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要求“伪满洲国”将产出原煤的30%(2.28亿吨),生铁40%(1200万吨)运往日本;日军与汪精卫伪政权签订协议,以发行或保证之公债库券为抵押放款等,为日本军队提供资金支持。以上做法旨在
A.把中国作为日本的战争基地 B.优化经济全球化下合作分工
C.促进日占区产业的健康发展 D.实现东亚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2.1935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均不没收。”这一政策旨在
A.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贯彻新民主主义理论
C.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D.彻底纠正“左”倾问题
3.下图是1936年创作的一幅漫画《再会罢!北平!(为北平著名学校设分校于川湘而作)》。该漫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战争面临新的形势 B.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国共斗争仍呈激烈态势 D.办学的重心向农村转移
4.以下内容出自近代中国某一重要文件,促使其出台的直接背景是
A.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大规模军事入侵的爆发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5.傅吾康在《一百年来的中国革命》中写道:“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国民党政府监狱中的所有因共产主义或‘左’派活动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了,其他逃亡到国外的人也回国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这表明
A.抗战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抗日战争是国民革命的继续
C.民族矛盾的上升激发民族意识高涨
D.国共两党之间的根本分歧已经弥合
6.毛泽东曾公开撰文指出∶“这一事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国民党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毛泽东撰写该文的背景是( )
A.重庆和谈达成民主建国共识 B.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7.《灾难与转折1937》一书(见下图)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忻平所著。1937年,中国的“灾难与转折”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百团大战
8.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直接针对的日军侵华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9.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抗战建国”的主张,主张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民族主义方而,共产党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内容;民权主义方而,也没有明确限制反革命分子和组织的权利的内容;民生方面,也没有提出将一切有独占性质的企业收归国有、节制资本和分配土地的内容。这样做
A.受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影响 B.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C.考虑到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况 D.为了寻求美苏对中国的援助
10.“丹心青史两辉煌,抗战春秋日月长;叶项刘陈宏略展,江淮河汉胜旗扬。铁军勋业传中外,烈士威名动四方;敌后华中根据地,长城万里著荣光。”该诗赞颂的是
A.北伐军 B.八路军 C.新四军 D.解放军
11.下图为赵一曼烈士遗书照片。在该书最后部分,她希望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时间为“1936年8月2日”。根据上述信息结合所学推断,赵一曼牺牲时,她所属的部队的名称是( )
A.东北抗日游击队 B.东北抗日联军
C.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D.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2.1931年9月20日起,中共中央冲华苏维埃政府相继发表宣言、通电和告民众书,揭露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民众特别是日本占领区的民众“罢工、罢课、罢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组织民众抗日义勇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体现出
A.党的政策顺应了主要矛盾演变 B.全国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党和红军的主要任务已经变化 D.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国
13.下表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法令。这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939年4月4日 《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 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
1940年3月1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移民之决定》 对外来灾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作出了具体安排
1943年3月19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 对外来移民进入边区的垦荒和帮扶作出了规定
1945年3月28日 《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伺条例》 确定了减租的额度,对交租也作出了规定
A.使边区政府内部阶级矛盾得以解决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D.使得边区土地所有权发生根本性变化
14.下图为1937年9月11日《国难三日刊》上刊登的一幅《四面楚歌—日本军阀的末日》的漫画。此漫画在当时
A.揭露了日本全面侵华的野心
B.反映了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
C.有助于增强国人抗战的信心
D.表达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
15.下面油画描绘了学生文艺宣传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的情景。其最能证明
A.全面抗战的开始 B.创作者对抗战的态度
C.七七事变的爆发 D.作者参与抵抗的经历
16.某学生梳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重要史实。其中①应为
A.“八一宣言” B.四渡赤水 C.西安事变 D.淞沪会战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3年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于是在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动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1922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双方在对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针上存有种种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与前者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合作中策略运用得当,得以善始善终,完成了其伟大历史使命。
——摘编自李百齐、吴炳芬《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
18.“国殇”南京大屠杀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晋的口述证言(下图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臧资料)
12月18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 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
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峡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材料三 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这部新闻片中所说的史密斯教授,是当时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人刘易斯·斯迈思。在1937年12月14日至1938年2月19日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向日本大使馆写出69封抗议信,其中绝大多数由斯迈思签发。这些抗议信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量暴行案例,其中仅斯迈思负责整理的,就有444起。这些抗议信、暴行案例,以及战后对南京地区的战争损失调查报告,被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采信,成为抗战胜利后对日战犯审判的重要证据。 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130名日本士兵用作刺刀靶子。
材料四 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科)
下午5时天快黑时去大队本部集合,听说是去杀死败兵。过去—看,只见161名中国人老老实实地待在本部院子里,他们望着我们的行动,全然不知死神的降临。—路连打带骂地拉着160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夕阳西下,仅能分辨出晃动的人影。这里只有不多的几所民宅。将他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5人一组带出来用刺刀刺死。有的哇哇叫着,有的边走边哪囔着,有哭的,有的知道死到临头而失去了理智。吃败仗的士兵最终的归宿就是被日本军杀死。用铁丝捆住他们手腕,扣住脖子,用木棒敲打着拉走。其中也有勇敢地唱着歌迈着大步的士兵。有装着已被刺死的,有跳入水中咕嘟嘟挣扎的,也有为了逃命,紧紧抱住屋梁藏起来,任凭怎么喊也不下来的士兵。于是我们就浇上汽油烧房子,两三个被烧成火人的人刚跑出来就猛然被刺刀捅死。昏暗中,嗨、嗨,憋足劲呐喊着用刺刀捅着,捅死要逃走的家伙,或用枪砰、砰地打。顷刻间这里成了人间地狱。结束后,往遍地的尸体上浇上汽油点着火。看到火中还有活动的家伙就打死。后面的房子燃起能能大火,房顶的瓦片掉了下来,火花四下飞溅。返回途中回头看了看,能脂大火还在燃烧。 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160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5人一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
材料五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白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 其中包括1998—1999年间发掘出208具 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 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 间距检验时间为60年。据史料记载和 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1938年初 在此掩埋。
材料六 (美)张纯如著,杨复鹏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7年)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问题
(1)请设定一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2)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能否相互印证?阐述理由。
(3)上述材料中,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的是哪一则材料?阐述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日本制定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经济,把中国变为它以战养战的基地,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加强,日本掠夺中国财富不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排除B项;CD两项是站在侵略者立场上的辩解,排除。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步步紧逼,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共产党对富农的政策更多的是拉拢,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排除。故选A。
3.A
【详解】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本侵吞北平的企图愈加明显,因此有《再会罢!北平!(为北平著名学校设分校于川湘而作)》的创作,这体现了民族战争面临新的形势,A项正确;漫画反映不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随着长征的结束合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共两党的斗争趋于缓和,两党斗争趋于缓和,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转移的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可分析出,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结合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可判断,抗日战争爆发,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之际就已经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可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高涨,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A错误;抗日战争不是国民革命的继续,所以B错误;国共两党之间的根本分歧没有弥合,两党的合作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但根本分歧依旧存在,所以D错误。
6.B
【详解】根据材料“这一事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国民党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所说的这一事件指的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选B项。重庆谈判是1945年,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1937年9月,与“十年内战”时间不符,故ACD三项均排除。
7.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息“1937年”、“灾难与转折”反映的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也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故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故A项错误;南京大屠杀体现不出转折,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开始于1940年,故D项错误。
8.C
【详解】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C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提出全民族抗战的主张,排除A项;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排除D项。
9.C
【详解】在“抗战建国”方案中,中共不再强调反帝、限制反革命分子和组织、发展公有性质的经济等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于抗战的实际需要、维护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和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C项正确;这体现了中共策略的灵活性,不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A错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抗战建国”的主张和寻求美苏帮助无关。
10.C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提到有叶挺、项英、敌后华中等信息,反映的是新四军,叶挺是新四军的军长、项英是政委,新四军活跃在江南一带抗日,故C正确;北伐军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军队,A错误;八路军师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正规军,B错误;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D错误。
11.B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赵一曼担任的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政委,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 ,B项正确;东北抗日游击队是东北人民领导的,排除A项;抗战时期,共产党的部队接受改编,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排除C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表达了积极的抗 日态度,这与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相一致,但是阶级矛盾尚为当时的主要矛盾,因此对国民政府的政策进行了抨击,即党的政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占主要地位向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的转变相一致,A项正确,排除C项;全国抗战开始于七七事变,排除B项;D项所述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法令,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妥善安置外来难民移民,从制度上细化地主减租、农民交租的要求,保障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妥善安排外来难民移民,保证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保障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故选C;A项夸大事实,表述太绝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已经建立,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没收地主土地,没有改变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D。
【点睛】
14.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日民反战”“全民抗战”可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遭到中国的全民抵抗,而且日本国民也反对战争,说明日本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揭示了日本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漫画有助于增强国人抗战的信心,故C正确;1937年7月7日日本已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A错误;B无法体现“日民反战”,排除;漫画没有涉及国民政府的信息,排除D。
15.B
【详解】根据“1940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学生文艺宣传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主要是动员抗战,故反映出创作者对抗战的态度,B项正确;全面抗战开始是1937年,七七事变,排除AC;材料看不出作者参与了抗战,排除D。
16.C
【详解】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正确;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有关在各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要求,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八一宣言”发表在瓦窑堡会议之前,排除A;四渡赤水发生在长征时期,排除B;淞沪会战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后,排除D。
17.(1)背景: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
(2)不同:前者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后者没有双方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前者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由国民党掌握,后者则是双方拥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前者任务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后者是为了共同抗日;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最终的胜利。
【详解】(1)背景:根据时间192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时代背景为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根据材料“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可以得出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根据材料“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可以得出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动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可以得出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根据材料“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可以得出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
(2)不同:回答不同点要找到对比的角度和思路。从政治纲领看:前者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后者没有双方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从军队上看前者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由国民党掌握,后者则是双方拥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从任务上看前者任务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后者是为了共同抗日;从结果上看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最终的胜利。
18.(1)按史料呈现形式/类型进行分类:文献史料:材料二、三、四、六;实物史料:材料五;口述史料:材料一。
按史料价值进行分类:原始史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非原始史料:材料六按所处立场分类:受害者(中方):材料一、二、五;施暴者(日方):材料四;旁观者(第三方):材料三
(2)答案一:不能印证。理由:从史料价值来看,两则材料都来自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史料价值相对较高;但材料四关于“古林寺屠杀”来源于作者“听说”,而非亲见,属于该事件的间接史料,真实性存疑。从历史细节来看,尽管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古林寺附近的屠杀,地域相同;但材料三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7日,材料四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2日,时间不同。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否为同一起屠杀,尚存疑问。但不可否认,两则材料都有助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尤其是古林寺附近的屠杀。
答案二:示例:可以相互印证。美籍教授是亲历者,记录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用活人练刺刀的暴行,材料四的日本士兵是暴行的参与者,同样记载了当时日本兵用中国人练习刺刀的暴行。
(3)材料二,因为材料二属于南京军事法庭的判决书,具有权威性;且由战犯供述罪行,可靠性高。
【详解】(1)分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将史料分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以及实物史料,具体对材料进行分类“材料一:口述史料;材料二、三、四、六:文献史料;材料五:实物史料”。
(2)本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回答并说明理由。根据材料分析可得出“可以相互印证”;原因:根据材料记述者以及内容可知,美籍教授是亲历者,记录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用活人练刺刀的暴行,材料四的日本士兵是暴行的参与者,同样记载了当时日本兵用中国人练习刺刀的暴行;学生也可根据材料得出“不可以相互印证”;原因:学生可从两则材料价值上分析,一是亲历者,而另一个则是听说;还可从材料展现的历史细节去分析,虽地域相同,但时间不同进行阐述。
(3)材料二;理由:《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为档案文献,所载内容是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多方取证、辩驳之后形成的科学判决,其中明确记载“南京大屠杀”中被屠杀居民在30万人以上,有力地驳斥了所谓“‘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说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