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清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邓之诚先生指出:“所可异者,以军机处的名目,事无不总,名实实不相符。……相沿百余年不改,清代度之不伦类,此亦其一端也。”由此可知,清代军机处“相沿百余年不改”的主要原因是其
A.有利于君主集权 B.发展为宰相机构
C.成为合法的机构 D.规范了政务流程
2.为维护统治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政权建设。《钦定吏部则例》记载了对各部违法行为的处分则例;《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所有事务“虽微如芥子”也须“一一关白上宪,闻之中枢”;《大清会典》记载清代设官采用复职制,一满一汉,以满为主,其上另设管理大臣直接向皇帝陈奏请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枢”之中最重要的机构是军机处
②官员复职制不利于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③清朝制定完备的法律章程有利于规范执政
④复职之上的管理大臣必须使用密折奏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4.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央政治结构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相互制衡 B.体现了清代行政机构对皇权的制约
C.反映了清朝的皇帝集权体制 D.说明了清朝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5.清朝在统一西域后,沿用了当地原有的伯克制度,但参照中原官制对其进行了改造;在经济政策方面,清朝基本沿用了旧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颁行新的法规加以完善;在刑事法方面,推广《大清律例》,当地原有的法规在与《大清律例》不冲突的情况下,允许灵活运用。清朝在西域的统治措施方略( )
A.打破了传统夷夏观念 B.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
C.开创了因俗而治政策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
6.下列关于明朝的民族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为防御蒙古鞑靼,瓦剌入侵,明重新修筑了长城
②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明朝设宣政院
③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
④明朝前期,政府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辆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
A.保证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意在加强对官员控制维护政权统治 D.建立了-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8.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地方权力削弱
B.君主专制强化
C.皇权受到制约
D.监察体系加强
9.“(它)不但完成了皇帝对政务的独裁,而且从信息流通的角度将臣僚完全置于皇帝的监督和操纵之下。”这里的“它”指( )
A.军机处 B.内阁 C.奏折制 D.文字狱
10.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时清廷颁布《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这一规定出台可以说明此时中国
A.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遏制西方经济侵略
C.严格管制外贸活动 D.禁止中外经济交流
11.汉至元明时期,王爵封号基本源于先秦时期的封号,如:“齐、楚、燕、赵、魏”等,但到了清朝,王爵封号则采用“礼、睿、恭、庄、庆”等寓意吉祥的字。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彰显正统政权的地位 B.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
C.强化文官体制的体现 D.融合中原文化的结果
12.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
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
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 B.发展对外贸易
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加强边疆防御
13.清代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存留”和“起运”。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到康熙时期“存留款项尽行裁减”,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奉复”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朝( )
A.官员考核日趋严密规范 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 D.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14.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A.制定国家军务政策 B.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C.负责执行国家政令 D.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1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废除宰相 B.设置南书房 C.设立内阁 D.创立军机处
16.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 B.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
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 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7.“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祠题。
材料一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圆,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杜佑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干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等划,于事稳便,方可委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唐太宗
材料三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家朝一代,目不见官。
材料四 (明太租)“罢丞相不设,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们)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室召”。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
(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3)据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较于秦朝,西汉版图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在管理边疆方面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清代军机处“相沿百余年不改”的主要原因是其有利于君主集权,故选A;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同于宰相机构,排除BC;D不是军机处“相沿百余年不改”的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朝“中枢”之中最重要的机构是军机处,①正确;材料《大清会典》记载清代设官采用复职制,一满一汉,以满为主,有利于缓和阶级、民族矛盾,排除②;根据材料“《钦定吏部则例》记载了对各部违法行为的处分则例......《大清会典》记载清代设官采用复职制,一满一汉,以满为主,其上另设管理大臣直接向皇帝陈奏请旨。”可知清朝制定完备的法律章程有利于规范执政,③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复职之上的管理大臣必须使用密折奏事,排除④。综上,①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开荒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故D正确;交通拥堵问题、就业就医问题、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不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排除ABC。
4.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内阁、六部、军机处都是皇帝之下的中枢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皇权集中所需,故选C项;A项在图片中未能反映,故排除;内阁和军机处在清代都不属于正式的行政机构,且对皇权不具有制约作用,故排除B项;题干并未反映清朝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故排除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在统一西域后采取了较为宽容的策略,既保留了当地的习俗制度,又推行内地的法律政策等,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奠定疆域版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开创”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防御蒙古鞑靼,瓦剌入侵,重新修筑了长城,①正确,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③正确,明朝前期,政府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④正确,D项正确;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明朝设宣慰司而非宣政院,设宣政院是元朝,②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②,排除AB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据题意可知,清朝对官员设置了严格的考核和监察制度,这是为了加强对官员的控制,进而维护政权统治,故选C;清朝的这一做法主要是加强对官员队伍的监察,并不能够就此保证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排除A;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而非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更没有建立起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排除BD。
8.B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B正确;据材料可知,废丞相设立内阁、设置军机处都是中央机构的调整,而不是地方权力削弱,A错误;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错误;材料与监察体系无关,D错误。
9.C
【详解】根据材料“而且从信息流通的角度将臣僚完全置于皇帝的监督和操纵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奏折制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ABD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政府颁布法令,外国商人到达广州后要住到洋行,由行商代替政府对其进行交易管理,体现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活动进行严格管控,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体现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无法判定对外贸易是否出现逆差,排除A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严格管制外贸活动,但并没有彻底禁止中外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齐、楚、燕、赵、魏”等属于诸侯国的名称,代表地方权利较大,而清朝,王爵封号则采用“礼、睿、恭、庄、庆”等寓意吉祥的字。暗含体现的是一种礼乐等级秩序,王爵册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文官制度,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2.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县级行政区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朝历代沿用,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其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劝农课税等,故C项正确;监察百官的权力归属中央,与地方政权无关,故A项错误;发展对外贸易的机构如“市舶司”等与县级行政区的职能无关,故B项错误;“加强边疆防御”属于军事职能,与县级行政区的职能无关,故D项错误。
13.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地方赋税保留多少在地方都是由中央决定的,说明赋税分配取决于中央,是中央集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地方赋税的分配,不是官员考核,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仅仅根据地方赋税分配无法说明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项正确;军机处无决策权和行政权,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D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康熙帝设置南书房都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不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故ABC错误。
16.B
【详解】明清时期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秦朝时君主专制体制就已基本定型,排除A项;元朝和明清采取的不同的民族区域管理政策都体现了对边疆开发的重视,这无法构成民族政策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取代地方世代相袭的土官,并非民族自治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创新:实行郡县制。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制度:三省六部制度。优越性: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仅仅答加强君主专制不得分)
(3)问题:皇权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详解】(1)创新:根据材料“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圆,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可知,实行郡县制。进步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优越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制下,集体决策,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
(3)问题:根据材料三中内阁、军机处等机构设置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18.(1)变化:政府开始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北方向疆域明显扩大)。
(2)创新:实行驿站制度和行省制度。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3)特点:多样性;因地制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等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秦朝形势图......西汉形势图”可知,相较于秦朝,西汉版图,西北方向疆域明显扩大,政府开始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2)创新:根据材料“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可知,实行驿站制度和行省制度。作用:根据材料“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站制度和行省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3)特点:根据材料“东北打击沙俄......北方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西北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东南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具有多样性、因地制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等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