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18.2《六国论》拓展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18.2《六国论》拓展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9 11:5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拓展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山(lì)  赂秦(luò) 日削月割(xuē)  廊腰缦回(màn)
B.逦迤(lǐ) 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ǔ) 倚叠如山(dié)
C.仓庾(yǔ) 下咽(yàn) 奉之弥繁(mí) 鼎铛玉石(chēnɡ)
D.辇车(niǎn) 殆尽(dài) 抱薪救火(xīn) 朝歌夜弦(xuán)
2.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洎牧以谗诛
⑤后秦击赵者再
⑥斯用兵之效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③④不同,⑤⑥相同
C.③④相同,⑤⑥不同 D.①②不同,⑤⑥不同
3.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材料二: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六国论》)
材料三:
六国论
苏轼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东坡七集》)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B.始速祸焉 速:加速
C.未可专以罪秦也 罪:归罪
D.则民靖矣 靖:安定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度义而后动。 义:正义。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亲附
B.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古代重量名,极言其细微。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风景
C.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相互,率:全都、一概 ②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再次
D.①辇来于秦 辇:乘辇车 ②钩心斗角 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 愿:愿意
B.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美善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度:计划
C.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反反复复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同:认同
D.其实百倍 其实:实际上、事实上;实在,确实 以地事秦 事:侍奉
7.对文中加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源自分封制,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六国,即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东。
C.百姓,战国之前是对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的统称,之后是对平民的通称,现在沿用此含义,也称“老百姓”。
D.客,特指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养客之风最盛行是在战国,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_____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_____,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_____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_____,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及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四、语言表达
13.品·国学
(1)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荡》
(2)历史会重演。——修昔底德
(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4)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历史是要以史为鉴,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习近平
我的积累:
14.苏洵在本文中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请用一句熟语或名言概括作者表达的看法,并说说你的观点。
答:
五、句子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愿为小相焉。”
(2)曰:“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气候不齐。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____________。
(5)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骊山”的“骊”应读作“lí”;“赂秦”的“赂”应读作“lù”;
B.“胜负之数”的“数”应读作“shù”;
D.“朝歌夜弦”的“弦”应读作“xián”。
故选C。
2.D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①⑥判断句,②省略句,③⑤倒装句,④被动句。故选D。
3.D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D 项,“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A、B、C三项为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却。
4.B 5.C 6.C 7.D 8.C 9.①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暴秦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厉害。
②先前被四公子这类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速”,招致,句意:才快速地招来(灭亡的)祸患。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义”,适宜。句意:(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B.“景”,大。句意: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C.①“互”,交互、相继。句意: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②“再”,两次。句意: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D.全部正确。句意:①坐着辇车来到秦国。②(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愿”,希望。句意: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做一个小司仪。
B.“度”,限度。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C.“反覆”,指书信往返。句意:对于书信往来不应该鲁莽。“同”,附和。句意: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D.“其实”,那实际情况、实际数量。那实际情况有一百倍。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客,特指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错,这里的“客”指客卿,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如《谏逐客书》中的“客”。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使以前拥有的有利地理形势如秦国那样,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必不会又增加一个秦国那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成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削弱(自己),导致灭亡。
“有……者”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不克”作“为秦之所为”的状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奉”,奉送;“奉之弥繁”和“侵之愈急”,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主语,分别是“六国”和“秦国”。
②“向”,先前;“食”,供养;“徒”,一类人;“皆安归哉”,宾语前置句,“安”作“归”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皆归安哉”,都回到哪里呢。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陷害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材料二: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可以只怪罪秦国。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有利地理形势如秦国那样,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必不会又增加一个秦国那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成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削弱(自己),导致灭亡。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但是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材料三:
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种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所有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他们都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相信法制而不相信人才,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此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优异突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被四公子这类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10.A 11.D 12.A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划线句子语病有两处:一是“监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搭配不当问题;二是“去向、来源”的语序不当问题。修改要结合上述两点,分别合理搭配,再调整词语顺序,题中BC项,“去向、来源”语序不当;CD项,“监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搭配不当。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前面说“通过安装‘身份证’”,后面应是说安装“身份证”的价值,后面说“同时也……”,从关联词的搭配角度来看,一般是“不仅……也”“不但……也”。
A.从关联词看,“虽然”是表在承认基础上的转折,与后文缺乏逻辑关联,与后文的“也”搭配不当,排除。
B.从语境看,“阻止”的时过程,而不仅仅是“地沟油、边角料”这类现象。
C.从搭配看,“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舌尖”。
故选D。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第一处,“推陈出新”和“新陈代谢”都有以新的代替旧的之意,前者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后者强调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语境“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此处选用成语“推陈出新”。
第二处,“众目睽睽”和“众目昭彰”都有众人用眼睛看之意,前者只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后者则指群众的眼睛看得清楚。根据语境“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此处选用成语“众目昭彰”。
第三处,“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卸。根据语境“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此处选用成语“义不容辞”。
第四处,“推己及人”和“以己度人”都有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之意,前者指设身处地 替别人着想,后者侧重于去猜度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根据语境“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此处选用成语“推己及人”。
故选A。
13.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 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 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 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 “受 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相关的感悟即可。
第一句指“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第二句指黑格尔的名言,历史后人会上演和前人一样的历史。他认为人类唯一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就是人类永远不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第三句指,唐太宗的名言,用镜子只能看出自己表面的不足,看历史只能让自己明白各个朝代的成败兴衰,而可以交心的知己,却能直言不讳的向你提出本身的缺憾,只有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让自己知道的所作所为是否准确,通过朋友的提醒也可以减少自己犯错的几率。
这些句子都是在讲述历史和当下生活的联系,当下生活的人们有的不会吸取历史教训,就会让过往的历史不断重演,有的以史为鉴,则就会改变历史。
这些句子都是在告知我们“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传承古典文化,吸取这些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我们必须正视历史,要用好我们知道的历史素材,对辉煌的历史要赞美要继承,对屈辱的历史要铭记要反思,如二战是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就是要让后人刻骨铭心,引以为戒!
14.示例一:团结就是力量。示例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示例三:人心齐,泰山移。示例四:独脚难行,孤掌难鸣。示例五: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示例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我的观点:现在看来,作者对所谓“谋臣”“奇才”的估价未免太高。不过六国如果想抗拒秦国,那么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
【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问抓住“并力西向”,找熟语或名言概括作者表达的看法即可;第二问可针对苏洵对“谋臣”“奇才”的做法以及采取的措施说观点。
15.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冠者五六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弊在赂秦 乾坤日夜浮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甫”“冠”“沂”“雩”“赂”“浮”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