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唐代劳动泥俑群图片。该图片所示
A.是研究唐代新疆历史第一手史料 B.内容的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甄别
C.足以证明当地的生活与内地一致 D.是唐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的力证
2.唐朝政府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最高学府“国子学”;同时地方上设立的郡学也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并由官府提供费用。这些举措( )
A.完善了科举制度 B.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C.促进了唐诗繁荣 D.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3.在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时,有同学认为“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思想之一,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
A.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B.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4.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A.国家是否统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黄巢起义爆发后,黄巢曾宣布要“洗涤朝廷”,该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①藩镇割据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②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
③重用宦官高力士,致使朝政腐败 ④中央权力衰微,无力控制藩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6.“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得……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时。”这反映出唐朝文化
A.与时俱进 B.领先世界 C.兼收并蓄 D.递代积累
7.唐中后期京畿乡村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一览表
项目 粟 绢(绵)、布 钱
收入 粮食 52.2石 绢(绵)2.5匹、布5端 /
支出 夏秋税 2.1石 口 粮 39.5石 其 他 5.5石 制衣绵 6两 制衣布 1端3丈 夏秋税钱、榷酒钱 2870文 耕牛 300文 生产生活用品 1322文
盈亏 5.1石 (折合钱4080文) 绢(绵)1.5匹、布3端2丈 (折合钱1375文) —4492文
据表可知,当时当地( )A.农民生活相对稳定 B.社会阶层分化加快
C.赋税改革深得民心 D.货币经济发展迅速
8.日本学者谷川道雄指出:胡族与汉族人民否定门阀主义身份秩序,追求平等自由身份的努力在东魏、北齐政权下没有成功,但在西魏、北周那里却得到了实现。而继承北周的政权是一个保障胡汉民族融合和自由的公共性国家。这个政权是
A.北魏 B.隋朝 C.北宋 D.元朝
9.下列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10.新疆出土的唐代抄本《论语郑氏注》上留有12岁作者的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抄本可佐证( )
A.唐太宗奉行民族平等原则
B.科举取仕已成为社会主流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来表达生活体验
D.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11.魏征辅佐唐太宗期间,“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蛮夷顺服”。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
A.推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B.善于纳谏,虚怀若谷
C.因地制宜,政策恰当 D.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12.唐朝前期,科举中的制举开科频繁,应试者和科目众多,录取的标准主要看文采,较少涉及时政要务;唐朝中后期制举科目以政事科为主,其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文典达于教化、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四科的开科频率最高,逐渐成为“定科”。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程序逐渐完备 B.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动
C.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D.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13.唐玄宗以后,凡节度使、观察使无不兼大夫、中丞行,所属判官也多兼侍御史、监察御史衔。这一做法
A.易造成地方割据局面 B.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
C.提高了政府监察效率 D.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
14.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A.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 B.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
C.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D.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15.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与唐朝发生官方关系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朗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16.据文献记载,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将生意做到蜀地;唐肃宗女儿政和公主经商赢利逾万缗钱;唐代宗时期的一些节度使、观察使公然在扬州街头倒卖军需品。据此可知
A.政局变动影响官吏价值观 B.唐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C.唐代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D.重义轻利观念受到了冲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有关隋朝修筑粮仓的文献史料。
文献 记载内容
魏征《隋书·食货志》 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赵翼《甘二史劄记》 总征天下兵皆会涿郡(今北京)……发江淮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仓米至涿
王国维《东方杂记》 关中大旱,命农丞王亶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之,则一仓之储,其富可知
——摘编自于慎行《谷山笔尘》
(1)根据材料,归纳隋朝建粮仓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广建粮仓的优势条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做出的伟大创举。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中央政府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保持良好关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及其文字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地区出土的随葬品唐代劳动泥俑群可以作为研究当时新疆历史发展的一手材料,A项正确;已确定时期的出土文物的真实性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甄别,B项正确;这些出现在原来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可以做为研究新疆地区与内地联系的史料,但不足以证明当时新疆与内地生活“一致”,C项错误;唐代“劳动泥俑群”不能证明唐朝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D项错误。
2.B
【详解】根据“同时地方上设立的郡学也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并由官府提供费用。”可得出唐朝在教育政策方面照顾少数民族子弟的教育问题,这有利于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及民族融合,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科举及唐诗,排除AC项;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材料“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反映了此时的李世民以我为中心、一意孤行的狂妄心理,已经完全忘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简单的道理,因此D符合题意;ABC均可体现其民本思想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选D。
4.D
【详解】表格所涉及的是历代地方割据或者叛乱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央集权受到冲击,因此从中吸取的教训是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素质,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排除B项;C项与教训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因此爆发了黄巢起义,故选B项;中央权力衰微,无力控制藩镇与黄巢起义无关,因此④错误,选项A、C、D排除。
6.C
【详解】公元七世纪正值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唐朝都城长安是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时”,这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特征,具有兼收并蓄的文化气度,C正确;与时俱进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材料中没有将长安和世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材料只列举了一个时间点长安的情况,不能得出“递代积累”的特征,排除D。
7.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乡村普通农民交过赋税后,还有所剩余,粮食和丝织基本满足生活需要,可见当时农民生活相对稳定,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未涉及其他阶层,无法体现社会阶层分化加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人民对赋税改革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货币经济发展迅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继承北周的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政权是隋朝,故选B;北魏、北宋和元朝和“继承北周的政权”不符,排除ACD。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材料给出的“未休兵”可知该诗反映是安史之乱,D选项符合题意;杜甫是唐朝人,与秦朝暴政无关,A选项排除;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B选项排除;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的盛世,C选项排除。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抄本《论语郑氏注》在新疆出土,表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D项正确;一本儒学著作无法推测统治者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小诗不能体现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C项包含生产关系调整和民族政策(如;设置羁縻府州、册封各族首领、和亲等)等方面,是全面性的叙述,符合题意,故选C项;A项只反映了唐太宗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面,失之片面,故排除;B项是唐朝初期政治清明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是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策,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12.B
【详解】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制举较少涉及时务策,而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统治面临更多问题,因此在科考题目中有所体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制举内容的变化,不是考试程序的完备,排除A项;考试内容的变化与人才选拔是否公正无关,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潮出现于明清之际,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节度使及其属官可以兼任监察官,这加强了地方权力,易造成地方割据局面,不利于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不利于国家统一,故排除B项;地方官员兼任监察官,会降低政府监察机制的权威性,制约监察效率,故排除C项;唐玄宗以后,皇权遭到削弱,而非强化,故排除D项。
14.A
【详解】材料“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强调的是民族服饰的融合,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当时的汉族向心力明显高于周边少数民族,排除B项;材料与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甚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根本原因在于唐朝拥有世界领先的经济和文化,D项正确;根本原因从经济角度考虑,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对外交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放开明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太平公主将生意做到蜀地……政和公主经商赢利逾万缗钱……一些节度使、观察使……倒卖军需品”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皇族经商及官员倒卖军需品的现象,表明重利的观念有所发展,儒家强调的重义轻利观念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朝代重利的现象,没有体现政局变动影响官吏价值观,排除A项;唐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唐代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目的:满足京城供给、军事供需、灾荒赈济。
(2)优势条件:隋朝完成了统一,提供了安定的社会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南北方经济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储备之粮;运河等交通设施的修建,提供了便利的运粮渠道。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可得出“满足京城供给”;根据材料中的“总征天下兵皆会涿郡(今北京)”可得出“军事供需”;根据材料中的“关中大旱,命农丞王亶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之”可得出“灾荒赈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交通、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总结。
18.(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异,采取不同的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的自主权;多措施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立机构。
意义: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3)历史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可知,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根据材料“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可知,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多措施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根据材料“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可知,因俗而异,采取不同的民族政策,而边疆民族有较大的自主权。
(2)方式:根据材料“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可知,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和亲、会盟、册封、设立机构。
意义:根据材料“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保持良好关系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同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3)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做出的伟大创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根据材料“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