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5讲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5讲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9 17: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高考一轮第45讲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程标准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时间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1)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2)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明朝 (1)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2)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1)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2)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主干知识梳理和巩固
明朝初年,在交易时,“百文以上用钞(纸币),百文以下用钱(铜钱),法之至善也”,但行之未久,“钞法日废”;宣德时,“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至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这表明(  )
A.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B.出现更广泛流通的纸币
C.宣德年间纸币已经消失
D.铜钱逐渐取代纸币金银
答案 A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根据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铢钱的相同点。分析汉武帝时中央统铸五铢钱的原因。
答案 (1)相同点: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圆形方孔形制。原因:秦钱重,使用不便;诸侯国拥有铸币权,实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抑制王国诸侯、富商大贾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材料二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贬值,白银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其贮藏、交易的优势日益明显。1530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货币地位更为巩固,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
——据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货币演变各阶段的特征,分析白银成为普遍流通型货币的原因。
(2)阶段:铜钱→宝钞→白银。
原因:铜钱铸造困难,纸币易贬值,自身均具有缺陷;白银便于贮存交易,得到民间广泛认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大;政府税制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
(2020·全国卷Ⅲ)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B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这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笨重,携带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难点突破
(2020·7月浙江选考)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答案 C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原因与意义
(1)原因:战国时期,币制十分复杂,阻碍了各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意义: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巩固了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融。
难点突破
秦汉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答案 C
2.中国近现代货币的演变
时期 表现
晚清 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中华民国初期 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国民政府时期 (1)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3)1948年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先后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
解放战争时期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后 (1)货币体系: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2)人民币地位:长期以来,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0·全国Ⅰ卷)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 A
材料 人民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货币的规模及占比稳步增加。截至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和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规模为2 875亿美元,占比2.5%,与2016年加入SDR时相比提高1.4个百分点。
——《2021年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材料分析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答案 新特点:国际货币出现多元化趋势。
背景: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
人民币能够做到长期基本稳定的原因
(1)从宏观经济分析,我国始终坚持“四大平衡”的原则,为人民币稳定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力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及货币流通规律组织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
(3)人民币虽然不规定含金量,但它的价值基础还是黄金,它有一定数量的金银外汇储备。
(4)我国实施稳定通货政策,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愿望和信任是人民币稳定的关键所在。
难点突破
近现代中国货币的演变
难点突破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背景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形成 (1)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2)此后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特点 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作用 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瓦解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2)英国、法国和美国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确立 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目的 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影响 (1)积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2)消极: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趋势 (1)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2)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某报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是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这里的“美国梦的光辉顶点”指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化扩张已经完成
B.“关贸总协定”签署
C.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D.IMF和WB的正式运行
答案 C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英美大事记
时间 英国 美国
1900年 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英国的89.2%
1913年 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14% 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38%
1919年 从美国的债权国变成其债务国 战争结束后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40%
1933年 黄金储备占世界总额的7.73% 黄金储备占世界总额的33.29%
1934年 自由贸易政策寿终正寝 通过《互惠贸易法》,倡导贸易自由
1944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根据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等整理
上表反映了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基本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主要因素,并就其中某一个因素展开说明。
答案 示例
观点: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重要因素。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到一战时期,英国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相对地位开始逐渐下降,美国则从略低于英国到开始超过英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大危机影响,英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放缓,美国则开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走出低潮;二战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最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总结:美英经济实力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两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使用。
下表中所示变化反映了(  )
美国若干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变化
对外出口 工业产值 黄金储备
1947年 1970年 1948年 1969年 1949年 1971年
32.4% 13.7% 53.4% 40.8% 75% 9.7%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美元霸权地位受到影响
答案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双挂钩一固定”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固定汇率。
②确定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2)作用
①积极:保证了国际货币关系的相对稳定;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国际收支危机;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②消极:它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难点突破
 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是以黄金为信用货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总共有三种实现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兑汇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难点突破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从材料可知,宋朝的“交子”(  )
A.官方推行的最早的纸币
B.官方铸钱困局下的民间货币
C.宋印刷业发达的产物
D.中央对地方控制放松的产物
答案 B
随堂练习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实行法币的公告,主要内容为: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统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
A.有助于国家信用制度的构建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均衡发展
C.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答案 A
(2022·湖北十一校高三联考)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  )
A.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
B.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C.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答案 B
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在发行和流通中,相邻的两国或几个国家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如齐、赵、燕都有铸行刀币,韩、赵、魏、燕、楚都有铸行布币,秦、魏、赵都有铸行圜币。此现象表明战国时期(  )
A.货币铸行实现了局部统一
B.出现跨国经济合作的现象
C.铸币与政治联盟密切相关
D.货币形制受经济活动影响
答案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