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 D.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
15.下表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法令。这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939年4月4日 《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 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
1940年3月1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移民之决定》 对外来灾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作出了具体安排
1943年3月19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 对外来移民进入边区的垦荒和帮扶作出了规定
1945年3月28日 《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伺条例》 确定了减租的额度,对交租也作出了规定
A.使边区政府内部阶级矛盾得以解决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D.使得边区土地所有权发生根本性变化
16.1939年5月1日,国民党决定正式开展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当天即在重庆召开有3000余人参加的总动员誓师大会。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这一运动
A.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利于动员中国军民协同抗日
C.为广泛进行游击战争取人心 D.旨在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
二、材料分析题
17.图1、图2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时期革命活动区域示意图。阅读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图1 图2
(1)比较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和抗击对象发生的显著变化并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原因。
(2)在图2的根据地中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分析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其中说:“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舞,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半世纪来,我中国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优,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一白寿整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是如何压迫中国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目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这里指的是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过程中,为争取中国继续抗战,列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在战后让中国担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选项A正确;抗战胜利并不意味着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③错误,选项B、C排除;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与抗战无关,排除D。
2.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中的信息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其目的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故B正确;抗战时期,中共主张团结地主阶级进行抗战,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进行了合作,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抗日战争·减租减息
3.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42年”可知,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组织“农业集体劳动合作组织,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使得根据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动员抗日根据地全体党政军民开展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所以C正确;1942年仍处于抗战时期,所以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三大改造期间(1953-1956年)对农业的改造形式,所以B错误;“保护和发展了根据地小农经济”不属于这一做法的主旨,所以D错误。
4.D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减少,而贫农占有土地数量增多,这是由于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的爆发,中共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故D项正确;1924~1927年,1934~1937年山西还在国民党控制之下,不可能出现表中的情况,排除AB;1938~1942年主要是抗战,要团结各族人民抗战,因此也不可能使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大规模减少,故排除C。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端,A项排除;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B项排除;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C项排除。故选D。
6.D
【详解】据材料“1945年5月6日,阎锡山致电徐永昌称共党积极在华北发展,敌人有撤退各城市据守交通线的决定,如此华北将成为共党势力……”可知,阎锡山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华北对日军展开猛烈进攻,使日军做出撤退各城市据守交通线的决定,华北地区被中国共产党控制,这说明中共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D正确;据材料可知阎锡山陈述了华北的抗日局势,没有提及其它区域的抗战情况,没有体现华北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华北日军已准备向八路军投降问题,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C错误。
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项B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与七大召开时间不符,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发表时间是1940年前后,排除C;七届二中全会使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选项D排除。
8.D
【详解】材料“根据地万余非战斗人员在大青山地区与装备精良的五万多敌人殊死斗争,最终九千人胜利突围”体现的是敌后战场群众不畏强暴坚忍不拔的精神,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尚未成立,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9.D
【详解】从胡宗南赞同“对蓄谋已久.锐气正旺的日本侵略军必须采用游击战争”的建议,到胡宗南部属中广泛传阅《游击战争概述》,再到“国民党政府做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决定”,表明国民党逐渐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D项正确;共产党是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之所以在卢沟桥事变以后要大量追加军费,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顽强抵抗,消耗巨大,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追加临时经费,没有体现出蓄谋已久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日本经济济濒临崩溃,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是侵华的主要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B
【详解】1942年的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整风运动在真正意义上使党的思想达到了统一,为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故B正确;这次整风运动不是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A错误;这次整风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错误的思想根源,不仅涉及“左”倾思想,故C错误;提高普通党员的文学水平不是主要目的,故D错误。
12.B
【详解】由材料“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及“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信息并结合时间1938年可知,这些要求都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应对战争的需求而提出的,体现了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赋予教育以时代的重任,B项正确;具体怎么调整课程内容不得而知,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调整课程内容不能说明动员民众参军参战,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只是反映教育的时代特色,无法体现边区是否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沈战役歼敌47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因此,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预计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了,D项正确;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A项;“土地改革农民革命性提高”不是该论断的根源,排除B项;“国民党已丧失了美国的援助”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深受日本的欺凌,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陷,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队在足球比赛中“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极大鼓舞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因此,“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国家对体育竞技的重视,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当时中日足球比赛并不是为了开启国际交往大门,早在1937年前,中国的国门就已经打开,排除B项;国家综合实力会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但竞技结果是受到多方面影响,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法令,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妥善安置外来难民移民,从制度上细化地主减租、农民交租的要求,保障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妥善安排外来难民移民,保证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保障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故选C;A项夸大事实,表述太绝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已经建立,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没收地主土地,没有改变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D。
【点睛】
16.B
【详解】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强调国家民族之上,这有助于动员中国军民协同抗日,B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国民党主要进行阵地战,排除C项;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意在凝聚抗战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变化:革命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的目标由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到抗击日军侵略。
原因: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红军北上抗日,长征取得胜利;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2)减租减息的政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代表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支持;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详解】(1)变化:根据图一中的时间和标注的名称可知,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图二中的“陕甘宁”“抗日”等信息可知,这是抗战时期中共的活动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反映出中共革命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的目标由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到抗击日军侵略。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北上抗日,长征取得胜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2)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成功的经验得益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成功的重要经验是革命本身代表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支持;根据所学知识,从策略来看,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应当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从革命领导来看,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18.(1)军事: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政治: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等;经济:向中国倾销商品、资本输出:文化: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渗透等。
(2)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详解】(1)军事:结合近代史可分析得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政治: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等;经济: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向中国倾销商品、资本输出;文化:结合近代史可分析得出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渗透等。
(2)原因: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分析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意义:结合近代史可分析得出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结合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可分析得出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