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滚动循环必刷题(四)
[练习范围:2.1~2.3]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与人的听觉有关的是( )
A.桂馥兰馨 B.余音绕梁 C.赏心悦目 D.八珍玉食
2.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刷牙时,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是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刷牙时,人们听到的“滋滋”声就是牙刷发出的超声波
3.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能接受光的刺激 B.鼻对气味十分敏感
C.舌能辨别酸、甜、苦、咸、鲜等味道 D.皮肤能感受冷、热、痛、触、压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发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B.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声的大小
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5.“科普进校园”活动中有同学体验搓“鱼洗”(如图所示)。“鱼洗”是铜质容器,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观察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B.“鱼洗”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D.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6.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体现了作者对挫折的感悟。梅花虽香,但闻久了会觉得十分清淡,下列关于这一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梅花的香味本来就淡 B.人的嗅觉出了问题
C.嗅觉有适应性 D.闻其他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7.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传播速度在各种介质中都相同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蝙蝠通过超声波确定目标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最大,因此传播速度最小,而在太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C.人说话时,声带不一定都在振动
D.声音三特性中,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例如声音洪亮就是音调高
9.下列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听到的是( )
A.地震产生的声波(约10Hz) B.医院的B超
C.蝴蝶飞行时扑翅(约2~3Hz) D.迎风飘扬的旗帜(约50Hz)
10.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您需要进人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会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
B.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
C.失去视觉功能是视神经损伤造成的
D.所有感觉均是在大脑形成的
二、简答题
11.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知手机来电,其中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均填字母)
A.触觉 B.视觉 C.味觉 D.听觉
12.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如图所示,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用 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站立时游戏者觉得疼痛难忍,游戏者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在 。
13.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填序号,下同)。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和 有关。
(3)“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之一。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经过后方能择机通行。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 ,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耳蜗的过程: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4)感冒以后,病菌会沿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14.(1)振动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加湿器通电工作时,雾化片产生每秒1.7×106次的高频率振动,将水抛离水面雾化成大量1μm~5μm的超微粒子(雾化),吹散到空气中使空气湿润,改变空气的湿度,该加湿器的振动频率是 Hz,加湿器工作时主要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质。
(2)将音叉三次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示波器展示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 两个波形图的音调相同; 两个波形图的振幅相同。
三、解答题
15.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编号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松紧程度
甲 10 0.2 紧
乙 10 0.1 紧
丙 5 0.1 紧
丁 5 0.1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钢丝乙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钢丝 。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6.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 ,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由于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17.有的居民家装有防盗网,防盗网的上方有一个铁质的挡雨板,这样在网内的东西才不会被雨淋湿。可是每当下雨时,雨点打在挡雨板上,发出很响的嘀嗒声,如果在夜里,这个噪声更是影响居民的睡眠,请想个办法减小或消除这种噪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滚动循环必刷题(四)
[练习范围:2.1~2.3]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与人的听觉有关的是(▲)
A.桂馥兰馨 B.余音绕梁 C.赏心悦目 D.八珍玉食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桂馥兰馨形容气味芬芳,不符合题意;B、余音绕梁指歌声或音乐优美,符合题意;C.赏心悦目是指看到景色而心情舒畅,不符合题意;D.八珍玉食是指美食,不符合题意。故选:B。
2.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刷牙时,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是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刷牙时,人们听到的“滋滋”声就是牙刷发出的超声波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电动牙刷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牙齿,故A正确;B.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超过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故B错误;C.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超过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耳不可能听到,“滋滋”声可以被听到,不是超声波,故D错误。故选:A。
3.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耳能接受光的刺激 B.鼻对气味十分敏感
C.舌能辨别酸、甜、苦、咸、鲜等味道 D.皮肤能感受冷、热、痛、触、压
【答案】A
【解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据此解答。
【分析】关于感觉器官的内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详解】A、耳是听觉器官,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A错误;B、鼻是嗅觉器官,对气味十分敏感,B正确;C、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C正确;D、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D正确。故选:A。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发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B.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声的大小
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5.“科普进校园”活动中有同学体验搓“鱼洗”(如图所示)。“鱼洗”是铜质容器,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观察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B.“鱼洗”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D.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答案】B
【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将声音的振动放大,转换成其他振动现象。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到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鱼洗”仍在振动。故选:B。
6.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体现了作者对挫折的感悟。梅花虽香,但闻久了会觉得十分清淡,下列关于这一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梅花的香味本来就淡 B.人的嗅觉出了问题
C.嗅觉有适应性 D.闻其他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C
【解析】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
【分析】关于嗅觉感受器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详解】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这是因为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梅花虽香,但闻久了会觉得十分清淡,其主要原因是嗅觉具有适应性。故选:C。
7.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传播速度在各种介质中都相同
【答案】C
【解析】(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介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此类题目是考查声音方面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目,要结合相关物理知识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合题意;B、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不合题意;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 D、声音传播速度在固体比在气体中快,不合题意。故选:C。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蝙蝠通过超声波确定目标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最大,因此传播速度最小,而在太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C.人说话时,声带不一定都在振动
D.声音三特性中,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例如声音洪亮就是音调高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9.下列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听到的是(▲)
A.地震产生的声波(约10Hz) B.医院的B超
C.蝴蝶飞行时扑翅(约2~3Hz) D.迎风飘扬的旗帜(约50Hz)
【答案】D
【解析】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低于20Hz的声 叫次声,人耳都无法听到。
【分析】该题考查超声和次声,属于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记清楚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详解】A、地震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故A不符合题意;B、“B超”发出的是超声波,人耳听不到,不B符合题意;C、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的是次声,人耳听不到,故C不符合题意;D、旗帜在风中振动声音在人耳听频范围内,能听到声音,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您需要进人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会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
B.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
C.失去视觉功能是视神经损伤造成的
D.所有感觉均是在大脑形成的
【答案】D
【解析】(1)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2)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听觉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详解】A、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所以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耳蜗,A错误;B、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可见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B错误;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视网膜、视神经或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损伤造成的,C错误;D、大脑皮层上有躯体感觉中枢,所以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D正确。故选:D。
二、简答题
11.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知手机来电,其中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 ;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 ;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 。(均填字母)
A.触觉 B.视觉 C.味觉 D.听觉
【答案】A D B
【解析】感觉器官是指很多感受装置连同他们的附属结果构成的复杂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如感觉神经末梢。感觉是感受器通过神经末梢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的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分析】熟记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的概念是解题关键。
【详解】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各个部位是触觉。所以其中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触觉;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听觉;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视觉。故答案为:A D B 。
12.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如图所示,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用 ▲ 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站立时游戏者觉得疼痛难忍,游戏者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在 ▲ 。
【答案】触觉 大脑(或大脑皮层)
【解析】皮肤感觉有痛觉、冷觉、温觉和触觉。因为其内有感觉这些感受的感受器。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触觉感受器是接受接触刺激的感受器。
【分析】掌握人体皮肤的基本感觉和感觉的形成部位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如图所示,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用触觉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站立时让人觉得疼痛难忍,游戏者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在大脑(或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触觉 大脑(或大脑皮层)
13.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 (填序号,下同)。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 和 ▲ 有关。
(3)“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之一。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经过后方能择机通行。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 ▲ ,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耳蜗的过程: ▲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4)感冒以后,病菌会沿 ▲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答案】(1)① (2)③ ④ (3)② ⑨→⑧→⑤ (4)⑥
【解析】根据耳的结构及听觉形成的过程知识解题,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经听小骨进行放大,然后传到内耳的耳蜗,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听到的信息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分析】【详解】据图可知,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半规管、④是前庭、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鼓室、⑧是听小骨、⑨是鼓膜。(1)耳廓的功能主要是接收声波。(2)前庭和半规管与身体的平衡有关,晕船、晕车、晕飞机主要与半规管和前庭有关。(3)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经听小骨进行放大,然后传到内耳的耳蜗,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听到的信息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4)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口腔相通;故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故答案为:(1)① (2)③ ④ (3)② ⑨→⑧→⑤ (4)⑥
14.(1)振动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加湿器通电工作时,雾化片产生每秒1.7×106次的高频率振动,将水抛离水面雾化成大量1μm~5μm的超微粒子(雾化),吹散到空气中使空气湿润,改变空气的湿度,该加湿器的振动频率是 ▲ Hz,加湿器工作时主要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选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质。
(2)将音叉三次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示波器展示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 ▲ 两个波形图的音调相同; ▲ 两个波形图的振幅相同。
【答案】(1)1.7×106 能量 (2)甲、乙 甲、丙
【解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可以求出频率;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2)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快慢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具体实例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这一特点的联系能力,以及声音特征知识的理解,要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现象。
【详解】(1)雾化片产生每秒1.7×106 次的高频率振动,则它振动的频率f=1.7×106 Hz;加湿器工作时主要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2)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相同。故答案为:(1)1.7×106 能量 (2)甲、乙 甲、丙。
三、解答题
15.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编号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松紧程度
甲 10 0.2 紧
乙 10 0.1 紧
丙 5 0.1 紧
丁 5 0.1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钢丝乙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钢丝 ▲ 。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答案】(1)粗细; (2)乙和丙; (3)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松紧有关
【解析】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快慢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分析】熟练掌握振动变化对声音的变化影响,是回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甲乙两根钢丝的材料、长度、松紧都相同,只有粗细不同,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钢丝乙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想要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应该选择材料、粗细、松紧都一样,长度不一样的乙和丙两根钢丝。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松紧有关,因为丙丁两根钢丝,材料、长度、粗细都一样,松紧度不一样。
故答案为:(1)粗细; (2)乙和丙; (3)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松紧有关。
16.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 ▲ ,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由于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答案】(1)不变; (2)有关 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或其它条件相同时,大理石反射效果好);(3)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4)大理石
【解析】(1)一种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时,探究现象和其中一个因素关系时,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根据探究的影响因素,确定控制的变量。(2)根据实验表格,分析反射声音强弱与充当反射面材料的关系,并得出结论。(3)人的听觉不能准确测量声音的大小,可以采用比较灵敏的仪器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4)利用声音反射现象,进行选择反射效果好的材料做反射面。
【分析】本题是信息给予题,没有直接考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是给定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结论,并且根据结论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题型更能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故答案为:不变。(2)由实验表格知,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故答案为:有关;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或其它条件相同时,大理石反射效果好)。(3)人的听觉不能准确测量声音的大小,可以采用比较灵敏的仪器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故答案为: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4)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故答案为:大理石。
17.有的居民家装有防盗网,防盗网的上方有一个铁质的挡雨板,这样在网内的东西才不会被雨淋湿。可是每当下雨时,雨点打在挡雨板上,发出很响的嘀嗒声,如果在夜里,这个噪声更是影响居民的睡眠,请想个办法减小或消除这种噪声。
【答案】(1)换薄铁片为塑料挡板; (2)关上窗户,加挂厚窗帘;
(3)休息或睡眠时,戴上防噪声耳塞
【解析】雨点打在铁质的挡板上,发出的嗒嗒声是噪声,如何减弱噪声就要从减弱噪声的三个办法入手来分析解决此题。
【分析】【详解】由于铁质的挡板产生的声音较大,可以更换别的材料制成的挡板。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声音是由窗户进入室内的。可以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关上窗户,加挂厚窗帘等。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带上耳罩或耳塞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故答案为:(1)换薄铁片为塑料挡板; (2)关上窗户,加挂厚窗帘;
(3)休息或睡眠时,戴上防噪声耳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