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思,很难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把我们居住的星球称为绿色家园,这是因为站立在地球上的最大生命群体是森林,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点缀着我们的家园。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木倒在了人的刀斧电锯之下。台湾作家王鼎钧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散文《那树》。 (板书:那树)
二、字词学习。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那棵树的故事。
四、分析形象、品味情感。
那树有许多外形特点,也有不少美好的性格品质,请用“那是一棵 怎样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不妨拿出笔来,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请从外形特点方面看,那是一颗 的树?古老茂盛
小结:是啊,从外形特点看,那是一棵古老而茂盛的树。那树还有许多美好的性格品质,我们不妨再从性格品质来看。
2、从那树的性格品质看,那是一颗 的树?
神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通灵的、善良的、富有责任感、懂得坚守、懂得感恩……
合作诵读:
当那树的生存价值开始受到质疑,甚至被迫害时,它仍然表现出许多美好的品质。老师忍不住想歌颂它,我们合作来诵读下面的文字吧:我朗诵前半段,同学们依次朗诵后半段内容。让我们在合作诵读中细细品味(配乐):
当……时,那树……,它仍在雨后滴翠,绿得更深沉;
当……时,那树……,它依然绿着;
当……时,那树……,它那一蓬蓬的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当……时,那树……,它依然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的贡献;
当……时,那树……,它每一片叶上仍绿着,果然做到了绿着生,绿着死。
当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过来时,那树不为所动,
当人们开始打它的主意时,那树没有计较,
当周围的车站、水果摊一一搬走时,那树却坚守着生它养它的那片土地,
当上帝也无力改变它的命运时,那树执着地坚持着,
当惨遭杀戮、尸体被肢解后,那树继续履行上帝交与的职责。
小结:在作者的心目中,那是一棵忠于职守的树,它无私奉献,神奇善良,懂得坚守和感恩,那真是一棵可敬、可赞的树啊!
3、从最终结局看,那是一颗 的树?命运悲壮
树的美好品质就在眼前,这时,老师突然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作者用“那树”作标题,而不是用听起来更加亲切的“这树”呢?
那是远指,这是近指。那树离我们距离远,与作者、人类渐行渐远了。最终的结局是被砍伐。
直接导火索是什么?过错在谁?读出讽刺意味。
尽管那树具有那么多美好的品质,曾经造福于人类,但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最终的结局还是难逃被砍伐,甚至是刨根。文中哪几句来描写那树被砍伐及被刨根的呢?
(第9小节)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第11小节)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作者把他的情感倾注笔尖,流淌出一行一行的文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怎么读?什么语气、语调、哪些重读?
内心的痛苦、对人类的愤慨、对那树的同情;舒缓的语气、沉重的语调、重读咬、嚼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从最终命运来看,那是一棵 怎样 的树啊?那是一棵命运悲壮的树。
那树悲壮的命运在文章的哪个地方达到了高潮?
深层悟读:
(第11小节)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你打算怎么读?读出无限痛苦和悲哀。重读“无人知道”、“一层”“一层”“又一层”和“闷死”。
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这是怎样的树啊?这是古老茂盛的树,这是可敬可赞的树,这是命运悲壮的树啊! (板书,连线)
怎么读着读着感觉有点不对呀,为什么由“那树”突然又换成了“这树”?作者说是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难道是作者的疏忽吗?
作者认为这树该不该被遗忘?这一棵不该被遗忘的树啊!他想要引起人们的深思呀。
现在,作者说现在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真的是没有人知道了吗?至少还有谁还知道?作者啊,它在作者的心里一直挥之不去呀!
五、品味对比,深层感悟
曾经与风雨雷电作无数次搏斗而屹立不倒的大自然的强者,却在文明时代倒在的人类的刀斧电锯之下,那树的生与死直接构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久久不能忘却,说到对比,有人这样评价王鼎钧的散文特点:他说
出示材料:
王鼎钧的散文坚持为人生的主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性的弱点,讽刺和揭露现实的种种流弊,以表达深切的忧思。
文中还蕴涵着哪些对比呢?请你来找一找,品一品:
树的生——死
树对人的态度——人对树的态度
人们对树以前的态度——人们对树后来的态度
那树的生长速度——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
树对大地及其他生命的态度——人对大地及其他生命的态度
蚂蚁对树的态度——人对树的态度
……
作者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核心,描写一棵树的命运变化,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想表现什么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引发作者的深重思考和感慨,表现了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
王鼎钧自己也曾经这样说过:
人类以他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王鼎钧
温家宝总理前天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提到: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确定经济增速为7%,还特地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
以前人们围湖造田,开山建房,现在开始退耕还林。这不就是明证吗?
这是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他也想借那树唤起所有人的反思呀!所以,那也可以说是一棵引人深思的树啊!(板书:引人深思)
课文就快学习完了,如果同学们或多或少有点思想的感触、有点深层的思考,那本课的目的就可以说是达到了,最后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想一想、练一练:
人们伐倒那树后,得到了 ,失去了 。(反之也可以)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愿站成一棵树 金波
只有走进林中,你才能
真正地理解鸟儿的叫声
那是被晨光唤醒的声音
那是被露水润湿的声音
那是被花香浸染的声音
唱的是,树与树的故事
唱的是,叶与叶的亲昵
唱的是,花与花的秘密
愿站成一棵树,为的是
真正地理解鸟儿的叫声
板书:
古老茂盛
那树 可敬可赞 引人深思
命运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