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 辽夏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9 17:0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钱穆先生认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省制( )
A.加强了蒙古部族政权对全国的统治 B.隐含着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
C.既加强中央集权又扩大了地方权力 D.属中央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2.如图为隋朝和元朝大运河河道走向示意图。两朝运河的河道走向是基于
A.保障都城物资供应 B.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C.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D.缓解北方缺水问题
3.元初名儒郝经曾言,金朝“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讵元魏、高齐之得厕其列也”;清代学者赵翼亦称,“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金朝文化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A.汉化政策的推行 B.尚武精神的发扬
C.经济制度的转型 D.猛安谋克的建立
4.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女真族 B.契丹族 C.藏族 D.回族
5.元行省负责“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禀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但其行使权力时又处处受到中央节制,如其人员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书省垄断中枢权力
C.行省长官集中专断 D.皇帝的人事权力旁落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崇儒兴学,《北史·儒林传》称颂北魏“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辽宋夏金元时期,辽提出“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金立孔庙于上京,元推崇程朱理学。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举措
A.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是为了提升儒学的正统地位
C.实现了文化统一与民族的交融 D.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7.巡守是古代君主出京巡察地方的重要活动。以下相关记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春三月,还至泰山……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②“王亲遹省(巡守)东国南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 ③“巡行口外,按历蒙古诸藩,加之恩意,因以寓怀远之略。” ④“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亲巡远方黎民。”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8.元代《中庵集》中记载:“天子理万物”,无法亲自处理之事,则交由中书代为。中书省,以天子之令,执宰天下,“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中书省出现擅权现象 B.皇权独尊受到威胁
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宰相权力得到加强
9.史载,一名汉臣为辽道宗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一句则不敢讲解。道宗曰:“上世獯鬻、猃狁(泛指少数民族)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这反映出当时( )
A.汉人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
B.契丹族与中原经济交流频繁
C.儒学已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辽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10.辽与北宋并立时期,辽太宗耶律德光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 )
A.为了笼络扶植汉族的地主官僚 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C.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11.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材料说明金朝迁都
A.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B.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
C.推动了南北面官制度 D.摈弃了女真的文化传统
12.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 B.西夏 C.金 D.元
13.针对四川易成为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宋代通过条条机制把地方权力分割开来,将其分为四路;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元代的区划设计意在
A.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C.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 D.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
14.中国历代王朝官与吏区分严格,胥吏常被鄙视。元朝统治者却认为官和吏之间“靡有轻贱贵重之殊,今之官即昔之吏,今之吏即昔之官”,胥吏出职之途大开,虽高级官员由勋贵垄断,但中、下级官员“出刀笔吏十九”。这种选官方式
A.体现自由平等政治观念 B.出于实用主义统治需要
C.极大降低官员文化素质 D.有效提升汉族儒生地位
15.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下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下列关于元代八思巴说法错误的是( )
A.元世祖封为帝师 B.领宣政院事
C.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D.是理藩院最高长官
16.下表是金朝统治时期,私人著述对当时社会的描述。据此可以推断.金朝统治下
A.统治者疏于政事 B.享乐风气盛行
C.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放弃了民族旧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年,蒙古贵族对中原所进行的战争,着重于武力征服,兵锋所至,焚掠一空,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地破坏。落后的奴隶主的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在征服战争中常常“惟利剽杀,未拓土地”,甚至还有“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主张。这种倾向直到忽必烈即位之初仍很严重。
忽必烈定都中原建立元朝,使汉法得以全面推行。忽必烈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还规定多余的牧地听民垦耕,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他又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1271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整顿,凡被诸王贵族、权势之家非法占为奴的,一律按籍追出,编籍为民。还颁发诏令,严禁诸王贵族各投下擅自拘刷人口。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推行汉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措施和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体现的是行省制出现的是为了加强蒙古人对全国的统治,A选项符合题意;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排除;行省制度下,地方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受到中央政府的节制,C选项排除;行省制属于地方的行政制度,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2.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的都城为长安,元朝的都城在大都,两个朝代都城位置的差异使大运河的河道走向发生变化,A项正确;大运河河道走向的变化主要是为了给都城输送物资,而不是为了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客观影响,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转移,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并不是为了缓解北方缺水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初名儒郝经和清代学者赵翼都认为金朝文化的发展水平很高,认为金朝的文化与唐、汉文化一样兴盛,而且起到了上掩辽而下轶元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金朝文化繁盛的主要原因是汉化政策的推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金朝的尚武精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制度的转型,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金朝本民族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D
【详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成为回族的前身。D项正确;ABC项在元朝之前已经存在,排除AB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但其行使权力时又处处受到中央节制,如其人员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以看出,行省的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的节制,反映出权力大而不专的特点,A正确;BCD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可排除。
6.A
【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推崇儒学,这就加强了与汉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儒学在汉代已经确立了正统地位,排除B项;“文化统一”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不一定能够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①“春三月,还至泰山……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是汉代;②“王亲遹省(巡守)东国南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 是西周;③“巡行口外,按历蒙古诸藩,加之恩意,因以寓怀远之略。” 是元朝④“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亲巡远方黎民。”是秦朝;②④①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中书省,以天子之令,执宰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中书省权力很大,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所以材料从侧面说明元朝宰相权力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书省行天子之令、执宰相之权,拥有很大权力,但没有体现擅权,排除A项;材料中“天子理万物”说明皇权独尊没有受到威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书省权力和地位情况,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D
【详解】依据材料“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可以看出辽道宗学习汉族文化制度,现在已经基本同汉族的生活方式等没有什么差异,反映辽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朝统治者的态度,并未涉及汉人的传统观念,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未涉及经济的交流,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契丹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程度不一,通过“胡汉分治”能够适应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故选C;“胡汉分治”是为了巩固辽国的统治,不仅是为了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也不仅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排除AB;“胡汉分治”属于因地制宜的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故选A。
11.A
【详解】根据“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可得出迁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自的生活习俗,A项正确;BCD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12.A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信息可知,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A项正确;1044年,宋夏达成“庆历和议”,但与信息不符,排除B;宋金发生战争是在12世纪,与材料不符,排除C;宋元战争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与信息不符,排除D。
13.B
【详解】从材料中的“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可以看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打破地区的相对闭塞和独立,防止出现割据势力,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为B项;“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排除A项;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治理效率,排除C项;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促进交流发展,排除D项。
14.B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选官方式较之前有所改革,提升了吏的地位,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统治的需要,可以缓和矛盾,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自由平等,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官员的地位,并没有体现文化素养,排除C项;材料没有针对儒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下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 ”并结合所学可知,八思巴文虎符圆牌是元代驿站通行证,元代八思巴统辖藏区事务,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师祖,并非是理藩院最高长官,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元世祖封元代八思巴为帝师,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代八思巴领宣政院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元代八思巴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材料所述是金朝出现了治世局面,这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C项正确;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AB项;金朝保留了猛安谋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2)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3)说明: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以姬姓贵族为主”“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可知,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根据“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可知,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根据“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可知,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根据“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中“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知,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根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根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可知,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根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知,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3)说明:根据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可知,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作为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表现还包括,行省拥有大权,受中央节制,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18.(1)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生产凋敝、财政困难,统治不稳。
(2)措施: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汉民开荒;推行封建的租佃方式;禁止掠人为奴。
意义: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推动了蒙古族的封建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交融;使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稳定下来;扩大了国家的征税范围;在客观上也多少调整了劳动者的地位,对防止农民沦为“驱口”,有一定积极意义。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蒙古贵族对中原所进行的战争,着重于武力征服,兵锋所至,焚掠一空,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地破坏”可知,蒙古贵族对中原的破坏,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经济严重破坏,生产凋敝;根据材料“惟利剽杀,未拓土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这种倾向直到忽必烈即位之初仍很严重。”可知,忽必烈继位之初,对中原汉族土地的掠夺,导致政府财政困难,统治及其不稳。
(2)措施:根据材料“忽必烈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可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规定多余的牧地听民垦耕,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可知,允许汉民开荒,同时推行封建的租佃方式;根据材料“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可知,禁止掠人为奴;根据材料“1271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整顿,凡被诸王贵族、权势之家非法占为奴的,一律按籍追出,编籍为民”可知,整顿户籍,编籍为民;根据材料“颁发诏令,严禁诸王贵族私下擅自拘刷人口。”可知,严禁诸王贵族擅自拘刷人口。
意义:根据材料“以农桑为急务......不得以民田为牧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对户籍进行整顿......严禁诸王贵族私下擅自拘刷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定都中原建立元朝,全面推行汉法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推动了蒙古族的封建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交融,使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也扩大了国家的征税范围,在客观上也多少调整了劳动者的地位,对防止农民沦为“驱口”,有一定积极意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